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7)

1. 氣味生化主治
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帝曰: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。然五味所資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少多,始終不同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地氣制之也,非天不生,而地不長也。寒熱燥濕,不同其化也。

白話文:

帝問道:氣的開始帶動了生物的產生,氣的散佈使萬物有了形體,氣的運布使萬物繁衍生長,氣的終止使萬物變化,這些都是由一個原因造成的。但是,不同的食物所提供的營養不同,生物的生長發育有快有慢,成熟也有早晚,從開始到結束都不相同,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回答說:這是由地氣決定的,沒有天地的作用,生物就不會產生和生長。寒熱燥濕不同的地氣,環境不同而導致的變化也不同。

故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谷蒼丹;陽明在泉,濕毒不生,其味酸,其氣濕,其治辛苦甘,其谷丹素;太陽在泉,熱毒不生,其味苦,其治淡咸,其谷黅秬;厥陰在泉,清毒不生,其味甘,其治酸苦,其谷蒼赤,其氣專,其味正;少陰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辛苦甘,其谷白丹;太陰在泉,燥毒不生,其味鹹,其氣熱,其治甘鹹,其谷黅秬。化淳則咸守,氣專則辛化而俱治。

白話文:

所以少陽之氣旺盛於肝膽,不會產生寒毒,它的味道辛辣,治療它要用苦和酸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青色和深紅色的食物;陽明之氣旺盛於胃,不會產生濕毒,它的味道酸,性質濕,治療它要用苦、辛、甘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深紅色和白色的食物;太陽之氣旺盛於心肺,不會產生熱毒,它的味道苦,治療它要用淡和鹹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黃色和白色的小米;厥陰之氣旺盛於肝腎,不會產生寒毒,它的味道甘,治療它要用酸和苦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青色和紅色的食物,它的氣息集中,味道純正;少陰之氣旺盛於心腎,不會產生寒毒,它的味道辛,治療它要用辛、苦、甘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白色和深紅色的食物;太陰之氣旺盛於脾肺,不會產生燥毒,它的味道鹹,性質熱,治療它要用甘和鹹味的藥物,可以配伍黃色和白色的小米。五行之氣調和均衡,則鹹味會固守,五行之氣集中,則辛味可以轉化,共同用於治病。

陽化氣,陰成形,故萬物由天氣而生,地氣而成者也。五味之厚薄,成熟之多少不同者,由地制之,以地為陰,味為陰也。其氣之寒熱燥濕,變化不同,故味之厚薄成熟有異,而氣化和平,則性味純良,氣化乖戾,則性味毒厲,凡物皆然,不獨五穀藥石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化生元氣,陰氣形成具體形體,因此萬物由天氣誕生,受地氣滋養而成。五味濃淡、成熟程度不同,是由地氣決定的,因為地屬陰,味道也屬陰。地氣的寒熱燥濕變化不同,因此味道的濃淡、成熟也各異。如果氣化的作用平和,則性質和味道純正,如果氣化的作用異常,則性質和味道會毒烈。所有事物都遵循這個規律,不只是五穀和中藥。

少陽在泉者,相火之氣在地下也,故寒毒不生,其所生之味辛,其治病之味宜苦酸,其所成谷色蒼丹也;陽明為燥金,故濕毒不生;太陽為寒水,故熱毒不生;厥陰為風木,主春溫之氣,故清毒不生,清者,秋涼之氣也;少陰為君火,故寒毒不生;太陰為濕土,故燥毒不生。此明三陰三陽變化寒熱燥濕之氣而成味以治病,其谷色各有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之氣潛藏於地下,像是地下的火,因此不會產生寒毒,其味辛,可用苦酸味來治療疾病,所對應的穀物顏色為青色和紅色;陽明之氣屬於乾燥的金屬,所以不會產生濕毒;太陽之氣屬寒冷的水,所以不會產生熱毒;厥陰之氣代表春天溫暖的風木,所以不會產生清毒,因為清毒代表秋天的涼氣;少陰之氣代表君主的火,因此不會產生寒毒;太陰之氣代表潮濕的土,因此不會產生燥毒。由此可知,三陰三陽之氣相互變化,產生寒、熱、燥、濕不同的氣味,用來治療疾病,而所對應的穀物顏色也各不相同。

故曰:補上下者從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。故曰:上取下取,內取外取,以求其過。能毒者以厚藥,不勝毒者以薄藥。此之謂也。氣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熱以寒,溫而行之;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;治溫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溫,熱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久新同法。

白話文:

所以說:要補充虛弱的部位,就要順從它的氣血運行;要治療病症所在部位,就要逆反它的氣血運行,根據病症所在的部位、寒熱盛衰來調整治療方法。所以說:向上治療也要向下治療,向內治療也要向外治療,以此來尋求治療的突破點。能承受強勁藥性的疾病,就用強效藥物;承受不了強勁藥性的疾病,就用溫和藥物。這就是這個意思。氣血運行反向的,病症在上面,就從下面治療;病症在下面,就從上面治療;病症在中間,就從旁邊治療。治療熱證就用寒涼藥物,溫和地施治;治療寒證就用溫熱藥物,涼爽地施治;治療溫證就用清涼藥物,冷性地施治;治療清證就用溫熱藥物,熱性地施治。所以消散的方法可以是削減,吐瀉的方法可以是加補,長期的和新發的疾病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。

此明氣味補養治病之道也。身半以上,為司天之氣所主;身半以下,為在泉之氣所主。補者,因其不足而助之也;治者,因其偏勝而平之也。故補者從其氣,如火不足,以溫熱氣味從而助之;治者逆其氣,如火有餘,以寒涼氣味逆制之。隨其寒熱之盛衰,或補或瀉,而調之使平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說明瞭中醫用氣味來保健治病的原則。人體的胸腔以上受天部之氣控制,胸腔以下受地部之氣控制。補益療法是針對氣不足的情況,用藥來幫助它;治療療法是針對氣過盛的情況,用藥來抑制它。所以,補益的藥物要順應相關的氣,例如,虛火不足可以用溫熱的氣味來幫助它;治療的藥物要逆制相關的氣,例如,實火過盛可以用寒涼的氣味來控制它。根據寒熱的盛衰,可以採取補益或瀉下的方法,最終目的都是把身體調整到平衡的狀態。

審其上下內外而取之,以求其過之所在。如稟強而能受毒者,則用厚重之品,不勝者,用輕薄之品,當因宜而施也。氣反者,如上為陽,應熱盛而反寒盛,下為陰,應寒盛而反熱盛,此陰陽乖戾不和,故上病當治下以和上,下病當治上以和下,假如虛熱上浮,而用下部引火歸源之藥,陽氣下陷,而用上部升提陽氣之藥;其病在中,取之旁者,用氣味橫行之藥,而不升降者也。

白話文:

仔細察看病人的上半身、下半身、內臟、外部的情況,找出病症所在。如果身體強壯能承受毒藥,就用厚重藥物;如果身體虛弱承受不了,就用輕薄藥物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用藥。如果氣血運行逆亂,比如上半身屬陽,應該發熱卻反倒發寒,下半身屬陰,應該發寒卻反倒發熱,這是因為陰陽不調和。這時,如果上半身有病就應治療下半身,使上半身恢復調和;下半身有病就應治療上半身,使下半身恢復調和。比如虛熱上浮,就用引火歸源的藥物治療下半身;陽氣下陷,就用升提陽氣的藥物治療上半身。如果病症在身體的中央,就用藥性橫行的藥物,不升也不降。

治熱用寒藥,寒性凝滯,故當溫而行之,藉溫氣以行寒性,不致停留也;治寒用熱藥,熱性剛暴,故當涼而行之,藉涼氣以消暴性,不致格逆也;治溫用清,清者力弱,故當冷而行之,以消溫氣也;治清用溫,溫亦力弱,故當熱而行之,以消清氣也。蓋寒熱力猛,溫清皆輕薄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熱症要用寒性藥物,但寒性會造成凝滯,因此要溫和地推動它,借助溫氣來疏通寒性,避免停滯;治療寒症要用熱性藥物,但熱性剛猛,所以要涼性地推動它,借助涼氣來緩解暴性,避免逆流;治療溫症要用清涼藥物,清涼藥物力量較弱,因此要冷性地推動它,以消解溫氣;治療清症要用溫暖藥物,溫暖藥物力量也較弱,因此要熱性地推動它,以消解清氣。總之,寒熱之力強猛,而溫清的力量都較輕薄。

此以氣味之厚薄,而用之又有寒熱溫涼之分,乃為法中之法也。故凡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補之瀉之,不論病之新久,皆當同用變化隨宜之活法,不可略有拘執也。

白話文:

依據藥物的氣味濃淡,運用時還區分寒性、熱性、溫性、涼性,這是用藥的法則中的法則。因此,不管是消積、削減、吐出、瀉下、補益、瀉去,不論疾病是新發還是久病,都應同時採用變化靈活的治療方法,不可輕易拘泥於常規。

帝曰: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奈何?岐伯曰:無積者,求其藏,虛則補之,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患者身體中部有病,但是不實又不堅硬,既會聚集又會分散,該怎麼辦呢?

岐伯回答說:如果是因為沒有積累,要找出它的病根,如果虛弱就要補益,用藥物來消除病邪,用飲食來調理,用導水的方式滋養,調和身體的內外,這樣就能夠徹底根治。

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無形之氣鬱也。並無有形之積者,由臟虛而氣不足,故不通暢,當補其虛。藥祛其病,食隨補之。或郁在表,以藥水漬之,而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也。

白話文:

虛弱不健壯,一下聚集一下分散,這是沒有形狀的氣鬱結。沒有實質的積塊,是因為臟器虛弱氣血不足,所以氣機不暢通,應當補虛。藥物治療疾病,食物隨之補養。或者鬱結在皮膚表面,用藥水浸泡,調和體內外,就能夠完全解除症狀。

帝曰:有毒無毒,服有約乎?岐伯曰: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;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。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。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無盛盛,無虛虛,而遺人夭殃;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毒性和無毒性的藥物,在服用時有規律嗎?

岐伯答道:疾病有久有新,治療方法有大小,有毒性和無毒性,本來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。

大毒性的藥物用於治病,十次中會去掉六分;一般的毒性藥物,十次中會去掉七分;小毒性的藥物,十次中會去掉八分;無毒性的藥物,十次中會去掉九分。而穀物、肉類、水果和蔬菜,用於食補以滋養身體。不要過量食用,以免損傷正氣。如果沒有完全康復,就要按照規定的方法繼續治療。

必須要順應時令,不要違背自然的法則。不要過度亢盛,也不要過度虛弱,這樣才能避免造成夭折的禍患。不要使邪氣入侵,也不要丟失正氣,這樣才能延長壽命。

不論藥之有毒無毒,固宜照常制方法,如奇偶之類,而治病當分別其毒之微甚及無毒者,皆不可過用,以穀肉果菜調養,以盡其余病。如藥太過,則反傷其正也。倘病未盡,再用前法以治之。而必先審歲氣,如司天在泉,勝氣復氣,如上所云: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之類,又如冬至後得甲子,少陽旺,次太陽旺之類,皆當順氣化以治,勿伐其天和之氣也。

故勿助其旺,而使盛盛,勿瀉其衰,而使虛虛,以遺人夭殃;無致其邪,無失其正,而絕人長命也。

白話文:

不論用藥是否有毒性,都要按照一般的製作方法,例如按奇數偶數的原則炮製。但在治病時,必須分辨藥物的毒性程度,包括微毒、大毒和無毒。無論哪種毒性,都不可過量使用。應配合穀物、肉類、蔬果等食物進行調養,以徹底清除殘餘的病邪。如果用藥過量,反而會損傷正氣。如果疾病沒有完全康復,可以再次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治療。同時,必須首先考慮時令因素,例如司天在泉,勝氣復氣,如前面所說的:風邪侵襲內部,應使用辛涼之類的藥物治療。又如冬至後遇上甲子日,少陽當令,其次是太陽當令,這些時候都應順應氣候變化進行治療,避免損害人體與天地之氣的和諧。

帝曰:其久病者,有氣從不康,病去而瘠,奈何?岐伯曰:化不可代,時不可違。夫經絡已通,血氣以從,復其不足,與眾齊同,養之和之,靜以待時,謹守其氣,無使傾移,其形乃彰,生氣以長,命曰聖王。故大要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那些長期患病的人,氣血不順,病情消失後卻痩削虛弱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回答:化生不能替代,四季變化不可違逆。人體經絡一旦暢通,血氣就會運行,補足不足之處,與常人一樣。滋養身體,保持和諧,靜待時機。小心護持氣血,不要讓它偏移,這樣身體形態才會恢復健康,生氣才會增長,這就叫做「聖王」。

所以,養生的大原則是:不代替化生過程,不違逆四季變化,一定要滋養身體,保持和諧,等待機體的自我修復。這就是養生的真諦。

此言久病傷其元氣,病雖去乃疲瘠而不康健者,未能治之速愈也。蓋氣化流行,非人力所能代,時序分布,非人事所可違,其經絡已通,而血氣流行已從其舊,是病去而本氣不足也。要復其本氣,與眾人齊同者,須養之和之,善為調理,靜以待時,謹慎保守其元氣,無使傾失而改移,則其形體乃彰,彰者,盛也。以氣為體之充,如是而生氣以長,其體自康,此聖王之教也。

故曰:無代化,無違時,必養必和,待其來復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諧音,生,人臺,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