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4)
卷五 (24)
1. 虛實病證
喘咳、逆氣、肩背痛、汗出者,以肺氣上壅,肩背血脈窒塞,而胃中水液不得下輸,乃從皮腠外泄,皆肺臟之現病也。其尻及陰股至足皆痛者,足太陽經病也。以太陽主一身之表,與肺同合於皮毛,故外邪客於太陽,則必內連肺臟,如仲景所論,風傷衛,有鼻鳴乾嘔,寒傷營,有喘咳,皆太陽連肺臟者。
然邪客太陽經者,必有頭痛,此無頭痛者,是邪客於肺,外溢皮毛,延及太陽之界,不在其經,故無頭痛,而標肺病也。若肺臟虛,則少氣,不足以充出入之息,其氣不振,則濁邪蒙竅而耳聾,氣虛不能生津,則嗌乾也。刺法取太陽,泄外溢之邪也;取厥陰者,以陰陽十二經脈流行,至足厥陰與手太陰,始終交接,故取之,皆為肺邪之出路也。用藥之法,可類推矣。
腎病
腎病者,腹大,脛腫,喘咳,身重,寢汗出,憎風;虛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。取其經,少陰、太陽血者。
腎為寒水之臟,而受風邪鼓動,水不得泄,乃壅而腹大脛腫,以至憎風等證,是成風水之病也。胸中痛,以至意不樂,是陽虛之證。清厥者,手足逆冷也。風水挾外邪,故兼取太陽,表裡並治,使膀胱泄水也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曰: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蓋腎為水臟,而火根於中,火蒸水氣而為津液,上升舌下廉泉,至口嚥下,溉於周身,故津液少,則舌燥嗌乾。
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夜臥則肺氣納於腎,並收天地之精氣,以養身中元氣也,早起則腎氣出於肺,以供一身運用也。是故津液與臥及喘,皆腎所主。而肺腎兩臟病,皆有喘咳,在肺是氣閉為實,在腎是氣脫為虛。風水病亦因腎虛受邪,故有喘咳、身重,而寢則出汗也。若中宮壅滯,使肺腎之氣出入升降不利,亦有喘咳。
皆當辨其因,分虛實而治之也。
五有餘,五不足
《素問·調經論》岐伯曰: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。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有餘有不足,志有餘有不足。帝曰:人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節,乃生百病,百病之生,皆有虛實。今夫子言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,何以生之乎?岐伯曰:皆生於五臟也。
夫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此成形。志意通,肉連骨髓,而成身形五臟。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,是故守經隧焉。
此與上節《本神篇》、《法時論》義理互相發明者也。蓋神、氣、血、肉、志藏於五臟,五臟之道路,由經隧出入,以行氣血,氣血生化,皆神志所主。神藏心,而志藏腎,腎生骨髓,故志意內通於骨髓,而成身形五臟,是腎又為身形五臟之本也。故神志病,則氣血不能生化,氣血不和,則神志不安,而生百病。
白話文:
虛實病證
喘咳、逆氣、肩背疼痛、出汗,是因為肺氣上逆壅塞,肩背經脈阻塞,胃中水液無法向下輸送,反而從皮膚毛孔外泄,都是肺臟的病症。如果臀部、陰部、大腿到腳都疼痛,則是足太陽經的病症。因為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與肺經共同作用於皮毛,所以外邪侵入太陽經,必然會影響到肺臟,就像張仲景所說,風邪傷及衛氣,會有鼻塞、乾嘔;寒邪傷及營氣,會有喘咳,都是太陽經與肺臟互相影響的表現。
但是,外邪侵入太陽經,一定會頭痛,如果沒有頭痛,那就是邪氣侵犯肺臟,外溢到皮毛,蔓延到太陽經的範圍,但並不在太陽經本身,所以沒有頭痛,而症狀主要表現為肺病。如果肺臟虛弱,就會氣短,不足以維持呼吸出入,氣息不暢,就會濁邪蒙蔽竅位而導致耳聾;氣虛不能生津,就會口乾舌燥。針灸治療時,取太陽經穴位,是為了泄除外溢的邪氣;取厥陰經穴位,是因為陰陽十二經脈互相聯繫,足厥陰經與手太陰經相通,所以也取穴治療,都是為了疏通肺邪的出口。用藥方法,可以類推。
腎病
腎病的症狀有:腹部膨大,小腿腫脹,喘咳,身體沉重,睡覺時出汗,怕風;虛弱的腎則會胸痛,上腹部和下腹部疼痛,手腳冰冷,心情不好。針灸治療時,要取少陰經和太陽經的穴位。
腎臟是寒水的臟器,如果受到風邪的影響,水液無法排出,就會阻塞而導致腹部膨大、小腿腫脹,以及怕風等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“風水病”。胸痛、心情不好,是陽虛的表現。手腳冰冷,指的是手足厥冷。風水病夾雜外邪,所以要同時取太陽經穴位,表裡同治,讓膀胱排泄水液。《素問·逆調論》說:腎是水臟,主宰津液,主管睡眠和呼吸。因為腎是水臟,但裡面有火,火蒸騰水氣而化為津液,上升到舌下廉泉穴,然後嚥下,滋潤全身,所以津液不足,就會舌燥口乾。
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晚上睡覺時肺氣歸於腎臟,同時吸收天地精氣,來滋養人體元氣;早上起來時,腎氣則出來供應全身運用。所以津液、睡眠和呼吸,都是腎臟主管的。而肺和腎臟的疾病,都會出現喘咳,肺病是氣閉塞屬於實證,腎病是氣虛脫屬於虛證。風水病也是因為腎虛而受邪氣侵犯,所以會有喘咳、身體沉重,以及睡覺時出汗的症狀。如果中焦壅塞,影響到肺腎之氣的出入升降,也會出現喘咳。
都需要辨別病因,區分虛實來治療。
五有餘、五不足
《素問·調經論》中岐伯說:有餘的有五種,不足的也有五種。神有餘有不足,氣有餘有不足,血有餘有不足,形體有餘有不足,意志有餘有不足。黃帝問:人體有精氣津液,四肢九竅,五臟十六部,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就能產生各種疾病,百病的產生,都有虛實之分。現在先生說有餘的有五種,不足的也有五種,這是怎麼產生的呢?岐伯說:都是由五臟引起的。
因為心藏神,肺藏氣,肝藏血,脾藏肉,腎藏志,而這些構成形體。意志通達,肌肉連接著骨髓,就形成了形體和五臟。五臟的運行,都通過經脈來運行氣血,氣血不和,百病就會產生變化而出現,所以要守護經脈。
這與前面《本神篇》、《法時論》的道理互相闡明。因為神、氣、血、肉、志都藏在五臟之中,五臟的運行通道,通過經脈出入,來運行氣血,氣血的生化,都由神志主宰。神藏於心,而意志藏於腎,腎生骨髓,所以意志內在與骨髓相通,就形成了形體和五臟,所以腎臟又是形體和五臟的根本。所以神志有病,就會影響氣血的生化,氣血不和,就會神志不安,而產生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