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3)

1. 大谷小溪

人有大谷十二分,小溪三百五十四名,少俞十二,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也,針石緣而去之。診病之始,五決為紀,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所謂五決者,五脈也。

馬注:大經所會,謂之大谷。十二分者,十二經脈之部分也,小絡所會,謂之小溪。穴有三百六十五,除十二俞外,止有三百五十三,此言五十四者,四字誤也。十二俞者,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腎、厥陰、膽、胃、三焦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共十二俞也。此皆衛氣之所留止,邪氣之所客,宜用針石,循其部分而去之。

凡診病之始,當決五臟之脈為紀,故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所謂五決者,五臟之脈也。楠按:五臟為根本,經絡為枝葉,故五脈為諸經脈之母,欲知始病之因,必先定其五脈之虛實,而吉凶可見,是為診治之綱紀也。上云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,蓋肌肉淺深之部,即營衛經絡之所在、氣血之所行也。

三百六十五絡脈之穴,是衛氣所留止,即為邪氣之所客,針石通其衛氣,其邪可得而去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十二個大關節,稱為「大谷」,有三百五十四個小關節,稱為「小溪」,還有十二個重要的穴位稱為「少俞」,這些地方都是衛氣停留之處,也容易被邪氣侵入,可以用針或砭石等方法將邪氣驅除。診斷疾病的開端,要以五臟脈象做為判斷的依據,想要知道疾病的根源,必須先了解五臟的狀況,所謂的五臟,指的是五臟的脈象。

註解:所謂「大谷」是指十二條主要經脈匯聚的地方。所謂十二分,指的是十二經脈所分布的部位。「小溪」指的是小絡脈匯聚的地方。人體穴位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個,扣除十二俞穴外,應該有三百五十三個,這裡說的五十四個,是筆誤。「十二俞」指的是肺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厥陰俞、膽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等十二個穴位。這些地方都是衛氣停留,邪氣容易侵入的地方,所以可以用針或砭石,沿著這些部位將邪氣驅除。

凡是診斷疾病的開始,應該要先確定五臟的脈象,做為診斷的基準,所以想要了解疾病的起因,必須先確立五臟的根本狀況。所謂的五決,指的是五臟的脈象。我認為,五臟是人體的根本,經絡則是枝葉,所以五臟的脈象是所有經脈的根本。想要知道疾病的起因,必須先確定五脈的虛實,這樣才能夠判斷吉凶,這是診斷治療的綱要。上面說肌肉的大交會處稱為「谷」,肌肉的小交會處稱為「溪」,指的是肌肉深淺的部位,也是營衛之氣、經絡所在、氣血運行的通道。

三百六十五條絡脈的穴位,是衛氣停留的地方,也是邪氣容易侵入之處。用針或砭石來疏通衛氣,就能將邪氣驅除。

2. 五臟陰陽十脈病證

是以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,腹滿䐜脹,支膈胠脅,下厥上冒,過在足太陰、陽明;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,過在手陽明、太陰;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。

巨陽,即太陽。此即明上文五決為紀,以辨其病證也。頭痛巔頂之疾,由下虛上實者,以足少陰經下虛,足太陽經上盛也,甚則其病邪入於腎臟,此一也;徇蒙招尤者,頭目昏悶,如被矇蔽之狀,故目瞑耳聾,是上虛下實,肝膽清陽鬱而不伸,過在足少陽、足厥陰二經,甚則其病邪入於肝臟,此二也;腹滿䐜脹,支膈胠脅,下厥上冒者,由於中焦濁邪壅閉,脾胃氣不運轉,過在足太陰、陽明,此三也,咳嗽上氣,厥在胸中者,氣逆不降也,過在手太陰肺、手陽明大腸,以二經為表裡,大腸通調,肺氣自順矣,此四也;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若止心氣病,則無頭痛,小腸經脈上頭,所以過在手太陽、手少陰,以二經為表裡者,此五也。惟肝腎二經病甚,則邪入臟,余皆表裡之經兼病,而無入臟之邪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關於五臟陰陽和十條經脈病變的描述。

首先,頭頂疼痛的疾病,是因為下半身虛弱而上半身氣血過盛,這問題出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。嚴重的話,病邪會侵入腎臟。頭昏眼花、像被矇蔽一樣,導致眼睛看不清、耳朵聽不見,這是因為上半身虛弱而下半身氣血過盛,肝膽的清陽之氣鬱結無法舒展,問題出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的話病邪會侵入肝臟。

腹部脹滿,胸腹和脅肋部位感到不適,下肢厥冷,上身感到氣逆,這是因為中焦的濁邪堵塞,導致脾胃的氣機運行不暢,問題出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。咳嗽、氣喘、胸部發冷,這是因為氣逆上衝,問題出在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,這兩條經脈互為表裡,只要大腸通暢,肺氣自然就會順暢。心煩、頭痛,問題在於橫膈膜部位,如果只是心氣的疾病,不會有頭痛的症狀。因為小腸經脈上行到頭部,所以問題出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,這兩條經脈互為表裡。

總結來說,只有肝和腎的病變嚴重時,病邪才會侵入臟腑,其他的病變多半是表裡經脈同時出現問題,不會直接侵入臟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