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18)

1. 脈分天地人三部九候
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帝曰: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氣血,通決死生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

數止於九者,十百千萬,皆一之大數,故數止於九而已。天地人為三才,而人身則有天地人三部,部有三候之脈,共合為九候,以應天地九野之度,九野,即九州也。察九候之脈和否,可以決死生,處治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也。

三候者,有天、有地、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

中部之候,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;故神臟五、形臟四,合為九臟。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
必先去其血脈,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

以一身分頭手足三部,部有天地人三候,其合為九候,候其動脈,以驗氣之衰旺、病之吉凶也。然此與氣口之分寸關尺,義各不同,互明其理也。蓋兩手氣口,皆肺臟本部之脈,因肺為華蓋,各臟腑脈氣盡歸於肺,故各臟腑之病氣皆現於兩手寸關尺之脈,是乃周身脈氣流行之總口,故名氣口,又名寸口,又名脈口,而本經言氣口獨為五臟主也。此分三部九候者,是診各臟腑本部之脈氣而驗之,尤為真實。

何也?假如外邪閉遏肺氣,其兩手之脈,或郁或伏,即不知其病在何臟何腑,必於九候之部診之,方不錯誤也。神臟五者,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也;形臟四者,馬玄臺言:胃、大小腸、膀胱,皆藏水穀糟粕,生化氣血,泌別清濁,以充養一身者也。薛生白以謂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為四形臟,是准經文三候之義,於理亦通。

若五臟氣敗則神傷,而色必枯夭則死矣。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虛實,而施補瀉之法。必先去其血脈之邪,使經絡流通,而後隨宜調之,無問其病之新久,總以陰陽氣血和平為期也。

帝曰:決死生奈何?岐伯曰: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;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;形氣相得者生;參伍不調者病;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;上下左右之脈,相應如參舂者病甚;上下左右,相失不可數者死;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死;中部之候相減者死;目內陷者死。

白話文:

脈分天地人三部九候

黃帝問岐伯:我想知道天地間最根本的數理,以及它與人體氣血的關係,如何以此判斷生死?

岐伯回答:天地間最根本的數理,始於一,終於九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。三的三次方是九,與九州相應。因此人體有三部,每部有三候,共九候,用來判斷生死、治療百病、調節虛實,以及去除邪氣。

九是最基本的數,更大的數如十、百、千、萬,都是一的倍數,所以數理止於九。天地人為三才,人體也有天地人三部,每部有三候的脈象,合共九候,與天地的九州相應。觀察九候脈象的和諧與否,可以判斷生死、治療百病、調節虛實,以及去除邪氣。

三候分別是天、地、人。必須準確地指認這些脈位,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。上部的天是兩額的動脈;上部的地是兩頰的動脈;上部的人是耳前的動脈。中部的天是手太陰肺經;中部的地是手陽明大腸經;中部的人是手少陰心經。下部的天是足厥陰肝經;下部的地是足少陰腎經;下部的人是足太陰脾經。所以下部的天候肝,地候腎,人候脾胃之氣。

中部的脈象,天候肺,地候胸中之氣,人候心。上部的脈象,天候頭角之氣,地候口齒之氣,人候耳目之氣。三乘以三,合為九。九分為九州,九州對應九臟;九臟包含五臟(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)和四腑(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)。五臟受損,面色就會不好,面色不好就會死亡。診斷時,必須先觀察形體的肥瘦,以調節氣的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

必須先調理血脈,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,不論疾病的新舊,以氣血平和為目標。

人體分為頭、手、足三部,每部有天地人三候,共九候。診斷時要觀察這些部位的脈象,以判斷氣的盛衰和疾病的吉凶。這與氣口(寸口)的診斷方法不同,但其原理互通。兩手氣口都是肺臟的脈象,因為肺為華蓋,各臟腑的脈氣都歸於肺,所以各臟腑的病氣都反映在兩手寸關尺的脈象上。氣口是周身脈氣流動的總匯,所以稱為氣口、寸口或脈口,但本經所說的氣口,主要指五臟。而三部九候的方法,是診斷各臟腑本部脈氣,更加準確。

為什麼呢?例如外邪阻塞肺氣,兩手脈象可能鬱滯或微弱,這時無法判斷病在何臟何腑,必須診斷九候才能避免錯誤。五臟藏神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;四腑(不同的醫家有不同理解):馬玄臺認為是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,負責消化吸收,代謝產物,滋養全身;薛己則認為是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這與經文三候的意義相符,也合乎道理。

如果五臟氣虛,神明就會受損,面色就會枯萎,最終導致死亡。因此,必須先觀察形體的肥瘦,調節虛實,再用補瀉的方法治療。必須先清除血脈中的邪氣,使經絡通暢,然後再根據情況治療,不論疾病的新舊,總以陰陽氣血平和為目標。

黃帝問:如何判斷生死?

岐伯回答:形體壯實,脈象細弱,呼吸氣短者危;形體消瘦,脈象洪大,胸中氣多者死;形體與氣息協調者生;氣血不調者生病;三部九候都異常者死;上下左右的脈象,互相應和如同舂米一樣者病重;上下左右的脈象,不相應且無法計數者死;中部脈象雖然獨自調和,但與其他臟腑的脈象不相應者死;中部脈象減弱者死;眼球內陷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