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5)

1. 虛實病證

治病必和其氣血,和其氣血,必守經隧之淺深部位而調之。以經隧為五臟之道路,故必辨其有餘不足,而使五臟安和,則百病自愈。所以雖有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節,以生百病,總不出五臟之和與不和,而統歸心志所主者也。

帝曰:有餘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;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;血有餘則怒,血不足則恐;形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,形不足則四肢不用;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志不足則厥。

此言有餘不足之證,即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腎臟之病,與上《本神篇》同。惟上言肝氣實則怒,此以神、氣、血、肉、志分五臟之虛實,而肝藏血者,故曰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,其義與《本神篇》同也。若上言腎氣實則脹,此言志有餘,即腎氣實之義也。

惟言腹脹飧泄,屬脾虛證,乃列於腎實下者,蓋土實水虛,則腹脹、涇溲不利,水實土虛,則腹脹、飧泄,以腎為寒水之臟,寒水勝土,即謂之腎實,實即有餘之謂,是與上篇互明理旨者也。

陰陽氣血相傾相併

帝曰:已聞虛實之形,不知其何以生?岐伯曰: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一實一虛。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;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;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,善怒;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喜忘。

此言陰陽氣血相併相傾者也。傾者,偏側也。偏傾相併,故互有虛實。蓋衛主氣,營主血,如氣亂於衛,則血不隨氣循行而逆於營,由是血氣各離其本居而相併。氣並於血,則血實氣虛;血並於氣,則血虛氣實。

血並於陰經,氣並於陽經,則陰陽經絡不相通和,發為驚狂之病;血並於陽經,氣並於陰經,則陰陽互爭,發為炅中,炅,灼熱也;血並走於上焦,氣並走於下焦,則心煩惋而善怒,惋,悲惱也;血並於下焦,氣並於上焦,則神亂喜忘,所謂獨火亂其神明也。

良以陰陽互根互用,以生化氣血,故氣行則血隨,氣亂則血逆,氣阻則血瘀,氣熱則血耗,氣寒則血凝,氣衰則血少,血少則陰不勝陽而血熱,氣衰則陽不勝陰而氣寒,氣旺則血多,血多則陽不勝陰而血涼,氣旺則陰不勝陽而氣熱。此氣血陰陽之衰旺寒熱,而又變生諸病者也。

帝曰: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如是血氣離居,何者為實?何者為虛?岐伯曰: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是故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帝曰: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。今言血併為虛,氣併為虛,是無實乎?岐伯曰: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,故氣並則無血,血並則無氣,今血氣相失,故為虛焉;絡之與孫絡,俱輸與經,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

白話文:

虛實病證

治療疾病必須調和氣血,要調和氣血,就必須根據經絡的淺深部位進行調節。因為經絡是五臟的通道,所以必須辨別氣血的盈虧,使五臟平和,那麼百病自然痊癒。因此,雖然有十六部、三百六十五個穴位,可以產生百病,但總的來說,都離不開五臟的平和與不平和,最終都歸於心志的支配。

黃帝問道:氣血的盈虧表現如何呢?岐伯回答:精神充盛則笑個不停,精神不足則悲傷;氣盛則喘咳氣上逆,氣虛則呼吸微弱,氣少;血盛則發怒,血虛則害怕;形體充盛則腹脹,小便不利,形體不足則四肢無力;意志充盛則腹脹瀉痢,意志不足則厥逆。

這些都是氣血盈虧的表現,也就是心、肺、肝、脾、腎臟的疾病,與《靈樞‧本神篇》相同。只是上文說肝氣實則發怒,這裡則把精神、氣、血、形體、意志分開來說明五臟的虛實,而肝臟藏血,所以說血盛則怒,血虛則恐,其義理與《靈樞‧本神篇》相同。上文說腎氣實則脹滿,這裡說意志充盛,就是腎氣實的含義。

只是說腹脹瀉痢屬於脾虛的表現,卻列在腎實之後,這是因為土實水虛,則腹脹、小便不利;水實土虛,則腹脹、瀉痢。因為腎屬寒水之臟,寒水勝土,就稱為腎實,實就是盈餘的意思,這與上篇的道理相互闡明。

陰陽氣血相傾相併

黃帝問道:我已經聽說了虛實的症狀,卻不知道它們是怎麼產生的?岐伯回答:氣血互相牽連,陰陽互相傾斜,氣亂於衛氣,血逆於經脈,血氣分離,一實一虛。血聚集於陰經,氣聚集於陽經,就會導致驚狂;血聚集於陽經,氣聚集於陰經,就會導致炅中;血聚集在上焦,氣聚集在下焦,就會心煩意亂,容易發怒;血聚集在下焦,氣聚集在上焦,就會神志混亂,容易健忘。

這就是陰陽氣血互相牽連、互相傾斜的道理。傾斜,就是偏側的意思。偏側牽連,所以互相呈現虛實。衛氣主氣,營氣主血,如果氣亂於衛氣,則血不隨著氣的運行而逆行於營氣,由此血氣各離其原本的位置而互相牽連。氣聚集於血,則血實氣虛;血聚集於氣,則血虛氣實。

血聚集於陰經,氣聚集於陽經,則陰陽經絡不通暢,就會發為驚狂的疾病;血聚集於陽經,氣聚集於陰經,則陰陽互相爭奪,就會發為炅中(炅,灼熱),;血都跑到上焦,氣都跑到下焦,則心煩意亂而容易發怒(惋,悲惱);血聚集在下焦,氣聚集在上焦,則神志混亂,容易健忘,這就是所謂的「獨火亂其神明」。

因為陰陽互相依存互相作用,才能化生氣血,所以氣行則血隨,氣亂則血逆,氣阻則血瘀,氣熱則血耗,氣寒則血凝,氣衰則血少,血少則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而血熱,氣衰則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而氣寒,氣旺則血多,血多則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而血涼,氣旺則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而氣熱。這就是氣血陰陽的盛衰寒熱,又變化產生各種疾病的道理。

黃帝問道:血聚集於陰經,氣聚集於陽經,這樣血氣分離,哪個是實?哪個是虛?岐伯回答:氣血都喜歡溫暖而怕寒冷,寒冷則血泣不能流動,溫暖則血消散而去。所以,氣聚集的地方為血虛,血聚集的地方為氣虛。黃帝問道:人體所有的是血和氣啊。現在說血聚集則虛,氣聚集則虛,這是沒有實嗎?岐伯回答:有的就是實,沒有的就是虛,所以氣聚集則沒有血,血聚集則沒有氣,現在血氣互相失調,所以就虛了;經絡和分支經絡,都輸布於經脈,血和氣聚集,則為實。血和氣都跑到上焦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恢復正常則能活,不恢復則會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