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3)

1. 五臟五味主治
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岐伯曰:肝主春,足厥陰、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主夏,手少陰、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,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主長夏,足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,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主秋,手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;腎主冬,足少陰、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,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岐伯說:

  • 肝主掌春天,足厥陰經和少陽經主治疾病,其對應的天干為甲乙,肝臟屬苦味且性急,應急食甘味食物來緩和。
  • 心主掌夏天,手少陰經和太陽經主治疾病,其對應的天干為丙丁,心臟屬苦味且性緩,應急食酸味食物來斂集。
  • 脾主掌長夏,足太陰經和陽明經主治疾病,其對應的天干為戊己,脾臟屬苦味且畏濕,應急食苦味食物來燥化。
  • 肺主掌秋天,手太陰經和陽明經主治疾病,其對應的天干為庚辛,肺臟屬苦味且易上逆,應急食苦味食物來瀉散。
  • 腎主掌冬天,足少陰經和太陽經主治疾病,其對應的天干為壬癸,腎臟屬苦味且畏燥,應急食辛味食物來滋潤,並打開皮膚腠理、招致津液,使氣機通暢。

臟腑合為表裡者,以其經絡相通也,故陰經陽經,合同主治也。五臟具五行之性,其氣太過不及,則皆為病,而主治各有所宜之藥。藥之功能在氣味,而用法變化之妙,殆難言盡,要必悟其至理,方能隨宜而施也。即如脾苦濕,以苦燥之,肺苦氣上逆,亦以苦泄之,是一味而治兩臟兩病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之所以內外相連,是因為它們的經絡相通。因此,陰經和陽經同時負責治療疾病。五臟具有五行屬性,它們的氣過盛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,而根據不同情況需要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。藥物的功效在於氣味,而用藥的方法和配伍變化奧妙無窮,難以盡述。重要的是領悟其中的基本原理,才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。就好像脾臟怕濕,用苦燥的藥物治療;肺臟怕氣逆,也用苦寒的藥物來瀉出。這就是用一種藥物治療兩個臟器和兩種疾病。

辛味本疏散,而非潤燥之藥,故下文云: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而此言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者,蓋以疏散而開腠理,以通氣致津液也。津液隨氣流通,而歸藏於腎,則腎不燥矣。良以腎攝一身之津液而藏之,以化精者也,津液不流通,故腎燥。此用藥之妙理,豈庸淺所能識。

即此數端觀之,余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辛味通常有疏通散發的作用,並不是滋潤乾燥的藥物,因此,後文說:肝鬱氣結,需要吃辛味的藥物來疏通;這裡說腎臟乾枯,需要吃辛味的藥物來滋潤,是因為辛味能疏通散發,打開肌膚的毛孔,讓氣血暢通,從而引導津液。津液隨著氣血流通,歸藏到腎臟,腎臟就不會乾枯了。這是因為腎臟儲藏著全身的津液,用來轉化成精華,如果津液不流通,腎臟就會乾枯。這就是用藥的妙理,不是一般膚淺的人所能理解的。

病在肝,愈於夏,夏不愈,甚於秋,秋不死,持於冬,起於春,禁當風;肝病者,愈在丙丁,丙丁不愈,加於庚辛,庚辛不死,持於壬癸,起於甲乙;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,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

白話文:

病在肝臟的人,在夏季會好轉。如果夏季沒有好轉,在秋季病情會加重。如果秋季沒有死亡,病情會持續到冬季,在春季發作。患有肝病的人,應避免接觸風寒。

肝病的治療,在丙丁日見效。如果丙丁日治療無效,病情會加重到庚辛日。如果庚辛日沒有死亡,病情會持續到壬癸日,在甲乙日發作。

肝病患者,早上的時候精神較好,下午病情加重,半夜時分較為平靜。肝臟喜疏散,因此應及時食用辛味食物來疏散肝氣,使用辛味藥物來補養肝氣,酸味藥物來瀉熱。

肝病主春,厥陰、少陽,甲乙木也。夏與丙丁,火也,火為木子,子能令母實,故愈於夏與丙丁也;秋與庚辛,金也,金剋木,故加甚於秋與庚辛也;冬與壬癸,水也,水來生木,故持於冬與壬癸也;起於春與甲乙者,本氣旺而病愈也。肝為風木,故病當禁風也。平旦,一日之春也,故慧;下晡,一日之秋也,故甚;夜半,一日之冬也,故靜。

以辛散為補,酸收為瀉也。以下四臟皆同。

白話文:

肝病主要發生在春天,屬於厥陰和少陽經絡,與甲乙木有關。在夏天與丙丁一起出現,代表火,火是木的兒子,兒子能滋養母親,所以夏天與丙丁同時出現時,病情會好轉;在秋天與庚辛一起出現,代表金,金能剋制木,所以病情會在秋天與庚辛同時出現時加重;在冬天與壬癸一起出現,代表水,水能滋養木,所以病情會在冬天與壬癸同時出現時得到控制;在春天與甲乙一起出現時,說明肝氣旺盛,病情會好轉。肝屬風木,所以患有肝病時應該避免風。清晨是一天的春天,所以精神好;下午是一天的秋天,所以病情加重;半夜是一天的冬天,所以身體較為平靜。

病在心,愈在長夏,長夏不愈,甚於冬,冬不死,持於春,起於夏,禁溫食熱衣;心病者,愈在戊己,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,壬癸不死,持於甲乙,起於丙丁;心病者,日中慧,夜半甚,平旦靜;心欲軟,急食鹹以軟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。

白話文:

消,心病者,日中慧,不愈消。

病在脾,愈在秋,秋不愈,甚於春,春不死,持於夏,起於長夏,禁溫食飽食,濕地濡衣;脾病者,愈在庚辛,庚辛不愈,加於甲乙,甲乙不死,持於丙丁,起於戊己;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靜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臟有病,秋天應該是可以治癒的,如果秋天沒有治好,病情在春天會加重,如果春天病還沒好,就會持續到夏天,並且在盛夏時發作。對於脾臟有病的人,要避免吃溫熱的食物和過飽,也不要讓身體淋濕受潮。

如果脾臟有病,在庚辛日要加強治療,如果庚辛日沒有治好,病情會在甲乙日加重,如果甲乙日病情還沒好,就會持續到丙丁日,並且在戊己日發作。

脾臟有病的人,在下午會比較清醒,早上症狀較重,傍晚症狀較輕。脾臟喜歡舒緩,如果吃得過急,可以用甜味食物來緩和,可以用苦味食物來瀉火,可以用甜味食物來補脾。

病在肺,愈在冬,冬不愈,甚於夏,夏不死,持於長夏,起於秋,禁寒飲寒衣;肺病者,愈在壬癸,壬癸不愈,加於丙丁,丙丁不死,持於戊己,起於庚辛;肺病者,下晡慧,日中甚,夜半靜;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

白話文:

肺部疾病容易在冬季好轉,如果冬季沒好,病情會比夏季嚴重。夏季如果沒好,會持續到酷暑,在秋季發作。因此,肺部疾病的人要注意保暖,避免接觸寒冷。

肺部疾病在壬癸之月(秋季)容易好轉,如果秋季沒好,病情會在丙丁之月(夏季)加重。夏季如果沒好,會持續到戊己之月(初秋),在庚辛之月(秋季)發作。

肺部疾病的人在下午時段病情較輕,中午時段病情較重,到了半夜病情會緩和。肺部需要滋養陰津,可以多食用酸味食物來滋養,並避免辛辣食物耗傷陰津。

病在腎,愈在春,春不愈,甚於長夏,長夏不死,持於秋,起於冬,禁犯淬㗜熱食,溫炙衣;腎病者,愈在甲乙,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,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,起於壬癸;腎病者,夜半慧,四季甚,下晡靜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夫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勝而甚,至於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必先定五臟之脈,乃可言間甚之時、死生之期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出問題,在春天治療容易痊癒,如果春天沒有治好,病情會在夏天加重,夏天沒有死掉的話,會持續到秋天,最後在冬天發作。患有腎病的人,要避免吃辛辣、過冷的食物,以及不要穿太保暖的衣服。腎病在甲乙年容易痊癒,如果不治好,就會在戊己年加重,戊己年沒死的話,病情會持續到庚辛年,最終在壬癸年發作。腎病患者在半夜會感到特別清醒,一年四季都比較嚴重,下午會比較平靜。想要強健腎臟,就要多食苦味的食物來鞏固它,用苦味的藥物來補益它,用鹹味的藥物來瀉它。邪氣侵襲身體時,會與身體中的正氣抗衡,邪氣會在它的生旺時段加重,在它的衰弱時段痊癒,在它的持旺時段持續,在它適得其所時段發作。一定要先辨清五臟的脈象,才能判斷病情程度、生死期限。

以勝相加至自得其位而起者,皆申明上文之理也,故必先明此理,見其病而審定五臟之脈,方知其相生為間,相剋為甚,而死生之期,可分別也。

白話文:

那些相勝相生的脈象累加到各自應佔的位置而出現的徵兆,都是用來闡明上文講的道理的。所以,必須先弄明白這個道理,觀察到疾病後,仔細檢查五臟的脈象,才能知道它們的相生相剋情況有多明顯,從而判斷生死的期限。
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;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;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;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;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
此五者,有辛、酸,甘、苦、咸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藏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呈青色,適合吃甘味食物,例如白米、牛肉、紅棗、向日葵子。

心臟呈紅色,適合吃酸味食物,例如紅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。

肺臟呈白色,適合吃苦味食物,例如麥子、羊肉、杏仁、薤白。

脾臟呈黃色,適合吃鹹味食物,例如黃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藿香。

腎臟呈黑色,適合吃辛辣味食物,例如黃小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。

辛辣味有擴散作用,酸味有收斂作用,甘味有緩解作用,苦味有堅固作用,鹹味有軟化作用。

毒藥可以攻克邪氣,五種糧食可以滋養身體,五種水果可以輔助養生,五種牲畜有益健康,五種蔬菜可以補充營養。將這些食物按味道搭配著吃,可以補益精氣。

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,故以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而藥則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、淡六味,性各有偏。其峻毒者,可用攻邪,純良者,可調氣血。以之補偏救弊,中病即止,過則反傷。蓋其收散緩急,堅軟燥濕,寒熱溫涼,浮沉升降,各有所宜所忌,必合四時氣化、五臟病證,隨其所宜而取用也。所忌者必當禁之,如下文所云。

白話文:

天地對人體的影響:

  • 天氣:提供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氣。
  • 地產:提供五種味道的農作物。

因此,飲食方面:

  • 五穀:作為主食
  • 五果:作為輔助
  • 五畜:作為增益
  • 五菜:作為補充

而藥物方面:

  • 六味: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、淡,每一味性質各異。
  • 功效:劇毒的可以去除邪氣,純良的可以調節氣血。
  • 使用原則:根據身體的偏頗和不足來使用,病情好轉就停用,過量反而會傷身。

藥物的性質和功效:

  • 有收斂、舒散、緩解急迫、堅固、軟化、乾燥、滋潤、寒冷、溫暖、涼爽、浮動、沉降、升降等特性。
  •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適應症和禁忌。

在用藥時必須考慮:

  • 四時氣候變化
  • 五臟病症
  • 根據適應症選擇藥物。

同時,必須遵守禁忌,如文中所述。
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曰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上說:辛味能促進氣的運行,氣血不足,不能多吃辛辣食物;鹹味能促進血液運行,血虛時,不能多吃鹹味食物;苦味能促進骨頭的生長發育,骨質疏鬆,不能多吃苦味食物;甘味能促進肌肉的生長發育,肌肉萎縮,不能多吃甘味食物;酸味能促進筋腱的生長發育,筋骨痠痛,不能多吃酸味食物。這就是所謂的五味禁忌,不要過量食用。

本經云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是氣味本以養人而治病,若多食則助氣令偏,偏則為害,何況已病,故禁多食也。本經言: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;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又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之類,皆傷於多食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說:身體虛弱的人,用氣來溫養;精氣不足的人,用味道來補充。氣味本來是滋養身體和治療疾病的,但如果過度進食,就會助長氣偏盈,偏盈就會造成危害,何況本來已經有病的人,所以要禁止過度進食。《本經》說:氣久而會增長,這是自然規律;氣過度增長而長久如此,就是導致夭折的原因。又說:味道過於酸,會損傷肝臟的精氣,導致脾氣衰絕。這些都是過度進食所造成的損害。

《靈樞·五味論》帝曰:五味入於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。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;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;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;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;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。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,願聞其故。

癃者,小便閉也;洞心者,中氣耗散,心中空洞無主也;悗心者,心內滿悶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五味入口之後,各有其歸屬,過量食用會導致不同的疾病。酸味入筋,多吃會導致筋縮;鹹味入血,多吃會讓人口渴;辛味入氣,多吃會讓人心痛;苦味入骨,多吃會讓人嘔吐;甘味入肉,多吃會讓人心悶。我理解這個現象,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,請為我解惑。

少俞曰: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,弗能出入也,不出則留於胃中,胃中和溫,則下注膀胱,膀胱之胞薄以懦,得酸則縮綣,約而不通,水道不行,故癃。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
白話文:

少俞說:酸味會進入胃中,它的性質會收斂而閉塞,無法通過膈肌和胸腹之間,不出則停留在胃中。胃中溫和,則會下注膀胱。膀胱的壁薄而軟弱,受到酸味會收縮捲曲,收縮而不通暢,無法排水道,所以產生小便不通。陰位是筋脈積聚的終點,所以酸味會進入筋脈。

此言酸收之味,不能外引而下走膀胱,膀胱胞薄,得酸收而縮綣,故不能承三焦氣化而泄水,遂小便不通以成癃也。膀胱在前陰,前陰為宗筋所聚,故為積筋所終之地,此酸味所以走於筋也;又如筋者,肝所主,酸先入肝,故走於筋矣。

白話文:

這個說法的意思是,酸味收斂,不能外引下走而通暢膀胱。膀胱壁薄,如果受到酸味的收斂,就會緊縮捲曲,無法承接三焦氣化而排泄水分,因此導致小便不通而形成尿閉。膀胱位於前陰,前陰是全身筋脈匯聚的地方,因此是積筋終結的地方,所以酸味會循著筋脈而行;再加上筋由肝臟主管,酸味先進入肝臟,因此會循著筋脈而行。

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,則血氣走之,血與咸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白話文:

食物進入胃後,它的氣向上運行到中焦,灌注於脈絡,血液運行於其中,血液與津液相結合則凝固,凝固了以後,胃中的水谷汁液灌注其中,灌注以後,胃中充滿,充滿後,中焦飽滿,因此舌頭根部乾澀而容易疼痛。血脈是中焦的通道,所以食物進入胃後,會運行到血脈中。

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謂血,隨氣入營,而充於經脈者也。故鹹味入中焦而使血凝,凝則陽氣窒塞,津液不能輸布,而胃中水汁注之,因而致渴。由於鹹味凝血使然,故知咸走血也。

白話文:

中焦受到氣的影響,將食物的精華轉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血液隨著氣進入營氣系統,並充滿經脈。因此,鹹味進入中焦會導致血液凝固。血液一旦凝固,陽氣就會受阻,津液無法輸送分佈,胃裡的消化液也會流進來,於是產生口渴。由於鹹味會凝固血液,因此得知鹹味可以進入血液。

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以營諸陽者也,姜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

白話文:

辛味食物進入胃後,其藥氣會上升到上焦。上焦是接受氣血並運行到身體各陽經的地方。如果大量食用薑蔥等辛味食物,就會刺激上焦,導致營氣(營養物質)和衛氣(防禦外邪)不能及時收到,而停留於心臟部位,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心臟空洞(心臟功能衰弱)。辛味食物會隨著氣血一起運作,所以食用辛味食物後,容易出汗。

陽經之氣與衛陽之氣,皆由上焦出行於表者。辛味升浮,故隨陽氣走表,其性疏泄,故與汗俱出,汗者,心之液也。辛味久留心下而液傷氣耗,則心中如空洞無主也。

白話文:

陽經的氣和衛陽的氣,都是從上焦出來的,分佈在身體表面。辛味具有提升和浮升的作用,所以能跟著陽氣運行於體表。辛味性質發散,所以能和汗液一起排出。汗液是心臟所分泌的液體。如果辛味長時間停留在心下(即心臟以下),就會損傷津液,耗散陽氣,導致心中空虛,精神恍惚。

苦入於胃、五穀之氣,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,骨之所終也,故苦入而走骨,故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。

白話文:

苦味進入胃中,五穀的氣都無法勝過苦味。苦味進入下腹,三焦的通路都閉塞不通,因此會嘔吐。牙齒是骨骼的末端,所以苦味進入人體後會運行到骨骼中。因此,苦味進入後又吐出來,就知道它運行到了骨骼中。

三焦之道閉,則氣不能輸布而壅塞,脘中氣不輸,則津液不化。故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津液不化,故脾不濡潤,氣壅脘中,故胃氣厚,謂厚濁之氣不下行,故變嘔也。骨者,軀體至深之處,因苦味閉氣,不能外走,而深入於骨,既到深處,無可復走,則反走於胃,而復嘔出也。

白話文:

當三焦的通路閉塞,氣血就無法輸送分佈而堵塞。胃中的氣血無法輸送,津液也無法轉化。所以《素問》中提到:「口味過於苦,脾氣就會乾枯,胃氣就會阻塞。」津液無法轉化,所以脾臟無法滋潤。堵塞的氣血停留在胃中,胃氣因此阻塞,所謂的阻塞是指厚重的濁氣無法下降,因此反胃嘔吐。骨骼是身體最深處的地方,因為苦味阻滯氣血,氣血無法向外排出,反而深入骨髓。到了最深處無法再前進後,就會反向回到胃中,再次嘔吐出來。

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谷留於胃中者,令人柔潤者也,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。

白話文:

甘甜的味道進入胃中,但它其中的能量較弱,無法上升到上焦,所以與停留胃中的食物一起,使人體內的組織柔軟滋潤。胃部柔軟就會放鬆,放鬆後蟲子就會活動,蟲子活動就會讓人心煩。甘甜的味道還通過經絡與肌肉相通,所以甘甜的味道可以滋養肌肉。

經曰: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者,是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性,而先入以助之也。此言走者,是入後而走之地。其先合五行之性而入,其後隨身中氣化而走,則五走有不同,如肝主筋而酸走筋,肺主氣而辛走氣,脾主肉而甘走肉,是隨先入之臟氣而走也。血脈心所主,咸先入腎而走血,骨者腎所主,苦先入心而反走骨,是皆隨身中氣化而走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記載:不同的味道進入胃中,會各自歸向它們喜歡的器官進行作用。酸味先進入肝臟,苦味先進入心臟,甜味先進入脾臟,辛味先進入肺臟,鹹味先進入腎臟。這是因為它們遵循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的性質,先進入對應的器官來輔助它們。

這裡所說的「走」,是指味道進入身體後運行的方向。剛開始,味道會根據五行的性質進入對應的臟腑。而後,它們會隨著人體中氣血的運行而移動,因此不同味道的運行方向也有所不同。

例如,肝臟主掌筋,酸味進入肝臟後就會運行到筋絡中;肺臟主掌氣,辛味進入肺臟後就會運行到氣道中;脾臟主掌肉,甜味進入脾臟後就會運行到肌肉中。它們的運行方向是由最初進入的臟腑氣血所決定的。

血脈由心臟主掌,鹹味先進入腎臟後會運行到血液中;骨骼由腎臟主掌,苦味先進入心臟後卻會逆行到骨頭中。這都是因為它們遵循人體中氣血的運行規律。

明乎此,則其補瀉宜忌之道,可不失矣。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曰: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,五臟之氣也。

此味與臟合五行之性,故其所欲也。上言酸先入肝等者,以其所欲,故先入也。

白話文:

明白了這些道理,就能夠掌握補瀉宜忌的方法,不會再犯錯誤了。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說:心喜苦味,肺喜辛味,肝喜酸味,脾喜甘味,腎喜鹹味,這是五種味道的歸屬,也是五臟的氣性。

這些味道和臟腑相合,符合五行之性,所以它們是各自所喜愛的。上面提到「酸先入肝」等等,是因為它們是肝等臟腑所喜愛的,所以首先進入。

是故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過量食用鹹味食物,會使脈絡凝滯,顏色改變;過量食用苦味食物,會使皮膚枯萎,毛髮脫落;過量食用辛味食物,會使筋脈緊張,指甲乾枯;過量食用酸味食物,會使肌肉發硬,嘴脣乾裂;過量食用甘味食物,會使骨頭疼痛,頭髮脫落。這些都是五味過量攝取所造成的損害。

鹹入胃,助水剋火,脈為心之合,色為心之榮,故多食鹹,則脈凝澀而變色也;苦入心,助火剋金,皮為肺之合,毛為肺之榮,故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也;辛入肺,助金剋木,筋為肝之合,爪為肝之榮,故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也;酸入肝,助木剋土,肉為脾之合,唇為脾之榮,故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也;甘入脾,助土剋水,骨為腎之合,發為腎之榮,故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也。

白話文:

鹹味進入胃部,幫助水元素剋制火元素。脈象是心臟的反映,面色是心臟的榮澤表現,因此多吃鹹的東西,會導致脈象凝滯澀滯、面色變差。

苦味進入心臟,幫助火元素剋制金元素。皮膚是肺臟的反映,毛髮是肺臟的榮澤表現,因此多吃苦的東西,會導致皮膚乾枯、毛髮脫落。

辛味進入肺臟,幫助金元素剋制木元素。筋絡是肝臟的反映,指甲是肝臟的榮澤表現,因此多吃辛辣的東西,會導致筋絡緊縮、指甲乾枯。

酸味進入肝臟,幫助木元素剋制土元素。肌肉是脾臟的反映,嘴脣是脾臟的榮澤表現,因此多吃酸味的東西,會導致肌肉萎縮僵硬、嘴脣乾裂。

甘味進入脾臟,幫助土元素剋制水元素。骨骼是腎臟的反映,頭髮是腎臟的榮澤表現,因此多吃甘甜的東西,會導致骨骼疼痛、頭髮脫落。

此以味助臟氣偏勝,而致五行相剋為病者,與上《靈樞》所云:多食酸,令人癃;多食辛,令人洞心等,各有義理不同。究之總不外陰陽氣化、五行生剋之理,能明其理,自能知常通變,頭頭是道,而無拘執舛錯之弊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用味道幫助臟氣過盛,而導致五行相互剋制而生病的人,與上面《靈樞》所說的:多吃酸,會導致小便不通;多吃辛,會導致胸膛疼痛,各自道理不同。深究起來,總離不開陰陽氣化、五行生剋的道理,能明白這個道理,自然就能知道常理並靈活應變,事事都能合乎道理,而不拘泥於片面、錯誤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