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17)
卷四上 (17)
1. 診脈辨臟腑病證
是與此章經文,互明其理,蓋急、大、緩、澀、沉,為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臟脈之本象,若現於別臟部位,則為病邪,甚則為臟病,微則為腑病。此舉心臟以明之,餘臟皆可類推矣。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臂多青脈,曰脫血;尺脈緩澀,謂之解㑊;安臥脈盛,謂之脫血;尺寒脈滑,謂之多汗;尺寒脈細,謂之後泄;脈粗尺常熱者,謂之熱中;頸脈動,喘疾咳,曰水;目窠微腫,如臥蠶起之狀,曰水;溺黃赤,安臥者,黃疸;已食如飢者,胃疸;面腫,曰風;足脛腫,曰水;目黃者,曰黃疸。
臂多青脈者,絡脈也,血藏絡中,脫血,則絡空,青者,肝色,脫血肝傷故也。上文《靈樞·邪氣病形篇》云: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,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,滑澀大小亦然。此言尺脈緩澀者,是尺膚與兩手之脈,皆寬緩澀滯,尺膚屬衛,脈屬營,是營衛皆虛,經脈懈弛,行坐無力,病名解㑊;脈盛,則邪盛,而臥不安矣,今反安臥,乃暴脫血而氣不固,則脈盛而虛大無力,故倦臥也。尺膚澀者,衛虛也,脈滑者,營中熱也,因熱而津外泄,衛虛表不固,故汗出多。
尺膚寒,衛陽虛矣,脈細,中氣寒矣,故為後泄不止之病也。脈既粗,則營熱,尺膚又常熱不退,其邪熱盛於內也。頸脈者,人迎胃脈也,胃中水飲停蓄,經氣大逆,故頸脈動喘而疾咳,疾咳者,連聲急促也。目窠,眼眶也,屬脾,水濕壅於脾胃,故目窠下腫,如臥蠶欲起之狀。
若其溺黃赤者,濕熱瘀閉,必成黃疸,以濕傷脾,故困倦而安臥。已食如飢者,濕火在胃,名胃疸,其黃色鮮明名陽黃,其色晦者名陰黃,屬脾也。風為陽邪,本乎天者親上,故傷風則面腫;水為陰邪,本乎地者親下,故水病則足腫也;目黃則濕閉,故為黃疸病。此節互明四診之道也。
白話文:
診脈辨臟腑病證
這段文字與相關經文互相印證說明道理。脈象的急、大、緩、澀、沉,是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脈搏的根本表現。如果這些脈象出現在其他臟腑部位,就是病邪入侵,嚴重則為臟腑本身的疾病,輕微則為腑臟的疾病。以心臟為例說明,其他臟腑也可依此類推。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記載:手臂上青筋明顯,稱為脫血;寸口脈緩澀,稱為解㑊;平躺時脈搏有力,稱為脫血;寸口脈冰冷而滑利,稱為多汗;寸口脈冰冷而細弱,稱為後泄;脈搏粗大且寸口脈經常發熱,稱為熱中;頸部血管搏動,伴隨喘息、咳嗽,稱為水腫;眼窩輕微腫脹,像蠶寶寶一樣隆起,稱為水腫;小便黃赤,且平躺時如此,稱為黃疸;飯後仍感飢餓,稱為胃疸;面部腫脹,稱為風腫;小腿腫脹,稱為水腫;眼睛發黃,稱為黃疸。
手臂青筋明顯,是絡脈(經絡分支)的問題,血液貯藏在絡脈中,脫血則絡脈空虛,青色是肝臟的顏色,脫血是肝臟受損的緣故。《靈樞·邪氣病形篇》記載:脈搏急促,寸口脈皮膚也緊繃;脈搏緩慢,寸口脈皮膚也鬆弛;滑利、澀滯、大小等情況也一樣。寸口脈緩澀表示寸口皮膚和雙手脈象都寬緩澀滯,寸口皮膚屬衛,脈搏屬營,說明營衛都虛弱,經脈鬆弛,坐臥無力,病名為解㑊;脈搏有力,則病邪盛,臥不安,但現在卻能安臥,這是暴發性脫血而氣虛,所以脈搏有力卻虛大無力,故而倦臥。寸口皮膚澀滯,是衛氣虛弱;脈搏滑利,是營氣有熱;由於熱邪導致津液外洩,衛氣虛弱,表不能固,所以汗出很多。
寸口皮膚冰冷,是衛陽虛弱;脈搏細弱,是中氣虛寒,所以出現後泄不止。脈搏粗大,是營氣有熱;寸口皮膚又經常發熱不退,是邪熱盛於內。頸部血管搏動,是人迎脈(胃經脈),胃中水飲停滯,經氣逆亂,所以頸部血管搏動並伴隨喘息咳嗽,咳嗽是連續急促的。眼窩,是眼睛周圍,屬於脾臟,水濕停滯在脾胃,所以眼窩下腫脹,像蠶寶寶一樣隆起。
小便黃赤,是濕熱瘀阻,必然形成黃疸,濕邪傷脾,所以倦怠而安臥。飯後仍感飢餓,是濕熱在胃,稱為胃疸,顏色鮮明叫陽黃,顏色晦暗叫陰黃,都屬於脾臟。風是陽邪,來自天,所以傷風則面部腫脹;水是陰邪,來自地,所以水腫則足部腫脹;眼睛發黃,是濕邪阻滯,所以是黃疸病。此節互相闡明四診(望聞問切)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