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下 (1)

1. 卷四下

2. 經解

3. 格陽關陰脈

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岐伯曰:人迎一盛,病在少陽;二盛,病在太陽,三盛,病在陽明;四盛以上為格陽。寸口一盛,病在厥陰;二盛,病在少陰,三盛,病在太陰;四盛以上為關陰。人迎與寸口,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贏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,則死矣。

人迎主六腑之陽,寸口主五臟之陰,故二脈統一身之陰陽也。而分三陰三陽者,明二氣流行,皆有生旺之序也。然偏旺則偏勝而病,偏甚則偏絕矣。人迎一盛者,少陽偏旺,故病在少陽;二盛偏甚,病在太陽;三盛偏極,病在陽明也。寸口陰盛亦然。其言盛者,偏邪之氣,非陰陽氣旺之謂也。

故至四盛以上,則邪氣盛極,而成關格之病。陰陽不相交通,故關者,不得小便;格者,格拒吐逆,食不下。關格之脈贏滿四盛以上,不能盡其所稟天地之精氣而死也。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,以至二盛、三盛,及寸口一盛、二盛、三盛,皆兼足手,大抵盛在足經,病或可治,兼躁而及手經,則病深不可治也。

惟《難經》以尺寸之脈下覆上溢名關格,為真臟脈,其人不病而死,與《內經》互明其理也。
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,何也?岐伯曰:病熱者,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,人迎一盛少陽,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

人迎主陽,熱病陽邪,故人迎脈盛,盛甚則陽邪入陰。蓋太陽主開,猶可外泄,陽明主闔,則邪必入陰,以陽明與太陰為表裡也。未離陽明,邪熱上衝而頭痛,已入太陰,故腹脹。上節言兼躁是足傳手,此節言從陽入陰,皆謂病邪深重,當急治之,勿使成關格死證也。

白話文:

格陽關陰脈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中,岐伯說:摸人迎脈,如果搏動一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少陽經;搏動兩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太陽經;搏動三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陽明經;如果搏動四次以上強過正常,就叫做格陽。摸寸口脈,如果搏動一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厥陰經;搏動兩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少陰經;搏動三次強過正常,代表病在太陰經;如果搏動四次以上強過正常,就叫做關陰。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搏動四次以上強過正常,就叫做關格。出現關格脈象的人,身體虛弱,無法獲得天地精華之氣的滋養,就會死亡。

人迎脈主要反映六腑的陽氣,寸口脈主要反映五臟的陰氣,所以這兩個脈象可以統一來看身體的陰陽狀況。而把陰陽分為三陰三陽,是為了說明陰陽之氣的運行,都有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。但是,如果陰陽之氣偏向一方過於旺盛,就會產生疾病;偏向一方過於嚴重,就會導致陰陽之氣衰竭。人迎脈搏動一次強過正常,代表少陽經的陽氣過於旺盛,所以病在少陽經;搏動兩次強過正常,代表太陽經的陽氣過於旺盛,病在太陽經;搏動三次強過正常,代表陽明經的陽氣過於旺盛。寸口脈的陰氣過於旺盛也是相同的道理。這裡說的「盛」,指的是邪氣偏盛,而不是說陰陽之氣本身強盛。

因此,如果脈象搏動四次以上強過正常,就代表邪氣已經非常旺盛,會形成關格這種嚴重的疾病。陰陽之氣不能互相交流,所以叫做「關」;關的症狀是小便不通暢;叫做「格」,是因為邪氣阻隔,導致嘔吐,無法進食。關格脈象虛弱無力,卻又搏動四次以上強過正常,這樣的人已經不能獲得天地精華之氣的滋養,就會死亡。《靈樞·終始篇》說:人迎脈搏動一次強過正常,病在足少陽經,同時出現煩躁不安,病在手少陽經;如果搏動兩次、三次強過正常,或者寸口脈搏動一次、兩次、三次強過正常,這些情況都會牽涉到足經和手經。通常來說,脈象強盛主要體現在足經,病情可能還可以治療;但是如果同時出現煩躁,並且連手經也受到影響,病情就已經很嚴重,難以治療了。

《難經》認為,寸口脈浮現或沉伏、上下波動,這種脈象叫做關格,是真臟脈,這種人即使沒有生病,也會死亡。這與《黃帝內經》的觀點相互印證,闡明了相同的道理。

《素問·腹中論》中,黃帝問:發熱而且身體疼痛,是什麼原因?岐伯回答說:發熱是陽脈的表現,是因為三陽經的氣機變動。人迎脈搏動一次強過正常,代表少陽經的陽氣;搏動兩次強過正常,代表太陽經的陽氣;搏動三次強過正常,代表陽明經的陽氣,這些陽氣會進入到陰經。當陽氣進入陰經時,疾病就會表現在頭部和腹部,會出現腹脹和頭痛。

人迎脈主要反映陽氣,熱病是陽邪所引起的,所以人迎脈搏動強盛,如果過於強盛,陽邪就會進入陰經。太陽經主管開泄,邪氣還可能向外發散;陽明經主管收闔,邪氣一定會進入陰經,因為陽明經和太陰經是表裡關係。邪熱還在陽明經時,會上衝導致頭痛;邪熱已經進入太陰經,就會導致腹脹。前面說的「兼躁」是說病邪從足經傳到手經,這裡說的是病邪從陽經進入陰經,都是說明病情嚴重,應當及時治療,不要讓病情發展成關格這種死亡之症。

4. 脈應四時陰陽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岐伯曰:萬物之外,六合之內,天地之變,陰陽之應,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,四變之動,脈與上下,以春應中規,夏應中矩,秋應中衡,冬應中權。

此言脈象應乎四時陰陽之氣化也。寒為陰,熱為陽,二氣流行,自微而盛。故自暖而熱,熱極則涼,陽極生陰也;寒極則溫,陰極生陽也。四時迭運,而人身陰陽之氣,隨之進退,而現象於脈,如規矩衡權,上下相應,准而有度。如脈不應氣候,而有太過不及、相生相剋,即可辨其病之輕重吉凶也。

是故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;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陰陽有時,與脈為期,期而相失,知脈所分,分之有期,故知死時。

此即申明上文之義也。冬至四十五日,立春節也,陽氣微出於地上,陰氣微下於地中,萬物生機發動,而脈由石變弦,以應春陽之氣;夏至四十五日,立秋節也,陰氣微出於地上,陽氣微下於地中,萬物長足而成實,脈即由鉤而變毛,以應秋收之氣也。陽氣由微而盛,則弦脈變鉤,鉤者,浮洪也;陰氣由微而盛,則毛脈變石,石者,沉實也。

此陰陽升降流行,生化萬物,故有四時之不同,與脈相應如期會者。若期而相失,知脈氣與天地氣化分離,故不相應。視其分離有期,或相生相剋,即可知其死生之時日,如春見秋脈,金剋木為死,見冬脈,水生木可生也。
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是故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

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,全在察脈,察之必有紀律,非可憑臆揣度,要從陰陽生化之理為始,知始而後,則有經常變化不同,皆從五行出生,如冬至陽生,夏至陰生,木旺於春,火旺於夏,金旺於秋,水旺於冬,土旺四季,此陰陽四時之常度也。如陰陽有偏勝,則五行有生克,遂變化致病,故必調之,合四時之宜,應補應瀉而勿錯失,與天地生化之理如一,得其精一之理,可以知逆順死生之道也。

若聲從氣發,色由氣彰,氣根於五臟,五臟具五行之性,脈為氣血之先形,是故聲音色脈,必皆合乎五行陰陽生化之理,不合則病,敗象見則死矣。

反四時者,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。應太過,不足為精;應不足,有餘為消。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
此言脈象反四時氣化之理也。言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者,謂人身陰陽之氣,合四時氣化而消長者,若春夏陽長陰消,秋冬陽消陰長,脈象隨四時而不同也。如其應當太過,而反不足,為精傷,而氣不生長也;應當不足,而反有餘,為本元消敗,虛陽發露之假象也。故曰:陰陽不相應,病名曰關格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,岐伯說:天地之間,宇宙之內,天地的變化,都與陰陽相應。春天的溫暖,會轉為夏天的暑熱;秋天的肅殺之氣,會轉為冬天的寒冷,這四種變化,脈象也隨著上下浮沉。春天對應著規的狀態,夏天對應著矩的狀態,秋天對應著衡的狀態,冬天對應著權的狀態。

這段話說明,脈象是與四季陰陽之氣的變化相應的。寒冷屬於陰,暑熱屬於陽,這兩種氣的運行,由微弱到強盛。所以,從溫暖到炎熱,熱到極點就會轉涼,陽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;寒冷到極點就會轉溫,陰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。四季輪流運轉,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跟著消長變化,並在脈象上體現出來,就像規、矩、衡、權一樣,上下相應,準確而有尺度。如果脈象不與氣候相應,出現太過或不及、相生或相剋的情況,就可以判斷出病情的輕重和吉凶。

所以,冬至後四十五天,陽氣開始微微上升,陰氣開始微微下降;夏至後四十五天,陰氣開始微微上升,陽氣開始微微下降。陰陽的變化是有時序的,與脈象的變化是相互應和的。如果脈象與時序不符,就知道是脈氣出現了問題,如果出現了偏差,就知道病人的死期。

這是在闡明前面的意思。冬至後四十五天,是立春時節,陽氣微微從地下升起,陰氣微微從地上潛入地下,萬物生機開始發動,脈象由堅硬轉為柔和,以應和春天的陽氣;夏至後四十五天,是立秋時節,陰氣微微從地下升起,陽氣微微從地上潛入地下,萬物成長成熟,脈象就由有力轉為輕柔,以應和秋天收斂之氣。陽氣由微弱到強盛,脈象就由柔和轉為有力,有力代表浮和洪大;陰氣由微弱到強盛,脈象就由輕柔轉為堅硬,堅硬代表沉和實。

陰陽之氣的上升下降運行,孕育萬物,所以才有四季的不同,脈象也與之相應。如果脈象與時令不符,就知道脈氣與天地的氣機分離,不再相應。觀察它們分離的時序,或是出現相生相剋的情況,就可以知道病人的死期。例如,春天出現秋天的脈象,金剋木,是死兆;出現冬天的脈象,水生木,是生機。

診脈的奧妙非常深遠,必須仔細觀察,觀察時要有規律,要從陰陽的變化開始,陰陽的變化又有規律,要從五行的相生來理解。五行的生長有其尺度,要符合四季的規律,補瀉的運用不能有差錯,這樣才能與天地運行的規律合為一體,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精髓,才能判斷出生死。所以,聲音要與五音相合,顏色要與五行相合,脈象要與陰陽相合。

這說明了疾病和生死的奧妙,都在於仔細診脈。診脈必須要有規律,不能憑空臆測,要從陰陽的生化規律開始,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會知道變化無常,都是從五行中產生的,比如冬至陽氣開始生長,夏至陰氣開始生長,木在春天旺盛,火在夏天旺盛,金在秋天旺盛,水在冬天旺盛,土在四季都旺盛,這是陰陽四季的常態。如果陰陽出現偏盛,五行就會相生相剋,進而導致疾病,所以必須進行調和,要順應四季的變化,該補就補,該瀉就瀉,不能有錯失,這樣才能與天地生化的規律相合,才能領悟到其中精一的道理,才能知道逆順死生的道理。

如果聲音是從氣發出的,顏色是氣在體表的表現,氣的根源在五臟,五臟各自具有五行的屬性,脈象是氣血的先兆,所以聲音、顏色、脈象,都必須符合五行陰陽生化的規律,如果不符合,就會生病,如果出現敗象,就會死亡。

脈象如果與四季的變化相反,有餘是精氣旺盛,不足是精氣耗損。脈象如果應該太過,卻反而不足,是精氣受損;脈象如果應該不足,卻反而有餘,是元氣衰敗的虛假表現。陰陽不相應,這種病症就叫做關格。

這說明了脈象如果與四季的氣候變化相反的道理。說有餘是精氣旺盛,不足是精氣耗損,是指人體陰陽之氣,與四季氣候變化而消長。比如春夏陽氣生長,陰氣消退,秋冬陽氣消退,陰氣生長,脈象也隨著四季不同而變化。如果應該太過,反而不足,就是精氣損傷,導致氣血不能生長;如果應該不足,反而有餘,是元氣衰敗,出現虛陽外浮的假象。所以說,陰陽不相應,病症就叫做關格。

關格,是無法治療的死症。這段經文,原本放在前面“萬物之外”那一段之前,我仔細研究了上下文的含義,認為一定是錯亂了,所以將它移到這裡,這樣意思才符合邏輯。

所以,診脈是有方法的,保持虛靜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。春天的脈象是浮的,像魚在水中游動;夏天的脈象在皮膚表面,廣泛而盛大,像萬物蓬勃生長;秋天的脈象在皮膚之下,像蟄伏的蟲子即將離去;冬天的脈象在骨頭附近,像蟄伏的蟲子安靜地藏著,君子也安居在室內。所以說,了解自身氣機的人,要按照脈象的變化來記錄;了解外界氣機的人,要觀察時序的運行,才能了解脈象的始終。這六點,是診脈最重要的法則。

這說明診脈的要領,醫者要虛心靜氣,虛心才能明察,病者氣靜才能使脈象準確,才能保證診斷不會出現錯失。脈理的奧妙,難以用言語表達,就像用魚游泳,蟲蟄伏等來形容氣血的運行出入,也像柔和、有力、輕柔、堅硬,是比喻脈的狀態。必須深入思考,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,才能正確診斷。所以,了解自身氣機的人,要按照脈象的陰陽五行變化來記錄,其中的道理自然顯現;了解外界氣機的人,要觀察時序運行,始終的變化,與人體是相應的,這樣就能判斷出內傷還是外感。將四季的氣機,與人體內外相結合,這六點是診脈的主要綱領和方法。

這總結了以上各段的含義,下面要詳細敘述診脈的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