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經絡氣血傳注

孫絡之脈別經者,其血盛而當瀉者,亦三百六十五脈,並注於絡,傳注十二絡脈,非獨十四絡脈也,內解瀉於中者十脈。

此言針治去邪,當瀉其孫絡之血也。孫絡三百六十五脈之氣血,並注於大絡,傳注於各經絡,故外邪之入,由淺而深,由絡入經。若其邪深,須用藥內解,而瀉之於中者,當按五臟陰陽、十脈生化之理以治之也。或作五臟之腧穴,左右各五,共十脈,是言針治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孫絡這種細小的脈絡,從主要經脈分支出來,當它們的血氣過於旺盛而需要瀉血時,也跟其他三百六十五條脈絡一樣,都將血氣注入更大的絡脈,然後再傳輸到十二條主要經脈,而不僅僅是十四條絡脈。其中,有十條絡脈會將多餘的血氣往身體內部疏導。

這段話說明,用針灸治療來去除邪氣時,應該瀉掉這些孫絡中過多的血。三百六十五條孫絡的氣血,都匯集到大的絡脈,再傳輸到各條經絡,所以外來的邪氣入侵人體,是由淺入深,先從絡脈進入經脈。如果邪氣已經深入,就必須用藥物從內部化解,並將邪氣從體內排除。這時,就要根據五臟的陰陽、十條經脈的生化道理來進行治療。或者有人認為,這裡的十脈指的是五臟的腧穴,左右各五個,加起來共十個穴位,這其實講的是針灸的治療方法。

2. 四海十二經水

《靈樞·海論篇》岐伯曰:人亦有四海、十二經水。經水者,皆注於海,海有東西南北,命曰四海。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也。必先明知陰陽表裡滎輸所在,四海定矣。

胃者,水穀之海,其輸上在氣衝,下至三里;衝脈者,為十二經之海,其輸上在大杼,下出巨虛之上下廉;膻中者,為氣之海,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,前在於人迎;腦為髓之海,其輸上在於其蓋,下在風府也。

十二經水,比十二經中血也。衝脈為十二經之海,故稱血海;宗氣聚於胸,故胸稱氣海。今膻中稱氣海者,明膻中在胸,而為營氣之海,與沖之血海相配也,則胸中為衛氣之海矣,亦有稱下丹田為氣海者,是陽氣發源之所,先天祖氣由之而出也。精髓生於腎,隨陽上升而聚於腦,故腦為髓海也;水穀精氣聚於胃,故為水穀之海也。

氣血由經而注於海,本由胃生化氣血,而注於經,以故有聚會之海,有生化之海,各不同也。其流行,則各有轉輸之經穴,以貫注於上下四旁,如經所云諸穴是也。氣衝者,即氣街穴也。蓋者,頭頂天靈蓋骨,即百會穴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海論篇》中,岐伯說:人體也有四海和十二條經脈的水液。這些經脈的水液最終都匯入「海」,而「海」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,所以稱之為「四海」。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和水穀之海。要先清楚了解陰陽、表裡、滎穴、輸穴所在的位置,才能確定這四海的位置。

胃是水穀之海,它的輸穴往上在氣衝穴,往下到足三里穴。衝脈是十二經脈的「海」,它的輸穴往上在大杼穴,往下則通過巨虛的上廉和下廉。膻中穴是氣之海,它的輸穴往上在脊柱上下,往前在人迎穴。腦是髓之海,它的輸穴往上在頭頂,往下在風府穴。

十二經脈的水液,可以比作十二經脈中的血液。衝脈是十二經脈的「海」,所以又稱為血海;宗氣聚集在胸部,所以胸部又稱氣海。現在說膻中是氣海,是因為膻中位於胸部,是營氣匯聚之處,可以和衝脈的血海相互配合,那麼胸中就成了衛氣之海。也有人說下丹田是氣海,那是陽氣的發源地,先天祖氣由此而出。精髓產生於腎,隨著陽氣上升而聚集到腦,所以腦是髓海;水穀的精氣聚集在胃,所以胃是水穀之海。

氣血從經脈注入海,而根本上是由胃產生並轉化氣血,再注入經脈。因此,有的「海」是氣血聚集之處,有的「海」是產生氣血的源頭,各有不同。它們的運行都有各自轉輸的經脈穴位,以貫穿上下四方,就像經脈中所說的那些穴位。氣衝穴就是氣街穴。這裡說的「蓋」,指的是頭頂的天靈蓋骨,也就是百會穴。

3. 四海逆順病證

帝曰:四海之逆順奈何?岐伯曰: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,悗息面赤;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血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狹,然不知其所病。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,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

此言逆順者,惟髓海有餘,精盈力勁為順,其餘皆偏旺偏衰之病,未為順也。悗息者,胸悶而呼吸不舒也。想其身大身小,皆氣血偏勝,以心主血脈,故自心覺其身大身小也。腹滿,則食滯為病。飢不受食者,胃傷而邪火上炎也。髓海不足,所現皆內損之病矣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體四個重要的海(氣海、血海、水穀之海、髓海)如果出現功能失調,會有什麼順與不順的狀況呢?岐伯回答說:氣海的氣如果太過旺盛,氣就會充滿胸腔,導致呼吸不順暢,臉色發紅;氣海的氣如果不足,就會氣虛,連說話都沒力氣。血海的血如果太過旺盛,就會常常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大了,感到煩躁不安,卻不知道自己是哪裡生病;血海的血如果不足,就會常常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小了、變窄了,卻也不知道自己是哪裡生病。水穀之海的營養如果太過旺盛,就會覺得腹脹;水穀之海的營養如果不足,就會感到飢餓,卻吃不下東西。髓海的髓如果太過旺盛,就會覺得身體輕盈有力,甚至會過度活動;髓海的髓如果不足,就會頭暈、耳鳴、小腿痠軟、頭暈眼花、視力模糊、疲憊無力,只想躺著休息。

這裡說的順與不順,只有髓海的髓充足,精力充沛、力量強勁才是順的表現,其他幾個海的偏盛或偏衰都是疾病的表現,算不上是順的。所謂的呼吸不順暢,是指胸悶,呼吸不舒服。覺得自己身體變大或變小,都是氣血偏盛或偏衰的表現,因為心臟主管血脈,所以感覺身體大小是由心臟傳遞的。腹脹,是因為食物停滯造成的疾病。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胃部受損,虛火上炎造成的。髓海不足所表現的,都是身體內在虧損造成的疾病了。

4. 脈髓筋血氣各有所屬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岐伯曰:諸脈者,皆屬於目,諸髓者,皆屬於腦;諸筋者,皆屬於節;諸血者,皆屬於心;諸氣者,皆屬於肺,此四肢八溪之潮汐也。故人臥血歸於肝,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臥出而風吹之,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,此三者,血行而不得反其空,故為痹厥也。

《靈樞·口問篇》云: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故諸脈皆屬於目,《大惑論》曰:目者,心使也,故心主血脈,而聚於目者也;腦為髓海,故諸髓皆屬於腦也,筋聚於骨節,骨節必賴筋連絡脈以約束者,故諸筋皆屬於節也;血脈心所主,故諸血屬心也;一身之氣,歸肺權衡敷布,故諸氣屬肺也。

四肢者,手足也,手之肘與腕,足之膝與腕,皆血氣流行交會之處,如潮汐之往來,故為八溪也。肝藏血,臥則心靜血靜,故歸於肝也。肝開竅於目,故受血而能視,及足步、手握、指攝,莫不由血濡氣煦,而能遂意者也;如無血,則僵枯不能動矣。臥則陽氣入於陰,初起,衛陽未固,風邪直入營分,以致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即瘀滯也,凝於足者,陽氣不能下行,則足冷為厥。此三者,皆邪所郁,使血之流行者凝滯,不得反其藏血之空竅,乃為痹厥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的脈絡都與眼睛相連,所有的骨髓都與腦部相連,所有的筋都與關節相連,所有的血液都與心臟相連,所有的氣都與肺臟相連,這就像四肢和八個關節的潮汐一樣有規律。人躺下休息時,血液會回到肝臟,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看見東西,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握持,手指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抓取。剛睡醒時,如果受到風吹,血液凝結在皮膚就會形成痹症,凝結在脈絡就會形成瘀血,凝結在足部就會造成厥症。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循環不順暢,無法回到它原本的通道,所以才會形成痹症和厥症。

眼睛是所有脈絡聚集的地方,所以脈絡都與眼睛相連。《大惑論》說,眼睛是心臟所支配的,所以心臟主管血液循環,血液聚集在眼睛。腦部是骨髓匯聚的地方,所以骨髓都與腦部相連。筋聚集在關節,關節必須依賴筋的聯繫和脈絡的約束,所以筋都與關節相連。血脈由心臟主管,所以血液都與心臟相連。全身的氣,由肺臟掌管並輸布到全身,所以氣都與肺臟相連。

四肢指的是手和腳,手部的肘部和腕部,腳部的膝部和踝部,都是血氣運行交會的地方,就像潮汐一樣來回往復,所以稱為八溪。肝臟儲藏血液,當人躺下時,心神安靜,血液也靜止,就會回歸肝臟。肝臟的開竅在眼睛,所以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看見東西,而足部的行走、手部的握持、手指的抓取,都是因為有血液的濡養和氣的溫煦,才能夠隨心所欲地活動;如果沒有血液,就會僵硬無法動彈。當人躺下時,陽氣會進入陰分,剛睡醒時,衛氣還不夠穩固,風邪會直接侵入營分,導致血液凝結在皮膚形成痹症,凝結在脈絡形成瘀血,凝結在足部,陽氣無法下行,就會造成足部冰冷的厥症。這三種情況,都是因為邪氣阻塞,使得血液循環凝滯,無法回到儲藏血液的通道,所以才會形成痹症和厥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