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2)
卷五 (22)
1. 虛實病證
總之,實而誤補,固必增邪,猶可解救,其禍小;虛而誤攻,元氣忽去,莫可挽回,其禍大。此虛實之緩急,不可不察也。所謂有無者,察邪氣之有無也。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皆為邪,邪之在表在裡、在腑在臟,必有所居,求得其本,則直取之,此所謂有,有則邪之實也;若無六氣之邪,而病出三陰,則惟情欲以傷內,勞倦以傷外,非邪似邪,非實似實,此所謂無,無則病在元氣也。不明此義,必至以逆為從,以標作本,絕人長命耳。
楠按:此篇之論,最為精當,學者宜三複焉。惟云誤補增邪,猶可解救,其禍小,然余親見有病伏暑發瘧者,其人信景岳書,而用補氣等藥,其邪暫伏,瘧止,不數日復發,更認為虛,而服熟地等劑,即變悶痧,邀余視之,不可解救,是夜而卒。蓋風寒之邪在表者,誤補猶可解救,虛人且當助內以托邪;若暑濕之邪,初由膜原而歸脾胃,故雖虛不能用補法,而為難治,必須輕藥從緩調之,急則生變也。是故虛而挾邪者,必辨其邪之淺深表里為要也。
五臟現病
《靈樞·本神篇》曰: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;脾藏營,營舍意,脾氣虛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,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;心藏脈,脈舍神,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;肺藏氣,氣舍魄,肺氣虛則鼻塞不利,少氣,實則喘喝,胸盈仰息;腎藏精,精舍志,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,五臟不安。必審五臟之病形,以知其氣之虛實,謹而調之也。
心為君主之官,心神靜則靈明無作,動則化識為用,魂魄意志,皆由心神所化,為識之別名,寄於肝、肺、脾、腎四臟,故各臟有病,皆關於心,而知痛苦。凡情欲之動出於心,而必先傷各臟者也。良以神氣本為一物,而分二用者,神動則傷氣,氣動則亂神,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也。
觀臟氣之虛實,而現恐怒悲喜等病,其神氣本為一物,更可徵矣。然氣又有陰陽五行之分,故五臟之現病,各有不同也。臟腑為表裡,腑氣本於臟,故臟氣虛實,即腑氣虛實也。肝氣虛則膽怯而多恐也,肝為剛臟,名將軍之官,故其氣實則膽橫而多怒也;營氣生於脾,故脾藏營,而營舍意也,四肢稟氣於脾胃,其氣由脾健運而外達,脾虛故四肢無力而不用也,脾為中土,金木水火藉以調和,其氣虛不能周布,則金木水火互相剋賊,而五臟皆不安矣,脾位於腹,其氣實則壅而不得轉輸,腸胃因之不通,故腹脹而涇溲不利也;血脈從心臟之氣而生,故謂心藏脈,而脈舍神,每見有外邪瘀結血脈者,即多昏譫,理可見矣,以神氣本為一物,故氣虛則神喪而悲,氣實則神旺而喜笑不休也;一身之氣,皆歸肺權衡四布,故肺藏氣,而氣舍魄也,肺開竅於鼻,其氣虛則濁蔽其竅而不通利,出入氣少也,其實者則氣壅於胸,不得分布,故喘喝、胸滿而仰息也;水穀所化之精血,皆由脾臟轉輸,而血歸肝,精歸腎,故謂肝藏血,而血舍魂,腎藏精,而精舍志也,志者,神火之所注,而舍於精,故精能生氣,而為陽之根,氣虛則陽衰而多厥冷也,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便,故腎氣實則關竅不利,濁壅腸胃,胸腹脹悶,而五臟皆不安矣。
白話文:
虛實病證
總而言之,如果病人是實證,而錯誤地使用補益的藥物,雖然會加重病情,但通常還可以搶救,危害相對較小;但如果病人是虛證,卻錯誤地使用攻伐的藥物,則會損傷元氣,難以挽回,危害極大。因此,必須仔細辨別虛實的輕重緩急。所謂「有無」,指的是邪氣的有無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都是邪氣,邪氣存在於表裡、臟腑,必然有所寄居,找到邪氣的根本,就能直接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「有」,也就是邪氣的實證;如果沒有這六種邪氣,而疾病卻出現在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,則可能是情欲損傷內臟,勞累損傷體表,雖然看似有邪氣,實則並非實證,這是所謂的「無」,也就是病在元氣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把相反的治療方法當作正確的,把疾病的表象當作根本,最終將損害患者的壽命。
這篇論述非常精準,學習者應該反覆研讀。文中提到誤補增邪,尚可解救,危害較小,但我親眼見過一個中暑發瘧疾的病人,他相信景岳的著作,服用補氣藥物,雖然暫時壓制了邪氣,瘧疾停止發作,但幾天後又復發,他又認為是虛證,服用熟地等藥物,結果導致昏迷不醒,請我診治時已經無力回天,當夜就去世了。風寒邪氣在表證,誤補尚可解救,虛弱的人還可以藉助補益之藥以扶正祛邪;但暑濕之邪,一開始由皮膚黏膜而侵入脾胃,所以即使虛證也不能使用補法,反而更難治療,必須用輕藥緩慢調理,急則會發生危險。因此,對於虛證夾雜邪氣的病人,必須辨明邪氣的淺深、表裡非常重要。
五臟現病
《靈樞‧本神篇》說:肝臟貯藏血液,血液是魂的居所,肝氣虛則易恐懼,肝氣實則易發怒;脾臟貯藏營氣,營氣是意的居所,脾氣虛則四肢無力,五臟不安,脾氣實則腹脹,小便不利;心臟貯藏脈氣,脈氣是神的居所,心氣虛則易悲傷,心氣實則狂笑不止;肺臟貯藏呼吸之氣,呼吸之氣是魄的居所,肺氣虛則鼻塞不通,氣短,肺氣實則喘息,胸悶氣促;腎臟貯藏精氣,精氣是志的居所,腎氣虛則厥冷,腎氣實則腹脹,五臟不安。必須仔細審察五臟的病症,以了解其氣的虛實,謹慎地加以調理。
心臟是君主之官,心神寧靜則聰明靈敏,心神活動則化為意識用於思考,魂魄意志都是由心神化生,是意識的不同名稱,寄居於肝、肺、脾、腎四臟,所以各臟腑有病,都與心臟相關,而產生痛苦。凡是情慾的活動都源於心臟,但必然先傷及其他臟腑。因為神氣本為一體,只是分作兩種作用,神活動則傷氣,氣活動則亂神,所以說要保持意志安定,不要使氣機暴動。
觀察臟腑之氣的虛實,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恐懼、憤怒、悲傷、喜悅等病症,就可以看出神氣本為一體。然而氣又分陰陽五行,所以五臟的病症各有不同。臟腑表裡相關,腑氣來源於臟,所以臟氣的虛實,也就是腑氣的虛實。肝氣虛則膽怯多恐,肝臟屬剛,稱為將軍之官,所以肝氣實則膽大妄為,容易發怒;營氣產生於脾臟,所以脾臟貯藏營氣,營氣是意的居所,四肢的氣血都依靠脾胃運化,脾氣健運則氣血外達,脾虛則四肢無力,脾為中土,金木水火都藉以調和,脾氣虛弱則不能周布,金木水火就會互相侵犯,導致五臟不安;脾位於腹部,脾氣實則氣機壅滯,不能轉輸,腸胃因此不通,所以腹脹而小便不利;血脈由心臟之氣所生,所以說心臟貯藏脈氣,脈氣是神的居所,經常見到外邪瘀阻血脈的病人,都會出現昏迷譫妄,這就說明神氣本為一體,氣虛則神衰而悲傷,氣實則神旺而喜笑不止;一身之氣都由肺來調節和佈散,所以肺臟貯藏呼吸之氣,呼吸之氣是魄的居所,肺開竅於鼻,肺氣虛則濁氣阻塞鼻竅,鼻塞不通,呼吸短促;肺氣實則氣機壅塞於胸,不能佈散,所以喘息、胸滿而氣促;水穀化生的精血,都由脾臟轉輸,血液歸肝,精氣歸腎,所以說肝臟貯藏血液,血液是魂的居所,腎臟貯藏精氣,精氣是志的居所,志是神火所注,而寄居於精,所以精氣能生氣,是陽氣的根本,腎氣虛則陽氣衰弱而出現厥冷;腎臟是胃的關口,開竅於大小便,所以腎氣實則關竅不利,濁氣壅滯腸胃,胸腹脹滿,五臟皆不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