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7)
卷八 (7)
1. 嬰孩癲疾
《素問·奇病論》帝曰:人生而有病癲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奇病論》黃帝問道:人生來就有癲癇病的人,這種病叫什麼名字?是從哪裡得來的?岐伯回答:這種病的名字叫胎病,是在母親懷孕期間得的。因為母親受到很大的驚嚇,氣往上沖而不往下走,精氣聚在一起,所以導致孩子出生後患有癲癇病。
此言初生時即有癲疾,近時所名癲癇者也。忽然暴僕,昏不知人,手足抽掣,少頃痰湧而吐,吐出痰涎,則漸蘇。此在胎時,母受大驚而動肝風,兒稟其氣,與精氣並居,如油入面矣。每遇風氣動,則鼓其痰涎,上蒙心竅,即神昏暴僕,風動而手足抽掣也。因其氣閉不通而作豬羊聲,故有羊癲、豬癲之名。其病得之胎元,故難治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話描述了癲癇的症狀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癲癇。
剛出生時就有癲癇,現在俗稱癲癇。突然發作,昏迷不省人事,手腳抽搐。過一會兒,痰液上湧並嘔吐出來,吐出痰涎後,逐漸清醒。
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了很大的驚嚇,導致肝氣上逆,而胎兒稟承了母親的氣質,和精氣共存,就像油融入麵粉一樣。每當風氣觸動,就會鼓動痰涎,上蒙心竅,導致昏迷發作,風動而手腳抽搐。
由於氣不通暢,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,因此有羊癲、豬癲之名。這種病在胎中就發生了,所以很難治療。
2. 不寐
《靈樞·邪客篇》帝曰: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,不臥出者,何氣使然?伯高曰: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。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,而行呼吸焉;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;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而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,而不休者也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邪氣入侵人體,有的會導致眼睛發花,視物不清,是什麼邪氣在作祟?
伯高答:五種邪氣進入胃中,它們的勢力會分散成三部分。其中,宗氣積聚在胸中,通過喉嚨進入心脈,從而進行呼吸。營氣則會把津液輸送到脈絡中,並將其轉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和內臟。衛氣則會把津液中的熱氣帶走,先行於四肢、肌肉和皮膚之間,保衛機體。衛氣白天行於陽經,夜晚行於陰經,經常通過足少陰經的經絡間隙,運行於五臟六腑中。
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,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蹺陷,不得入於陰,陰虛,故目不瞑。
白話文:
現在的外邪入侵我們的五臟六腑,導致衛氣只能在體表運作,在陽經中運行,不能進入陰經。陽經運行過剩,導致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就會讓陽蹺脈空虛,不能進入陰經,導致陰虛,所以眼睛不能閉合。
營衛流行,義理已詳營衛經絡門。衛氣晝行於陽,如日行天,夜行於陰,如日入地,此人身陰陽應天地之陰陽而流行也。今厥逆之氣客於臟腑,與衛氣格拒,衛氣不得入陰,則陰陽不交,而陽獨盛於外,陰分之氣虛,陰虛陽盛,故目不瞑也。厥氣者,或因外邪,或因內傷,致陰陽厥逆不和,通名厥氣。
故凡內傷、外感之病,皆有不寐者,必審其因而治之,方能見效也。
白話文:
營衛在體內運行,其原理詳見營衛經絡篇。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,如同太陽運轉在天上;晚上在陰經運行,如同太陽落入地下。人體陰陽的運行,與天地陰陽相應。現在出現厥逆,病邪侵犯內臟腑,與衛氣對抗,衛氣不能進入陰經,於是陰陽無法交會,只有陽氣旺盛在外,陰分之氣虛弱,陰虛陽盛,所以眼睛無法閉合。厥氣,可能是因為外邪入侵,也可能是因為內傷,導致陰陽厥逆不調和,統稱為厥氣。
帝曰:治之奈何?伯高曰: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調其虛實,以通其道,而去其邪。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其臥立至。帝曰:此所謂決瀆壅塞,經絡大通,陰陽和得者也。願聞其方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該如何醫治?」伯高回答:「補充他的不足,排解他的過多,調整他的虛實,以打通他的經絡,去除他的病邪。」喝下一帖半夏湯,陰陽已經打通,病人的病症就立即消失。皇帝說:「這正是疏通阻塞,經絡完全貫通,陰陽協調所達到的效果啊。希望聽聽具體的藥方。」
伯高曰: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五升,煮之,炊以葦薪,火沸,置秫米一升,治半夏五合,徐炊,令竭為一升半,去其滓,飲汁一小杯,日三,稍益,以知為度。故其病新發者,覆杯則臥,汗出則已矣;久者,三飲而已也。
白話文:
伯高說:用流動千里之外的水八升,揚起萬次,取其清澈的五升,煮沸,用蘆葦燒火,火沸騰後,放入一升糯米,加上五合半夏,慢慢煮,直到煮成一升半,去掉渣滓,喝一小杯汁液,每天三次,逐漸增加用量,以身體狀況為準。如果病情剛發作,喝完一杯後躺著蓋住杯子,出汗後就好了;如果病情較久,喝三杯就夠了。
脾胃為中土,陰陽升降之道路也。陽根於陰而主升,脾為陰而氣升也,升者,由內而行外;陰根於陽而主降,胃為陽而氣降也,降者,由外而行內。衛氣不得入於陰,是外氣不能行於內者,由胃氣不得通降故也。飲以半夏湯,通降胃氣,則陰陽交通,其臥立至。取長流水而又揚之萬遍,取其清,炊以葦薪猛火者,用其輕揚滑利而流走,以通壅滯也。
白話文:
脾胃就像大地的中央部位,是陰陽氣血升降的通道。陽氣根植於陰氣,負責向上升發,脾屬於陰,其氣向上升。上升是指從內向外。陰氣根植於陽氣,負責向下運行,胃屬於陽,其氣向下降。下降是指從外向內。
衛氣不能進入陰氣,這是因為外來的氣無法運轉到體內,這是因為胃氣不能暢通下降的緣故。服用半夏湯來通降胃氣,那麼陰陽就會相通,臥立行走都會順暢。
取用長流水,再揚起萬遍,把它弄清澈,用蘆葦當柴火猛烈地燒,利用其輕盈、順暢、流動的特性來疏通阻塞。
半夏通胃生津,秫米和脾生液,一舉兩得,故雖久者,三飲可已也。此交通陰陽之法,而從脾胃主治者,以脾胃統一身之陰陽也。
白話文:
半夏能通暢胃氣生津液,秫米能和緩脾臟生津液。兩者兼顧,所以即使是久病的人,三帖藥就能治癒。這是調和陰陽的方法,通過調理脾胃來治療疾病。因為脾胃統領著全身的陰陽。
《素問·病能論》帝曰: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,何也?岐伯曰:臟有所傷,及精有所之,寄則安,故人不能懸其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有人躺下後卻睡不安穩,這是為什麼?
岐伯回答:臟腑有受傷,精氣流失到了別處,寄居在別處才感到安穩,所以人無法懸着病魔不讓它發作。
此言臥有所不安,即不成寐也。以思慮情欲而傷臟,其精神有所之之處,執著不釋,故臥不得安。如將執著之心寄放,則自安矣。但未知其所執何事,所傷何臟,如思則氣結而傷脾、怒則氣逆而傷肝之類,故人不能懸揣其病,必問其所因而治之也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是,躺在牀上感覺不安,就會睡不着覺。因為思考問題、過度的情慾會傷害臟腑,人的精神就會被執着的事物所束縛,放不開,所以躺着也感到不安。如果能放下執着的心,自然就會心安理得。但是,我們不知道患者執着於什麼事,哪個臟腑受了傷。比如,思慮過度會導致氣鬱,傷害脾臟;暴怒會導致氣逆,傷害肝臟。因此,不能隨意猜測患者的病情,一定要詢問病因才能進行治療。
3. 不得臥
帝曰:人之不得偃臥者,何也?岐伯白:肺者,臟之蓋也,肺氣盛則脈大,脈大則不得偃臥,論在《奇恆陰陽》中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為什麼人不能躺下睡覺呢?岐伯回答道:肺是身體臟腑的保護蓋,肺氣旺盛時脈搏就會強大,脈搏強大就會不能平躺睡覺,這道理記載在《奇恆陰陽論》中。
偃臥者,平身而臥也。肺為華蓋,其氣下降,肺氣偏盛則逆而不降,故寸口脈大,不得偃臥也。《奇恆陰陽》古經篇名,奇者,異也,恆者,常也,謂所論皆異常之病也。
白話文:
偃臥
偃臥就是平躺著睡覺。肺臟就像華蓋(宮殿頂上的蓋子),它的氣應該下降。如果肺氣過於旺盛,就會逆著不往下走,所以寸口的脈搏就會跳動強烈,不能平躺著睡覺。
《奇恆陰陽》
這是古醫書中的一篇篇名。「奇」是指異常,「恆」是指平常。這篇篇名錶示所討論的都是異常的疾病。
4. 喘息
《素問·逆調論》帝曰: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有得臥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臥而喘者,皆何臟使然?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,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
白話文:
帝問道:人有呼吸困難無法安睡,而且有聲音的;有呼吸困難無法安睡,但沒有聲音的;有起居正常但呼吸有聲音的;有能走動但喘息的;有不能走動且喘息的;有能安睡但喘息的,這些都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?希望聽到原因。
岐伯回答:無法安睡,呼吸有聲音的,是脾胃之氣逆亂了。足三陽之氣應該向下運行,現在卻向上逆行,所以呼吸會有聲音。
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,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,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《下經》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。此之謂也。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,絡脈不得隨經上下,故留經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夫不得臥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,夫水者,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
白話文:
陽明脈是指胃經,胃是六腑中的樞紐,它的氣也是向下運行。如果陽明脈氣逆行,不能按照正常運行,因此就會失眠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胃不安寧,睡眠就會不安。」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起居飲食沒有什麼問題,但是呼吸有聲音,這是肺絡脈逆行的緣故。絡脈不能跟著經脈上下運行,所以滯留在經脈中而不能流通,導致絡脈的病人病情較輕,所以起居飲食沒有什麼問題,但是呼吸有聲音。
如果失眠,一躺下就會喘,這是水氣入侵的緣故。水在人體內循著津液而運行,腎臟主水,管理著津液,並且主管睡眠和呼吸。
脾胃統一身陰陽之氣,脾主升,胃主降,陽明行氣於三陽,而足三陽經皆下行也,故胃氣逆,則三陽經皆逆而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,而出入之息有音也。若起居如故,則眠食安而胃氣和也,而息有音,是肺之絡脈氣逆,不得隨經上下流行,而肺最高,其絡脈淺在皮膚,故病人也微,雖息有音,而起居如故也。
白話文:
脾胃協調人體陰陽之氣,脾臟負責提升,胃臟負責下降。足陽明經氣運行於人體三條陽經,而三條陽經都向下運行。因此,如果胃氣逆行,則三條陽經也會逆行,無法順利運行,就會導致無法入睡,並且呼吸時會有聲音。
如果起居正常,則睡眠飲食安穩,胃氣協調。但是,如果呼吸時有聲音,則可能是肺部絡脈之氣逆行,無法隨著經絡上下運行,而肺位於人體最高處,其絡脈淺在皮膚之下。因此,雖然病人呼吸時有聲音,但起居飲食如常。
若坐則氣定,臥則喘者,是水氣客於三焦,蓋三焦為決瀆之官而出水道,氣不宣化而水客之,故坐則水氣下行,臥則水壅氣喘,此但喘而息無音,故病不在肺胃,而在下焦腎臟,以腎為寒水之臟,其陽虛則下焦之氣不化津液,水壅為患,臥則肺氣歸腎,以水壅逆肺,則喘不得臥,是故陽氣化而津液流行,則水道通而氣順喘定,所以言津液與臥與喘,皆腎臟主之,當治其主病者也。帝所問六證,岐伯止答其三。
白話文:
如果坐著的時候呼吸平穩,躺下後就會氣喘,這是因為水氣滯留在三焦。三焦是人體排泄系統的主管,負責輸送津液和水液。如果氣血運行不暢,水氣就會滯留,導致坐著時水氣向下運行,而躺下時水氣阻滯,引起氣喘。不過,這種氣喘沒有呼嚕聲,說明問題不在肺和胃,而在下焦的腎臟。腎臟是主水,陽氣虛弱時,下焦的水氣無法化為津液,水氣積聚就會導致問題。躺下時,肺氣會歸於腎,水氣阻滯逆衝肺部,就會導致氣喘而無法躺下。因此,只有陽氣充足,津液運行正常,水路暢通,氣息才能順暢,氣喘才能平定。所以,津液、臥姿和氣喘這些症狀,都是由腎臟控制的,需要治療腎臟的根本病症。黃帝詢問的六種證候中,岐伯只回答了其中的三個。
蓋帝問雖有六證,不出肺、胃、腎三者之病,岐伯已詳明之,其餘不過淺深虛實之異,可以類推而知。如帝所云得臥而行則喘者,肺虛也,故靜則氣定得臥,行則勞動即喘也。如雲不得臥,不能行而喘者,卻有虛實兩證:一者肺腎俱虛,以腎虛不能納氣,肺虛氣不收降,故喘不得臥,不能行也;一者風痰閉結於肺,肺主一身之氣,一身氣壅不行,故喘不得臥,不能行,此為邪實也。然邪閉者,其聲粗而脈實;若臟虛者,其聲低而脈弱,氣既不順,亦必有痰而易吐也。
白話文:
黃帝所詢問的雖然有六種症狀,但都離不開肺、胃、腎三者的毛病,岐伯已經詳細說明這些症狀了。其餘的症狀不過是輕重緩急虛實不同的表現,可以根據這些原則類推而知。
就如黃帝所說的,可以躺著但走動就會喘的,是肺虛。因此,安靜時氣息平穩就能躺著,走動時勞累就會喘。
至於不能躺著,也不能走動而喘的,就有虛實兩種原因:一種是因為肺腎都虛,腎虛不能納氣,肺虛氣不收斂,所以喘得不能躺著、不能走動;另一種是因為風痰閉結在肺中。肺主導全身的氣,全身的氣被阻滯不通,所以喘得不能躺著、不能走動。這是病邪阻滯的表現。
不過,病邪阻滯的,其呼吸聲粗重而脈搏有力;如果是臟腑虛弱的,其呼吸聲低微而脈搏微弱,氣息既然不順暢,必定會有痰而容易咳嗽。
如雲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其氣平而不喘,但胃不和而臥不安,是上文半夏湯證也,故所問雖有六證,總不外肺、胃、腎之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躺下後無法入睡,呼吸無聲,說明這人的氣息平穩,不喘,只是胃部不和諧,所以躺下後不安穩。這類情況屬於前面提到的半夏湯適應症狀。因此,雖然患者表現出六種症狀,但總的來說都離不開肺、胃、腎方面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