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18)
卷五 (18)
1. 陰陽發病諸證
帝曰:五臟之中風奈何?岐伯曰: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。
上言臟氣實,邪不能客而還於腑,其有邪中於臟者,必由七情、飲食、房勞等事,先傷臟氣,邪得乘虛而入。故此但詳內傷之因,而曰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者,以臟腑居里為陰,營衛在外為陽,統明外邪由內傷之所感召也。
面耐寒熱
帝曰:首面與身形也,屬骨連筋,同血合於氣耳。天寒則裂地凌冰,其卒寒,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,何也?岐伯曰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,而走空竅。其精陽氣,上走於目而為睛;其彆氣,走於耳而為聽;其宗氣,上出於鼻而為臭;其濁氣,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。其氣之津液,皆上熏於面,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熱甚寒,不能勝之也。
首面身形,雖同屬筋骨氣血,合而成形,其陽氣津液,皆上升而熏於面,故獨耐寒熱而不畏,所以上言或用力,或飲食汗出,腠理開,邪始乘虛而入也。
虛邪正邪
帝曰:邪之中人,其病形何如?岐伯曰:虛邪之中身也,灑淅動形;正邪之中人也微,先見於色,不知於身,若有若無,若亡若存,有形無形,莫知其情。
虛邪賊風暴厲,故中於身,灑淅動形者,寒慄毛豎也;正邪者,尋常風寒,因腠理開而入,其氣微而不厲,先現於面色,而身不之覺,故若有若無,若存若亡,有形無形,皆莫知其真實之病情也。
胃大腸小腸證
帝曰:願聞六腑之病。岐伯曰:面熱者,足陽明病;魚絡血者,手陽明病;兩跗之上,脈豎陷者,足陽明病,此胃脈也。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而鳴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即泄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,與胃同候;胃病者,腹䐜脹,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。
足陽明胃經之脈行於面,故病則面熱也;手腕魚際,手陽明大腸經之絡脈,故病則絡脈現血色也;兩足跗上,胃經之動脈,名衝陽,其脈豎陷者,按之不應,為足陽明病也。若大腸病者,腸中切痛,而鳴濯濯有聲,若重感於寒,即泄瀉,當臍而痛,不能久立者,立則氣墜欲瀉也,其胃病者,亦同候法,以胃與大腸,氣本相貫;若胃病腹脹,腹正大腸所居之處,故現證相同,惟胃氣上連於肺,旁近於肝,故胃脘當心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食飲不下,咽者,胃之食管,與肺喉前後相併者,是故肺肝氣或不調,亦使胃脘脹悶也。
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,當耳前熱,若寒甚,若獨肩上熱甚,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,若脈陷者,此其候也,手太陽病也。
小腸本在胃下、大腸之上,其病證反現於下者,以其為心之腑,而下通膀胱,氣化關於肝腎,故小腹痛,腰脊控睪丸而痛者,名疝病,亦名小腸氣也,時窘之後者,大便堅澀,因小腸主化物,病則滓濁不化,致大腸傳導不利也;其有耳前熱,或寒甚,或肩上熱甚,及手小指次指間熱,而脈陷下,皆小腸經脈所現之病,故知其非肝、腎、膀胱之病,而由小腸延及於肝、腎、膀胱,當治小腸為主也。
白話文:
陰陽發病諸證
皇帝問:五臟受風,病情如何?岐伯回答:陰陽都受邪氣侵犯,邪氣才能侵入人體。
上面提到臟腑之氣充實,邪氣就無法入侵,而只能停留在腑臟。如果邪氣入侵臟腑,一定是因為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、飲食、房事等因素,先損傷了臟腑之氣,邪氣才能乘虛而入。所以說「陰陽俱感,邪乃得往」,是說明臟腑居於內屬於陰,營衛之氣在體表屬於陽,要明白外邪是藉由內傷而被感召入侵的。
皇帝問:頭面和身體其他部位,都屬於骨骼、筋脈,以及氣血的結合,為何頭面能耐寒耐熱?天寒地凍,人手腳都凍僵了,但臉卻不會凍僵,這是為什麼?岐伯回答: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脈,其氣血都上達於面部,並循行於面部的孔竅。精氣陽氣上達於眼睛而形成視覺;別氣運行於耳朵而形成聽覺;宗氣從鼻孔排出而形成嗅覺;濁氣從胃部排出,運行於嘴唇和舌頭而形成味覺。這些氣的津液都上達薰蒸於面部,而且皮膚較厚,肌肉結實,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或炎熱,也不容易受影響。
頭面和身體其他部位,雖然都屬於筋骨氣血的結合而成形,但陽氣和津液都上升薰蒸於面部,所以獨能耐寒耐熱而不受影響。所以前面提到,用力過度、飲食導致汗出,毛孔張開,邪氣才會乘虛而入。
皇帝問:邪氣入侵人體,其病症表現如何?岐伯回答:虛邪入侵身體,會出現渾身發冷,身體顫抖的症狀;正邪入侵人體則較為緩慢,首先會表現在臉色上,而身體並無明顯感覺,似有似無,似存似亡,有形無形,難以捉摸。
虛邪(例如風邪)來勢凶猛,所以能迅速入侵身體,導致渾身發冷,毛髮豎立;正邪(例如普通的風寒)則較為緩慢,因為毛孔張開而入侵,其氣弱而不猛烈,首先會表現在臉色上,而身體沒有感覺,所以似有似無,似存似亡,有形無形,難以判斷其真實病情。
皇帝問:我想了解六腑的疾病。岐伯回答:臉發熱,是足陽明經(胃經)有病;魚際(手腕內側)見血絡,是手陽明經(大腸經)有病;兩腳跗骨(腳背)以上,脈搏跳動凹陷,也是足陽明經(胃經)有病,這是胃經的病症。大腸有病,則腸中疼痛,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冬天更易受寒而腹瀉,疼痛位於肚臍附近,不能久站,與胃病的症狀相似;胃病則腹部脹滿,胃脘(胃部)疼痛,疼痛向上蔓延至兩脅,膈肌(橫膈膜)和咽喉不通暢,飲食無法下嚥。
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循行於面部,所以生病時臉會發熱;手腕魚際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脈,所以生病時絡脈會呈現血色;兩腳跗骨上方是胃經的動脈,名為衝陽,其脈搏跳動凹陷,按壓沒有反應,是足陽明經(胃經)有病的表現。大腸有病,腸中疼痛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,尤其容易受寒而腹瀉,疼痛位於肚臍附近,不能久站,這是因為站立時氣血下墜,容易腹瀉,與胃病症狀相似,因為胃和大腸之氣原本相通;胃病導致腹部脹滿,因為胃位於大腸附近,所以症狀相似,但胃氣向上通連肺臟,旁邊靠近肝臟,所以胃脘(胃部)疼痛,向上蔓延至兩脅,膈肌(橫膈膜)和咽喉不通暢,飲食無法下嚥,咽喉是胃的食管,與肺喉前後相連,所以肺肝之氣不調,也會導致胃脘脹滿。
小腸有病,則小腹疼痛,腰部、脊柱、睾丸疼痛,排便困難,耳前發熱,或者寒邪重則肩膀發熱,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熱,脈搏凹陷,這些都是小腸有病的表現,屬於手太陽經(小腸經)的病症。
小腸位於胃之下、大腸之上,但其病症卻表現在下腹部,是因為小腸屬於心的腑臟,下通膀胱,氣機與肝腎相關,所以小腹疼痛,腰部、脊柱、睾丸疼痛,這是疝氣,也叫小腸氣;排便困難,是因為小腸負責消化食物,生病時食物殘渣無法消化,導致大腸傳導不利;耳前發熱,或者寒邪重則肩膀發熱,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發熱,脈搏凹陷,都是小腸經脈的病症,因此可知,這些病症不是肝、腎、膀胱的疾病,而是由小腸病變延及肝腎膀胱,治療時應以小腸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