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7)
卷五 (27)
1. 虛實病證
此言內傷之虛實也。喜怒不節,則心志擾動,使陰氣上逆而下虛,下虛則陽氣走之者,亦從上走也,即前所云血與氣並,故曰實矣。若喜則氣下行,悲則氣消耗,故脈空虛,因寒飲食之寒氣,乘虛熏滿於中,則血得寒而凝澀,陽氣因之而去,故曰虛矣。大抵怒則氣逆為實,喜與悲則氣下消為虛。
皆由情志妄動,致陰陽偏傾而為虛實,下文更詳明之。一曰喜則氣散,恐則氣下,蓋氣散亦從下泄也。
陽虛外寒,陰虛內熱,陽盛外熱,陰盛內寒
帝曰:經言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不知其所由然也。岐伯曰: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則寒氣獨留於外,故寒慄。帝曰:陰虛生內熱奈何?岐伯曰: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
帝曰:陽盛生外熱奈何?岐伯曰: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泄越,故外熱。帝曰:陰盛生內寒奈何?岐伯曰:厥氣上逆,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,不瀉則溫氣去,寒獨留,留則血凝澀,凝則脈不通,其脈盛大以澀,故中寒。
此明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之病,統外感、內傷而言也。陽受氣於上焦者,言衛陽出於胸中之宗氣而行脈外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因外感寒氣,則上焦陽氣不得通行,而寒氣獨留於外者,是衛陽虛而發寒慄,故謂之陽虛則外寒也;陰虛生內熱者,有所勞倦,致形氣衰少,胃中谷氣不盛,而清陽不周布於上焦,則濁壅不降,下脘因之不通,胃氣鬱而成熱,熱氣熏胸中,是因勞擾耗津液,故謂之陰虛生內熱也;陽盛生外熱者,以上焦之氣不得通利,致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玄府者,毛竅也,以其外邪閉郁,衛陽實而不能泄越,故謂之陽盛則外熱也;陰盛生內寒者,因情志妄動,其氣厥逆不順,而耗傷陽和,其陰寒積於胸中而不瀉,則溫氣去而寒獨留,其血因寒而凝澀,脈者血之府,血凝故脈不通暢而盛大以澀也,此因陽傷而陰濁壅盛,以成中寒之病,故謂之陰盛則內寒也。
蓋外寒外熱,同是外感之病,如仲景所論,而有陰陽虛實不同也;內熱內寒,同是內傷之病,如仲景所論,而有傷津液、傷陽和之異也。《內經》舉其綱要,而仲景詳辨證治,為後學津梁,故仲景云撰用《素問》者,其所論皆本於《內經》義理也。後學雖悟《內經》義理,而不讀仲景之書,必不能善其用,所以仲景為中古之醫聖。
近世罕有知仲景之道者,故醫風日趨於下矣。
五臟為本
帝曰:夫子言虛實有十,生於五臟,五臟五脈耳。夫十二經脈,皆生其病,今夫子獨言五臟。夫十二經脈者,皆絡三百六十五節,節有病,必被經脈,經脈之病,皆有虛實,何以合之?岐伯曰:五臟者,故得六腑與為表裡,經絡支節,各生虛實,其病所居,隨而調之。病在脈,調之血;病在血,調之絡;病在氣,調之衛;病在肉,調之分肉;病在筋,調之筋;病在骨,調之骨。
白話文:
虛實病證
這段文字講的是內傷的虛實問題。喜怒不節制,就會導致心神紊亂,使陰氣逆上而下焦虛弱,下焦虛弱則陽氣也隨之向上走,這就如同先前所說的氣血並病,所以稱為實證。如果喜悅則氣向下走,悲傷則氣耗損,所以脈象空虛,如果再遇到寒涼飲食的寒邪,乘虛而入,充斥於體內,那麼血液就會因寒而凝滯,陽氣也因此而離開,所以稱為虛證。總而言之,憤怒則氣逆為實證,喜悅和悲傷則氣向下耗損為虛證。
這些都是由於情志妄動,導致陰陽失衡而造成虛實病證,下文將更詳細地說明。喜則氣散,恐則氣下,氣散也是向下泄漏的。
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
黃帝問:經書上說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,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岐伯回答:陽氣接受氣機於上焦,用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,現在寒邪在外,則上焦不通,上焦不通,寒邪就會滯留在體外,所以寒慄。黃帝問:陰虛為什麼會產生內熱?岐伯回答:由於勞累過度,導致形氣衰弱,谷氣不足,上焦不通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蒸胸中,所以產生內熱。
黃帝問:陽盛為什麼會產生外熱?岐伯回答:上焦不通暢,則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毛竅不通,衛氣不能宣泄外出,所以產生外熱。黃帝問:陰盛為什麼會產生內寒?岐伯回答:厥氣逆上,寒邪積聚於胸中而不排出,不排出則溫煦之氣散失,寒邪獨留,留則血液凝滯,凝滯則經脈不通,脈象表現為盛大而澀,所以產生內寒。
這段文字闡明了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等病理,涵蓋了外感和內傷。陽氣受氣於上焦,指的是衛陽出自胸中的宗氣而運行於脈外,用以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,現在由於外感寒邪,則上焦陽氣不能通行,而寒邪獨留於體外,這是衛陽虛弱而導致寒慄,所以稱為陽虛則外寒;陰虛生內熱,是因為勞累過度,導致形氣衰弱,胃中谷氣不足,清陽之氣不能周布於上焦,則濁邪壅滯不降,下脘因此不通,胃氣鬱結而化熱,熱氣熏蒸胸中,這是由於勞累耗損津液,所以稱為陰虛生內熱;陽盛生外熱,是因為上焦之氣不通暢,導致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,毛竅不通,由於外邪閉郁,衛陽充盛而不能宣泄外出,所以稱為陽盛則外熱;陰盛生內寒,是因為情志妄動,導致氣機逆亂不順,耗傷陽氣,陰寒之邪積聚於胸中而不排出,則溫煦之氣散失而寒邪獨留,血液因寒而凝滯,經脈是血液的通道,血液凝滯故經脈不通暢而脈象盛大而澀,這是由於陽氣受損而陰邪壅盛,導致內寒,所以稱為陰盛則內寒。
外寒和外熱,都是外感疾病,如同張仲景所論述的,只是陰陽虛實不同而已;內熱和內寒,都是內傷疾病,如同張仲景所論述的,只是有傷津液、傷陽氣的區別。《內經》闡述了其綱要,而張仲景詳細辨證論治,是後學的橋樑,所以張仲景說運用《素問》者,其論述都本於《內經》的義理。後學即使明白了《內經》的義理,如果不讀張仲景的書,也一定不能善於運用,所以張仲景被稱為中古的醫聖。
近世很少有人懂得張仲景的醫道,所以醫風日益衰落。
五臟為本
黃帝問:先生說虛實有十種,都產生於五臟,就是五臟和五脈。十二經脈都各自產生疾病,現在先生只說五臟。十二經脈都絡於三百六十五個關節,關節有病,一定會影響到經脈,經脈的病,都有虛實,怎麼能只歸於五臟呢?岐伯回答:五臟與六腑互相表裡,經絡與關節,各自產生虛實,其病所在,就根據其部位來調理。病在脈,就調理血液;病在血,就調理經絡;病在氣,就調理衛氣;病在肌肉,就調理肌肉;病在筋,就調理筋;病在骨,就調理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