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7)
卷六 (7)
1. 暑瘧
《素問·瘧論》帝曰: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,何也?岐伯曰: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頤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帝曰: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瘧論》中,黃帝說:瘧疾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,為什麼瘧疾發作有時候呢?岐伯回答說: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會先從毫毛開始,然後打哈欠,接著出現寒戰、打顫、腰背疼痛,寒氣散去後,全身發熱,頭疼得像要裂開,想要喝冷飲。黃帝問: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症狀?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陰陽之氣在上下交替爭鬥,正氣和邪氣交替作用,陰陽之氣相互轉化的緣故。
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頤也;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;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;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;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內外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。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此榮氣之所舍也。
白話文:
當陽氣和陰氣結合時,陰氣就會過盛而陽氣虛弱。陽明經虛弱就會畏寒發抖、下巴發緊;巨陽經虛弱就會腰背頭項疼痛;三陽經都虛弱就會導致陰氣過盛,陰氣過盛就會骨頭發冷、疼痛;寒氣在體內產生,所以身體內外都會感到寒冷。陽氣盛就會外熱,陰氣虛就會內熱,如果內外都發熱,就會喘息、口渴,所以就會想喝冷飲。這些都是因為夏天受傷於暑熱,熱氣過盛,儲存在皮膚裡面、腸胃外面,這是榮氣所停留的地方。
此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
白話文:
這個東西會使人出虛汗,毛孔打開,因此受到秋天的寒氣影響,流汗後遇風,以及用汗水洗澡,水氣會停留在皮膚內,與人體的防禦氣並存。防禦氣在白天沿著陽經運行,晚上沿著陰經運行。這種氣受到陽氣會往外走,受到陰氣會往內收,內外互相作用,所以人會活動。
起於毫毛伸欠者,毛豎、伸屍、呵欠,瘧發之狀也。人身表陽內陰,上陽下陰,氣血周流,陰陽交通,則安和無病。瘧邪由傷暑熱水氣,又遇風寒,並客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營氣所舍之地,故邪與氣血混合,以致陰陽互相格拒,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,寒則寒極,熱則熱極。
白話文:
如果開始出現毛髮倒豎、身體伸展、打哈欠的症狀,這表示瘧疾要發作了。人體的表層屬陽,內部屬陰,上半部陽氣較多,下半部陰氣較多。氣血在身體內循環,陰陽之間相互作用,人體就會健康無病。瘧疾是由於人體受到暑熱水氣的損傷,又遇上風寒,而這些邪氣就寄居在皮膚內部、腸胃外部的地方,也就是營氣聚集的地方。所以邪氣與氣血混合在一起,導致陰陽互相對抗,上下交錯,虛實交替,陰陽互換,寒冷時會非常寒冷,發熱時會非常發熱。
蓋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,寒熱者,水火之體性,人身陰陽不和,即水火相爭,故有寒熱之變現也。邪與衛氣並居,衛氣晝出陽分,夜入陰分,一日出入一次,故邪隨之內外逼迫,而病日發一次。其邪入深,而間一、二日發者,下文明之。
白話文:
水和火代表陰陽的徵兆,寒和熱是水和火的特性。人體陰陽不平衡時,就會出現水火相爭,從而產生寒熱的變化。邪氣和衛氣同時存在於人體,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,晚上運行於陰分,一天出入一次。因此,邪氣也會跟隨衛氣在體內外交替侵襲,導致疾病每天發作一次。如果邪氣侵入較深,間隔一兩天才發作,這是後文將要說明的。
帝曰:其間日而作者,何也?岐伯曰: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「為什麼瘧疾會隔幾天發作一次呢?」岐伯回答:「瘧疾是因為體內的邪氣潛伏很深,先在陰分暗中損害身體,陽氣單獨發作,而陰邪內伏,陰陽爭鬥,陽氣無法透出體外,所以會隔幾天發作一次。」
邪在衛分,則隨衛氣出入而病發。其深舍於陰分者,欲與陽爭,而陽行迅利,陰邪遲鈍,故不得即出,其病間日而發也。蓋陽如日而行速,陰如月而行遲,造化自然之理也。
白話文:
當病邪停留在人體的表層(衛分)時,它會隨著人體的衛氣運行而發病。如果病邪深入到人體的陰分(臟腑),它就會試圖與人體的陽氣相抗衡。但由於陽氣運行迅速,而陰邪運行緩慢,所以病邪不能立即發作,而是隔日發作。這是因為陽氣就像太陽運行快,陰邪就像月亮運行慢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。
帝曰: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,衛氣一日一夜,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,此先客於脊背也,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,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,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脈,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病情發作晚點或早點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」
岐伯回答:「邪氣入侵風府,沿著脊椎骨下行。人體的衛氣經過一天一夜,在風府處大量聚集。如果邪氣在風府處停留一段時間,那麼第二天病情發作就會晚一些。這是因為邪氣首先入侵脊背,當邪氣到達風府時,毛孔會張開,邪氣便會趁機侵入,導致疾病發作。因此,隨著時間的推移,病情就會逐漸晚一些。」
「邪氣從風府開始,每天下降一段距離,持續25天,到達尾骶骨。第26天,邪氣進入脊椎內,流注於伏膂脈。這股邪氣向上運行,在9天后從缺盆處(位於頸椎後部)排出。隨著邪氣逐漸上升,病情發作的時間也會越來越早。」
邪之客於身也,本無定處。上明邪客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與衛氣並居,則日發一次,邪入陰分,則間日一發,俱無早晏。此節言邪氣先客於脊背者,因衛氣每日必有大會風府之時,衛氣至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脊背之邪氣乘虛而入風府,與衛氣相遇則病發也。然衛氣會於風府而有定時,以其循度而行也,若邪入風府,風府督脈穴也,因從脊骨而下行,每日下行一節,故與衛氣相遇日遲,而病發日晏也。
白話文:
當邪氣入侵人體時,並沒有固定的位置。上午時,邪氣停留在皮膚內側,腸胃外側,與人體防衛系統並存,導致一天發作一次。邪氣進入陰分,則隔天發作一次,發作時間不早也不晚。這段話的意思是,邪氣最初入侵背部,因為人體防衛系統每天都會在大椎穴會合,當防衛系統抵達大椎穴時,人體腠理(皮膚)打開,背部的邪氣趁虛而入大椎穴,與防衛系統相遇後就會發病。然而,防衛系統會在特定時間會合於大椎穴,因為防衛系統沿著特定路徑運行。如果邪氣進入大椎穴,大椎穴是督脈的穴位,會沿著脊椎向下運行,每天向下運行一段,所以與防衛系統相遇的時間越來越晚,發病的時間也越來越晚。
至二十五日,邪氣下至尾骶骨,二十六日,入注於脊內伏膂之脈,從上而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因邪氣日高,則與衛氣相遇日早,故病發日早也。此以邪氣流行而病發有早晏,與前之邪與衛氣並居者不同。由是可知瘧邪伏於血氣之中,如遇衛陽衝動而後病發,其邪深入陰分而發日遲者,為難愈也。
白話文:
到了第二十五天,病邪下降到尾骶骨,第二十六天,進入脊椎內的伏膂經脈,從上往上走,九天後從缺盆中發出。因為病邪越來越強,所以與衛氣相遇的時間越來越早,因此發病的時間也越來越早。這是由於病邪運行的不同而導致發病早晚不同,與之前病邪與衛氣同時存在的不同。由此可知,瘧疾的病邪潛伏在血液之中,如果遇到衛陽的衝動才發病,如果病邪深入陰分,發病時間較晚,則難以根治。
即此推之,經言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者,良以冬為極陰之令,寒為至陰之邪,以陰加陰,故隱伏而不覺,至春陽氣升發,則人身之氣相應而動其邪,則溫病發,是寒邪隨天地之氣而變溫也。吳又可不明此理,反以經語為非,可謂愚而好自用者。盍思瘧邪隱伏時,而亦全然不覺乎!陰陽變化,微妙無窮,苟不悟其至理,安可憑臆妄斷哉!
白話文:
間日發作的瘧疾,是邪氣深入五臟,在募原(身體表面與腹背正中線)徘徊停留造成的。邪氣的路途長,內伏深,發作緩慢,不能隨衞氣一起運行外發,所以才會間日發作。
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
此又申明間日一發之理也。夫陽動陰靜,自然之性,故邪在陽分,則動而易發,邪在陰分,則伏而不覺,必待陽氣衝動,與衛氣皆出,則病發。其道遠行遲,不能日與衛氣皆出,故間日始發也。其有間兩日而發者,邪伏更深矣。然邪必外發而隨陽疏泄,始能漸衰,故其深伏陰分者,淹纏難愈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進一步說明瞭間日發作的原理。因為陽氣是動的、陰氣是靜的,這是自然規律。所以,邪氣如果在陽氣分佈的部位,就會活動而容易發作;如果邪氣在陰氣分佈的部位,就會潛伏而沒有感覺,必須等到陽氣衝擊,邪氣和衛氣一起出來,才會發病。邪氣運行較慢,不能每天和衛氣一起出來,所以才會間日發作。如果相隔兩天發作,說明邪氣潛伏得更深。但是,邪氣必定要向外發散,隨著陽氣疏通才能逐漸衰退。所以,邪氣潛伏在陰氣分佈的部位很深,就會纏綿難愈。
帝曰: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,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。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奈何?岐伯曰: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,故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。故邪中於頭項者,氣至頭項而病;中於背者,氣至背而病;中於腰脊者,氣至腰脊而病;中於手足者,氣至手足而病。衛氣之所在,與邪相合則病作。
故風無常府,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夫子說衛氣運行到風府穴時,腠理就會打開,腠理打開邪氣就會進入,邪氣進入就會生病。現在衛氣每天下降一個關節,它的氣隨著血液運行時,不經過風府穴,那麼每天發生的疾病該如何理解呢?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頭項部,循著肌肉、骨節向下運行,所以與衛氣運行的位置不一致,邪氣侵犯的部位不同,就不能準確到風府穴。所以邪氣侵犯頭項部的,衛氣運行到頭項部就會發病;侵犯背部的,衛氣運行到背部就會發病;侵犯腰部,衛氣運行到腰部就會發病;侵犯手足部的,衛氣運行到手足部就會發病。衛氣運行到邪氣所侵犯的部位,與邪氣相合就會發病。
帝謂衛氣日會於風府,而亦由節下行,如邪與衛氣未遇於風府,其病亦日作者奈何。岐伯言人有虛實不同,故邪必乘虛而入,各異其處,則不得皆當其風府之穴也。上文言其發病日晏、日早者,因邪先客於脊背,乘衛氣至風府穴,而腠開邪入則病發。如其邪客頭項,或中於背,或中腰脊,或中手足,皆無定所,必以衛氣周行所至,與邪遇合則病作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衛氣會聚於風府穴,但也會隨著節氣而運行,如果邪氣和衛氣沒有在風府穴相遇,這些疾病又怎麼會突然發作呢?」
岐伯回答:「因為人的體質不同,所以邪氣一定會趁虛而入,侵入不同的部位,就不一定都會在風府穴上。文中提到的發病時間有的早有的晚,是因為邪氣先侵入脊背,隨著衛氣運行到風府穴,皮膚毛孔開了,邪氣進入後就發病了。如果邪氣侵犯頭頸部、背部、腰脊部或手腳,都沒有固定的位置,必須要衛氣經過的地方,邪氣和衛氣相遇才會發病。」
故風邪無常客之府,其衛氣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因入,與衛氣所合之處,則為其府,不必定在風府之穴也。由此可知,人身營衛氣血周行,自有常度而不改變,其邪之中人,既無定所,而又流傳各處,故其病變多端,經文可謂詳盡義理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風邪並沒有固定的位置,它所觸發的衛氣,必然會打開腠理,邪氣趁機進入,與衛氣相遇的地方,就成了風邪的落腳點,不一定非要在風府穴位。由此可知,人體的營衛氣血運行,自有其規律而不變,邪氣入侵人體,沒有固定的位置,而且會在各處流傳,所以其病變多樣。經文的義理可謂詳盡。
帝曰: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何也?岐伯曰: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;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風和瘧疾,相像又同類,但風總是持續存在,而瘧疾卻會有時發作,有時休息,這是什麼原因呢?
岐伯回答:風寒之氣滯留在身體的某個部位,所以它總是存在;而瘧疾之氣會隨著經絡運行,侵襲到裡面,所以等到衛氣應對時就會發作。
此更明同由外邪而發病不同之理也。凡感風邪,則身熱頭痛,而邪常留其處,必服藥汗出乃已,既已即不復發,以其邪去也;瘧病發後休歇,歇後又發者,以其邪隨經絡流行,混於血氣之中,沉以內薄,故不之覺,遇衛陽之氣衝動乃發,而衛氣周行表裡,與邪相離,則邪仍伏而病休歇也。
白話文:
以上說明瞭因外邪而發病的疾病,其發病機理不同。
患上風邪時,通常會感到身體發熱、頭痛,邪氣會停留在體內,必須服用藥物讓身體出汗才能好。症狀消失後,通常不會復發,是因為邪氣已經祛除。
而瘧疾則不同。瘧疾發作後會有休止期,休止期後又會再次發作,是因為邪氣隨著經絡運行,混入血液和氣息之中,沉積在體內深處,所以不會被察覺。當身體抵抗力(衛陽之氣)較弱時,邪氣就會發作。衛陽之氣在表裡循環,與邪氣分離,邪氣就會潛伏下來,瘧疾也就會休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