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4)

1. 足太陽少陰合

《靈樞·經別篇》帝問: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學之所始,工之所止,粗之所易,上之所難。其離合出入奈何?岐伯曰:足太陽之正,別入於膕中,其一道,下尻五寸,別入於肛,屬於膀胱,散之腎,循膂當心,入散;直者,從膂上出於項,復屬於太陽,此為一經也。

足少陰之正,至膕中,別走太陽而合,上至腎,當十四椎,出屬帶脈,通於帶脈;直者,系舌本,復出於項,合於太陽,此為一合。成以諸陰之別,皆為正也。

此言膀胱與腎為表裡者,以經脈相會合也。是由經脈之分枝相合,其與十二經之交接,皆由絡脈相貫者不同,以下五合皆然,故名經別。所以稱表裡者,因其經氣流行有離合,離則分表裡,合則相貫通,此人身之造化,合乎天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十二經脈是人賴以生存、疾病產生、治療疾病、疾病發生的原因,也是醫學的開端、醫術的終點,容易學習的粗淺部分,以及難以掌握的高深部分。那麼,經脈的離合、出入是怎樣的呢?

岐伯回答說:足太陽膀胱經的主幹,從膕窩分出支脈,其中一支往下走到臀部下方五寸的地方,再分出支脈進入肛門,歸屬於膀胱,然後散佈到腎臟,沿著脊柱兩側的肌肉到達心臟附近,向內散開;直行的主幹,則從脊柱往上走到後頸,再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,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一個分支。

足少陰腎經的主幹,到達膕窩後,分出支脈走向足太陽膀胱經並與之匯合,向上到達腎臟,在第十四椎骨的地方,分出支脈歸屬於帶脈,並與帶脈相通;直行的主幹,則連結舌根,再從後頸出來,與足太陽膀胱經匯合,這就是兩經的一次匯合。這種分支結合的關係,和其他陰經的分支情況一樣,都屬於經脈主幹的運行方式。

這裡所說的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,是指它們的經脈相互匯合的緣故。這是經脈的分支相互結合的現象,它與十二經脈的交接,以及通過絡脈貫通的關係不同。以下五種匯合關係也都是如此,所以稱之為「經別」。之所以稱作表裡關係,是因為經脈之氣的運行有離散和匯合,離散時則分出表裡,匯合時則相互貫通,這是人體自然的造化,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。

2. 足少陽厥陰合

足少陽之正,繞髀,入毛際,合於厥陰:別者,入季脅之間,循胸裡,屬膽,散之上肝貫心,以上挾咽,出頤頷中,散於面,系目系,合少陽於外眥也。足厥陰之正,別跗上,上至毛際,合於少陽,與別俱行,為二合也。

此明肝膽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陽經的主幹,環繞大腿根部,進入陰毛邊緣,與足厥陰經會合。它的一個分支,進入側腹肋骨的下方,沿著胸腔內部,歸屬於膽,然後向上散佈到肝,貫穿心臟,再向上挾著咽喉,出來到下巴,散佈於面部,聯繫到眼球後面的脈絡,與足少陽經在眼外角會合。足厥陰經的主幹,從腳背分出,向上到達陰毛邊緣,與足少陽經會合,與先前分出的分支一起循行,這是兩條經脈的會合。

這說明肝與膽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3. 足陽明太陰合

足陽明之正,上至髀,入於腹裡,屬胃,散之脾,上通於心,上循咽,出於口,上頞䪼,還系目系,合於陽明也。足太陰之正,上至髀,合於陽明,與別俱行,上結於咽,貫舌中,此為三合也。

此明脾胃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足陽明經的主要脈絡,向上到達大腿,進入腹腔內部,歸屬於胃,然後分佈到脾,向上通到心臟,再向上沿著咽喉,出來到嘴巴,再向上到鼻樑兩側,然後返回連結到眼睛的脈絡,與足陽明經會合。

足太陰經的主要脈絡,向上到達大腿,與足陽明經會合,與其他分支一同行走,向上連結到咽喉,貫穿到舌頭中間,這就形成了三條經脈的會合。

這說明了脾與胃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4. 手太陽少陰合

手太陽之正,指地,別於肩解,入腋,走心,系小腸也。手少陰之正,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,屬於心,上走喉嚨,出於面,合目內眥,此為四合也。

此明心與小腸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的經脈,它的走向是朝下的,在肩膀關節處分開,進入腋下,然後走向心臟,與小腸相連。手少陰經的經脈,則是從腋下的淵腋穴附近的兩條筋之間分開,歸屬於心臟,然後向上走至喉嚨,再出來到臉部,與眼睛內角會合,這就是所謂的四合。

這段文字說明了心臟和小腸之間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5. 手少陽心主合

手少陽之正,指天,別於巔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於胸中也。手心主之正,別下淵腋三寸,入胸中,別屬三焦,出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,此為五合也。

此明心包絡與三焦為表裡也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陽經的正脈,走向向上,到達頭頂,與頭頂分開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走行於三焦,然後散布於胸腔之中。手厥陰心包經的正脈,在腋下三寸處分出,進入胸腔,另外歸屬於三焦,出來後沿著喉嚨向上,再從耳後出來,在耳後與手少陽經的完骨穴下方會合,這就是兩條經脈五次會合的地方。

這說明了心包絡和三焦是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6. 手陽明太陰合

手陽明之正,從手循膺乳,別於肩髃,入柱骨下,走大腸,屬於肺,上循喉嚨,出缺盆,合於陽明也。手太陰之正,別入淵腋少陰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太陽,上出缺盆,循喉嚨,復合陽明,此為六合也。

此明肺與大腸為表裡,連上共十二經,以成六合者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經的正經脈,從手部沿著肩膀和胸部走行,在肩髃穴分開,進入鎖骨下方,走向大腸,接著與肺相連,再往上沿著喉嚨,出於缺盆穴,與陽明經會合。手太陰經的正經脈,從淵腋穴前面分出,走向肺部,並分散到太陽經,向上出於缺盆穴,沿著喉嚨,再次與陽明經會合,這就是所謂的「六合」。

這說明了肺與大腸是互為表裡的關係,加上其他的經脈,總共十二條經脈,形成六組互相結合的關係。

7. 足太陽之筋

《靈樞·經筋篇》曰:足太陽之筋,起於足小趾,上結於踝,斜上結於膝,其下循足外踝,結於踵,上循跟,結於膕,其別者,結於踹外,上膕中內廉,與膕中並,上結於臀,上挾脊上項;其支者,別入結於舌本;其直者,結於枕骨,上頭下顏,結於鼻;其支者,為目上網,下結於頄:其支者,從腋後外廉,結於肩髃;其支者,入腋下,上出缺盆,上結於完骨;其支者,出缺盆,斜上出於頄。其病,小趾支跟腫痛,膕攣,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

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春痹也。

薛生白注:十二經脈之外,復有經筋者,蓋經脈營行表裡,故出入臟腑,以次相傳;經筋聯綴百骸,維絡周身,各有定位。雖經筋所行之部,多與經脈相同,然其所結所盛之處,則惟四肢溪谷之間為最,以筋會於節也。筋屬木,其華在爪,故十二經筋,皆起於四肢指爪之間,而後盛於輔骨,結於肘腕,繫於膝關,聯於肌肉,上於頸項,終於頭面,此人身經筋之大略也。筋有剛柔,剛者所以束骨,柔者所以相維,亦猶經之有絡,綱之有紀。

故手足項背,直行附骨之筋皆堅大;而胸腹頭面,支別橫絡之筋皆柔細也。但手足十二經之筋,又各有不同者,如手足三陽行於外,其筋多剛;手足三陰行於內,其筋多柔。皆肝之所生,而經脈經筋之所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的筋,起始於足部的小腳趾,向上連結到腳踝,再斜向上連結到膝蓋。它的一條分支沿著腳的外踝,連結到腳後跟,再向上沿著腳後跟,連結到膕窩。它的另一條分支則連結到小腿外側,然後向上到達膕窩的內側邊緣,與膕窩的其他部分會合,再向上連結到臀部,接著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頸部。它的一條分支,分出來連結到舌根;它的主幹,則連結到枕骨,向上經過頭部,向下經過臉部,連結到鼻子。它的另一條分支,形成眼睛上方的網狀結構,向下連結到顴骨。它的一條分支,從腋窩後外側邊緣,連結到肩部的肩髃穴;它的另一條分支,進入腋窩下方,向上到達鎖骨上窩,連結到完骨穴;它的一條分支,從鎖骨上窩出來,斜向上到達顴骨。

當足太陽經筋發生病變時,會出現小腳趾及其腳後跟腫痛,膕窩抽筋,脊椎反折,頸部筋脈緊張,肩膀抬不起來,腋窩、鎖骨上窩部位疼痛,導致身體無法向左右轉動。

治療方法是用燒灼的針去迅速點刺,以知道疼痛的程度來決定治療次數,並以疼痛處作為穴位,這種病症稱作仲春痹。

薛生白解釋說:除了十二經脈之外,還有經筋的存在。經脈在體內運行,貫穿臟腑,有規律地傳遞氣血;而經筋則連接全身骨骼,維繫全身,各有固定的位置。雖然經筋所行走的部位,大多與經脈相同,但是它們主要連接和聚集的地方,卻是在四肢關節之間的凹陷處,因為筋是會聚在關節處的。筋屬木,它的精華表現在指甲上。所以十二經筋都起始於四肢的指爪之間,然後在骨頭突起的地方強盛,連結在肘腕,繫連在膝關節,連接肌肉,向上到達頸項,最終於頭面部。這是人體經筋的大致情況。筋有剛硬和柔韌之分,剛硬的用來束縛骨骼,柔韌的用來相互維繫,就像經絡的綱紀一樣。

所以,手、足、頸、背等部位,直接附著在骨頭上的筋都比較堅硬粗大;而胸腹、頭面等部位,橫向分支的筋則比較柔細。但是手足十二經的筋又各有不同,比如手足三陽經行走在外側,它們的筋大多剛硬;而手足三陰經行走在內側,它們的筋大多柔韌。這些都屬於肝臟所生,這也是經脈與經筋不同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