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23)

1. 脈之宗氣出於胃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胃之大絡,名曰虛里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脈宗氣也。盛喘數絕者,則病在中;結而橫,有積矣;絕不至,曰死。乳之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

此已錄經絡門中,因其為脈之宗氣所出,故又錄於此。蓋營氣起於中焦而行脈中,營中血氣,由胃中水穀精微之氣生化,故脈之宗氣出於胃。由胃之大絡,貫膈絡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者,即是脈之宗氣也。蓋以腎中所出元陽為祖氣,與胃中谷氣會合,而聚於胸,名宗氣,故胸名氣海,統歸肺臟權衡敷布,而分營衛陰陽。

營為陰而行脈中,衛為陽而行脈外,衛為氣,故肺所主,營為血,故心所主,胸中為衛之本,膻中為營之源也。若虛里之宗氣,盛喘數絕者,乳下之動脈數甚,其病在中脘也;若痞結,而橫且有形,則內有邪積矣;若其脈絕不至,則宗氣竭而死。若其動甚震衣,是宗氣不固而外泄也。

上言其動震衣,但微動,此言宗氣走泄,則大動矣。脈之宗氣出於胃,故脈必以胃氣為本,而弦鉤毛石等臟氣之象,微現以應四時氣候,方為吉也,故如下文所言。
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也。所謂脈不得胃氣者,肝不弦、腎不石也。

此明脈以胃氣為本之理也。胃氣之現於脈者,從容和緩,蓋陰陽五行而得中土調和之氣也。若弦鉤毛石而無和緩之象,是無胃氣,名真臟脈,故曰但弦無胃氣者死,餘臟皆然。又如脈之不得胃氣者,如肝脈之應弦不弦而反毛,是金來剋木也,餘臟皆然。良由無中土之氣調和,故水火木金互相剋賊,亦名真臟脈,微現已危,甚則死矣。

所以然者,胃之穀氣由腎中元陽蒸化而生,穀氣不生,其元陽已敗也。

白話文:

脈之宗氣出於胃
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說:「胃的大絡脈,叫做虛里,它穿過膈膜連接到肺,在左乳房下方出現,它的跳動會牽動衣服,這是脈搏中的宗氣。如果跳動得厲害、急促且頻繁中斷,表示疾病在體內;如果跳動呈現結塊且橫向發展,表示體內有積聚;如果跳動完全消失,就表示死亡。乳房下方的跳動會牽動衣服,這是宗氣外洩。」

這段話已經記錄在經絡篇中,但因為它是脈搏宗氣的來源,所以又在這裡記錄一次。營氣從中焦產生並在脈管中運行,營氣中的血氣,是由胃中水穀精微之氣所生成轉化,所以脈搏的宗氣來自於胃。從胃的大絡脈,穿過膈膜連接到肺,在左乳房下方出現,其跳動會牽動衣服,這就是脈搏的宗氣。腎中產生的元陽被視為祖氣,它與胃中的穀氣結合,聚集在胸腔,稱為宗氣,所以胸腔又被稱為氣海,宗氣由肺臟主導分配,並劃分營衛陰陽。

營氣屬陰,在脈管中運行;衛氣屬陽,在脈管外運行。衛氣屬氣,所以由肺臟主導;營氣屬血,所以由心臟主導。胸腔是衛氣的根本,膻中穴是營氣的來源。如果虛里部位的宗氣跳動得厲害、急促且頻繁中斷,乳房下方的動脈跳動非常快,表示疾病在中脘部位;如果跳動呈現阻塞且橫向發展,而且有形狀,表示體內有邪氣積聚;如果脈搏完全消失,就表示宗氣耗盡而死亡。如果跳動非常強烈,甚至牽動衣服,表示宗氣不固而外洩。

前面說的是跳動會牽動衣服,但只是輕微的跳動,這裡說的宗氣外洩,則是跳動非常強烈。脈搏的宗氣來源於胃,所以脈搏必須以胃氣為根本,而呈現出弦、鉤、毛、石等臟氣的狀態,並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微弱地表現出來,這才是吉利的脈象,如同下文所說。

人以水穀為根本,所以人如果沒有水穀就會死亡,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。所謂沒有胃氣,指的是只有真臟脈,而沒有胃氣的表現。所謂脈搏沒有胃氣,指的是肝脈沒有弦象、腎脈沒有石象。

這說明了脈搏以胃氣為根本的道理。胃氣在脈象上的表現,是從容和緩的,因為它是陰陽五行平衡且得到中土調和之氣的體現。如果脈象只有弦、鉤、毛、石而沒有和緩的狀態,就表示沒有胃氣,稱為真臟脈,所以說只有弦象而沒有胃氣的脈象是會死的,其他臟器的脈象也一樣。又如脈象沒有胃氣的表現,例如肝脈應該呈現弦象卻沒有弦象反而呈現毛象,這是金來剋木的表現,其他臟器的脈象也是如此。這是因為沒有中土之氣來調和,所以水火木金互相剋制,也稱為真臟脈,輕微出現就已經危險,嚴重就會死亡。
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胃的穀氣是由腎中元陽蒸化而產生的,如果穀氣無法產生,就表示元陽已經衰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