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九宮八風、太乙居遊日期

《靈樞·九宮八風篇》曰:太乙常以冬至之日,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,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,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,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,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,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,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,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,明日復居葉蟄之宮,曰冬至矣。太乙日遊,以冬至之日,居葉蟄之宮,數所在,日從一處,至九日,復反於一,常如是無已,終而復始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九宮八風篇》中記載:太乙星君經常在冬至這一天位於葉蟄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然後轉移到天留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再轉移到倉門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接著轉移到陰洛宮殿,停留四十五天,再轉移到天宮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然後轉移到玄委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再轉移到倉果宮殿,停留四十六天,接著轉移到新洛宮殿,停留四十五天,最後又返回到葉蟄宮殿,這時正是冬至。太乙星君每天移動,在冬至這一天位於葉蟄宮殿,移動過程中,每天從一個宮殿移動到另一個宮殿,九天後又返回原來的宮殿,始終如此,周而復始。

太乙移日,天必應之以風雨,以其日風雨則吉,歲美,民安,少病矣,先之則多雨,後之則多汗。太乙在冬至之日有變,佔在君;太乙在春分之日有變,佔在相;太乙在中宮之日有變,佔在吏;太乙在秋分之日有變,佔在將;太乙在夏至之日有變,佔在百姓。所謂有變者,太乙居五宮之日,病風折樹木,揚沙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太乙星在移動時,天氣發生了風雨,那麼今年就會風調雨順,五穀豐登,人們生活安樂,而且疾病較少。如果太乙星移動在風雨之前,那麼這一年會多雨;如果移動在風雨之後,那麼這一年會多出汗。太乙星在冬至那天發生變化,主佔君王;在春分那天發生變化,主佔宰相;在中宮(農曆五月)那天發生變化,主佔官吏;在秋分那天發生變化,主佔將領;在夏至那天發生變化,主佔普通民眾。所謂變化,就是太乙星移動到這五個特殊位置時,天氣會出現狂風折斷樹木、揚起沙石的現象。

各以其所主占貴賤,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。風從其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,主生,長養萬物;從其沖後來者為虛風,傷人者也,主殺主害。謹候虛風而避之,故聖人日避虛邪,如避矢石,邪勿能害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每種風主宰不同貴賤,因此根據風向來占卜。從住所吹來的風是實風,代表生機,孕育萬物;從對面吹來的風是虛風,對人有害,帶有殺傷力。小心觀察虛風並躲避它,所以聖人說要避免虛邪,就像躲避箭石一樣。邪氣不能傷害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

太乙者,太歲之神也,有行住之分。自冬至日住居坎宮;次日遊行艮宮,由震而巽;至第五日,遊於中宮;第六日,遊於離宮,由坤而兌;至第九日,遊於乾宮,為一周,第十日仍居坎宮。

白話文:

太乙是指太歲之神,有行動和居住之分。從冬至日起居住在坎宮;第二天巡遊艮宮,從震宮到巽宮;到第五天,巡遊到中宮;第六天,巡遊到離宮,從坤宮到兌宮;到第九天,巡遊到乾宮,為一週,第十天仍居住在坎宮。

次日又遊艮宮,如是周而復始,至立春日,太乙遷居艮宮,次日遊於震宮,由巽而離;至第五日,遊於中宮;第六日,遊於坤宮,由兌而乾;至第九日,遊於坎宮,為一周,第十日仍居艮宮。次日又照前遊歷。如是循節氣遷居,逐日遊歷,至遷居乾宮,已周一歲,乃至冬至之日,即次年之太歲神居坎官也。挨查節氣日期,觀太歲神所居之宮,占風雨寒熱之氣,以驗吉凶,如經文所云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又遊逛艮宮,如此往復循環,到了立春日,太乙神遷居艮宮,第二天遊覽震宮,從巽宮到離宮;到了第五天,遊覽中宮;第六天,遊覽坤宮,從兌宮到乾宮;到了第九天,遊覽坎宮,完成一週,第十天仍在艮宮停留。然後依次遊歷,如此按照節氣遷居,每天遊覽,直到遷居乾宮,已過了一年,到了冬至那天,就是下一年的太歲神居住在坎官。查閱節氣日期,觀察太歲神所居之宮,占卜風雨寒熱之氣,以此驗證吉凶,正如經文中所說的一樣。

假如太乙居坎宮之日,以離、坤、兌、乾為後,以中央、巽、震、艮為前;太乙居中宮之日,以坎、艮、震、巽為後,離、坤、兌、乾為前;太乙居離宮之日,以中央、乾、兌、坤為前,巽、震、艮、坎為後,余可類推矣。其從前來者為實風,從所居之鄉來者為正風,從後來者為虛風賊邪,主殺害,故聖人避之,如避矢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太乙星在隔宮的位置時,它後方是離、坤、隔、乾;前方的則是中央、隔、震、合。

如果太乙星在中央宮的位置時,它後方是隔、合、震、合;前方的則是離、坤、隔、乾。

如果太乙星在離宮的位置時,它前方的則是中央、乾、合、坤;後方的則是隔、震、合、合。

其他位置以此類推。

從前方吹來的風叫實風,從太乙星所在方位吹來的風叫正風,從後方吹來的風叫隔風邪氣,會讓人得病死亡,所以聖人要避開它,像避開弓箭和石頭一樣。

是故太乙徙立於中宮,乃朝八風,以占吉凶也。風從南方來,名曰大弱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心,外在於脈,氣主熱;風從西南方來,名曰謀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脾,外在於肌,其氣主為弱;風從西方來,名曰剛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肺,外在於皮膚,其氣主為燥;風從西北方來,名曰折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小腸,外在於手太陽脈,脈絕則溢,脈閉則結不通,善暴死;風從北方來,名曰大剛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腎,外在於骨,與肩背之膂筋,其氣主為寒也;風從東北方來,名曰凶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大腸,外在於兩脅腋骨,下及肢節;風從東方來,名曰嬰兒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肝,外在於筋紐,其氣主為身濕;風從東南方來,名曰弱風,其傷人也,內舍於胃,外在肌肉,其氣主體重。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,乃能病人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太乙神明站在宇宙中央,迎接八方來風,以占卜吉凶。

風從南方吹來,叫做大弱風,傷人時,內藏於心臟,外發於脈絡,它的氣性偏向熱;風從西南方吹來,叫做謀風,傷人時,內藏於脾臟,外發於肌肉,它的氣性偏向濕弱;風從西方吹來,叫做剛風,傷人時,內藏於肺臟,外發於皮膚,它的氣性偏向乾燥;風從西北方吹來,叫做折風,傷人時,內藏於小腸,外發於手太陽經脈,脈絡不通就會溢血,脈絡阻塞不通就會結成硬塊,容易暴死;風從北方吹來,叫做大剛風,傷人時,內藏於腎臟,外發於骨骼和肩背的韌帶,它的氣性偏向寒冷;風從東北方吹來,叫做兇風,傷人時,內藏於大腸,外發於兩側腋下和肩胛骨,下到肢體關節;風從東方吹來,叫做嬰兒風,傷人時,內藏於肝臟,外發於筋脈,它的氣性偏向身體濕熱;風從東南方吹來,叫做弱風,傷人時,內藏於胃,外發於肌肉,它的氣性偏向身體沉重。這八種風,都是從身體虛弱的地方入侵,才能使人生病。

三虛相搏,則為暴病卒死。兩實一虛,病則為淋露寒熱。犯其雨濕之地,則為痿。故聖人避風,如避矢石焉。其有三虛,而偏中於邪風,則為擊僕偏枯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三種風濕碰撞,就會導致急性疾病和暴死。

  • 如果兩個人強壯而一個虛弱,疾病就會表現為淋病、露水症和寒熱。

  • 如果在多雨潮濕的地方遇到風濕,就會導致麻痺。

  • 因此,聖人躲避風濕,就像躲避箭石一樣謹慎。

  • 其中有三個風濕,如果偏中於邪風,就會導致中風偏癱。

此又申明太乙居中宮之日,而辨八風為病之理也。風由八卦方位而來,故其傷人臟腑,亦按八卦方位以應之,而八卦具五行之氣,即氣變化而成其病也,然皆論其常理耳。凡經論陰陽、五行、八卦之道,皆是活法,變化無窮,要必明其圓通至理,方能頭頭是道,如或拘泥穿鑿,即有不能融貫者矣。其從後來之虛風,傷人為甚,若又逢月廓虛,人身虛,是謂三虛會合,則暴病卒死。

白話文:

這一段再次說明瞭太乙神居於中央宮殿的日子,並闡述了八風致病的原理。風來自八卦方位,因此它對五臟六腑的傷害也按照八卦方位相應,而八卦具備五行之氣,即氣的變化形成了疾病,這都是從一般道理上來論述的。凡是經書中討論陰陽、五行、八卦的學說,都是一種靈活的規律,變化無窮,必須理解它們圓通透徹的至理,才能融會貫通,如果拘泥於鑽研細枝末節,就會有不能貫通的地方。從後來的時間來看,虛風傷人最為嚴重,如果再加上月亮出現的虛虧,人的身體虛弱,這就叫做三虛會合,就會暴病身亡。

或兩實一虛,兩虛一實,其病有輕重不等,未至卒死。其三虛會合,或不卒死,而偏中其邪,則必跌僕而成偏枯半身不遂之病。故聖人避虛風,如避矢石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兩側太陽穴都深陷,或者兩側腮骨都突出,這種病的輕重程度不一樣,還不到突然死亡的程度。如果三條太陽經會合,或者突然死亡,或者邪氣偏入其中一條太陽經,那麼必定會摔倒,變成半身不遂的疾病。因此聖人避開風寒,如同避開箭石一樣。

2. 行痹痛痹著痹

《素問·痹論》帝曰:痹之安生?岐伯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痹論》

皇帝問:痹病是怎麼發生的?

岐伯答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,共同作用形成痹證。其中:風氣最盛的稱為行痹,寒氣最盛的稱為痛痹,濕氣最盛的稱為著痹。

風為陽,寒濕為陰,三氣雜合而成痹病。風陽而性動搖,傷衛氣,故風多則流走,名行痹也;寒陰而性凝斂,傷營血,故寒多則身痛,名痛痹也;濕邪濁滯,營衛俱傷,故濕多則氣血滯著,身體重,名著痹也。此一病而以邪之多寡分三證也。

白話文:

風屬陽氣,寒濕屬陰氣,這三種氣交雜在一起就會形成痹症。風屬陽氣,性質是動蕩不穩,會損傷衛氣,所以風氣過盛的話,就會遊走不定,稱為行痹;寒屬陰氣,性質是凝滯斂縮,會損傷營血,所以寒氣過盛的話,就會全身疼痛,稱為痛痹;濕邪濁氣停滯,會同時損傷營氣和衛氣,所以濕氣過盛的話,就會氣血停滯,身體沉重,稱為著痹。這是一種疾病,但根據邪氣的多寡,分為三種證型。

3. 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

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你說的五種痹症是什麼呢?岐伯答道:在冬天發病的,稱為骨痹;在春天發病的,稱為筋痹;在夏天發病的,稱為脈痹;在極寒的時節發病的,稱為肌痹;在秋天發病的,稱為皮痹。

腎主冬令,骨屬腎;肝主春令,筋屬肝;心主夏令,血脈屬心;脾主長夏,肌肉屬脾;肺主秋令,皮毛屬肺。本經《風論》言:以春甲乙傷於風者,為肝風,餘臟皆然,今痹邪亦同此義。蓋五臟應五時之氣候,故外邪即乘氣而入其部,以成病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主控冬季,而骨骼屬腎;肝臟主控春季,而筋腱屬肝;心臟主控夏季,而血脈屬心;脾臟主控夏季末,而肌肉屬脾;肺臟主控秋季,而皮膚和毛髮屬肺。根據《風論》一書,在春季受到甲乙風氣所傷的,稱之為肝風,其他臟腑也如此。如今痹症也屬於同樣道理。由於五臟對應五季的氣候,所以外來的邪氣會隨著氣候進入相應的部位,進而形成疾病。

帝曰:內舍五臟六腑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,內舍於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;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;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;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;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五臟六腑藏於體內,是什麼氣象促使的?

岐伯答:五臟之間都有相合之處。如果疾病長期存在而不痊癒,其病邪就會藏於相合之處。

所以,骨痹久而不癒,又受到邪氣侵襲,病邪就藏匿在腎臟;筋痹久而不癒,又受到邪氣侵襲,病邪就藏匿在肝臟;脈痹久而不癒,又受到邪氣侵襲,病邪就藏匿在心臟;肌痹久而不癒,又受到邪氣侵襲,病邪就藏匿在脾臟;皮痹久而不癒,又受到邪氣侵襲,病邪就藏匿在肺臟。

所謂的痹症,都是因為在特定的時候,人體受到風寒濕邪氣的多次侵襲所致。

凡手足十二經,經皆有穴,名曰井、滎、溜、俞、合。其出氣者名井,入氣者名合,氣血由之而出入,流行於一身者也。邪乘時令之氣而入,久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也;又不去而復感於邪,則深舍於臟。所以名痹者,因重感於邪,自淺而深,閉結不出也。《靈樞·五變篇》曰: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蓋粗理肉不堅,則腠理疏而邪易入,乃留滯成痹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都有特定的穴位,分別稱為井穴、滎穴、溜穴、俞穴和合穴。井穴是氣血輸出的地方,合穴是氣血輸入的地方,氣血通過這些穴位在全身運行。邪氣隨著季節變化而進入人體,如果長時間不去除,就會停留於合穴;如果再次感受邪氣,就會深入臟腑。之所以稱為「痹」,是因為邪氣多次侵襲,從表及裏,閉塞不通。根據《靈樞·五變篇》記載,皮膚粗糙、肌肉不緊實的人容易患痹症。這是因為皮膚粗糙、肌肉不緊實,則腠理疏鬆,邪氣容易侵入,導致瘀滯形成痹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