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)

1. 呵欠唏噴嚏涎下嚲泣涕耳鳴齧舌頰唇

2. 呵欠

《靈樞·口問篇》帝曰:人之欠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衛氣晝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。陰者主夜,夜者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。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

欠者,呵欠也。困倦欲睡,必先有呵欠,良以陰陽之氣相引,故數欠。如非其時而多呵欠,是陽衰陰盛,宜用針法,瀉足少陰經,補足太陽經,蓋二經為衛氣出入陰陽之道路也。義詳經絡門《營衛生會篇》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為什麼會打呵欠呢?岐伯回答說: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,到了半夜就運行到陰分。陰分主夜晚,夜晚就適合睡覺。陽分主向上,陰分主向下。所以當陰氣積聚在下,陽氣還沒有完全耗盡時,陽氣向上引動,陰氣向下引動,陰陽互相牽引,就會頻繁地打呵欠。當陽氣完全耗盡,陰氣旺盛時,人就會閉上眼睛想睡覺;當陰氣耗盡而陽氣旺盛時,人就會醒來。這種情況應該用針灸來疏洩足少陰經的氣,並補益足太陽經的氣。

打呵欠就是我們說的呵欠。人感到困倦想睡時,一定會先打呵欠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牽引的緣故,所以會頻繁打呵欠。如果不是該睡覺的時候卻頻繁打呵欠,那就是陽氣衰弱陰氣旺盛,應該用針灸來處理,疏洩足少陰經的氣,補益足太陽經的氣,因為這兩條經脈是衛氣出入陰陽的通道。詳細的原理可以參考經絡門的《營衛生會篇》。

3.

帝曰:人之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

唏者,余哀未盡,而氣抑不達之聲也。陰陽相逆而陰氣盛,與陽阻絕,不得流通,乃作是聲。故補瀉同呵欠,助陽使達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為什麼會發出「唏」的聲音,是什麼氣造成的呢?

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陰氣運行快速而陽氣運行緩慢,甚至陰氣過盛到陽氣幾乎斷絕,所以才會發出「唏」的聲音。應該要補足足太陽經的氣,瀉掉足少陰經的氣。

所謂「唏」,是因為悲傷的情緒還沒完全釋放,氣被壓抑而無法順暢發出的聲音。這是由於陰陽之氣互相違逆,導致陰氣過盛,與陽氣阻隔斷絕,無法正常流通,才會發出這種聲音。所以治療方法跟治療呵欠一樣,要同時使用補法和瀉法,幫助陽氣運行通達。

4. 噴嚏

帝曰:人之嚏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補足太陽滎眉本,一曰眉上也。

此言噴嚏之氣,由鬱而達也。《宣明五氣論》云:腎氣為病,為欠為嚏。是始由腎氣抑鬱,既而得通,上達於心,陽氣和利充滿,乃由鼻出而作噴嚏,故補足太陽之滎,以通少陰之氣也。凡暴厥而死者,以其心腎之氣悶絕也,故用藥通其鼻,得嚏者生,無嚏者死。《素問·熱論》曰:十一日,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已而嚏。

可見嚏者,由腎經氣鬱得通而出也。又如陰陽氣逆之病,有呵欠者,其陰陽之氣將交通,為吉象也。仲景曰: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亦謂陰陽相交,則無病矣。是呵欠、噴嚏,皆為愈病之先機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打噴嚏,是什麼氣造成的?岐伯回答:是身體陽氣調和順暢,充盈於心,然後從鼻子出來,所以才打噴嚏。可以針灸足太陽經的滎穴(位於眉毛內側的穴位),這個穴位也有人說是眉毛上方。

這段話說明噴嚏的氣,是由於鬱積而得到疏通。像是《宣明五氣論》說:腎氣有病時,會打哈欠和噴嚏。這是因為腎氣開始是受到壓抑的,後來得到疏通,向上通達心臟,陽氣調和順暢而充滿,就從鼻子出來而打噴嚏。所以要針灸足太陽經的滎穴,來疏通少陰經的氣。凡是突然昏倒而死的人,是因為他們心腎的氣悶塞阻塞了,所以用藥來疏通鼻子,能打噴嚏的就活,不能打噴嚏的就死。《素問·熱論》說:第十一天,少陰病衰退,口渴停止但不會感到飽,舌頭乾燥的狀況消失,然後就打噴嚏。

由此可見,打噴嚏是由於腎經的氣鬱結而得到疏通才出現的。又像是陰陽氣逆的疾病,如果出現打哈欠,就表示陰陽之氣即將交通,是好的徵兆。張仲景說:醫生把脈時,病人打哈欠,是沒病的表現。也是說陰陽之氣相互交通,就沒病了。所以打哈欠、噴嚏,都是病情好轉的先兆。

5. 涎下

帝曰:人之涎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飲食者,皆入於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補足少陰。

涎為脾之液,脾虛胃熱而液泛,出於舌下之廉泉穴,而流溢口外,由於蟲動故也。嬰孩多如此。常人睡中亦有此病,以昏睡而脾氣馳,不能攝涎也。補足少陰腎,使廉泉之氣下達,則涎可歸於脾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的口水流下來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岐伯回答說:吃的東西都進入胃裡,胃裡有熱,就會使蟲子活動,蟲子活動就會使胃鬆弛,胃鬆弛,連接舌頭的廉泉穴就會打開,所以口水就流下來了。應該補益足少陰腎經。

口水是脾的津液,脾虛加上胃有熱,津液就會氾濫,從舌頭下方的廉泉穴流出,溢到嘴巴外面,這是因為蟲子活動的緣故。嬰兒常常會這樣。一般人睡覺時也會有這種情形,是因為昏睡時脾氣散漫,不能控制口水。應該補益足少陰腎經,使廉泉穴的氣往下走,那麼口水就能回到脾臟了。

6.

帝曰:人之嚲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筋脈懈惰,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

嚲音妥,身首下垂,無力振舉之貌。胃為水穀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,胃氣虛,故筋脈皆虛,懈惰無力,有垂頭喪氣之象。用藥當助胃氣。用針補分肉之間者,以脾胃主肌肉故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之所以會出現身體下垂、沒力氣的樣子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

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導致全身的經脈也跟著虛弱。經脈虛弱,筋脈就會鬆弛無力。筋脈鬆弛無力,行動時就會使陰氣過度耗損,陽氣難以恢復,所以就呈現身體下垂、沒力氣的樣子。

針對這種情況,應該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,在肌肉間的部位進行補益。

所謂「嚲」,就是身體和頭部下垂,沒有力氣抬起來的樣子。胃是儲存水穀的地方,能滋養筋脈,而筋脈負責約束骨骼、使關節靈活。當胃氣虛弱時,筋脈也會跟著虛弱,鬆弛無力,呈現出垂頭喪氣的樣子。治療上應該以幫助胃氣恢復為主。用針在肌肉間補益,是因為脾胃主管肌肉的緣故。

7. 泣涕

帝曰: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;目者,宗脈之所聚者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故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補天柱,經挾頸。

淚為肝之液,涕為肺之液。凡氣血津液,出於臟腑,而臟腑之氣,皆隨心所使,以心為一身之主也。故以情動心,則臟腑氣搖,而液隨氣泄,即如心驚則汗出,心惚則汗出,汗為心之液,余可類見矣。肝開竅於目,泣多肝液竭,則目無所見,故西河痛子,而致失明也。天柱膀胱經穴,此穴挾項頸後髮際,言用針以補之者,以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補其已傷之液耳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悲傷而哭泣流淚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
岐伯回答: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;眼睛是所有脈絡聚集的地方,也是向上輸送津液的通道;口和鼻子是氣出入的門戶。所以,當人悲傷、哀愁、憂慮時,心就會受到觸動,心一動,五臟六腑都會跟著震動,震動就會牽動脈絡,脈絡被牽動,輸送津液的通道就會打開,通道打開,眼淚和鼻涕就會流出來。津液是用來滋養身體和竅孔的,所以向上輸送津液的通道打開就會哭泣,哭泣不止津液就會耗盡,津液耗盡就不能滋養身體,不能滋養身體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,因此稱之為「奪精」。

可以針灸天柱穴,這個穴位在頸部後面髮際處,位於膀胱經上,它的作用是輔助頸部。

眼淚是肝的津液,鼻涕是肺的津液。所有氣血津液都是從臟腑產生的,而臟腑的氣都是隨著心的意念而運作的,因為心是全身的主宰。所以,當情緒觸動心,就會導致臟腑之氣動盪,津液也會隨著氣外洩,就像心驚會出汗,心神恍惚也會出汗一樣,汗是心的津液,其他情況可以由此類推。肝臟的通道開在眼睛,哭泣過多會導致肝的津液耗竭,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,就像西河痛失愛子而導致失明一樣。天柱穴是膀胱經上的穴位,這個穴位位於頸後髮際,說用針灸來補益它,是因為膀胱是負責儲存津液的官,所以補這個穴位是為了補充已經損耗的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