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26)
卷六 (26)
1. 心瘧
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,刺手少陰。
心為君火,瘧邪犯之,故煩心甚,而欲得清水以解之;火熱內郁,陽不流行,故表反寒多而不甚熱也。按經所言,心藏神明,其臟堅固而不受邪,受邪則心傷神去而死。凡言心病者,心之包絡受邪也。包絡為心脈之本,心氣所由出入,故受邪亂氣,則但神昏而不死,如癲狂等病亦然。若受邪在經,神亦不昏,故刺手少陰經以泄其邪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心瘧」,會使人內心煩躁不安,非常難受,很想喝冷水,但反而會覺得身體寒冷,不會發高燒。這時候可以針刺手少陰經。
心屬火,是君主之火,當瘧疾侵犯到心時,就會讓人感到內心煩躁,很想喝冷水來解除這種不適。因為體內火熱鬱積,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身體表面反而會感到寒冷,但不會發高燒。根據經典所說,心臟是神明所藏之處,它本身很堅固,不容易受到邪氣侵犯。一旦心臟受到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心臟受損,神明離去,人就會死亡。所以一般所說的心病,其實是指心包絡受到邪氣侵犯。心包絡是心脈的根本,也是心氣出入的通道。當心包絡受到邪氣干擾,就會導致氣機紊亂,只會神志不清,但不會死亡,像是癲狂等疾病也是如此。如果邪氣只是在經絡中,神志就不會昏迷,所以針刺手少陰經,可以宣洩邪氣。
2. 肝瘧
肝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太息,其狀若死者,刺足厥陰見血。
肝木色蒼,肝病故色現於外;肝鬱不舒,故必太息;肝藏魂,其氣厥逆,則肢冷神昏若死者,厥回則蘇,厥不回即死矣。肝藏血,故必刺之出血,方能去邪。
白話文:
肝瘧這種病,會使人臉色蒼白,常常嘆氣,看起來像死了一樣。治療方法是針刺足厥陰肝經,讓它出血。
肝臟的顏色是青色,肝臟有病,所以臉色會顯現出來;肝氣鬱結不順暢,所以一定會嘆氣;肝臟儲藏魂魄,當肝氣逆亂的時候,就會手腳冰冷、精神昏沉,看起來像死了一樣,氣逆的情況恢復就會甦醒,如果恢復不過來就會死亡。肝臟儲藏血液,所以必須針刺放血,才能去除邪氣。
3. 脾瘧
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陰。
脾為陰臟,位於腹而主肌肉,故受邪則身寒腹痛;陰盛極則陽來復而發熱;熱則氣動而腸鳴,鳴已,其表氣亦通而出汗也。刺其經以泄其邪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脾瘧」,會讓人感到寒冷,肚子疼痛,發熱時腸子裡會有鳴叫聲,鳴叫後就會出汗,這時可以針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。
脾臟是陰性的臟器,位於腹部並且主管肌肉,所以當它受到邪氣侵襲時,就會出現身體寒冷和肚子疼痛的症狀;當陰氣盛到極點時,陽氣就會恢復而發熱;發熱時,氣機就會活動而導致腸鳴,腸鳴之後,體表的氣機也會暢通而流汗。針刺脾經可以宣洩它所受到的邪氣。
4. 腎瘧
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,宛轉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,刺足太陽、少陰。
膀胱為腎腑,外應腠理毫毛,臟病必及於腑,故乍覺寒襲腠理而洒洒然,如冷水灑之也;腎居腰脊,故腰脊痛;腎開竅於二便,邪侵氣窒,故宛轉大便難也;目之黑珠屬肝,瞳神本腎,腎連肝病,故目眴眴然,眴音懸,即昏眩也;十二經陰陽之氣,交接於手足指尖,陰陽不得交通,則手足皆寒。刺膀胱、腎經以泄其邪。
白話文:
所謂「腎瘧」,會讓人感到全身發冷顫抖,腰部和背部疼痛,想排便卻又困難,眼睛昏花,手腳冰冷。治療時要針刺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的穴位。
膀胱是腎臟的附屬器官,對應體表的皮膚和毛髮,內臟生病一定會影響到附屬器官。所以一開始會感覺寒邪侵襲皮膚,像被冷水潑到一樣發冷發抖;腎臟的位置在腰部和背部,所以會腰背疼痛;腎臟的排泄功能和大小便有關,如果被邪氣入侵導致氣機阻塞,就會想排便卻排不出來;眼睛的黑眼珠屬於肝臟,瞳孔屬於腎臟,腎臟連帶影響肝臟,所以眼睛會出現昏花,這個「眴」字讀作「懸」,意思是昏眩;十二經絡陰陽之氣在手腳指尖交會,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流,就會手腳冰冷。針刺膀胱經和腎經,可以幫助排除邪氣。
5. 胃瘧
胃瘧者,令人且病也,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、太陰橫脈出血。
令人且病者,謂其發寒熱之瘧病,而邪在胃腑也;邪熱壅胃故飢;其清濁不轉,故不能食,食則支滿也;支滿而腸中不得傳導,則腹大矣。脾胃同氣相貫,故刺胃脾經橫脈出血以泄邪。夫陽經自表通腑,陰經自表通臟,皆為軀體至臟腑之徑路也。上文舉六經瘧病,明其邪在經而浮淺,此以臟腑名病者,明其邪已深入於裡也。
然邪由表入,必使從表而出,故皆同刺其經以泄之也。
白話文:
所謂「胃瘧」,會使人時常發病,明明容易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勉強吃了又會覺得腹脹難受,這時候可以針刺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上的橫向脈絡,讓血流出來。
所謂的「時常發病」,指的是發作時會感到忽冷忽熱,如同瘧疾的症狀,但病邪實際上是在胃腑。因為邪熱積聚在胃部,所以會容易感到飢餓;然而因為清濁之氣無法正常運轉,所以吃不下東西,勉強吃下又會覺得脹滿。脹滿導致腸道無法正常傳導消化,肚子就會脹大。脾胃之氣是互相連通的,所以針刺胃經和脾經上的橫向脈絡,可以藉由讓血流出,來排除邪氣。陽經是從體表通往腑,陰經是從體表通往臟,這些都是身體通往臟腑的通道。前面提到六經瘧病,說明病邪還在經絡,比較表淺;這裡以臟腑名稱來命名疾病,說明病邪已經深入到體內了。
然而病邪是從體表進入的,所以必須讓它從體表出去,因此都要針刺相關經絡,讓邪氣排除。
6. 治法所宜
瘧脈緩、大、虛,便宜用藥,不宜用針。凡治瘧,先發如食頃,乃可以治,過之則失時也。
脈緩、大、虛,皆本元不足也。針法在引其元氣升發,領邪外出,故元氣虛者,針不可用,宜用藥助內氣以達邪也。若瘧發時,氣逆不可治,上文已明,其發後勢衰,餘邪伏匿,治亦無功,故當於先發食頃時,其邪將動未動,迎其機而泄之,過此皆為失時,治之而不效也。凡諸瘧病皆然。
以故一切外感、內傷之病,用藥應飯前飯後,或早或暮,皆有相宜之時,所當體究者也。
白話文:
瘧疾的脈象呈現緩慢、浮大、虛弱,這種情況適合用藥物治療,不適合使用針灸。凡是治療瘧疾,最好在發病前,大約吃飯的時間(約半小時到一小時)左右就開始治療,這樣才能有效。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才治療,就會錯失良機。
脈象緩慢、浮大、虛弱,都代表身體的元氣不足。針灸的原理是引導身體元氣上升,帶領邪氣向外發散。因此,元氣虛弱的人,不適合使用針灸,應該用藥物來幫助體內的正氣,將邪氣排出。如果瘧疾發作時,氣機逆亂,是無法治療的,這點前面已經說明。如果瘧疾發作後,氣勢衰弱,殘餘的邪氣潛伏起來,這時治療也沒什麼效果。所以,應該在瘧疾將要發作、還沒發作的時候,抓住時機來疏導它,一旦錯過這個時間,治療就沒有效果了。所有瘧疾的治療都是這個道理。
由此可見,一切外感、內傷的疾病,使用藥物的時間應該配合飯前飯後,或者早上、傍晚等不同時間,都有其適合的時間點,這都需要我們仔細去研究探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