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4)

1. 脈候部位

《難經》言左為腎,右為命門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則尺脈浮部當候膀胱,沉部候腎,而命門獨候於右尺者,因後天卦乾在西北,正人身之右尺脈,以有先天之元陽所在,是人之命根,要如門戶之固密,故稱命門也。今仕材言背為陽,腎附於背,故外以候腎;腹為陰,故里以候腹,腹者,凡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皆在其中矣。又言膈者,膽在其中也。

此皆憑臆之說,不獨臟腑部位錯亂,而陰陽至理全失矣。仕材醫學精詣,獨其論脈,每有似是而非者。餘三集《活人新書》首卷,有診脈綱要一篇,凡自古疑惑而聚訟不休者,余皆本《易》理、《靈》、《素》、《難經》,詳辨明晰,可為定論矣。其聚訟者,皆未究聖經至理故也。

白話文:

脈候部位

《難經》說左邊是腎,右邊是命門,男人以腎藏精,女人以腎系胞。所以寸口脈浮的部分應診察膀胱,沉的部分診察腎臟,而命門卻只在右寸脈診察的原因是:後天八卦中的乾卦位於西北,對應人體的右寸脈,這裡是先天元陽所在,是人的生命根本,如同門戶一樣必須堅固密閉,所以稱為命門。現在有些醫家說背部屬陽,腎臟依附在背部,所以從體表診察腎臟;腹部屬陰,所以從內裡診察腹部。腹部包含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等器官。又說膈肌部位是膽臟所在。

這些說法都是憑空臆測,不僅臟腑部位錯亂,而且陰陽的根本道理也完全錯誤。這位醫家的醫學造詣很深,但唯獨脈診方面,常常似是而非。我在《活人新書》第一卷中,有一篇診脈綱要,凡是古來以來眾說紛紜、爭論不休的問題,我都根據《易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書,詳細地加以辨析,可以作為確定的結論。這些爭論不休的問題,都是因為沒有深入探究經典的根本道理造成的。

2. 脈象辨病

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;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;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;浮而散者,為眴僕。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,在手;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,在足。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

此舉通體脈象陰陽虛實之綱,以辨外感內傷輕重之病也。夫脈之流行,一如溪水,而有源流澎湃之勢,其陰陽升降出入之理,存乎其中,故有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字,教人揣摩領悟。自尺而上於寸為陽,自寸而下於尺為陰;自沉而浮,為出為陽,自浮而沉,為入為陰;其上而出為來,其下而入為去;應手為至,離手為止。是故粗大,為陰不足,陽有餘,陽偏勝,為熱中之病也。

來疾去徐者,其氣升出速,降入遲,則上出氣旺,故上實下虛,下虛則足厥冷,上實則巔頂或疼或脹之疾作也;來徐去疾者,升出氣遲,降入氣速,則下入氣旺,故下實上虛,上虛為陽虛,故惡風也。因其外感邪風,風為陽,故陽氣受病,同類相感也。其有脈俱沉細數者,邪熱入陰部,故病在少陰腎經,厥者,氣逆;若沉、細、數、散,兼營氣不通,故發寒熱。如仲景云:少陰病,反發熱者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然彼為寒邪,故脈微細,此為熱邪,故脈沉細數散,皆少陰兼營衛之病也。若浮而散,元氣外脫,為眴僕,忽而目眩跌僕也。諸浮而不躁者,其病皆在陽分,而為熱病,其躁者,在手經,以手經為心肺三焦之部,乃陽中之陽,故兼躁,即上文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之義也;諸沉而細者,其病皆在陰分,深入於骨,而為骨痛,既沉細而有靜者,其病在足經,以足經為陰中之陰,正與躁為在手相對待也。此靜躁或兼病狀而言,皆當審察也。

脈既數動,則為火,其病在陽,又兼一代,歇止也,名促脈,此火邪下迫而泄瀉,熱邪入營,則便膿血,邪鬱而氣血傷,故脈一代也。以上諸病,或由外感,或由內傷,更當審問其因也。

諸過者切之:澀者,陽氣有餘也;滑者,陰氣有餘也。陽氣有餘,為身熱無汗;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;陰陽有餘,則無汗而寒。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;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;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;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
諸過者,謂脈較本象太過也。言有餘者,病氣,非元氣有餘也。以病在衛陽,為陽氣有餘,故身熱無汗,腠理閉滯,故脈澀也;病在營陰,為陰有餘,故多汗而身寒,以腠理開泄,津液流通,故脈滑也;營衛俱病,為陰陽俱有餘,營衛皆閉,故無汗而身寒。以上統論外感內傷之脈象,當審問其因以分辨之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粗大,代表體內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屬於熱症。脈象來得快而去得慢,表示上部陽氣過盛而下部陰氣不足,會導致手腳冰冷,頭部可能有疼痛或腫脹感,類似於「厥巔」的疾病;脈象來得慢而去得快,表示下部陰氣過盛而上部陽氣不足,容易怕風,這屬於外感風邪,陽氣受損,同類相感。

脈象沉細而數的,屬於少陰經的氣血逆亂;脈象沉、細、數且散亂的,表示體內有寒熱病邪;脈象浮而散亂的,表示元氣外脫,容易發生暈眩跌倒的狀況。脈象浮而無力(不躁動),表示病在體表陽分,多為熱症;如果脈象浮且躁動,表示病在手部經絡,因為手部經絡屬於陽中之陽。脈象沉而細的,表示病在體內陰分,深入骨頭,會導致骨痛;如果脈象沉細且平靜,表示病在足部經絡,因為足部經絡屬於陰中之陰。

脈象跳動快,表示體內有火,病在陽分,如果脈跳動快而且有停頓(歇止),則表示火邪下迫導致腹瀉,熱邪進入營分,則會有膿血便。這也表示邪氣鬱積,氣血受損。

以上講述的是整體脈象陰陽虛實的綱要,用來分辨外感和內傷疾病的輕重。脈象的運行就像溪水一樣,有源頭和澎湃的勢頭,陰陽升降出入的道理就存在其中。所以用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個字,教人仔細揣摩領悟。從寸部往尺部移動為陰,反之為陽;從沉脈變浮為陽,反之為陰;氣往上走為來,氣往下走為去;脈搏應指為至,脈搏離指為止。所以脈象粗大,表示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屬於熱症。

脈象來得快而去得慢,表示氣向上升發快而下降慢,所以上部陽氣旺盛,造成上實下虛,下部虛則容易手腳冰冷,上部實則容易頭痛或頭脹;脈象來得慢而去得快,表示氣向上升發慢而下降快,所以下部陰氣旺盛,造成下實上虛,上部虛則容易怕風,因為風為陽邪,外感風邪就會傷到陽氣。如果脈象沉細而數,表示邪熱進入陰部,病在少陰腎經,厥是指氣機逆亂。如果脈象沉、細、數且散,還表示營氣不通,所以會發冷發熱。就像張仲景說的:少陰病如果反而發熱,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
但張仲景說的脈微細是因為寒邪,而這裡的脈沉細數散是因為熱邪,都屬於少陰經兼有營衛氣血的病變。如果脈象浮而散,表示元氣外脫,容易突然暈眩跌倒。脈象浮而沒有躁動的,病都在陽分,屬於熱症;如果脈象浮且躁動,病在手部經絡,因為手部經絡屬於心肺三焦,是陽中之陽,所以才會躁動,這和之前說的「陽氣過盛就會躁動,病在手少陽」是一個道理。脈象沉而細的,病都在陰分,深入骨頭,會導致骨痛;如果脈象沉細且平靜,病在足部經絡,因為足部經絡屬於陰中之陰,正好和躁動在手的狀況相對應。這裡的平靜和躁動也可能同時存在,需要仔細辨別。

脈象跳動快,表示體內有火,病在陽分,如果脈跳動快而且有停頓(歇止),就稱為促脈,是火邪下迫而導致腹瀉,熱邪進入營分,就會導致膿血便。這是因為邪氣鬱積,氣血受損。以上各種疾病,有的是外感引起的,有的是內傷引起的,需要仔細詢問病因。

如果脈象過於澀,表示陽氣有餘;如果脈象過於滑,表示陰氣有餘。陽氣有餘,會導致身體發熱不出汗;陰氣有餘,會導致多汗身體發冷;如果陰陽都有餘,會導致不出汗卻身體發冷。把脈時,如果往外輕推,脈象卻內斂不外散,表示心腹有積聚;如果往內輕推,脈象卻外散不內收,表示身體有熱;如果往上輕推,脈象上盛下虛,表示腰部和足部會感到清冷;如果往下輕推,脈象下盛上虛,表示頭頸會疼痛。如果把脈按到骨頭,脈氣微弱,表示腰椎和脊椎會疼痛,身體也會麻木。

這裡說的「過」是指脈象比正常的脈象過於強盛。說「有餘」是指病邪之氣,不是指元氣有餘。因為病在衛分陽氣,所以陽氣有餘,導致身體發熱不出汗,肌膚腠理閉塞,所以脈象澀滯;病在營分陰氣,所以陰氣有餘,導致多汗身體發冷,因為肌膚腠理開泄,津液流通,所以脈象滑動。如果營衛都生病,就是陰陽都有餘,營衛都閉塞,所以既不出汗又身體發冷。以上是總論外感和內傷的脈象,需要仔細詢問病因來辨別。

把脈時,如果往外輕推,脈象卻內斂不外散,表示輕按浮部沒有反應,重按沉部才能感覺到脈象,說明內有積聚在心腹,氣機閉塞,不能到達體表。如果往內輕推,脈象卻外散不內收,表示重按脈弱,輕按浮脈卻旺盛,說明是感受外邪,所以身體發熱。如果往上輕推,脈象上盛下虛,表示上升氣多於下降氣,寸脈旺盛尺脈虛弱,所以腰足會感到清冷。如果往下輕推,脈象下盛上虛,表示下降氣多於上升氣,寸脈虛弱尺脈旺盛,陽氣不能伸張,所以頭頸會僵硬疼痛。如果把脈按到骨頭,脈氣微弱,表示腎元虧虛,陽氣不足,所以腰椎和脊椎會疼痛,身體也會麻木。

腰部是腎的住所,脊椎是督脈,是陽經的總綱。風寒濕邪合在一起會形成痹症,是因為陽氣不能周流全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