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1)

1. 治法準則總論

上古之人,德性渾厚,氣質堅強,而無內傷之病。或感外邪,客於肌表,故治宜針砭,而少用湯液之法。後世氣化漸薄,人慾日滋,稟質既弱,邪易入內,故針砭多有不宜。自漢張仲景本《內經》之理,立論制方,為方脈之祖,於是各分專科,習方脈者,不諳針砭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在古代,人們道德品質高尚,體質強健,很少患上內科疾病。偶爾遭受到外來的病邪,侵犯在皮膚表面,所以治療方法以針灸放血為主,很少使用湯藥。到了後世,人們的身體逐漸虛弱,慾望日益增長,體質變得孱弱,病邪容易侵犯內在,所以針灸放血等方法就不太適用了。從漢朝的張仲景開始,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制定了新的治療方法,成為方劑學的鼻祖。從此,中醫分為不同的專科,學習方劑學的人不再精通針灸放血等方法。

良以陰陽氣血,由臟腑而出經絡,周行於身,是故不獨內傷虛證,必需湯藥,而經絡外邪,湯藥可以自內達外而祛之,故近世針砭之法罕用,而精其術者鮮矣。然治雖分科,而理法則一,要必洞明陰陽五行氣化之道,臟腑經絡淺深之分,營衛氣血流行之度,以及稟質強弱、外邪剛柔、天時寒熱、地勢高下,無不詳審而盡知,然後以望聞問切,辨其病證而施治法,方無錯誤,故方脈為諸科之綱領也。針灸須識經穴,而有補瀉不同,其法亦細。

白話文:

由於陰陽氣血是由五臟六符合經絡而運行全身的,因此不只是內傷的體虛症狀,需要用藥物治療;即使是經絡受到外邪,用藥物也可以由內而外地將外邪去除。因此,近代針刺和針刀的手法很少被使用,精通這些手法的醫生也很少了。

雖然醫療分為不同的科目,但是其治療原理是一致的。要成為一名好醫生,必須透徹瞭解陰陽五行氣化的原理、五臟六符合經絡深淺的分佈、營衛氣血的運行規律,還要仔細考察病人的體質強弱、外邪的性質、天氣的寒熱、地勢的高低等因素。然後通過望聞問切,辨別病人的病症和證型,再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,這樣纔不會出錯。所以,方脈是各種治療科目的基礎。

針刺和艾柱都是按照經絡穴位來施行的,而且有補益和發散的作用,其手法也十分精細。

若湯方,必明藥性氣味,而有寒熱溫涼、浮沉升降、輕重厚薄之別,或入臟腑,或行經絡,或走氣分,或走血分,或收或散,或泄或攻,或補或瀉,全在配合得宜,故有君臣佐使之分,奇偶大小之制,而其理法,比之針灸諸科,精細而神妙,下咽即入於內,錯誤不能挽回,故其利害,亦比諸科甚重,本非易為之事也。

白話文:

夫君子以濟世為心,達則兼善天下,善天下,當為相;窮則獨善其身,不可不知醫,知醫未始不可以兼善。雖然,若強不知以為知,不如不知之為善,何也?不知醫,不能自善而已;強不知以為知者,始而害人,終於自害,斯報應必然之道也。雖其本心,原欲愈人之病,而學術不明,肆意自用,殺人於冥冥中而不覺,烏得無罪?薄乎云爾!日積月累,薄者厚矣,故曰擇術不可不慎也。欲求寡過,非潛心力究聖經理法不可。

白話文:

一個仁德的人,以濟世為己任。仕途得意時,便兼善天下;兼善天下,就應該擔任宰相。失意潦倒時,便只求完善自身,這時就不可不知醫術。懂醫術,不也同樣可以兼善天下嗎?雖然如此,如果明明不瞭解還裝懂,不如真的不懂的好,這是為什麼呢?不懂醫術,只能不能醫好自己;硬要裝懂,一開始會害到別人,最後也會害到自己,這是報應必然的道理。即使他的本意是想要醫治別人的疾病,但是學術不明,卻肆意妄為,在不知不覺中害了人,怎麼會沒有罪過?罪過雖然微小,但日積月累,微小的也會變成重大的,所以說選擇術業是不可不慎重的。想要減少過錯,就必須潛心鑽研經典中的理論和方法。

經曰:上工治病十全九,下工治病十全六。迨今之世,有能十全六者,亦可以功過相抵,吾將稱之為上工也。古之所謂上工者,不可得而見之矣。以故彙集經語,以為方脈家治法準則。苟志於仁者,當三複而不可忽也。自今以後,惟方制之法為最要矣。然病變萬端,藥必因病而施,倘辨證不明,方有何用?無益反害,則有方不如無方也。

是故辨證尤在論治之先,當於四診、疾病諸門究之。欲善其身,不可不知此事;欲善其事者,可不利其器哉!

白話文:

中醫經典說: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的成功率為十分之九,低明的醫生治療疾病的成功率為十分之六。到了現在,只要能達到十分之六的成功率,也可以功過相抵,我將稱之為高明的醫生。古代所謂的高明醫生,已經看不到了。因此,我蒐集了經典中的內容,作為中醫治療方法的準則。立志於行善的人,應該三番五次地複習這些內容。從今以後,只有藥方製作的方法是最重要的。然而,疾病的變化千變萬化,用藥必須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,如果辨證不清,藥方又有什麼用?不僅無益,反而有害,那麼有藥方還不如沒有藥方。

2. 五方同病異治

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帝曰:醫之治病也,一病而治各不同,皆愈,何也?岐伯曰:地勢使然也。故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。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咸,皆安其處,美其食,魚者使人熱中,鹽者勝血,故其民皆黑色疏理,其病皆為癰瘍,其治宜砭石。故砭石者,亦從東方來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醫生治病,同一個病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但都能治癒,這是為什麼呢?

岐伯回答道:這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。

東方地區是天地萬物起源的地方,靠近海洋和水域,當地人以魚和鹽為食,安居樂業,享受美食。魚食會讓人體偏熱,鹽能勝過血液,所以那裡的人普遍皮膚黝黑,毛髮稀疏,容易患上癰瘍,應當採用砭石療法。因此,砭石療法也起源於東方。

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賴天地之氣以養。五方具五行之氣,故五方之民,氣質各異。以其氣質各異,故為病雖同,而治法不同者,要必合其氣質之宜,而不可犯其忌也。是故天地之生氣,始於東也。東域濱海之地,而民生養其地者,食魚嗜鹽,故熱中而色黑也;東方陽氣生髮,故其腠理常疏,疏則外邪易入;因其熱中而邪郁經脈,故多成癰瘍。治之宜用砭石,以其為常用者,故砭石之法,亦從東方相傳而來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類誕生於天地之間,依靠天地之氣滋養。五方都有各自五行之氣,所以五方的人,氣質各不相同。正是因為氣質不同,所以雖然疾病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不一。必須符合其氣質特點,不可違反其禁忌。因此,天地生氣,始於東方。東方靠近海邊,那裡的人民以魚和鹽為食,所以體內有熱,膚色較黑。東方陽氣旺盛,生髮之氣充沛,所以他們的皮膚組織較鬆散,外邪容易入侵。加上體內有熱,邪氣滯留在經脈中,容易形成癰瘡。治療時宜採用砭石療法,由於砭石療法在東方常用,因此其方法也是從東方流傳出來的。

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也。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華食而脂肥,故邪不能傷其形體,其病生於內,其治宜毒藥。故毒藥者,亦從西方來。

白話文:

西方是盛產金玉和沙石的地方,是天地間匯聚收引之處。那裡的人民居住在高地,經常被大風吹拂,水土富含礦物質。他們不穿衣服,而是披著獸皮,吃華而不實的食物導致身體肥胖。因此,邪氣不能傷害他們的形體,疾病多發於內部。治療時,宜使用毒性藥物。所以,毒藥也是從西方傳來的。

陰陽之氣,轉旋於地外者,東昇西降,故西域之地,其氣收引而肅殺。其民陵居者,居高阜,故多風;西屬金,故水土剛強;其氣收肅,故腠理固密,外邪勿能傷;多食厚味,故積滯之病生於內。須用毒藥攻瀉,而毒藥亦從西方來者,民生此病,天即產此藥以治之。毒者,峻猛之謂,非鴆毒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二氣在地球外圍旋轉,從東往西降落,因此在西方的土地上,空氣收斂而嚴肅。當地人民居住在高地上,所以風多;西方屬金,所以水土剛硬;天氣收斂肅穆,所以皮膚組織緊密,外邪無法傷害。當地人飲食肥膩,所以積食疾病多發於體內。需要使用毒藥來攻瀉,而毒藥也來自西方。當地人生此病,自然界就產此藥來救治。毒藥指的是藥性猛烈,並不是劇毒。

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也。其地高,陵居,風寒冰冽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臟寒生滿病,其治宜灸爇。故灸爇者,亦從北方來。

白話文:

北方,是天地封閉收藏萬物的區域。地勢高聳,居住於山陵,風寒刺骨。當地的居民喜歡住在野外,以乳製品為食,因此容易臟腑發寒,導致疾病纏身。治療這些疾病,最適合使用艾灸的方法。所以,艾灸療法也是起源於北方。

氣之流行,生於東,旺於南,降於西,歸藏於北也。陽伏於下,則地上多寒冽之氣,而化風燥,故民樂野處而乳食;食多,因之臟受水寒,而生中滿之病。治宜灸焫,故灸焫之法,亦從北方來也。焫與爇同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氣血運作,從東方生發,在南方旺盛,在西方下降,最後歸藏於北方。當陽氣沉降,地上的寒氣較重,轉化為風燥的氣候,因此人們樂於居住在野外,並食用乳類食物。飲食過量,會導致臟腑受寒水影響,產生腹脹腹滿的疾病。適合的治療方法是灸療,因此灸療的方法也是從北方傳來的。焫與爇是同義詞,都是指灸療。
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也。其地下,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也,其民嗜酸而食胕,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,其病攣痹,其治宜微針。故九針者,亦從南方來。

白話文:

南方是天地孕育的地方,也是陽氣旺盛的地方。那裡土地肥沃,水汽充沛,霧露聚集。南方人喜愛吃酸味食物和肉類,因此他們的體質偏於燥熱,臉色發紅。常見的疾病是攣痹(肌肉麻木、僵硬),治療時宜使用微小的針灸。因此,九種針灸法也起源於南方。

陽氣旺於南,其時為夏,故長養萬物者也。其地勢卑下,故水土弱而陽氣蒸騰,常多霧露;陽旺而氣散漫,故民嗜酸斂之物,其腠理致密而色赤也;酸斂食多,經脈不舒,以致攣痹之病。宜用針治以通經絡,故九針之法,亦從南方來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主要集中在南方,而夏天的時候陽氣最盛,所以能滋養萬物。南方地勢低窪,所以水土較弱,導致陽氣上升,經常出現霧氣和露水。陽氣旺盛而分散,所以南方的人喜歡吃酸味和收斂性的食物。這類食物吃多了會導致腠理(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)緊密,膚色發紅,經脈不暢通,容易患上攣痹(肌肉痙攣痠痛)等疾病。因此,南方人宜使用針灸治療,以疏通經絡。而針灸之法,也是起源於南方。

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。其民食雜而不勞,故其病多痿、厥、寒熱,其治宜導引、按蹺。故導引、按蹺者,亦從中央出也。

白話文:

中央地區的地形平坦且濕潤,是天地孕育萬物的根基。這裡的人飲食多元且不費力,因此容易出現虛弱無力、四肢發冷、發熱等疾病。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,應該以導引和按蹺為主。所以導引和按蹺這兩種療法,也是起源於中央地區。

五行之氣,土居於中而主濕,故其地平廣而多濕也。土生萬物,萬物聚於土,故民稟土氣而雜食;土性重濁,故不喜勞動;土主肌肉,氣既濁滯,則經脈亦不流通,營衛不調,故多痿、厥、寒熱之病。治之宜用導引、按蹺之法,故其法亦從中央出也。

故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,故治所以異,而病皆愈者,得病之情,知治之大體也。

白話文:

五行之中的土元素,位置居中,主掌濕氣,所以土屬之地平坦廣闊,且多濕氣。土能孕育萬物,萬物聚集於土中,所以人秉承土的性質而雜食;土性沉重渾濁,所以不喜歡勞動;土主管肌肉,氣既渾濁滯塞,則經脈也不通暢,氣血運行失調,因此容易得痿弱、厥逆、寒熱等疾病。治療此類疾病宜用導引、按蹺之法,所以其療法也發源於中央。

五方風土生民,氣質各有不同,此常理也。能知其常,自通其變。如南方之人,亦有北方之病,東方之人,亦有西方稟質,則其千變萬化,固不可執一端而論者。聖人察其病之所由,循其氣化之理,隨宜而治,故同一病而治法各異,皆能使之愈者,以得其病情之所宜,而知常變之理,為治之大體也。

白話文:

不同地域環境造就了不同特質的人,這是自然現象。瞭解這些基本情況,就能適應其變化。比如南方的患者,也可能有北方的疾病;東方的患者,也可能有西方的體質。這樣千變萬化的情況,不能只從一個方面考慮。聖人會探究疾病的來源,遵從氣化規律,根據不同的情況治療。因此同一個疾病會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都能讓患者康復。這是因為抓住了患者病情特點,掌握了基本規律和應變方法,這就是治療的大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