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9)
卷八 (9)
1. 精氣津液血脈虛脫
《靈樞·決氣篇》曰:人有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也。精脫者,耳聾;氣脫者,目不明;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,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髓消,脛痠,耳數鳴;血脫者,色白,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經·決氣篇》中提到:人體由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組成。精氣衰竭時,會導致耳聾;氣脫就會視力不清;津脫時,皮膚腠理鬆弛,大量出汗;液脫則骨骼屈伸不利,面色發黃,腦髓萎縮,小腿痠痛,耳鳴;血脫面色蒼白,無光澤,脈搏空虛。這些都是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脫的徵兆。
精為陰而能化氣,氣為陽而能生精,此陰陽互根,互相生化者也。陽氣蒸騰之水為津而行於表,水凝為液而行於里,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為血,赤即火色,血即水質,此陰陽合體所成,故周行於身,表裡、經脈、肌肉、臟腑無處不到也。精藏於臟,津潤皮膚,液滋筋骨,血充脈中,此四者,必賴陽氣生化流行,敷布表裡,故氣為五者之帥,而其功用各別。故其脫也,各有現證不同。
色澤者,血之華也,故血脫則色白不澤,而脈賴血充,由氣鼓動,無血則脈雖動而內空也。
白話文:
精氣具有陰性,可以化生氣,而氣具有陽性,可以生化精,這是陰陽相互依賴,互相轉化的過程。陽氣將水蒸化成體液,在體表運行,而水凝結為液體,在體內運行。中焦承受陽氣的作用,吸收體液並轉化,變成紅色的血液,紅色像火,而血液就像水,這是陰陽結合而成的,所以血液流遍全身,無論表裡、經脈、肌肉、臟腑,無處不到。精藏於臟器,體液滋潤皮膚,液體滋養筋骨,血液充盈在經脈中,這四種物質的產生,都依賴於陽氣的生化作用,在表裡運行,所以氣是這五種物質的領導者,而它們的具體作用又各有不同。如果出現問題,各會有不同的表現症狀。
2. 七情寒熱變化九氣致病
《素問·舉痛論》帝曰:余知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岐伯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;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;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;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;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;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;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;勞則喘且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;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舉痛論》
古文:
帝曰:餘知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
岐伯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;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;悲則心繫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;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;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;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;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;勞則喘且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;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
帝說:我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氣的緣故,生氣的時候氣就上逆,高興的時候氣就舒緩,悲傷的時候氣就消沉,恐懼的時候氣就下降,寒冷的時候氣就收縮,炎熱的時候氣就發散,受到驚嚇的時候氣就混亂,勞累的時候氣就會耗散,思考的時候氣就會鬱結。九種不同的氣的變化,會導致哪些疾病的發生?
岐伯說:生氣的時候氣會逆行,嚴重的會導致嘔血和腹瀉,所以氣上逆了;高興的時候氣會舒緩,意念通達,氣血運行暢通,所以氣舒緩了;悲傷的時候心氣鬱結,肺氣膨脹擴散,導致上焦不通,氣血不能散開,熱氣積聚在身體中間,所以氣消沉了;恐懼的時候精氣退縮,上焦閉塞,氣機回返,導致下焦脹滿,所以氣不能運行了;寒冷的時候肌肉腠理閉塞,氣不能運行,所以氣收縮了;炎熱的時候肌肉腠理開張,氣血通暢,汗液大量排出,所以氣發散了;受到驚嚇的時候心神不依,意念沒有歸處,思慮不定,所以氣混亂了;勞累的時候會氣喘並且出汗,內外都虛脫,所以氣耗散了;思考的時候心有所繫,意念有所歸,正氣停滯而不運行,所以氣鬱結了。
此言九氣致病,惟寒熱二氣兼括外感,故現腠理營衛之證,其餘七氣,皆內傷情欲,蓋心之所之,氣亦至焉,情欲起於心,而氣隨心變,則傷而致病。是故怒則肝氣逆,肝藏血,血隨氣升,故嘔血,肝主疏泄,木邪犯土,故食不化而飧泄也;喜主於心,悲主於肺,故氣緩氣消,各有不同;恐主於腎,腎藏精,故精卻,卻者流溢,即上所云恐懼流淫而不止也;驚則動心傷肝,心藏神,肝藏魂,故神魂搖盪而氣亂矣;勞則內外之氣皆浮動奔越,故耗矣;脾主思,而心神執著一端,故氣留止,結而不行也。
白話文:
文中所說的「九氣致病」中,只有寒、熱兩氣是因外感而引起,會出現肌膚表層和營衛氣的症狀。其餘七氣致病都是因為內傷的情緒所致。因為心之所向,氣也會隨之而動。當情緒從心而生,氣就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致病。因此:
- 憤怒:傷及肝氣,肝臟儲藏血液,氣上升時會帶動血液上湧,所以會嘔血。而肝臟也負責疏通排泄,如果肝氣受損就會影響脾土,導致消化不良而腹瀉。
- 喜悅:影響心氣,會使氣息緩慢、消耗心氣。
- 悲傷:影響肺氣,會使氣息消散。
- 恐懼:影響腎氣,腎臟儲藏精氣,因此精氣會外流,就像上面所說的「恐懼流淫而不止」。
- 驚嚇:驚動心神,傷及肝臟,因為心臟儲藏神氣,肝臟儲藏魂魄,所以會導致神魂混亂、氣機紊亂。
- 過度勞累:使體內外氣息都浮動奔騰,導致氣耗盡。
- 沉思過度:脾臟負責思考,但如果心神專注於某件事,氣息就會停滯不流,導致氣滯不行。
凡七情之病,雖屬各臟,而皆統於心,心為君主之官,一身氣血隨心所使,故心靜則氣血靜,情欲動則氣血傷耗,而七情之病,必先自治其心,否則藥亦無功。此章當與前《靈樞·本神篇》合觀,以究其義也。
白話文:
所有因七情所引發的疾病,雖然屬於不同的臟器,但都和心相關。心是人體的主宰,身體的氣血運行都受心的支配。因此,心境平靜,氣血運行平穩;情緒波動,氣血就會受到損耗。而七情所致的疾病,必須先從調節心境著手,否則藥物也無濟於事。這一章要與《靈樞·本神篇》一起閱讀,才能深入理解其含義。
3. 驚恐勞力諸傷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帝曰: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岐伯曰:凡人之驚恐、恚勞、動靜,皆為變也。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,淫氣病肺;有所墮恐,喘出於肝,淫氣害脾;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,淫氣傷心;度水跌僕,喘出於腎與骨,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。故曰: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、骨肉、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人的居所、活動和情緒,脈象也會跟著改變嗎?
岐伯回答:凡是人的驚恐、憤怒、疲勞、活動,都會導致脈象改變。因此,晚上走路會氣喘是由於腎虛;縱慾過度會傷及肺;遇到驚嚇後會氣喘是由於肝氣不足,會傷及脾臟;受到驚嚇後會氣喘是由於肺虛,會傷及心臟;渡水或跌倒後會氣喘是由於腎氣和骨氣虛弱,這種情況下,勇敢的人氣血運行後就會緩解,膽怯的人氣血運行不暢就會患病。
所以說:診斷疾病的方法,要觀察人的情緒、體質和皮膚,就能瞭解其病情,作為診斷的依據。
此言七情勞力,皆擾動身心,其稟強者,氣血流行,旋即安和無患,怯者因而氣血滯著成病。故凡臨證,當觀其形氣強弱,察其病由,以為診治要法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是,七種情緒和身體的勞動都會擾亂身心。體質強的人,氣血運行順暢,很快就能安和無事;體質弱的人,會因此導致氣血瘀滯而生病。因此,在看病時,應觀察病人的體質強弱,探究病因,作為診斷和治療的重要依據。
故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故春夏秋冬,四時陰陽生病,起於過用,此為常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飲食過飽,汗液會從胃中排出;受到驚嚇時,汗液會從心中排出;負重遠行,汗液會從腎中排出;快速奔跑或害怕時,汗液會從肝臟排出;搖動身體或勞累過度,汗液會從脾臟排出。所以,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中,陰陽失調而導致疾病,皆起源於過度使用身體,這是常態。
經言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是汗與血,同由水穀精氣所化,而出於一源者。有所勞傷,以動五臟精氣,即與胃中水穀之精,隨氣上注於肺,遂化汗由皮腠而外泄也。是故春夏秋冬之四時,陰陽氣血之生病,起於過用心力,勞傷所致,此為常也。
白話文:
古典醫書上說,損耗血氣的人不會出汗,過度出汗的人不會有血氣,這說明汗液和血氣都是由飲食中精華所化,來源於同一本源。如果遇到勞累或損傷,會影響五臟精氣,於是胃中飲食精華就會隨著氣血上升到肺部,轉化為汗液,從皮膚毛孔排出體外。因此,不論是春夏秋冬什麼時候,陰陽氣血的失衡生病,都是因為過度耗費心力,導致勞累損傷所致,這是常見的原因。
4. 善忘
《靈樞·大惑論》帝曰:人之善忘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,虛則營衛留於下,久之不以時上,故善忘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大惑論》
皇帝問:人為什麼會健忘,這是什麼氣的緣故?
岐伯回答:上焦氣血不足,下焦氣血過剩,腸胃脹滿而心肺虛弱,虛弱則氣血運行停滯在下焦,長時間不能按時上行,所以容易健忘。
善忘者,後世名健忘,以心肺清陽氣虛,故神不精明而善忘。清陽上虛,則濁陰不降,故腸胃實,腑不轉動,而營衛之氣因之不得旋運,留滯於下而不升,心主營,肺主衛,其氣不以時上,故心肺虛而善忘也。
白話文:
容易遺忘的人,在後世被稱為健忘。這是因為心肺的清陽之氣虛弱,導致精神不振而容易忘記。清陽之氣上浮虛弱,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所以腸胃裡積住了東西,腑氣不運行,而營氣和衛氣也因此而旋轉運作,停滯在下部而不上升。心主導營氣,肺主導衛氣,其氣不能按時上升,所以心肺虛弱而容易遺忘。
5. 血枯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之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血枯。此得之年少時,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四烏賊骨一藘茹,二物合併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腸中及傷肝也。
白話文:
《素問·腹中論》中記載,皇帝說:有一種胸脅脹滿的病,影響吃飯,發病初期會先聞到腥臭味,吐出清液,接著咳血,四肢冰涼,眼睛昏花,時常前後都出血,這種病叫什麼名字?怎麼得的呢?岐伯回答:這種病叫「血枯」。這是因為年輕時,大出血所致,就像喝醉酒後行房,損耗氣血,傷及肝臟,導致月經減少甚至停止。皇帝問:該怎麼治療呢?岐伯回答:用四片烏賊骨和一棵藘茹,將兩者合在一起,丸成雀蛋大小,像小豆一樣。每天飯後服用五丸,並用鮑魚汁送服,可以緩解腸胃不適,修復受損的肝臟。
出清液者,時吐清液,脾虛不能攝涎故也;四肢清者,手足逆冷也;前後血,大小便皆有血也,此名血枯,而男女皆有是病,後世名勞損也。中氣竭,故四肢無陽和以溫之而逆冷;肝傷,故目眩而唾血、便血;肝不能藏血,故病至先聞腥臊臭,俗言血腥氣也;肝氣逆,則胸脅支滿;而胃氣不順,則妨於食也。烏賊骨丸,吳門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解義甚精,當考之。
白話文:
**吐清液:**經常吐出透明液體,是因為脾氣虛弱,不能吸收口水所致;
四肢清冷: 手腳發冷,是陽氣不足所致;
大小便帶血: 大小便中都有血,稱為血枯,男女都可能患有此病,後世稱為勞損;
中氣不足: 導致四肢沒有陽氣溫暖,因此發冷;
肝臟受傷: 導致頭暈目眩,並吐血或便血;
肝臟不能儲藏血液: 導致患病時首先聞到腥味,俗稱血腥氣;
肝氣逆行: 導致胸脅脹滿;
胃氣不順: 導致飲食困難。
推薦藥方: 烏賊骨丸,吳門王晉三的《古方選注》對其解義非常精確,可以參考。
6. 喑痱
《素問·脈解篇》曰: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,少陰不至者,厥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脈解篇》說:體內精氣被奪而導致厥逆,會出現聲音嘶啞和半身不遂的症狀,這是腎虛的表現。若少陰脈不到達其應到之處,便會引起厥逆。
《靈樞·熱病篇》曰:痱之為病也,身無痛者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;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也。病先起於陽,後入於陰者,先取其陽,後取其陰,浮而取之。
白話文:
《靈{熱病篇》中記載:汗斑引起的疾病,身上沒有疼痛,四肢不能伸曲,神智不是很混亂,說話還能聽懂,可以治療;嚴重到不能說話了,則難以治療。這種疾病先開始於陽經,後來進入陰經,治療時應先治療陽經,然後再治療陰經,用浮法刺針治療。
邪氣盛為實,精氣奪為虛。此由內傷奪精,而陽氣厥逆,以成喑痱,故為腎虛,而少陰經脈之氣,不能上至於舌本,則不能言而為喑,陽上逆則下虛而為厥。非由外感之邪,故身無痛楚;本元氣散,故四肢懈弛不收。如其智亂不甚,其言略能成句,微有可知者,用峻補之法可治;甚則不能言,而元氣脫絕,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當邪氣過於旺盛時,就會體現為實證;當精氣被奪走時,就會虛弱。這是因為內傷奪走了精氣,導致陽氣逆亂,從而出現啞巴和畏寒的症狀。因此,這是腎虛的表現,少陰經脈的氣血無法到達舌根,就會導致無法說話而發啞,陽氣上逆就會導致下部虛弱而出現厥逆。這種情況不是由外感邪氣引起的,所以身體不會出現疼痛;本元的元氣散失,導致四肢疲軟無力。如果病人的意識還算清醒,說話也能勉強成句,還有一些可以理解的內容,可以用強力補益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情嚴重到不能說話,元氣已經脫離,就無法治療。
病起於陽,先治陽,後治陰,浮而取之者,用針淺刺,通其經氣也;其起於陰者,當從陰經治之。用藥之法,可類推矣。方書稱為類中風,以其肝腎虛而風由內生,非外邪之風也。
白話文:
疾病起於陽經,先治療陽經,然後治療陰經。浮取穴位並淺刺,目的是疏通經氣。如果疾病起於陰經,則應該從陰經治療。用藥的方法也可以類推。方書中稱之為類中風,是因為肝腎虛弱,導致風從體內產生,而不是外邪之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