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9)

1. 陰陽發病諸證

三焦膀胱膽證

三焦病者,腹氣滿,小腹尤堅,不得小便,窘急,溢則水,留即為脹,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,大絡在太陽、少陽之間,亦見於脈,取委陽。

三焦為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,膀胱藏津液,必由三焦氣化,方能泄水。三焦病而氣空,故腹中氣滿,而小腹尤堅者,膀胱不能泄水而小便閉也;水多漫溢,留於肌膚,則成脹病矣;候在足太陽之大絡,而取委陽穴者,泄膀胱以通下焦之氣,下焦通則三焦俱通矣。故如水腫病用開腠發汗之法,亦是疏解太陽經脈,以通膀胱之氣,所以經言三焦膀胱者,腠理毫毛其應也。

膀胱病者,小腹偏腫而痛,以手按之,即欲小便而不得,肩上熱,若脈陷,及足小趾外廉,及脛踝後皆熱,若脈陷,取委中央。

小腸為心之腑,而氣行於左,膀胱承小腸之氣化者,肝位於左,而主遺溺癃閉,則與肝亦相關涉,故膀胱病則小腸與肝氣皆不宣,小腹偏左而痛,以手按之,欲小便而不得,氣結不開也;膀胱為腎之腑,而下焦所主,以其有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,若脈陷,皆膀胱足太陽經現證,故取其經之委中穴以治之也。

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,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,嗌中吤吤然,數唾,在足少陽之本末,亦視其脈之陷下者,灸之,其寒熱者,取陽陵泉。

少陽生氣,由肝膽而升,膽病氣鬱,故善太息;膽汁泄而上溢,故口苦;逆氣犯胃,則嘔宿汁;膽附於肝,膽泄則肝虛,前云肝實則怒,虛則恐,故心下澹澹,恐人將捕之,澹澹,慘澹氣怯之狀,蓋怒則膽氣橫,恐則膽氣怯也;氣逆於嗌,故吤吤然有聲,水液隨湧而數唾也;病在足少陽經之本末,本末者,經之始終也;視其經脈之陷下者灸之,以通陽氣,其發寒熱者,因少陽經在半表半裡,取穴針之,以通表裡之氣,而仲景用小柴胡湯以和之也。

肺肝脾胃腎心證

《靈樞·五邪篇》曰:邪在肺,則病皮膚痛,寒熱,上氣喘,汗出,咳動肩臂。

肺合於皮毛而主衛氣,故邪在肺,則皮膚痛;營衛不和,則發寒熱;以其上氣,喘而汗出,咳動肩臂,皆肺病之現證,故寒熱亦屬肺邪。若邪在經而發寒熱,必有頭痛,肺病發寒熱,則無頭痛也。

邪在肝,則兩脅中痛,寒中,惡血在內,行善掣節,時腳腫。

兩脅為肝經所行之處,故邪傷肝,兩脅痛也;寒中者,脾胃虛弱,陽不輸化,而肝逆不得藏血,故惡血瘀積在內;以陽明本多氣多血,以陽虛而寒,肝逆氣陷,故血蓄不行,而時腳腫;血不養筋而筋急,故行則肢節牽掣也。

邪在脾胃,則病肌肉痛。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熱中,善飢;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中,腸鳴腹痛;陰陽俱有餘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

白話文:

陰陽發病諸證

三焦、膀胱、膽證

三焦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,小腹尤其堅硬,無法小便,憋得慌,尿液溢出則像水一樣,如果憋住則會更加脹痛。病症反應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外大絡穴位,大絡穴位在太陽經與少陽經之間,也可以從脈象觀察到。治療取委陽穴。

三焦是水道輸送的器官,尿液由此排出,膀胱則儲存津液。尿液的排出必須依靠三焦氣化的作用才能順利進行。三焦生病導致氣虛,所以腹部脹滿,小腹尤其堅硬,是因為膀胱無法排出尿液而導致小便閉塞;如果水液太多溢出,停留在肌膚表面,就會形成水腫。病症反應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大絡穴位,而取委陽穴的目的是疏通膀胱,使下焦之氣通暢,下焦通暢則三焦也通暢。所以像水腫這種病症,使用發汗的方法,也是疏通太陽經脈,以通暢膀胱之氣,因此經文中提到三焦膀胱,就是指皮膚和毛髮的反應。

膀胱生病,會出現小腹一側腫脹疼痛,用手按壓時,會有想小便但尿不出感覺,肩膀發熱,脈象沉陷,足小趾外側和脛骨踝關節後面都發熱,脈象沉陷。治療取委中穴。

小腸是心的腑,氣血運行在左側,膀胱承接小腸氣化的作用,肝臟位於左側,主導排尿功能的正常與否,所以膀胱病和肝臟也有關係。因此膀胱生病,小腸和肝臟的氣機都不通暢,小腹左側疼痛,用手按壓時,會有想小便但尿不出感覺,是氣機阻塞不通暢。膀胱是腎的腑,主管下焦,足小趾外側和脛骨踝關節後面都發熱,脈象沉陷,都是膀胱足太陽經的表現,因此取其經絡上的委中穴治療。

膽生病,會常常嘆氣,口苦,嘔吐宿食,心下空虛,害怕別人抓捕自己,咽喉部有阻塞感,經常吐口水。病症反應在足少陽膽經的始末穴位,也要觀察脈象是否沉陷,沉陷則灸之,如果出現寒熱交替,則取陽陵泉穴。

少陽經的氣機由肝膽向上升發,膽生病,氣機鬱結,所以常常嘆氣;膽汁洩漏向上溢出,所以口苦;逆氣犯胃,則嘔吐宿食;膽附於肝,膽液洩漏則肝氣虛弱,前面提到肝實則怒,虛則恐,所以心下空虛,害怕別人抓捕自己,空虛指的是氣虛、精氣不足的樣子,這是因為膽氣橫逆則怒,膽氣虛弱則恐;氣逆於咽喉,所以咽喉部有阻塞感,體液隨之湧出而經常吐口水;病症在足少陽膽經的始末穴位,始末是指經脈的起止點;觀察經脈是否沉陷,沉陷則用灸法疏通陽氣,如果出現寒熱交替,是因為少陽經在半表半裡,取穴針刺以疏通表裡之氣,張仲景用小柴胡湯來調理。

肺、肝、脾胃、腎、心證

《靈樞·五邪篇》說:邪氣侵犯肺臟,則會出現皮膚疼痛、寒熱、上氣喘促、汗出、咳嗽時牽動肩臂。

肺與皮毛相通,主司衛氣,所以邪氣侵犯肺臟,則皮膚疼痛;營衛不調,則發寒熱;上氣喘促、汗出、咳嗽時牽動肩臂,都是肺病的表現,所以寒熱也屬於肺邪。如果邪氣在經絡中而導致寒熱,一定會頭痛,但肺病引起的寒熱,則不會頭痛。

邪氣侵犯肝臟,則會出現兩脅疼痛、腹部冰冷、惡血滯留體內、行走時關節牽掣、偶爾腳腫。

兩脅是肝經循行之處,所以邪氣損傷肝臟,則兩脅疼痛;腹部冰冷,是因為脾胃虛弱,陽氣不能溫煦化生,而肝氣逆亂不能藏血,所以惡血瘀積在體內;陽明經本來氣血充盛,因為陽虛而寒冷,肝氣逆亂氣機下陷,所以血液瘀滯不通,而偶爾腳腫;血液不能滋養筋脈,筋脈拘急,所以行走時關節牽掣。

邪氣侵犯脾胃,則會出現肌肉疼痛。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則腹部發熱,容易飢餓;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則腹部冰冷,腸鳴腹痛;陰陽都過盛,或陰陽都不足,則會出現寒熱交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