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3)

1. 脈候部位

尺內兩旁,則季脅也,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;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
此專指兩手之脈也。李仕材曰:季脅,小肋也,在脅下兩旁。尺外者,尺脈前半部也。前以候陽,後以候陰。背為陽,腎附背,故外以候腎,腹為陰,故里以候腹。所謂腹者,凡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皆在其中矣。以上諸部,俱言左右,而此獨不分者,以兩尺皆主乎腎也。中附上者,言尺之上,即關脈也。

左外者,左關之前半部也;內者,後半部也。肝亦附近於背,故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膈者,中焦之膈膜,膽腑俱在其中矣。右關之前,所以候胃,關後所以候脾,脾胃皆在中州,胃為陽,脾為陰,故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也。本篇止言五臟,而不及他腑,獨言胃者,以五臟皆稟氣於胃,而為臟腑之海,則臟腑之氣亦可見乎此也。上附上者,關上寸脈也。

五臟惟肺最高,故右寸之前以候肺,後以候胸中,胸中,膈膜以上皆是也。心肺皆居膈上,故左寸之前以候心,後以候膻中,膻中者,心包絡之別名也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者,重申上下內外之義也。統而言之,寸為前,尺為後;分而言之,上半部為前,下半部為後。上竟上者,言脈則盡於魚際,在體則應乎胸喉也;下竟下者,在脈則盡於尺部,在體則應乎少腹腰膝足也。此章首言尺,以次及於寸,自內而至外者,以尺為根本,寸為枝葉也。

按內外二字,諸注皆云內側外側,若以側言,必脈形匾闊,或有兩條乃可耳,不然於義不通矣。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,下竟下者,皆內外之義也。觀《易》卦六爻,自下而上,上三爻為外卦,下三爻為內卦,則上下內外之義昭然矣。余觀李仕材舉卦象以明上下內外之義,甚為確當,然其錯處頗多。

蓋經之論陰陽也,隨地變化,各有義理,不可混淆。若舉周身而言,則背為陽,腹為陰;若以表裡而言,則表為陽,里為陰;若以營衛而言,則營為陰,衛為陽;若以腑臟而言,則腑為陽,臟為陰也。脈者,根於臟腑之氣血,流行出入,升降於表裡者也,故當以臟腑之陰陽為主,不當以腹背陰陽淆混也。夫陽之升,自然行上行表,自內出外;陰主降,自然行下行里,自外入內。

故經文止言五臟一胃之部位,而他腑之氣,即可就陰陽之理而推之,以診其脈也。經言左關之前以候肝,後以候膈,膈者,膈膜空洞之地,候其氣血,有無窒滯而已。如右寸之前以候肺,後以候胸中,一律也。若膽,實連綴於肝,且與肝合為表裡,而腑為陽,理當浮部候膽,沉部候肝也。

白話文:

[脈候部位]

手腕尺骨內側兩旁,對應的是季脅(肋骨下方的兩側);尺骨外側診的是腎臟,內側診的是腹部。尺脈往上延伸,左手關脈外側診的是肝臟,內側診的是橫膈膜;右手關脈外側診的是胃,內側診的是脾。關脈往上延伸到寸脈,右手寸脈外側診的是肺,內側診的是胸腔;左手寸脈外側診的是心臟,內側診的是膻中(心包絡)。手腕前方診的是身體前方,手腕後方診的是身體後方。寸脈向上延伸診斷胸部和喉嚨的問題,尺脈向下延伸診斷下腹部、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的問題。

這裡專指兩手的脈象。李仕材說:「季脅是小肋骨,在肋骨下方兩側。」尺外是指尺脈的前半部分。前面診的是陽,後面診的是陰。背部屬陽,腎臟靠近背部,所以尺外診腎;腹部屬陰,所以尺內診腹。所謂腹部,指的是大小腸、膀胱和命門都在其中。以上所說的部位,都提及左右,只有尺部不分左右,是因為兩尺脈都主腎。關脈往上,是指尺脈往上,也就是關脈的位置。

左手關脈外側是指關脈的前半部分,內側是指後半部分。肝臟也靠近背部,所以關脈外側診肝,內側診橫膈膜。橫膈膜是中焦的膈膜,膽腑也都在其中。右手關脈前段診胃,後段診脾。脾胃都在中焦,胃屬陽,脾屬陰,所以關脈外側診胃,內側診脾。本篇只提到五臟,沒有提及其他腑,只提到胃,是因為五臟都從胃吸收精氣,胃是臟腑的海洋,因此從胃脈可以推知臟腑的氣。寸脈往上,是指關脈往上的寸脈。

五臟中肺的位置最高,所以右手寸脈前段診肺,後段診胸腔,胸腔指的是橫膈膜以上的區域。心肺都位於橫膈膜以上,所以左手寸脈前段診心,後段診膻中,膻中是心包絡的別名。前面診前方,後面診後方,再次強調了上下內外的概念。總體而言,寸脈是前面,尺脈是後面;細分而言,脈象上半部分是前面,下半部分是後面。寸脈向上延伸,在手魚際處結束,對應的是胸部和喉嚨;尺脈向下延伸,在尺部結束,對應的是下腹部、腰部、膝蓋和腳。這一段先說尺脈,然後再說寸脈,由內而外,是因為尺脈是根本,寸脈是枝葉。

關於內外二字,很多註解都說是內側和外側,如果說是側面的意思,脈象一定扁平寬闊,或者有兩條脈才能說得通,否則就與義理不符了。例如「前面診前方,後面診後方」,「寸脈向上延伸,尺脈向下延伸」,都包含著內外的意思。《易經》卦象的六爻,由下往上,上三爻是外卦,下三爻是內卦,上下內外的概念就很明確了。我認為李仕材用卦象來解釋上下內外的概念,是很準確的,但他的錯誤也很多。

因為經文探討陰陽時,會隨著不同的情況變化,各有其道理,不能混淆。如果以整個身體來說,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;如果以表裡來說,表為陽,裡為陰;如果以營衛來說,營為陰,衛為陽;如果以腑臟來說,腑為陽,臟為陰。脈象源於臟腑的氣血,在表裡之間流行、出入、升降,所以應以臟腑的陰陽為主,不應該和腹背的陰陽混淆。陽氣上升,自然向上向表,由內而外運行;陰氣主下降,自然向下向裡,由外而內運行。

因此,經文只說了五臟和胃的部位,其他腑的氣,也可以根據陰陽的道理來推斷,診斷脈象。經文說左手關脈前段診肝,後段診橫膈膜,橫膈膜是空洞的地方,診斷的是氣血有無堵塞。比如右手寸脈前段診肺,後段診胸腔,都是一樣的道理。膽腑實際上是和肝相連的,而且與肝互為表裡,腑屬陽,道理上應當在浮脈診膽,沉脈診肝。

《難經》說左脈診腎,右脈診命門,男子用來藏精,女子用來繫胞,那麼尺脈的浮部分應診膀胱,沉部分應診腎,而命門獨診右尺脈,是因為後天卦的乾卦在西北方,正好對應人體的右尺脈,這裡有先天的元陽所在,是人的命根,要像門戶一樣嚴密,所以稱為命門。現在李仕材說背為陽,腎臟附於背部,所以尺外診腎;腹為陰,所以尺裡診腹,腹部包括大小腸、膀胱和命門。又說橫膈膜,膽囊在其中。

這些都是憑空臆測的說法,不僅臟腑部位錯亂,也完全失去了陰陽的道理。李仕材的醫學造詣很高,唯獨他的脈象理論,常常似是而非。我在《活人新書》首卷,有一篇脈診綱要,凡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的疑惑,我都根據《易經》的道理、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,詳細辨析清楚,可以作為定論。那些爭論不休的人,都是沒有深入研究聖賢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