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0)

1. 督脈

故《難經》言十二經之氣,灌注八脈,譬之溝渠滿溢,霶霈妄行,聖人不能復圖,因其氣由正經漫溢,不能復歸於經,而無循環次序,故名奇經。或解作奇偶之奇,謂其獨而無偶,然陽蹺、陰蹺,陽維、陰維,任脈為陰,督脈為陽,固非獨而無偶,其解作奇偶之奇,可見非也。《難經》又曰:陽維起於諸陽會,陰維起於諸陰交。

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陰陽不能自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,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觀以上諸文,陽維是維持衛陽者,故其病則苦寒熱;陰維是維持營陰者,故其病則苦心痛也。諸陽會,是諸陽經聚會之穴也;諸陰交,是諸陰經相交之穴也。以其交會之處,則氣盛滿溢,乃為維脈之氣所起也。

又曰:陽蹺者,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入風池;陰蹺者,亦起於跟中,循內踝上行至咽喉,交貫衝脈。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;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帶脈為病,腹滿,腰溶溶如坐水中,此言腰弛而冷,如坐水中也。蓋帶脈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,如束帶然,為脾臟之氣所主,脾虛則腹滿而帶脈弛,故腰冷而或下墜也。按此言陽蹺由外踝上行入風池,其為足太陽之支別,更可見矣。

起於跟中者,外踝下五寸,足太陽經申脈穴也。陰蹺亦起於跟中,內踝下足少陰經照海穴也。

白話文:

督脈

《難經》提到十二經脈的氣血,會灌注到八脈,就像溝渠水滿溢出來,到處亂流一樣,即使聖人也很難去干預規範。這是因為氣血從正經溢出,無法再回到經脈循行路線,沒有固定的循行次序,所以稱為奇經。有人解釋「奇」是指奇數、獨特的意思,認為奇經是單獨存在的,沒有配對的經脈。但陽蹺脈、陰蹺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,以及任脈屬陰,督脈屬陽,這些都並不是單獨存在的,因此這種解釋是錯誤的。《難經》也說:陽維脈起於諸陽經會合之處,陰維脈起於諸陰經交會之處。

陽維脈維繫著人體陽氣,陰維脈維繫著人體陰氣。陰陽二氣不能互相維持協調,就會感到失落、無力,難以自我控制。陽維脈生病會感到寒熱交加;陰維脈生病則會感到心痛。從這些文字來看,陽維脈負責維持衛陽之氣,所以生病就寒熱;陰維脈負責維持營陰之氣,所以生病就心痛。諸陽會穴是所有陽經匯聚的穴位;諸陰交穴是所有陰經交會的穴位。因為這些交會處氣血充盛,所以成為維脈氣血發源的地方。

此外,《難經》還提到:陽蹺脈起於腳跟內側,沿著外踝向上,到達風池穴;陰蹺脈也起於腳跟內側,沿著內踝向上,到達咽喉,並與衝脈相交。陰蹺脈生病,則陽氣緩慢而陰氣急迫;陽蹺脈生病,則陰氣緩慢而陽氣急迫。帶脈生病,則腹部脹滿,腰部酸軟無力,像坐在水中一樣,這是指腰部鬆弛寒冷,像坐在水中一樣的感覺。因為帶脈起於腹部肋部下方,環繞身體一周,像一條束帶一樣,由脾臟之氣主導。脾虛弱則腹部脹滿,帶脈鬆弛,所以腰部寒冷,甚至下墜。陽蹺脈從外踝向上到風池穴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這一點更能說明陽蹺脈的循行路線。

陽蹺脈起於腳跟內側,外踝下方五寸處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。陰蹺脈也起於腳跟內側,內踝下方是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