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22)

1. 脈氣所以能動之理

寸口之脈,由肺走手,人迎之脈,由頭走頸,故曰:三陰在手,三陽在頭。至其動也,上下若一,而不參差。然動雖一般,而人迎主陽,其脈比寸口本大,故陽病而人迎反小,則其陽衰甚而為逆也;寸口主陰,其脈比人迎本小,故陰病而寸口反大,則其陰虧甚而為逆也。此陰陽各有本象之脈,而俱動俱靜,如兩人引繩,各執一頭,相應而不差,若互相傾側者,或應小反大、應數反遲,不合本象,皆陰陽偏傾而為病也。故本經《論疾診尺篇》曰:人病其寸口脈與人迎脈大小等、浮沉等者,病難已也。

蓋寸口主陰,本脈應小而沉,人迎主陽,本脈應大而浮,今大小浮沉相等,其陰陽之氣偏傾,不合脈之本象,故病難已。是故凡病審其陰陽之虛實者,必兼診喉間之人迎脈也。

帝曰:足少陰何因而動?岐伯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也,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,下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邪入膕中,循脛骨內廉,並少陰之經,下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,其別者,邪入踝,出屬跗,上入大指之間,注諸絡,以溫足脛,此脈之常動者也。

此言兩足內踝後動脈名太谿者,是足少陰腎經之氣也。因其氣從本經絡膀胱之大絡,與衝脈同發源於腎臟,乃是坎象中之元陽,而衝脈為十二經氣聚會之海,其脈由陽明經之氣街,循陰股下入膕中,又並足少陰經,而入內踝之後,入足下,是故太谿之脈,來源既深,又合衝脈而行,則其氣勢旺於他經,此脈所以常動不休也。

帝曰:營衛之行也,上下相貫,如環之無端,今有其卒然遇邪氣,及逢大寒,手足懈惰,其脈陰陽之道,相輸之會,行相失也,氣何由還?岐伯曰:夫四末陰陽之會者,此氣之大絡也。四街者,氣之徑路也。故絡絕則徑通,四末解則氣從合,相輸如環。

帝曰:善。此所謂如環無端,莫知其紀,此之謂也。

上文已明脈動之理,此更明其病邪淺深之分也。夫營衛經絡者,陰陽氣血流行之道路也。脈者,氣血流行之徵象也。十二經每經交接皆由陰陽絡脈,在手足指尖四肢之末。若感外邪,經絡閉郁,四末之氣不通,而手足懈惰,則陰陽相輸相會之行路相失。帝問其氣何由還復,岐伯謂四末陰陽所交會者,淺在絡脈如小路,其內尚有四街之大路通行,若外邪解,其四末絡脈通,則一身陰陽之氣,依舊相合相輸,如環無端者也。四街者,即本經所云:胸氣有街,腹氣有街,頭氣有街,脛氣有街也。

大抵臟腑之氣流行,比經絡寬廣而稱街,是故邪淺,則街路通而病輕;邪深入腑,則街路塞而病危;再深入臟,則街路絕而死。於此而辨邪之淺深、病之輕重,其治法可例知矣。

白話文:

脈氣之所以能運動的道理

手腕寸口脈,由肺經循行至手;人迎脈,由頭部循行至頸部,所以說:「三陰在手,三陽在頭」。脈象的運動,上下應和一致,不會參差不齊。雖然運動看起來一致,但人迎脈主陽氣,其脈象本來就比寸口脈大,所以陽氣病變而人迎脈反而變小,就是陽氣衰竭嚴重,出現逆轉的現象;寸口脈主陰氣,其脈象本來就比人迎脈小,所以陰氣病變而寸口脈反而變大,就是陰氣虧損嚴重,出現逆轉的現象。陰陽各有其固有的脈象,它們一起運動,一起靜止,就像兩人拉繩子,各執一端,互相呼應,毫不偏差。如果互相傾斜偏倚,或者應小反大、應數反遲,不符合其固有的脈象,都是陰陽偏盛偏衰而導致疾病。所以《黃帝內經·論疾診尺篇》說:人如果生病了,寸口脈和人迎脈的大小、浮沉都一樣,那麼病就難以治癒了。

因為寸口脈主陰,其脈象本應細小而沉;人迎脈主陽,其脈象本應大而浮。如今大小、浮沉都一樣,說明陰陽之氣偏盛偏衰,不符合脈象的固有規律,所以病就難以治癒。因此,凡是診斷疾病時要仔細判斷陰陽的虛實,就必須同時診察喉嚨間的人迎脈。

黃帝問道:足少陰經的脈氣為什麼會運動?岐伯回答:衝脈是十二經脈的總匯,與少陰經的大絡一起起源於腎臟,向下從氣街(陽明經的通道)出來,沿著陰股內側,斜入膕窩(膝關節後方),沿著脛骨內側,與少陰經並行,向下進入內踝之後,進入足底。它的分支,斜入踝部,出來連接足跗,向上進入大腳趾之間,注入絡脈,溫煦足脛,這就是脈氣經常運動的道理。

這指的是兩足內踝後方的太谿穴,這是足少陰腎經的氣血。因為它的氣血來自本經與膀胱經的大絡,與衝脈都起源於腎臟,是坎卦(腎)中元陽之氣,而衝脈是十二經脈氣血匯聚之處。衝脈的脈氣從陽明經的氣街開始,沿著陰股向下進入膕窩,又與足少陰經並行,而進入內踝之後,進入足底。所以太谿脈的來源深遠,又與衝脈相通,因此它的氣勢比其他經脈旺盛,這就是它能持續不斷運動的原因。

黃帝問道:營衛之氣的運行,上下貫通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,如今忽然遇到邪氣,或者遇到嚴寒,手腳疲倦無力,陰陽之氣的輸布和會合,運行失常,氣血該如何恢復正常呢?岐伯回答:四肢末端的陰陽交會之處,是氣血的大絡;四街,是氣血的通道。所以,絡脈阻塞了,通道就暢通;四肢末端舒緩了,氣血就能匯合,互相輸布,就像環一樣循環不息。

黃帝說:很好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如環無端,莫知其紀」啊!

上文已經闡明了脈氣運動的道理,這段文字進一步闡明了邪氣淺深的不同。營衛經絡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,脈象是氣血運行的外在表現。十二經脈互相交接,都通過陰陽絡脈,在手足指尖和四肢末端。如果感受外邪,經絡閉塞不通,四肢末端的氣血運行受阻,導致手腳疲倦無力,那麼陰陽氣血的輸布和會合就會失常。黃帝問及氣血如何恢復,岐伯回答說:四肢末端陰陽交會之處,淺層是絡脈,像小路一樣;其內還有四街這樣的大通道。如果外邪消除,四肢末端的絡脈通暢了,那麼全身的陰陽之氣就會恢復正常,互相結合、互相輸布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。四街,就是本經所說的:胸部有氣街,腹部有氣街,頭部有氣街,脛部有氣街。

總之,臟腑之氣的運行,比經絡寬廣,稱為「街」。所以,邪氣淺表,則通道暢通,疾病輕微;邪氣深入腑臟,則通道阻塞,疾病危重;邪氣再深入臟器,則通道閉塞,就會死亡。由此可以辨別邪氣的淺深、疾病的輕重,治療方法也就可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