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6)
卷五 (26)
1. 虛實病證
寒熱者,陰陽之偏氣也。陰陽兩平,則氣血溫和,而流行無患。若寒性凝斂,故氣血寒則泣而不流,泣者,澀也,溫之則寒消而去,氣血方和。如其不和,則必相傾相併,若氣並於陽為血虛,血並於陰為氣虛,以偏並一邊,即有一實一虛也。蓋氣血流行於經絡,內外相輸,循環不已,細者為孫絡,絡與孫絡之氣血,俱輸於十二經,以行周身者也。其血與氣並走一處,此處即為實焉。
故如並走於上則上實,上實則下虛而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然其所以相傾相併者,必有外感、內傷之因,要必求其所因而調之。此當與臟腑門《太陰陽明論》所云更虛更實之理,參合觀之。
帝曰:實者何道從來?虛者何道從去?虛實之要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夫陰與陽,皆有俞會,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平人。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。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,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,陰陽喜怒。
凡病必辨陰陽虛實為綱要。陰陽經絡有俞穴交會,氣血由之互相貫注,陽經注於陰,陰經滿溢,復歸於陽,脈中脈外,營衛臟腑,表裡周流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故其三部九候之脈,若一氣所貫而不參差,如是命曰平人,為無病也。若夫邪之生也,外感風雨寒暑,則必先傷陽分,及久而深入,方傷於陰;若飲食起居,情欲喜怒,則先傷氣血臟腑,為陰分也。此以表裡分陰陽,為生病之端也。
外感內傷各分陰陽
帝曰:風雨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絡,孫絡滿,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,則輸於大經脈,血氣與邪,並客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,外堅充滿,不可按之,按之則痛。帝曰:寒濕之傷人奈何?岐伯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,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此以外邪之陰陽而分虛實也。風為陽邪,故先客皮膚衛分,衛為陽也,入於孫絡,而傳絡脈,然後輸於大經營分血脈之中,則血氣與邪並居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實者,以邪結脈中而外堅充滿,故不可按,按之則痛也。若寒濕陰邪所傷者,皮膚弛而不收,以其衛陽不固,陰邪得傷肌肉,而營居肉中,故肌肉堅緊而營血澀,故曰虛,由陽氣虛也。聶闢者,餒乏之狀,《靈樞·根結篇》云:血氣枯竭,腸胃聶闢也。
此以陰邪傷陽,按之則陽動,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也。
帝曰:陰之生實奈何?岐伯曰:喜怒不節,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,故曰實矣。帝曰:陰之生虛奈何?岐伯曰: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消則脈空虛,因寒飲食,寒氣熏滿,則血泣氣去,故曰虛矣。
白話文:
虛實病證
寒熱是陰陽氣偏盛的表現。陰陽平和,則氣血溫和,運行無礙。若寒性凝滯,氣血寒冷,就會運行不暢(泣而不流,泣指澀滯),溫暖後寒邪消除,氣血才能和暢。如果氣血不調,就會互相傾軋,氣偏盛於陽則為血虛,血偏盛於陰則為氣虛,偏盛於一方,就會出現一實一虛的情況。因為氣血運行於經絡,內外相互輸送,循環不已,細小的經脈稱為孫絡,絡脈和孫絡的氣血都輸注到十二經脈,通行全身。氣血集中於某處,此處就稱為實證。
因此,如果氣血集中於上焦,則上焦實,上焦實則下焦虛弱而導致大厥,厥證可致暴亡,氣血恢復則可生,不恢復則死亡。然而,氣血互相傾軋,必然有外感或內傷的原因,必須找出病因才能治療。這一點應該與臟腑篇《太陰陽明論》中所說的虛實互生的道理結合起來觀察。
黃帝問:實證是怎樣產生的?虛證又是怎樣產生的?虛實的關鍵,希望你能講解一下。
岐伯答:陰陽都有互相匯合的地方,陽氣輸注於陰,陰滿溢後,陰陽平衡,充盈形體,九候脈象如同一個樣,稱為健康之人。邪氣的產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。生於陽者,因風雨寒暑所致;生於陰者,因飲食起居、情志喜怒所致。
凡是疾病,都必須辨別陰陽虛實作為綱領。陰陽經絡有互相交通的穴位,氣血由此互相貫通,陽經輸注於陰經,陰經滿溢後,又返回陽經,脈中脈外,營衛臟腑,表裡周流,陰陽平和,充盈形體,因此三部九候的脈象,如同一個氣貫通而不參差不齊,這樣的人稱為健康之人,沒有疾病。如果邪氣產生,外感風雨寒暑,則必先傷陽分,時間久了深入,才會傷及陰分;如果飲食起居、情志喜怒失常,則先傷及氣血臟腑,屬於陰分。這是根據表裡區分陰陽,作為疾病發生的根本。
外感內傷各有陰陽之分
黃帝問:風雨怎樣傷人?
岐伯答:風雨傷人,首先侵犯皮膚,傳入孫絡,孫絡滿溢,則傳入絡脈,絡脈滿溢,則輸注到大經脈,血氣與邪氣,共同停滯於肌膚之間,脈象堅實有力,所以稱為實證。實證表現為外邪壅盛,堅實充盈,按之疼痛。
黃帝問:寒濕怎樣傷人?
岐伯答:寒濕傷人,皮膚鬆弛,肌肉僵硬,營血運行不暢,衛氣不足,所以稱為虛證。虛證表現為氣不足,按之則因陽氣運轉而舒暢,所以感覺舒適而不痛。
這是根據外邪的陰陽屬性來區分虛實。風邪屬陽邪,所以先侵犯皮膚衛分(衛分屬陽),入於孫絡,而傳入絡脈,然後輸注到大經脈血脈之中,則血氣與邪氣共同停滯於肌膚之間,脈象堅實有力,所以稱為實證。實證,是因為邪氣阻塞經脈,外邪壅盛,所以不可按壓,按之則痛。如果是寒濕陰邪所傷,皮膚鬆弛,因為衛陽不固,陰邪傷及肌肉,營血滯留在肌肉中,所以肌肉僵硬,營血運行不暢,所以稱為虛證,是因陽氣虛弱所致。聶闢是指氣血不足的樣子,《靈樞·根結篇》說:血氣枯竭,腸胃空虛。
這是因為陰邪傷陽,按之則陽氣活動,足以溫煦,所以感覺舒適而不痛。
黃帝問:陰邪怎樣產生實證?
岐伯答:喜怒不節,則陰氣上逆,上逆則下虛,下虛則陽氣上浮,所以稱為實證。
黃帝問:陰邪怎樣產生虛證?
岐伯答:喜則氣下,悲則氣消,氣消則脈象空虛,因受寒飲食,寒邪充滿,則血運行不暢,氣不足,所以稱為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