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2)

1. 形志苦樂異病異治

《素問·血氣形志論》曰: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灸刺;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針石;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,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嗌,治之以百藥:形數驚恐,經絡不通,病生於不仁,治之以按摩、醪藥。是為五形志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血氣形志論》說:

  • 外表快樂,內心痛苦:病症會發生在脈絡上,治療方法是用艾條艾刺。
  • 外表快樂,內心也快樂:病症會發生在肌肉上,治療方法是用針藥。
  • 外表痛苦,內心快樂:病症會發生在筋絡上,治療方法是用熱敷和按摩。
  • 外表痛苦,內心也痛苦:病症會發生在喉部和食道上,治療方法是用各種藥物。
  • 長期受到驚恐,造成經絡不通:病症會表現為無感覺,治療方法是用按摩和藥酒。

這就是五種身體和精神狀態的關係。

審形志,則不可拘執《方宜》之論可見矣。形樂志苦者,身逸心勞也,心主血脈,心勞氣鬱,則多窒滯之病,故當用灸刺以通血脈也;形樂志樂,過於安逸而脾氣不運,脾主肌肉,故病生於肉,宜針砭以泄衛氣,蓋血脈屬營,肌肉屬衛;形苦者,勞力也,勞力則傷筋,志樂者,心安而血脈和也,筋傷則宜用火熨、導引,以筋比脈為凝滯故也;形苦志苦,則表裡皆傷,經脈腑臟,氣血盡乖,而咽嗌為氣脈流行、津液升降之地,表裡氣乖,故病生於咽嗌,此內傷之病,必用百藥調和培補,而非外治所宜也;如其形勞而多驚恐,則氣鬱而經絡不通,病麻木不仁,當用按摩,服以醪藥,醪藥者,藥酒也。此謂五端形志之病,治各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觀察身體和心理狀態,就可以發現不能拘泥於《方宜》理論。

身材健美但心理憂鬱者,是身體輕鬆但精神疲憊,心主血脈,精神疲憊導致氣鬱,因此會產生很多氣血不通的病症,所以應該用灸法和針刺來疏通血脈;

身材健美但心理快樂者,過於安逸而脾氣不運行,脾主肌肉,所以疾病發在肌肉上,應該用針砭方法來疏通營衛之氣,因為血脈屬於營分,肌肉屬於衛分;

身材瘦弱者,是勞力過度,勞力過度就會傷筋,心理快樂者,心神安寧而血脈調和,筋傷應該用火熨和導引方法,因為筋脈相對於血脈來說是凝滯的;

身材瘦弱且心理憂鬱者,表裡都受傷,經脈臟腑,氣血完全不調和,而咽喉是氣脈運行、津液升降的部位,表裡氣機不調,所以疾病發在咽喉,這是內傷性疾病,必須用各種藥物調理和滋補,而不是外治所能治癒的;

如果身體勞累而多驚多恐,就會氣鬱而經絡不通,出現麻木不仁的病症,應該用按摩法,服用醪藥,醪藥就是藥酒。

這就是五種形志之病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

2. 診治五過

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帝曰:凡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;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。醫工診之,不在臟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。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。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營,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。此亦治之一過也。

白話文:

皇上說:凡是診斷疾病的人,必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曾經富貴後落魄,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疾病也是從內部產生的,稱為「脫營」;曾經富裕後變貧窮,稱為「失精」。五種臟腑之氣互相連繫,因此疾病可能同時影響到多個臟腑。醫生診斷後,發現不在臟腑,也不會改變身體形狀,診斷後懷疑,不知道病名。身體日漸消瘦,氣虛無力,病情加重後沒有元氣,精神恍惚,時常受驚。病情嚴重的人,是因為外在衛氣被耗損,內在營氣被奪取,即使是醫術高明的人也會診斷失誤,不知病情的真正原因。這也是治療中的一個過失。

先富貴而後貧賤,經憂患而傷氣血,故其病為脫營、失精。情志抑鬱,五臟之氣不舒,留連為病,並於一處,如思傷脾、怒傷肝之類。醫者診之,不知其所由,見病不在臟腑,而形軀不變,遂疑之而不知病名。迨身體日減,精氣日損,洒洒然而畏風寒,惕惕然而時驚恐,此其病已深者,外耗衛氣,故洒洒然,內奪營血,故時驚恐。良工之所以失治者,初由不知其病情。

此亦診治之一過也。

白話文:

富貴之後驟然貧賤,憂鬱成疾,會傷害氣血,導致脫營、失精。情緒抑鬱,五臟之氣不暢通,長期鬱結於一處成疾,例如思慮過度傷脾,憤怒傷肝。醫生診斷時,未能查明病因,發現疾病不在臟腑,卻身體虛弱,便心生疑慮,不知病名。等到身體日漸消瘦,精氣日漸虧損,畏寒怕風,常常驚恐不安,這說明病情已嚴重,體外耗損衛氣,所以畏寒怕風;體內損耗營血,所以時時驚恐。良醫之所以治療失敗,一開始就在於不瞭解病情。
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,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,厥逆上行,滿脈去形。愚醫治之,不知補瀉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並。此治之二過也。

白話文:

當要診斷疾病時,必須詢問飲食、居住環境,以及突然發生的快樂或痛苦。突然來的快樂或痛苦都會損傷精氣。精氣耗盡時,身體就會衰敗。暴怒會傷陰氣,暴喜會傷陽氣,導致氣血逆行,脈搏消失。愚昧的醫生治療時,不知道如何補益或瀉火,也不瞭解病情的變化。隨著精華日益流失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。這些都是治療中的兩個錯誤。

飲食不節,則傷脾胃,起居不慎,易受外邪,以及苦樂喜怒,皆傷陰陽精氣,或陰陽偏勝厥逆,則氣滿經脈,而離去形體,蓋從外溢而耗散也。醫不知補瀉,不知其病情,則精華日脫,而邪氣並積,則病日深,此診治之二過也。

善為脈者,必以《比類奇恆》、《從容》知之,為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。此治之三過也。

白話文:

飲食失當會損傷脾胃,生活起居不慎容易受到外邪侵襲,還有過度的情緒反應,如悲傷、喜樂和憤怒都會損傷陰陽精氣,導致陰陽失衡或逆亂,導致氣血滿溢於經脈,進而離開身體,也就是從體外耗散。醫生如果不懂得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補瀉,就會導致精華日漸流失,邪氣不斷積聚,病情加重,這是診治中的兩個過錯。

《比類奇恆》、《從容》,皆古經篇名,凡脈候病狀、陰陽氣化之道,皆在其中,醫者必知之而方為工,如不知其道,則臨證茫無端緒,如此為工,又安足貴!故為診治之三過也。

白話文:

《比類奇病論》、《從容論》都是古代醫經的篇名。它們記載了所有關於脈象、病症、陰陽變化規律的知識,是醫生必須掌握的。如果不懂這些規律,那麼診治疾病時就會毫無章法、一派胡言。像這樣胡亂行醫,又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?所以,這是醫生診治疾病的三大過失之一。
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候王。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。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為攣。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為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。此治之四過也。

白話文:

看病有三個依據:

  1. 詢問病人的社會地位:達官貴人,還是平民百姓。

  2. 瞭解病情的嚴重程度:是輕傷還是重傷,或者是瀕臨死亡。

  3. 關注病人的精神狀態:如果原本富貴的人突然變得貧困潦倒,即使沒有患病,也會因為精神受創,導致身體衰弱。

如果醫生不能嚴格遵守這些依據,不能調動病人的精神,對外貌和體質缺乏瞭解,導致治療不規律,疾病得不到改善,那麼醫生的醫術就不能得到發揚。這正是治療中的四種過失。

此言醫者必審知其病情,然後以嚴詞正色,開導警戒,使之恐懼,善為調攝。若言詞不能動其神情,而柔弱以順其意,亂診治之經常,則不能移其病,而藥亦無功,醫事不行。此診治之四過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的意思是,醫生必須仔細瞭解病人的病情,然後用嚴肅的語氣和態度,勸說和警告他們,讓他們感到恐懼,好好地調理身體。如果醫生說話不能打動病人的情緒,而採取溫和的方式順應病人的意願,就會混亂正規的診治步驟,不能治好病人的病,藥物也起不了作用,醫術也就派不上用場了。這就是診治中的四個過失。

凡診者,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脈問名,當合男女。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語。常富大傷,斬筋絕脈,身體復行,令澤不息。故傷敗結,留薄歸陽,膿積寒炅。粗工治之,亟刺陰陽,身體解散,四肢轉筋,死日有期,醫不能明,不問所發,唯言死日,亦為粗工。此治之五過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所有病患的診斷,醫生必須瞭解病情的始末以及可能的後續發展。在把脈和詢問姓名時,應將病情與性別結合考慮。

如果疏忽了這些細節,只關注病患的情緒反應和臟腑空虛,忽視了血氣失衡,就無法準確診斷。在這種情況下,醫生無法施以正確的治療。

如果長期患有重病,可能會損傷筋脈。即使身體暫時恢復,仍然會留有隱患。因此,受傷部位會反覆發作,身體虛弱,寒邪積聚。

粗劣的醫生在治療時,不分陰陽,盲目針灸,導致身體機能失調,四肢抽搐。在這種情況下,病患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醫生無法明辨病因,只預言死亡日期,也是粗劣的表現。

這些都是治療中的五種過錯。

其始也有外感、內傷之不同,其終也有表裡虛實之異病,而變化多端,為其餘緒耳,醫者必當知之者也。切其脈象,問其病名,或男或女,合其一切證狀,而知其為離合憂怒等,種種病因,吉凶死生之期,如不能明,不問其病之所發,是為粗工,此治之五過也。

白話文:

病症一開始可能有外感或內傷的不同,到最後也有表證、裡證虛證、實證的不同病症,而且變化多端,其他病症都是從這些病症而演變出來的,醫生必須要了解這些。切脈象、詢問病名,男女有別,根據所有症狀,判斷是受到離別、憂傷、憤怒等種種原因引起的病症,預測吉凶壽夭的時期。如果不能確定,不詢問疾病的起因,這就是粗心大意的做法,也是治病的五大過錯之一。

凡此五者,皆受術不通,人事不明也。故曰:聖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陰陽,四時經紀,五臟六腑,雌雄表裡,刺灸砭石,毒藥所主,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,貴賤貧富,各異品理,問年少長,勇怯之理,審於部分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診必副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這五種情況都判斷錯誤,是因為醫術不精,對人體和疾病的變化規律不明。因此,聖人治療疾病,必須通曉天地陰陽、四時變化、五臟六肺、陰陽表裏、針刺艾療、礦石藥物等知識。要了解病人的身份地位、貧富情況,和根據病人的年齡大小、性格特點來判斷病症。明白人體的各個部位,瞭解疾病的來龍去脈。掌握八正九候的脈象診斷方法,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。

此總結五過,皆由受術不通之故,聖人必明天道、人事,以副診治之法也。八正九候者,八方九宮虛實邪正之風,義詳疾病門。

白話文:

以上總結的五種錯誤,都是因為醫術不通導致的,聖人必須通曉天象和人事,才能適應診斷和治療的方法。八正九候指的是八方九宮中的虛實邪正之氣,這方面的內容在《疾病門》中會有詳細的闡述。

3. 診治四失

《素問·徵四失論》帝曰:夫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。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。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;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謬言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;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厚薄,形之寒溫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;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徵四失論》中,黃帝說:人體共有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,這是人所共知,醫療者實踐時所依循的。之所以不能做到十分完美的治療,是因為:

  1. 精神不專志:意念不集中,心志不統一。

  2. 外內相失:身體內外失衡,外部因素與內在因素不相協調。

  3. 診斷不辨逆從:無法辨別陰陽氣血運行的順逆。

  4. 治法雜亂無序:沒有師承完整,濫用各種方術,將錯誤的理論當作正道,改名換姓以自欺欺人,濫用針灸等醫療手段,導致不良後果。

  5. 不適應外在環境:不適應富貴貧賤不同的居住條件、坐臥的厚薄程度、寒暖環境的變化;

  6. 不辨飲食宜忌:不瞭解不同人的飲食禁忌;

  7. 不分勇怯類型:不區分患者的體質虛實;

  8. 不懂類比:不能將不同的患者進行分類比較;

  9. 診病不問病史:不詢問患者過去的疾病史和生活習慣;

  10. 妄下結論:不考慮患者的情緒和飲食、起居是否得當,或是否曾經接觸過毒物,就貿然斷定病情;

  11. 只憑寸口脈診斷:妄言疾病的名稱,被病情真相所矇蔽。

以上這些都是治療中的失誤。如果醫生不能正確診斷出五臟脈象的變化,導致治療結果與實際病情不符,就會怪罪自己,並牽連到師傅。

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,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。嗚呼!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?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醫治疾病不能遵循道理,隨便使用醫術,有時偶爾治癒,就自以為滿足。唉呀!深奧而幽微的醫道,誰能真正明白?偉大的醫道,可以比擬天地,可以與四海相提並論。

經絡在外,臟腑在內,明經絡流行之序,循流溯源,即可知臟腑之病,用為診治之法。若精神意志,不能專切於理,則外內相失,時多疑殆也。蓋陰陽為醫道之總綱,人身陰陽合乎天地之陰陽為從,反此為逆,是治法之一失也;受師教誨而不卒業,雜學他術,謬稱為道,更其名目,自以為功,妄治諸病,以遺身咎,是二失也;更不遵望聞問切四診之教,自以為是,乃至三失也;既不知此理,但持寸口,憑臆揣度,焉能中病?妄言作名,是粗工技窮,此四失也。

白話文:

經脈在體表,臟腑在體內。清楚經脈運行的順序,循著經脈追溯源頭,就能瞭解臟腑的疾病,用於診斷和治療。

如果精神不夠專注,就會造成外內失調,經常懷疑、猶豫不決。陰陽是醫學的根本原則,人體的陰陽與天地陰陽相應。違反這個原則就是錯誤的治療方法。

接受老師的教導卻學而不精,又亂學其他方法,錯誤地稱之為「道」,並改頭換面,自以為得意,胡亂治療疾病,最後害人害己,這是第二個錯誤。

不遵從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,自以為是,這就是第三個錯誤。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憑藉寸口脈象,主觀臆斷,怎麼能正確診斷疾病?隨便說些虛名,這是粗淺的技藝,這是第四個錯誤。

是故診之不中五臟之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其術不精,必且遺師過咎,以盲授盲,流害無盡,如此謬術,宜為城市所棄,而妄治偶時幸愈,愚心自以為得,則學術永世不明矣。此聖人道盡後世庸俗之通病也。夫醫道微妙,窈冥難測,而道之大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,或以小道忽之而不究心,是輕性命而昧至理者也,可慨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診斷沒有針對五臟的脈象,導致百病叢生,最初會自責自己的醫術不精,接著還會怪罪師父傳授的醫術,以盲人領路的方式,害人不淺,這種謬誤的醫術應該被世人唾棄。偶爾誤打誤撞治好了病,就自以為高明,這樣醫學知識就永遠不會進步了。這是聖人所指出的後世庸醫的通病。醫道玄妙高深,難以捉摸,其廣大猶如天地,包容萬物,有些人卻以偏方輕視它,不仔細鑽研,這是輕視生命,違背至理,令人嘆息。
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岐伯曰:凡治病,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;惡與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;病不許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無功矣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五藏別論》中岐伯說:凡是治療疾病,一定要觀察病人的大小便,診脈,瞭解病人的心理和志向,以及他的病情。過於迷信鬼神的,就跟他談論崇高的德行;嫌惡針石治療的,就跟他談論高超的醫術;病情不適合治療的,就不必治療了,治療也沒有用。

察其下之二便,知腑氣之通塞也;候其脈之形象,知營衛之和否也;觀其志意之苦樂好惡,知其發病之所因也。如其拘於鬼神之虛誕,不可與言聖道之至德也;惡於針石者,不可與言治法之巧妙也;諱疾忌醫者,其病不必治之,治之徒勞無功,斯醫者所當知也。

白話文:

觀察患者大小便通暢與否,可以瞭解臟腑氣機是否通暢。號脈觀其脈象,可以瞭解營衛是否調和。詢問患者喜惡和精神狀態,可以瞭解疾病的成因。

如果患者執著於鬼神巫術,無法理解醫道的真諦。如果患者厭惡針灸藥物,無法理解治療方法的精妙。如果患者諱疾忌醫,即使治療也是徒勞無功,這是醫生必須認識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