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1)
卷五 (21)
1. 虛實病證
虛實之要
《素問·刺志論》帝曰:願聞虛實之要。岐伯曰: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帝曰:如何而反?岐伯曰:氣盛身寒,此謂反也;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;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;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;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
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;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;谷入多而氣少者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;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與肺也;脈小血多者,飲中熱也;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,此之謂也。
夫氣者,體之充也。脈者,血之府也。色者,氣血之榮華也。氣血者,由水穀之精微所化者也。是故形氣、血脈之虛實,色澤之明晦,谷入之多少,必當相應,其不相應而相反者,由外感、內傷之病所致,而要辨其虛實也。
假如形實氣盛者,形體壯實,呼吸聲粗,而陽氣旺,身不寒也,若反身冷畏寒,是外傷寒邪,內氣被遏而不舒,故聲粗似氣盛也;形弱氣虛,則聲微,呼吸少氣,不足以息,而陽虛身寒也,若反身熱而畏熱者,是暑熱傷氣,故氣虛不足以息也;谷入多則胃強而氣自旺,乃反少者,因其脫血而氣耗散,或濕邪傷陽,濕為陰邪,居下部,而陽氣根於下者,以濕居之,故生氣少也;谷入少則胃弱而中氣虛,乃反盛者,以邪客肺胃,其氣滯逆,非真盛也;血盛則脈盛而色榮也,若色榮似血多,而脈反小者,以飲酒而血中有熱,非血多也;若脈盛似血盛,而色反枯白者,因有風氣而致脈盛,非血盛也,風氣阻於中,水漿且不入,何有穀氣以生血氣哉!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岐伯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。氣虛者,肺虛也,氣逆者,足寒也,非其時則生,當其時則死,餘臟皆如此。
此統言虛實之道,舉一臟以該餘臟也。蓋肺主一身之氣,故氣虛者,肺必虛也。若氣逆而不降者,其陽上亢,故足下必寒也。肺金旺於秋,若非秋時而肺虛,尚可生,若當旺時而反虛,其根本已敗可見,或夏令火旺剋金之時,則更難培養也。又如秋冬陽氣收降之時,而氣逆足寒,猶可調治,若春夏陽氣升浮,而氣逆足寒,即有上脫之虞,故曰非其時則生,當其時則死也。
餘臟如肝心之氣旺於春夏而主升,肺腎之氣旺於秋冬而主降,脾旺於季夏而主轉運,其虛其實,為逆為順,皆可如此類推矣。薛生白曰: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,此二句為治之大綱。其辭似顯,其義甚微,而辨之最難者也。蓋言邪氣實宜瀉,正氣虛宜補,凡邪正相搏而為病,則邪實正虛皆可言也。
主瀉者曰邪盛當瀉,主補者曰精奪當補,各執一見,藉口文飾,以至精之訓,釀莫大之害,不知理之所在,有必不可移易者,察虛實之緩急有無也。無虛者,急在邪氣,去之不速,留則生變也;多虛者,急在正氣,培之不早,臨期無濟也;微虛微實者,亦治其實,可一掃而除也;甚虛甚實者,所畏在虛,但固守根本,以先為己之不可勝,則邪無不退也;二虛一實者,兼其實,開其一面也;二實一虛者,兼其虛,防生不測也。
白話文:
虛實病證
《素問》中闡述了辨別虛實的關鍵:氣血充盈則為實,氣血不足則為虛,這是正常的狀態。反之,則為病。穀物攝入充足則氣盛,穀物攝入不足則氣虛,這也是常理,反之則為病。脈象有力則血實,脈象虛弱則血虛,也是如此,反常則為病。
什麼情況算是反常呢?例如,氣盛卻感到寒冷;氣虛卻感到發熱;穀物攝入多卻氣不足;脈象有力卻血少;脈象虛弱卻血多,這些都是反常現象。
氣盛而身寒,是因感受寒邪;氣虛而身熱,是因感受暑邪;穀物攝入多而氣少,是因為失血或濕邪下注;穀物攝入少而氣多,是因為邪氣滯留在胃和肺;脈象虛弱而血多,是因為飲酒導致體內有熱;脈象有力而血少,是因為有風邪,導致水液不能吸收。
氣是身體的充盈之物,脈是血液的通道,面色是氣血的表現。氣血是由水谷精微轉化而來的。因此,形體、氣血、脈象的虛實,面色光澤的明暗,以及穀物攝入量的多少,都應該互相吻合。如果不吻合,反而相反,則是由於外感或內傷所致,需要仔細辨別其虛實。
例如,形體壯實,呼吸粗重,陽氣旺盛,身體不寒冷,這屬於氣盛實證。但如果反而感到寒冷,則可能是寒邪外侵,內氣受阻,所以呼吸雖粗重,卻是氣被遏制而非真正氣盛。形體瘦弱,呼吸微弱,氣息不足,身體寒冷,這是氣虛。但如果反而感到發熱,則可能是暑熱傷氣,導致氣虛不足以調節體溫。穀物攝入多,胃氣應該旺盛,但如果反而氣少,是因為失血導致氣耗散,或者濕邪傷陽,濕邪屬陰,在下焦,影響了陽氣。穀物攝入少,胃氣應該虛弱,但如果反而氣盛,是因為邪氣滯留在肺胃,氣機逆亂,並非真正的氣盛。血盛則脈象有力,面色紅潤。但如果面色紅潤似血多,而脈象卻虛弱,是因為飲酒導致血中有熱,並非真正血多。如果脈象有力似血盛,而面色卻枯白,是因為風邪導致脈象有力,並非真正血盛,風邪阻滯於內,水液不能吸收,哪來的穀氣化生血氣呢?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中提到:邪氣盛則為實證,精氣不足則為虛證。氣虛就是肺氣虛弱;氣逆就是足部寒冷。疾病的發生與否,也與季節有關,在非其時發病,則較易治療;在旺盛時期發病,則病情危重。其他臟腑也遵循同樣的道理。
這段話概括了虛實的道理,以一個臟腑來說明其他臟腑的情況。因為肺主一身之氣,所以氣虛必是肺虛。如果氣逆不降,陽氣上亢,則足部必然寒冷。肺金旺於秋季,如果在非秋季肺氣虛弱,尚可治療;但如果在秋季肺氣虛弱,則表明肺的根本已經受損,尤其在夏季火旺克金之時,則更難治療。同樣,秋冬季節陽氣收斂下行,氣逆足寒尚可調理;但春夏季節陽氣升發,氣逆足寒,則有氣脫之危,所以說“非其時則生,當其時則死”。
其他臟腑,如肝心之氣旺於春夏而主升,肺腎之氣旺於秋冬而主降,脾旺於長夏而主運化,其虛其實,順逆皆可依此類推。薛己說:“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”,這是治療的總綱。雖然話語簡明,但其中道理卻很深奧,辨別起來最困難。意思是邪氣盛實宜瀉,正氣虛弱宜補。凡邪正相搏而致病,則邪實正虛都可能存在。
主張瀉法的認為邪盛當瀉,主張補法的認為精氣不足當補。各有各的理由,以文字掩飾,以致於對“精”的理解產生重大偏差,不知治療的根本所在,關鍵在於辨別虛實的緩急輕重。沒有虛證,則急在祛邪,不能延誤,否則病情會加重;虛證較重,則急在培補正氣,不能延遲,否則臨危無力;虛實輕微,則先治其實,可一舉而除之;虛實嚴重,則所畏懼的是虛證,應先固守根本,以保持自身不敗,則邪氣自然會退去;一虛二實,則兼治其實,疏通一方;一實二虛,則兼治其虛,防止病情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