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11)
卷八 (11)
1. 六腑咳證
五臟之久咳,乃移於六腑。脾咳不已,則胃受之,胃咳之狀,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;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,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;肺咳不已,則大腸受之,大腸咳狀,咳而遺矢;心咳不已,則小腸受之,小腸咳狀,咳而失氣,氣與咳俱失;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,膀胱咳狀,咳而遺溺;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,三焦咳狀,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此皆聚於胃,關於肺,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腫氣逆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五臟長期咳嗽,就會轉移到六腑。脾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胃,胃咳的症狀是咳嗽和嘔吐,嘔吐嚴重時會吐出寄生蟲;肝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膽,膽咳的症狀是咳嗽和嘔出膽汁;肺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大腸,大腸咳的症狀是咳嗽和漏出大便;心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小腸,小腸咳的症狀是咳嗽和氣喘,氣喘和咳嗽同時出現;腎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膀胱,膀胱咳的症狀是咳嗽和漏尿;長期咳嗽不止,就會影響三焦,三焦咳的症狀是咳嗽和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和喝水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咳嗽聚集在胃裡,影響到肺,導致人流很多鼻涕和口水,而臉部浮腫氣逆。
臟病久不已則移於腑,其咳也亦各有證狀可辨。長蟲,即蛔蟲也。膽汁,苦水也。三焦包臟腑之外,故末傳三焦。而胃又為臟腑之海,肺主一身之氣,故其病雖發於各臟腑,而必皆聚於胃,關於肺,乃成咳病,如不關肺,則不咳而為他病矣。夫脾氣散水穀之精,上歸於肺,水精四布,下輸膀胱者,久咳肺氣傷,不能分布水精,隨氣上逆,故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。
白話文:
臟腑疾病長期治不好就會轉移到腑,而咳嗽也有各種不同的症狀,可以憑此辨別。長蟲,就是蛔蟲。膽汁,就是苦水。三焦包在臟腑之外,所以最後不寫三焦。而胃又是臟腑之海,肺主導全身的氣,所以這些疾病雖然發生在不同的臟腑,但最終都必定會集中在胃,與肺相關聯,才形成咳嗽的疾病;如果與肺無關聯,就不會咳嗽,而是形成其他疾病。脾氣散佈水穀的精華,上升到肺中,水精四處流佈,下輸到膀胱;咳嗽久了,肺氣受損,無法散佈水精,隨著氣向上逆行,所以會多痰多唾液,而且面色浮腫,氣息逆亂。
2. 治法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臟者,治其俞;治腑者,治其合;浮腫者,治其經。
此分邪之淺深而用針法治之也,用藥亦可類推矣,要必審其虛實寒熱以調之耳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該如何治療呢?岐伯回答:治療臟器的疾病,就針刺相應的輸穴;治療腑的疾病,就針刺相應的合穴;如果是水腫病,就針刺相應的經穴。
這是根據邪氣侵入的深淺來使用針法進行治療,使用藥物也可以類似地推理,關鍵是必須要審查清楚病情的虛實寒熱來進行調理。
3. 呵欠
《靈樞·口問篇》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衛氣晝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。陰者主夜,夜者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。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人為什麼會打哈欠呢?岐伯回答: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,半夜則在陰氣中運行。陰氣主宰夜晚,夜晚就是睡眠的時候。陽氣主宰上部,陰氣主宰下部。所以陰氣積聚在下,陽氣還沒完全消散,陽氣向上牽引,陰氣向下牽引,陰陽互相牽引,因此就會打哈欠。陽氣消散,陰氣旺盛,就會閉眼睡覺;陰氣消散,陽氣旺盛,就會醒來。瀉掉足少陰經的陰氣,補充太陽經的陽氣。
欠者,呵欠也。困倦欲睡,必先有呵欠,良以陰陽之氣相引,故數欠。如非其時而多呵欠,是陽衰陰盛,宜用針法,瀉足少陰經,補足太陽經,蓋二經為衛氣出入陰陽之道路也。義詳經絡門《營衛生會篇》。
白話文:
打哈欠,又稱為呵欠。當人疲倦想睡覺時,一定會先打哈欠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吸引,所以才會連續打哈欠。
如果在不適當的時間頻頻打哈欠,表示陽氣衰弱而陰氣過剩,應該用針灸的方法,瀉掉足少陰經的氣血,補充太陽經的氣血。因為這兩條經脈是衛氣出入以及陰陽交會的道路。
詳細的說明請參閱經絡篇的《營衛生會篇》。
4. 唏
帝曰:人之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人的呵欠,是由哪股氣造成的?岐伯回答:那是因為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,陰氣急速而陽氣緩慢,陰氣旺盛而陽氣斷絕,所以會打呵欠。此時需要增強太陽經的陽氣,減弱足少陰經的陰氣。
唏者,余哀未盡,而氣抑不達之聲也。陰陽相逆而陰氣盛,與陽阻絕,不得流通,乃作是聲。故補瀉同呵欠,助陽使達也。
白話文:
「唏」這個聲音,是我心中哀傷的情緒還未散去,而氣息受阻無法暢通的聲音。這是因為陰陽失衡,陰氣太盛,阻隔了陽氣,使氣息無法流動,因此發出這樣的聲音。所以,吐氣或吸氣就像打呵欠一樣,目的是幫助陽氣流通。
5. 噴嚏
帝曰:人之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補足太陽滎眉本,一曰眉上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人打噴嚏是什麼氣的原因所致?岐伯回答說:當陽氣調和順利,充滿於心中,並從鼻子出來時,就會打噴嚏。補足太陽經的滎穴,也就是眉毛上方的穴位。
此言噴嚏之氣,由鬱而達也。《宣明五氣論》云:腎氣為病,為欠為嚏。是始由腎氣抑鬱,既而得通,上達於心,陽氣和利充滿,乃由鼻出而作噴嚏,故補足太陽之滎,以通少陰之氣也。凡暴厥而死者,以其心腎之氣悶絕也,故用藥通其鼻,得嚏者生,無嚏者死。《素問·熱論》曰:十一日,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。
白話文:
這句話的意思是,噴嚏是由於氣鬱阻而後通達。
《宣明五氣論》說:腎氣有病,會出現打哈欠和打噴嚏的症狀。這是因為一開始腎氣受到壓抑阻滯,後來得到宣通,上升到心臟。心陽和順充沛,便從鼻腔排出形成噴嚏,因此補充太陽經的滎穴,可以宣通少陰經的氣血。
凡是暴卒而死的人,都是因為心腎之氣鬱結不通。所以用藥物來疏通鼻竅,如果能打出噴嚏,就能生還,不能打出噴嚏的,就會死亡。
《素問·熱論》說:十一天的時候,少陰病勢衰退,口渴症狀停止但不會感到滿足,舌頭乾燥已經消失,會出現打噴嚏的症狀。
可見嚏者,由腎經氣鬱得通而出也。又如陰陽氣逆之病,有呵欠者,其陰陽之氣將交通,為吉象也。仲景曰: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亦謂陰陽相交,則無病矣。是呵欠、噴嚏,皆為愈病之先機也。
白話文:
可以看到打噴嚏,是腎經鬱結的氣得到疏通而釋放出來的。又比如陰陽氣逆的疾病,出現打哈欠,說明陰陽之氣即將交會順暢,是吉兆。華佗說:醫生把脈,如果病人打哈欠,說明沒病。這也是說陰陽交合,就沒病了。所以,打哈欠、打噴嚏都是疾病痊癒之前的預兆。
6. 涎下
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補足少陰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人為什麼會流口水?
岐伯回答說:飲食都進入胃中,胃中有熱氣就會產生蟲子蠕動,蟲子蠕動就會導致胃部鬆弛,胃部鬆弛則會導致廉泉穴打開,所以才會流口水。這是補足少陰之氣的作用。
涎為脾之液,脾虛胃熱而液泛,出於舌下之廉泉穴,而流溢口外,由於蟲動故也。嬰孩多如此。常人睡中亦有此病,以昏睡而脾氣馳,不能攝涎也。補足少陰腎,使廉泉之氣下達,則涎可歸於脾也。
白話文:
唾液是脾臟分泌的液體。脾臟虛弱、胃部過熱時,液體就會溢出,流出舌底的廉泉穴,並從口中流出,這是因為蟲子蠕動的緣故。嬰兒經常出現這種情況。普通人睡著後也會出現這種症狀,因為昏睡時脾氣不足,無法控制唾液。補足少陰腎氣,讓廉泉穴的氣往下運行,這樣唾液就可以回歸脾臟了。
7. 嚲
帝曰:人之嚲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人的疲倦,是由什麼氣造成的呢?
岐伯回答:胃氣不足,則全身的經脈就會虛弱,經脈虛弱,則筋骨肌肉就會鬆懈無力,筋骨肌肉鬆懈無力,就會導致陰陽失衡,氣血無法恢復,所以就會疲倦。根據疲倦部位的不同,補充不同的臟腑之間的肌肉。
嚲音妥,身首下垂,無力振舉之貌。胃為水穀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,胃氣虛,故筋脈皆虛,懈惰無力,有垂頭喪氣之象。用藥當助胃氣。用針補分肉之間者,以脾胃主肌肉故也。
白話文:
「妥」這個字的發音是「妥」,指的是身體和頭部下垂,沒有力氣振奮起來的狀態。
胃就像水和穀物的大海,負責滋潤主宰筋骨的「宗筋」,而「宗筋」主要負責束縛骨頭,使關節活動順利。如果胃氣虛弱,那麼筋脈都會虛弱,因此就會鬆懈無力,呈現出垂頭喪氣的現象。
治療時應該使用藥物來幫助胃氣。使用針灸來補強肌肉和脂肪之間的氣血,是因為脾胃主宰肌肉。
8. 泣涕
帝曰: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;目者,宗脈之所聚者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故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補天柱,經挾頸。
白話文:
淚液是肝臟所分泌,鼻涕是肺臟所分泌的液體。所有的氣血津液,都是從內臟器官中產生出來的,而內臟器官的氣血運作,都受心臟的支配,因為心臟是一身之主。因此,當情緒影響到心臟時,就會導致內臟器官氣血波動,進而出現液體外洩的現象。例如:心臟受驚嚇時會流汗,心神恍惚時也會流汗,因為汗水是心臟所分泌的液體。其他情況也可以以此類推。肝臟透過眼睛與外界相通,如果流淚過多,肝臟的液體就會耗盡,導致眼睛無法視物,這就是所謂的「西河痛子」導致失明的緣故。天柱穴位於膀胱經,在後頸髮際旁。使用針灸療法來治療這個穴位,是因為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,針灸可以補充因疾病而受損的津液。
淚為肝之液,涕為肺之液。凡氣血津液,出於臟腑,而臟腑之氣,皆隨心所使,以心為一身之主也。故以情動心,則臟腑氣搖,而液隨氣泄,即如心驚則汗出,心惚則汗出,汗為心之液,余可類見矣。肝開竅於目,泣多肝液竭,則目無所見,故西河痛子,而致失明也。天柱膀胱經穴,此穴挾項頸後髮際,言用針以補之者,以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補其已傷之液耳。
9. 耳鳴
帝曰:人之耳鳴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補客主人,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
白話文:
皇上問:人為什麼會耳鳴?
岐伯回答:耳朵是十二脈會聚的地方,所以胃中如果空虛,十二脈就會空虛。空虛了,氣血就會向下流失。氣血流失到某個部位,就會導致耳鳴。
補客主人,指的是手上的大拇指指甲與肉相交的地方。
耳目為視聽之靈竅,故皆宗脈所聚而通於心,宗脈者,宗氣所行之脈也。清陽積於胸中,名曰宗氣,由先天元氣、後天穀氣會合而升者也。故胃中空虛,其氣下溜,而上升之脈氣竭,空竅乏清靈之氣,清不升則濁不降,濁不降則陽鬱而內動,故耳鳴矣。經又云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。
白話文:
耳朵和眼睛是視力和聽力的關鍵部位,因此所有主脈都聚集在這些部位並通向心臟。主脈,就是主氣流通的脈絡。清陽之氣積聚在胸腔中,稱為宗氣。宗氣是由先天的元氣和後天的穀氣會合而上升的。所以當胃部空虛時,胃氣向下流失,導致上升的脈氣耗盡。空竅缺少清靈之氣,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。濁氣不降就會導致陽氣鬱結而內部活動,因此產生耳鳴。經文還說:胃部的大絡脈,稱為虛裏。
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脈宗氣也。是故宗脈之氣生於胃,胃虛其脈有所竭者也。客主人膽經之穴,手大指爪甲上肺經少商穴也。肺主一身之氣,膽經入於耳中,補二經以通陽助氣,使之上達也。
白話文:
出現在左乳下方,其振動會影響衣服,這是脈絡中的宗氣。因此,宗脈中的氣息產生於胃部,胃氣虛弱,脈絡中的氣就會不足。外邪入侵後,會侵襲膽經的穴位,手部大拇指指甲上方的肺經少商穴。肺部掌管全身的氣息,膽經通往耳朵,補益這兩條經絡以疏通陽氣,幫助氣息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