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下 (6)
卷四下 (6)
1. 診脈察色觀形
帝曰:診法何如?岐伯曰: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可診有過之脈。
脈者,氣血之先形,氣血有乖,則現象於脈。惟平旦陰陽氣未動散,無飲食助氣,而經絡之氣調勻,故診其脈,可知其病在何處,而壽夭可辨也。
切脈動靜,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
切脈動靜者,浮沉遲數之類也。視精明、察五色者,人之精神聚於目,氣色榮華現於面,觀其外即可知內之臟腑強弱,見其形可知身之盛衰,或形盛脈弱為本虛,形弱脈盛為邪實,推陰陽逆順、五行生剋之理,參伍以決斷生死之分也,更詳下文。
夫脈者,血之府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,死。
此即脈辨病,而決生死之法也。衛行脈外而主氣,營行脈中而主血,故脈為血之府,然即可因之以驗氣,何也?蓋血主濡之,氣主煦之,血隨氣行,氣由血聚,良以陰陽血氣,互相為根,不能析離者也。
故脈形長者,知其氣之調達而治也;脈短者,知其氣鬱而病也;脈數者,或因邪郁化火,或因水虧火亢,皆煩心也;若外感而脈漸大,是邪盛也,若內傷而脈反大,是本元之氣不固也,皆知其病增進矣;若脈勢上溢,而寸偏旺,則氣上盛,而息必高;若脈勢下垂,而尺反大,則氣下墜,而腹必脹也;代者,歇止也,其氣衰可知,然亦有臟腑氣血結滯者;脈細,則氣少矣,然亦有外受濕氣者,總因陽氣衰少,而尚可治,若非結滯而現代脈,則本元敗為難治矣;脈澀者,氣結血瘀,心主血脈,故心痛也;渾渾革至如湧泉者,輕按至數不清,如皮革之狀,重按如湧泉之騰沸,此根元渙散,陰陽升降出入無序,故病進而色弊矣,然猶有鼓動之勢,若無力鼓動,而綿綿如去水之下溜、如琴絃之忽絕無形者,正如殘燈忽滅,故死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診斷的方法是怎樣的呢?岐伯回答說:診斷脈象通常要在清晨,這時陰氣還沒有活動,陽氣也沒有消散,還沒有進食,經脈還沒有充盛,絡脈平和均勻,氣血沒有紊亂,所以能夠診斷出有異常的脈象。
脈搏,是氣血的先兆,氣血如果失調,就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。只有在清晨,陰陽之氣還沒有活動和消散,沒有飲食幫助氣血運行,而且經絡之氣調和均勻的時候,診斷脈搏,才能知道病在什麼地方,甚至可以辨別壽命長短。
診斷脈搏的跳動快慢和強弱,觀察眼睛的神采,觀察面部的氣色,從而判斷五臟的盈虧狀況、六腑的強弱,以及身體的盛衰,將這些情況綜合起來分析,就能夠決定生死。
診斷脈搏的跳動快慢和強弱,指的是浮脈、沉脈、遲脈、數脈等。觀察眼睛的神采和面部的氣色,是因為人的精神集中在眼睛,氣色光澤表現在臉上,觀察這些外在表現,就能夠知道體內臟腑的強弱;觀察體形,就能夠知道身體的盛衰。如果體形強壯但脈象虛弱,表示是身體根本虛弱;如果體形虛弱但脈象強盛,表示是外邪入侵。根據陰陽的逆順、五行生克的道理,綜合各種情況來判斷生死,更詳細的內容會在後面說明。
脈搏,是血液的府庫。脈搏長,表示氣機調順;脈搏短,表示氣機不暢而生病;脈搏跳動快,表示心煩;脈搏強大,表示病情加重;寸脈強盛,表示氣機上逆;尺脈強盛,表示氣機下陷而腹脹;脈搏出現歇止,表示氣衰;脈搏細弱,表示氣血不足;脈搏澀滯,表示心痛;脈搏如水湧般跳動,表示病情惡化且氣色衰敗;脈搏微弱如琴弦斷裂,表示即將死亡。
這就是透過診斷脈搏來判斷疾病和決定生死的方法。衛氣運行在脈外並主導氣的運行,營氣運行在脈內並主導血的運行,所以脈搏是血液的府庫,但同時也可以藉此來驗證氣的狀況。為什麼呢?因為血具有濡養的作用,氣具有溫煦的作用,血隨著氣運行,氣依附於血而聚集,陰陽血氣之間相互依存,不能分割。
所以,脈象長的,表示氣機調達而身體健康;脈象短的,表示氣機鬱滯而生病;脈象跳動快的,可能是因為邪氣鬱結化火,或是因為陰虛火旺,都會導致心煩;如果外感病導致脈搏逐漸變大,表示邪氣盛;如果內傷導致脈搏反而變大,表示是自身元氣不固,都表示病情正在加重;如果脈勢向上湧溢,且寸脈偏盛,表示氣機上逆,呼吸必定急促;如果脈勢向下沉降,且尺脈偏大,表示氣機下陷,腹部必定脹滿;脈搏歇止,表示氣衰,但也有可能是臟腑氣血鬱滯的緣故;脈象細弱,表示氣血不足,但也有可能是外感濕氣的緣故,總是因為陽氣衰弱,但尚可治療,如果不是氣血鬱滯而是脈搏微弱,則表示元氣衰敗難以醫治;脈搏澀滯,表示氣結血瘀,心主血脈,所以會心痛;脈搏跳動如湧泉,輕輕按壓時跳動次數難以計數,如皮革一般,重按時如泉水湧沸,表示身體根基渙散,陰陽升降出入失調,所以病情惡化且氣色衰敗,雖然還有跳動的勢頭,但如果沒有力氣跳動,而是微弱無力、如同流水向下、如同琴弦突然斷裂消失,就如同殘燈熄滅一樣,表示即將死亡。
2. 經脈應四時十二月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帝曰:人有四經十二從,何謂?岐伯曰:四經應四時,十二從應十二月,十二月應十二脈。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矣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
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。
四經應四時者,肝經應春,心經應夏,肺經應秋,腎經應冬,脾土應四季,在其中矣。十二從者,手足三陰三陽,共十二經,相從周流於一身,如十二月之周行成一歲,終而復始也。脈理之要,別其陰陽,能知其陰,即知其陽,能知其陽,即知其陰。何也?蓋陰陽之氣相合,外行經絡,內行臟腑,循環不已,而五臟皆稟胃脘陽和之氣,其一臟遍含五臟之胃陽,故五五有二十五陽。臟為陰,腑為陽,所以謂陰者,真臟孤陰之氣也。
真臟脈現,則本元敗,敗必死矣。所以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,胃為陽土,其能納水穀,化精微,生氣血者,實由先天元陽蒸騰之力,故得陽生陰長,氣血和平,而脈象柔緩調勻,是為胃氣,故脈有胃氣則生;若胃陽敗,則孤陰真臟之脈現,如弦鉤毛石而但急強散亂,絕無和緩之氣,則死矣。
是故能別其胃腸之和否,可知其病處,如弦多胃氣少,病在肝之類也;能別其孤陰真臟脈,可知死生之期,如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之類也。三陽經脈上頭,三陰經脈止於手,而陰陽通貫周流則一也。故能知陽可以知陰,知陰可以知陽。
辨其陽脈之太過不及,可知病有宜忌之時,如春夏人迎微大為宜,反小為忌,秋冬微小為宜,反大為忌;辨其陰脈之逆順,可知死生之期,如肝病遇木旺時可生,遇金旺時則死之類。如是謹記熟悉陰陽生化、五行生剋之理,則辨別自明,無須與庸眾謀議,徒滋惑亂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人體有四條主要的經脈和十二條次要的經脈,這是什麼意思呢?岐伯回答:四條主要經脈對應四季,十二條次要經脈對應十二個月,十二個月又對應十二條脈搏。脈搏有陰陽之分,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,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。凡是陽氣有五種,五個五相乘,就有二十五種陽。所謂的陰,指的是真臟之氣,一旦顯現就表示衰敗,衰敗就必定死亡。所謂的陽,指的是胃脘的陽氣。能夠區分陽氣就能知道疾病的所在,能夠區分陰氣就能知道死亡的時間。
三條陽經在頭部,三條陰經在手上,這都是一體的。能夠區分陽氣就能知道疾病的禁忌時間,能夠區分陰氣就能知道死亡的時間。謹慎地熟悉陰陽變化,不要和不了解的人商量。
四條主要經脈對應四季,肝經對應春天,心經對應夏天,肺經對應秋天,腎經對應冬天,脾土則對應四季,涵蓋在其中。十二條次要經脈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,共有十二經脈,它們在全身循環運行,就像十二個月周而復始地構成一年。了解脈象的關鍵,在於區分陰陽,能夠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,能夠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。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結合,在體外運行於經絡,在體內運行於臟腑,循環不止。五臟都接受胃脘的陽和之氣,而一個臟腑遍含五臟的胃陽,所以五個五相乘有二十五種陽。臟腑屬於陰,腑屬於陽,所以說陰指的是真臟孤陰之氣。
真臟脈一旦顯現,就表示身體的根本衰敗,衰敗就必定死亡。所以說陽指的是胃脘的陽氣,胃屬於陽土,它能夠吸收水穀,轉化為精微物質,產生氣血,這實際上是依靠先天元陽的蒸騰作用。因此,陽氣上升,陰氣滋長,氣血才能平和,脈象才會柔和舒緩均勻,這就是胃氣的表現。所以脈象有胃氣就表示健康;如果胃陽衰敗,就會顯現孤陰真臟的脈象,脈搏呈現弦急、鉤狀、毛石般的急促、強硬、散亂,完全沒有緩和的氣息,那就表示即將死亡。
因此,能夠分辨胃腸的平和與否,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所在,例如脈象弦急且胃氣不足,疾病可能在肝臟。能夠分辨孤陰真臟脈象,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間,例如肝脈呈現懸絕急促,可能在十八天內死亡。三條陽經的經脈到達頭部,三條陰經的經脈止於手部,而陰陽貫通周流,是一個整體。所以能夠了解陽就能了解陰,了解陰就能了解陽。
分辨陽脈的太過或不及,就可以知道疾病的宜忌時間,例如在春夏季節,人迎脈略大是正常的,如果反而變小則是不利的,在秋冬季節,人迎脈略小是正常的,如果反而變大則是不利的。分辨陰脈的逆順,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時間,例如肝病在木氣旺盛時可能好轉,在金氣旺盛時可能死亡。如果能謹記並熟悉陰陽的變化、五行的生剋關係,就能夠清楚地辨別病情,不需要和庸俗之人商量,只會增加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