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4)

1. 六氣主治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岐伯曰:諸氣在泉:風淫於內,治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;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;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,佐以酸淡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;火淫於內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;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;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咸瀉之,以辛潤之,以苦堅之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·至真要大論》中,岐伯說:

  • **風邪內侵入:**用辛涼藥治療,輔以苦甘藥,甘藥緩和,辛藥散風。
  • **熱邪內侵入:**用鹹寒藥治療,輔以甘苦藥,酸藥收斂,苦藥發散。
  • **濕邪內侵入:**用苦熱藥治療,輔以酸淡藥,苦藥燥濕,淡藥利水。
  • **火邪內侵入:**用鹹冷藥治療,輔以苦辛藥,酸藥收斂,苦藥發散。
  • **燥邪內侵入:**用苦溫藥治療,輔以甘辛藥,苦藥瀉下燥氣,甘藥補益。
  • **寒邪內侵入:**用甘熱藥治療,輔以苦辛藥,鹹藥瀉寒,辛藥溫煦,苦藥補氣。

六氣流行,有主客之分。主氣年年如是,客氣逐年變化。以第三氣主上半年為司天,第六氣主下半年為在泉。氣行於天上,故曰司天,氣行於地下,故曰在泉。義理詳運氣門也。氣有太過不及,有相生相剋,因而變生諸病。其為病也,各有主治之法,下文皆同。

白話文:

六種氣候輪流出現,有主導和客居之分。主導的氣候年年相同,客居的氣候每年變化。以第三種氣候為主導上半年,稱為「司天」;以第六種氣候為主導下半年,稱為「在泉」。氣候在天上運行,所以稱為「司天」;氣候在地下運行,所以稱為「在泉」。這些道理在運氣方面的章節中有詳細說明。

氣候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,有互相生長和剋制的情況,因此會產生各種疾病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後面說明的疾病都適用這樣的原則。

司天之氣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瀉之;熱淫所勝,平以鹹寒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;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;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;火淫所勝,平以酸冷,佐以苦甘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酸復之;熱淫同;燥淫所勝,平以苦溫,佐以酸辛,以苦下之;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佐以苦甘,以咸瀉之。

以上言在泉、司天之氣,為病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司天之氣

風邪過盛: 用辛涼之藥平衡,輔以苦甘之藥,用甘緩之,用酸瀉之。

熱邪過盛: 用鹹寒之藥平衡,輔以苦甘之藥,用酸收之。

濕邪過盛: 用苦熱之藥平衡,輔以酸辛之藥,用苦燥之,用淡泄之。

濕邪上盛伴有熱象: 用苦溫之藥,輔以甘辛之藥,發汗而止。

火邪過盛: 用酸冷之藥平衡,輔以苦甘之藥,用酸收之,用苦發之,用酸復之。

熱邪過盛同理。

燥邪過盛: 用苦溫之藥平衡,輔以酸辛之藥,用苦下之。

寒邪過盛: 用辛熱之藥平衡,輔以苦甘之藥,用鹹瀉之。

2. 六氣相勝治法

帝曰:邪氣反勝,治之奈何?岐伯曰:風司於地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苦甘,以辛平之;熱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:濕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苦冷,佐以鹹甘,以苦平之;火司於地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鹹平之;燥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平寒,佐以苦甘,以酸平之,以和為利;寒司於地,熱反勝之,治以鹹寒,佐以甘辛,以苦平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邪氣反過來控制人體,應該如何治療?

岐伯回答:

  • 風邪主於下部,用清熱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,平息用辛味和甘味的藥物;
  • 熱邪主於下部,用寒涼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,平息用鹹味的藥物;
  • 濕邪主於下部,用熱性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,平息用苦味的藥物;
  • 火邪主於下部,用寒涼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,平息用鹹味的藥物;
  • 燥邪主於下部,用熱性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,平息用酸味的藥物;
  • 寒邪主於下部,用熱性的藥物來控制它,輔助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,平息用苦味的藥物。

用和緩的治療方法纔是最好的。

勝者,如金勝木、水勝火之類。風為木氣,清為金氣,熱為火氣,寒為水氣,故風司於地,清反勝之,熱司於地,寒反勝之,余皆相同。此言在泉之氣相勝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「勝」是指一種氣勝過另一種氣,例如金勝木、水勝火。

風屬木氣,清氣屬金氣,熱屬火氣,寒屬水氣。因此,當風支配地氣時,清氣就會剋制它;當熱支配地氣時,寒氣就會剋制它。其他情況也類似。

這句話描述了泉水中的氣之間相互剋制、相互平衡的治療法則。

帝曰:其司天邪勝何如?岐伯曰:風化於天,清反勝之,治以酸溫,佐以甘苦;熱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溫,佐以苦酸辛;濕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苦寒,佐以苦酸;火化於天,寒反勝之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;燥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辛寒,佐以苦甘;寒化於天,熱反勝之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。

此言司天之氣相勝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六氣主宰自然,它們之間相互勝克,力量如何?

岐伯答道:

  • 風氣亢盛時,清涼之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酸味溫性藥物治療,輔以甘味苦味藥物。
  • 熱氣亢盛時,寒涼之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甘味溫性藥物治療,輔以苦味酸味辛味藥物。
  • 濕氣亢盛時,熱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苦味寒性藥物治療,輔以苦味酸味藥物。
  • 火氣亢盛時,寒涼之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甘味熱性藥物治療,輔以苦味辛味藥物。
  • 燥氣亢盛時,熱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辛味寒性藥物治療,輔以苦味甘味藥物。
  • 寒氣亢盛時,熱氣反過來制勝它,宜用鹹味寒性藥物治療,輔以苦味辛味藥物。

帝曰:六氣相勝,治之奈何?岐伯曰:厥陰之勝,治以甘清,佐以苦辛,以酸瀉之;少陰之勝,治以辛寒,佐以苦鹹,以甘瀉之;太陰之勝,治以咸熱,佐以辛甘,以苦瀉之;少陽之勝,治以辛寒,佐以甘鹹,以甘瀉之;陽明之勝,治以酸溫,佐以辛甘,以苦泄之;太陽之勝,治以甘熱,佐以辛酸,以咸瀉之。

此言六氣相勝不論主客,以其氣之太過為病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六氣之間相互制勝,應該如何治療?

岐伯答:

  • 厥陰(肝)制勝:用甘寒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藥物,再用酸味藥物瀉出。
  • 少陰(腎)制勝:用辛寒藥物治療,輔以苦鹹藥物,再用甘味藥物瀉出。
  • 太陰(脾)制勝:用鹹熱藥物治療,輔以辛甘藥物,再用苦味藥物瀉出。
  • 少陽(膽)制勝:用辛寒藥物治療,輔以甘鹹藥物,再用甘味藥物瀉出。
  • 陽明(胃)制勝:用酸溫藥物治療,輔以辛甘藥物,再用苦味藥物瀉出。
  • 太陽(膀胱)制勝:用甘熱藥物治療,輔以辛酸藥物,再用鹹味藥物瀉出。

3. 六氣相復治法

帝曰:六氣之復,治之奈何?岐伯曰:厥陰之復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瀉之,以甘緩之;少陰之復,治以鹹寒,佐以苦辛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,以咸軟之;太陰之復,治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瀉之,燥之、泄之;少陽之復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咸軟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發不遠熱,無犯溫涼;少陰同法;陽明之復,治以辛溫,佐以苦甘,以苦泄之,以苦下之,以酸補之;太陽之復,治以咸熱,佐以甘辛,以苦堅之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「六氣復發,該如何治療?」

岐伯答:「厥陰復發,用酸寒之藥治療,佐以甘辛之藥。酸藥瀉火,甘藥緩和;少陰復發,用鹹寒之藥治療,佐以苦辛之藥。甘藥瀉火,酸藥收斂,苦藥發散,鹹藥柔潤;太陰復發,用苦熱之藥治療,佐以酸辛之藥。苦藥瀉火,燥濕,泄熱;少陽復發,用鹹冷之藥治療,佐以苦辛之藥。鹹藥柔潤,酸藥收斂,辛苦發散,但不可過度溫熱,也不能寒涼;少陰同法;陽明復發,用辛溫之藥治療,佐以苦甘之藥。苦藥瀉火,酸藥補益;太陽復發,用鹹熱之藥治療,佐以甘辛之藥。苦藥堅固。」

氣勝者,偏旺也,旺必有衰,故曰: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次之,乃消長自然之理。其旺也,以己克彼為勝;既衰,則彼克己為復。如火旺剋金為勝,火衰則水來剋火為復,余皆相同。其勝其復,皆五行偏氣,故各以氣味而主治之也。

白話文:

當氣過於旺盛時,就會偏離平衡,而旺盛必定會導致衰落。因此有句古話說:「有餘的氣會向外擴散,不足的氣就會跟隨而來;不足的氣向外擴散,有餘的氣就會緊隨其後。」這是消長交替的自然規律。氣旺盛的時候,會以自己的屬性來剋制其他屬性,稱為「勝」。當氣衰落時,則會被其他屬性剋制,稱為「復」。例如,火屬性旺盛時會剋制金屬性,稱為「勝」;而當火屬性衰落時,水屬性就會來剋制火屬性,稱為「復」。其他屬性也是如此。這些「勝」和「復」的現象,都是五行偏氣所造成的,因此在治療時,也根據氣味來進行主治。

治諸勝復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軟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。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。

此總結上文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對付各種身體過盛的情況:

  • 寒症就用熱治療,熱症就用寒治療。
  • 溫熱的症狀用清淡的方法治療,清涼的症狀用溫暖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散發過盛的症狀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收斂過盛的症狀用散發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乾燥的症狀用滋潤的方法治療,急性的症狀用緩和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堅硬的症狀用軟化的方法治療,脆弱的症狀用堅固的方法治療。
  • 衰弱的症狀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強壯的症狀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根據個別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使氣血平衡,身體清淨平靜,病氣就會逐漸消退,恢復正常狀態。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
4. 六氣勝復之義

帝曰:氣之上下何謂?岐伯曰: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,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;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。半,所謂天樞也。故上勝而下俱病者,以地名之;下勝而上俱病者,以天名之。所謂勝至,報氣屈伏而未發也;復至,則不以天地異名,皆如復氣為法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體氣的上下運作是什麼?

岐伯回答:人體上半身有三部分氣,這是天的範疇,受天氣支配;下半身也有三部分氣,這是地的範疇,受地氣支配。用這些名稱來命名氣,根據氣的位置來判斷病症。上下半部分的交接處被稱為「天樞」。如果上半身氣勝過下半身,全身都會生病,用「雨」來命名;如果下半身氣勝過上半身,全身都會生病,用「天」來命名。這裡的「勝」指的是氣盛而未發作;直到「復」的時候,就不再區分天地之名,都按照恢復元氣的方法來治療。

人身一小天地,故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為初之三氣;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,為後之三氣。以名定氣,以氣定處,而分別其為病也。上下交接之中,名為樞。故上勝下病者,以在泉名之;下勝上病者,以司天名之。名之而可辨病,以立治法也。當其勝時,其報復之氣,伏而未發;及其復氣既發,六氣皆同,故不分司天、在泉之名,而以六氣勝復為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。身體上半部由天氣主導,包括厥陰、少陽、太陽三種氣;身體下半部由地氣主導,包括少陰、太陰、陽明三種氣。我們根據氣的性質來命名它們,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來區分它們所引發的疾病。上下交界處稱為樞。因此,當上半身的氣勝過下半身的氣時,我們將這種疾病稱為「在泉」;當下半身的氣勝過上半身的氣時,我們將這種疾病稱為「司天」。我們為疾病命名,以此來區分不同的病症,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法。當氣勝過對方時,它的對立面還處於潛伏狀態,並未顯現;等到對立面顯現出來,所有的六種氣都一樣,因此我們不再區分「司天」和「在泉」,而是按照六種氣的勝復關係來進行治療。

帝曰:勝復之動,時有常乎?氣有必乎?岐伯曰:時有常位,而氣無必也。初氣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;四氣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勝利和恢復的變化,是不是有規律的?氣是不是有必然性的?

岐伯答:時間有固定的規律,而氣沒有必然性。一開始到第三個階段,是天氣主導,所以勝利是常態;第四個階段到最後一個階段,是地氣主導,所以恢復是常態。有勝利就會有恢復,沒有勝利就不會有恢復。

主客六氣流行,皆有定時,故時有常位也。其生克由太過不及,而變化勝復之氣,若無太過不及,則無生克,故必有勝方有復,無勝則無復,而氣無必定者也。以上義理,皆當與運氣門合觀。

白話文:

天地之間的六種氣流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運行都有規律,所以它們在不同的季節、時段都會有固定的位置。這些氣流的生長、剋制是基於它們是否過多或不足,並由此產生了勝出或恢復的氣息。如果沒有過多或不足,就不會產生生長、剋制,所以一定有勝出的一方,纔有恢復的一方。沒有勝出的一方,也就沒有恢復的一方,而氣流本身並沒有一定的定性。以上這些道理,都應該與運氣學說相結合來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