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20)
卷五 (20)
1. 陰陽發病諸證
脾胃主肌肉,故邪客之則肌肉痛。陽有餘,則熱中而善飢;陰有餘,則寒中而腸鳴腹痛;以脾胃統一一身之陰陽,故陰陽偏勝,則寒熱證現也。上條中寒而有蓄血者,肝病不藏血也;此條中寒而無蓄血,肝無病也。
邪在腎,則病骨痛陰痹。陰痹者,按之不可得,腹脹,腰痛,大便難,肩背頸項痛,時眩。
腎主骨,邪在腎,故骨痛。陰痹者,邪痹陰分深處,故按之不可得,而腹脹、腰痛、大便難,皆陰氣痹結者也。以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便。故二便之病,皆關於腎,而大便難者,有陰結、陽結之分,陰結為虛寒,陽結為實熱,仲景辨脈證甚詳,此之陰痹,即陰結也。關門痹結,則腸胃濁壅不行,肺氣開張,不得下降,經氣皆逆,故肩背頸項俱痛也;腎病而水不涵木,則虛陽化風而上冒,故時眩也。
邪在心,則病心痛,喜悲,時眩僕。視有餘不足,而調之其輸也。
邪受心包絡,其氣有餘則笑,不足則悲;而心中痛者,以心主血脈,血脈鬱結也;脈結氣不通,則心火亢逆,而神不能主持,故時目眩而僕。當視其有餘不足,而調其輸者,調心包絡之經氣也。以上統指外感、內傷偏邪之氣而言也。
心臟不受邪氣
《靈樞·邪客篇》帝曰:手少陰之脈,獨無腧,何也?岐伯曰:少陰,心脈也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,其臟堅固,邪勿能容也。容之則心傷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心者,皆在於心之包絡,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,故獨無腧也。
心包絡稱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一如君之近臣,代心用事而出喜樂,為心臟之脈。若心主,即元神,清靜無為者也,故其臟堅固,邪不能幹,而凡邪之干心,皆包絡受之。若傷心臟,則神去而死矣。
白話文:
陰陽發病諸證
脾胃主管肌肉,所以邪氣入侵時,就會肌肉疼痛。陽氣過盛,則內熱並容易飢餓;陰氣過盛,則內寒並伴隨腸鳴腹痛;因為脾胃統攝一身的陰陽,所以陰陽偏盛,就會出現寒熱症狀。上文中提到寒症伴有蓄血,這是肝臟病變導致無法藏血;而本段中寒症卻沒有蓄血,則說明肝臟沒有病變。
邪氣入侵腎臟,則會導致骨頭疼痛和陰痹。陰痹是指按壓患處時感覺不到,同時伴有腹脹、腰痛、大便困難、肩背頸項疼痛以及時而頭暈目眩。
腎臟主管骨骼,邪氣入侵腎臟,所以會骨頭疼痛。陰痹是指邪氣阻塞陰分深處,所以按壓時感覺不到,而腹脹、腰痛、大便困難,都是陰氣阻塞不通的表現。腎臟是胃的關口,並開口於大小便,所以大小便的疾病都與腎臟相關,而大便困難則分為陰結和陽結兩種,陰結是虛寒,陽結是實熱,張仲景對此辨證論治非常詳盡,這裡所說的陰痹,就是陰結。關口阻塞,則腸胃濁氣壅塞不通,肺氣不能下降,經氣都逆亂,所以肩背頸項都疼痛;腎臟病變導致水不能涵養木,則虛陽化風而上衝,所以時而頭暈目眩。
邪氣入侵心臟,則會導致心痛,喜歡悲傷,時而頭暈目眩,甚至昏倒。需要觀察其是氣血過盛還是不足,然後調整其輸布。
邪氣入侵心包絡,氣盛則笑,氣虛則悲;而心痛是因為心臟主管血脈,血脈阻塞不通;脈絡阻塞氣血不通,則心火亢盛逆亂,神志不能主宰,所以時而頭暈目眩,甚至昏倒。需要觀察其是氣血過盛還是不足,然後調整其輸布,也就是調整心包絡的經氣。以上總體是指外感、內傷偏邪之氣而言。
心臟不受邪氣
《靈樞·邪客篇》記載:黃帝問道:手少陰經脈,獨無腧穴,這是為什麼?岐伯答道:少陰是心臟的經脈。心臟是五臟六腑之大主,是精神的居所,其臟器堅固,邪氣無法侵入。如果邪氣侵入,則心臟受損,心臟受損則神志離去,神志離去則死亡。所以一切邪氣侵犯心臟,都停留在心包絡,心包絡是心臟的主脈,所以獨無腧穴。
心包絡是輔佐心臟的官員,喜怒哀樂都由此產生。如同君王的近臣,代替心臟行事而表現出喜怒哀樂,是心臟的經脈。而心臟如同君主,是元神,清靜無為,所以其臟器堅固,邪氣不能侵犯,而一切侵犯心臟的邪氣,都由心包絡承受。如果心臟受損,則神志離去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