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寒熱
《靈樞·五變篇》帝曰:人之善病寒熱者,何以候之?少俞曰:小骨弱肉者,善病寒熱。帝曰:何以候之?少俞曰:顴者,骨之本也,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皮膚薄而其肉無䐃,其臂懦懦然,其地色殆然,不與其天同色,汙然獨異,此其候也。然後臂薄者,其髓不滿,故善病寒熱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人容易患寒熱病,怎麼分辨呢?
少俞答:骨骼細弱、肌肉不豐滿的人,容易患寒熱病。
皇帝問:如何分辨呢?
少俞答:顴骨是骨骼的根本,顴骨大則骨骼大,顴骨小則骨骼小。皮膚薄弱,肌肉沒有彈性,手臂軟弱無力,面色灰暗,與身上其他部位的膚色不同,顯得特別骯髒,這就是徵兆。
另外,手臂消瘦的人,骨髓不足,所以也容易患寒熱病。
善病寒熱者,不必受大邪,因其皮肉筋骨皆薄弱,略有微風寒,即發寒熱之病也。皮弱而衛陽虛,故其面色亦常不正。頷為地部,額為天部,時有清濁之邪相蒙,而上下面部之色各異。蓋清邪上受,上部之色薄澤為風;濁邪下受,下部之色晦滯為濕。殆者,晦也,凡病危殆,其色必晦之意耳。
白話文:
容易患上寒熱病的人,不一定是受到大邪氣的入侵,而是因為他們的皮肉筋骨都較為薄弱,只要受到一點微風寒氣,就會引發寒熱病。皮膚薄弱,衛陽之氣虛弱,所以他們的氣色也往往不正常。下巴屬於地部,額頭屬於天部,時常有清濁邪氣相互遮蔽,導致上下面的氣色不同。清邪侵襲上部,上部的氣色淡薄明淨,代表風邪;濁邪侵襲下部,下部的氣色晦暗沉滯,代表濕邪。「殆」字的意思是晦暗,凡是病情危急的,氣色必定晦暗,就是這個道理。
表常邪侵,則營衛不調,乃善病寒熱矣。驗其顴、臂與䐃,知其骨肉薄弱而髓不滿之故,䐃者,臂肘節間隆厚之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外界的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營氣和衛氣失調,於是容易患上寒熱病。查看患者的顴骨、手臂和肘部,就可以知道患者骨肉薄弱,骨髓不足。肘部是指手臂肘關節處隆起的肌肉。
2. 皮寒熱
《靈樞·寒熱病篇》曰:皮寒熱者,不可附席,毛髮焦,鼻槁臘,不得汗。取三陽之絡,以補手太陰。
白話文:
皮膚有寒熱病的人,不能貼著床席,會出現毛髮枯焦,鼻子乾燥如蠟,無法出汗。應該針刺三陽經的絡穴,並補充手太陰肺經的治療。
絡淺在皮,皮寒熱者,邪閉皮膚而痛,故不可附席;皮毛肺之合也,肺開竅於鼻,以邪外閉,陽郁化熱,故毛髮焦而鼻槁臘,臘者,焦燥也。此肺液已傷,久則必成肺痿,故當急取三陽經之絡,以泄皮膚之邪,補手太陰經,以救肺也。《靈樞·口問篇》岐伯曰: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。
補諸陽。是以陰盛陽虛,不能勝外寒而但寒慄,無內熱證,故當補諸陽以散外寒,與上證有陰陽虛實之異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經絡浮淺於皮膚,而皮膚又寒又熱,說明邪氣阻閉在皮膚表層,導致疼痛,因此不能蓋著被子保暖。皮膚和毛髮是肺的表徵,肺的氣孔通向鼻子。如果邪氣從外面阻閉,陽氣憋悶化熱,就會導致毛髮焦枯、鼻孔乾燥結痂。結痂意味著燥熱。這種情況表明肺液已經受損,時間久了必定會發展成肺結核,所以應該趕快疏通三陽經絡,排除皮膚表面的邪氣,並補強手太陰經絡,以救助肺部。《靈樞·口問篇》岐伯說:寒氣侵襲皮膚,導致陰氣旺盛、陽氣虛弱,所以會出現寒顫和發抖。
3. 肌寒熱
肌寒熱者,肌痛,毛髮焦而唇槁臘,不得汗。取三陽於下,以去其血者,補足太陰,以出其汗。
白話文:
肌肉感到寒冷並且發熱的人,會有肌肉疼痛,毛髮乾枯並且嘴唇乾裂,無法出汗。應該在下部取三陽經來放血治療,並補充足太陰經來促進出汗。
肌寒熱,其邪從皮毛而深入矣。唇為肌肉之本,脾所主也,邪已侵脾,故毛髮焦,肌肉痛而唇槁臘。取三陽經下部以去其血者,是疏通營衛,以解肌肉之邪,以營衛氣血行於肌肉之中也。營衛疏通,即補足太陰脾經,以滋津液,助其出汗,則病退矣。
白話文:
身體感到冷熱交替,說明邪氣已經從表皮進入體內。嘴脣是肌肉的根基,屬於脾臟主導,邪氣已經侵犯脾臟,所以毛髮燒焦,肌肉疼痛,嘴脣乾燥。
治療方法是取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)的下部放血,這是為了疏通營衛之氣,以祛除肌肉中的邪氣,讓營衛氣血在肌肉中運行。
營衛之氣疏通之後,就可以補足太陰脾經,滋養津液,幫助出汗,這樣疾病就能退去了。
4. 骨寒熱
骨寒熱者,病無所安,汗注不休。齒未槁,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;齒已槁,死不治。骨厥亦然。
白話文:
患有骨寒熱的人,會感到非常不舒服,並且不斷出汗。如果牙齒尚未枯萎,可以從大腿內側的少陰經絡處治療;若牙齒已經枯萎,則病情危急無法救治。骨厥的情況也是如此。
骨寒熱者,邪從肌肉而深入骨也。邪既深入,表分更傷,故病甚無少安時,而汗注不休,津氣皆脫矣。齒為骨之餘,骨者腎所主,齒未槁,腎水未竭,故取少陰腎經所屬陰股之絡脈,以瀉邪熱;如齒槁,則腎水涸,死不可治矣。骨厥者,骨中灼熱而肢體厥冷,近世所云骨蒸勞病,亦當驗其齒,以辨生死也。
白話文:
骨頭發冷發熱的人,是邪氣從肌肉入侵到骨頭內。邪氣深入後,身體表面也受到損傷,因此病情嚴重,幾乎沒有安穩的時候,並且汗水不斷流出,體液和氣血都流失殆盡。
牙齒是骨頭的餘部,骨頭是由腎臟主導。如果牙齒沒有枯槁,說明腎精沒有耗盡,所以要取少陰腎經所屬的陰股經絡,來宣瀉邪熱。如果牙齒已經枯槁,說明腎精已經枯竭,這種情況無法治癒。
骨頭發熱而肢體冰冷的人,這是近世所說的「骨蒸勞病」,也應該檢查其牙齒,以此來區分生死。
5. 治法隨時分淺深
振寒洒洒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悗。取手太陰。刺虛者,刺其去也;刺實者,刺其來也。
白話文:
患者感到冷得發抖,皮膚有如水灑在身上般,顎部肌肉緊張,無法出汗,腹部脹滿且心情煩悶。治療時選用手太陰經的穴位。如果是虛證,就針刺氣行去的方向;如果是實證,就針刺氣來的方向。
振寒洒洒鼓頷者,身寒如冷水灑之而戰慄也。此寒閉於表,內陽鬱勃,故不得汗出而腹脹煩悶。若無頭痛發熱等證,其邪不在太陽經,而在手太陰肺也。故刺手太陰經,當分虛實也。刺虛者,隨其去氣而補之;刺實者,迎其來氣而瀉之。補者補其正氣,瀉者瀉其邪氣。此在候其呼吸來去而入針出針,以為補瀉之法,故曰: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
白話文:
當身體寒冷如被冷水淋灑而顫抖時,稱為「振寒灑灑鼓頷」。這是寒氣閉阻在體表,體內的陽氣鬱結旺盛,所以無法發汗,導致腹脹煩悶。如果沒有頭痛發熱等症狀,說明邪氣不在太陽經絡,而是在手太陰肺經。
因此,針刺手太陰經時,應區分虛實情況。針刺虛證者,要根據氣息的虛弱程度進行補氣;針刺實證者,要迎著氣息的到來進行瀉氣。補氣就是補充正氣,瀉氣就是瀉除邪氣。這是根據患者的呼吸來決定針入針出的時間和方法,因此說:「懂得迎氣隨氣,就能掌握氣的運行規律。」
春取絡脈,夏取分腠,秋取氣口,冬取經輸,凡此四時,各以時為齊。絡脈治皮膚,分腠治肌肉,氣口治經脈,經輸治骨髓。
白話文:
春天用針灸疏通經絡,夏天用針灸疏通皮膚腠理,秋天用針灸調整氣機,冬天用針灸疏通十二經脈的輸注之氣。凡此四時,都要根據季節的規律來進行治療。用針灸治療經絡主要是針對皮膚;用針灸治療腠理主要是針對肌肉;用針灸治療氣口主要是針對經脈;用針灸治療經輸主要是針對骨髓。
人身氣血,隨四時升降之氣而浮沉,其感邪隨身中之氣而進止,故刺法按時而分淺深,用藥之道亦然矣。此言常理之軌則,亦不可以拘執也。蓋病之變化無盡,要必隨宜而施。故仲景先辨脈證,以定治法,方為至當。前卷虛風賊邪篇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曰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中。是言身中旺氣所在,此言刺法以泄其邪,互明其義理也。
白話文:
人體氣血會隨著四季變化而發生升降浮沉,外邪侵入人體也會隨著體內氣血流動而進出。所以針灸時的深淺和用藥方法都應根據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調整。這是一般的原則,但也不能拘泥於此。
因為疾病的變化無窮無盡,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變。所以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首先辨別脈象和證候,以此確定治療方法,這是非常合適的。
前文《虛風賊邪篇》中引用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說:春季的氣在經脈中,夏季的氣在孫絡中,長夏的氣在肌肉中,秋季的氣在皮膚中,冬季的氣在骨髓中。這說明身體中氣血旺盛之處。這句話是指針灸要用來發散邪氣,針灸和用藥的道理是一致的。
6. 瘰癧
《靈樞·寒熱篇》帝曰:寒熱瘰癧,在於頸腋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此皆鼠瘻寒熱之毒氣也,留於脈而不去者。帝曰:去之奈何?岐伯曰: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,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,其浮於脈中,而未內著於肌肉,其外為膿血者,易去也,請從其本引其末,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。審按其道以予之,徐往徐來以去之。其小如麥者,一刺知,三刺而已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“在頸部和腋下出現的寒熱瘰癧(淋巴結腫大),是哪種氣造成的?”
岐伯答道:“這些都是鼠瘻(淋巴結炎)寒熱毒氣造成的,它們滯留在經脈中,無法排出。”
皇帝問道:“如何治療呢?”
岐伯答道:“鼠瘻的根源都在臟腑,它們的末梢會向上延伸到頸部和腋下。如果病邪只浮於經脈中,尚未深入肌肉,且外有膿血,則很容易治療。我們可以從病竈的根源入手,將它們引出來,讓病邪逐漸衰弱消散,從而解除寒熱症狀。我們要仔細探查其規律,適當施加治療,徐徐而來,徐徐而去。如果病症較小,如麥粒一般,只需刺一次,最多三針就能祛除。”
瘰癧生於頸腋間,甚者連貫成串,是肝膽兩經之脈所行者。始由七情鬱結,陽化為熱,而外邪乘之,致寒熱邪毒留於經脈,與血氣膠結而成此病。先因內傷兼外邪,故其病本在臟,其未出於頸腋,而浮於脈中,未內著於肌肉。如外為膿血者,病邪尚淺,得從膿血而泄,故易去也。
白話文:
瘰癧生長在頸部和腋下,嚴重時會連成一串。這是由於肝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最初是由於七情鬱結,陽氣化熱,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寒熱邪毒停留在經脈中,與血氣凝結成這樣的疾病。起初是由於內傷兼有外邪,所以疾病的根本在於臟腑。在還沒有由經脈中浮出到頸部和腋下時,邪毒還沒有深入到肌肉中。如果外在表現為膿血,說明病邪還比較表淺,可以通過膿血而排出,所以容易治療。
從本引末者,先調臟氣,然後疏通經脈,以和營衛,可使其邪衰去,而絕其寒熱也。審按其經脈之道路,徐往徐來,皆用針之法,以邪在經脈血氣中,非能驟去,必用緩治之法,而用藥亦然矣。如其初起小如麥者,易治,故三刺可已;若久而病深癧大,則難治,如下文所云。
白話文:
從頭到尾治療時,首先調和氣機,然後疏通經脈,保證營衛之氣和調,這樣就可以讓邪氣衰弱地離開身體,而不再發作寒熱。仔細審視經脈的走向,緩慢地操作進針,都是使用針灸的方法,因為邪氣存在於經脈的血氣當中,並不能通過一次治療就去除,必須採用循序漸進的治療方法,用藥也是如此。如果病症剛開始時像麥粒那麼小,就很容易治療,所以針刺三次即可痊癒;如果病症已經持續很長時間,而且病情嚴重,那治療就比較困難了,就像下文所說的那樣。
7. 瘰癧死期
帝曰:決其生死奈何?岐伯曰:反其目視之,其中有赤脈,上下貫瞳子,見一脈,一歲死;見一脈半,一歲半死;見二脈,二歲死;見二脈半,二歲半死;見三脈,三歲死。赤脈不下貫瞳子,可治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「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生是死?」岐伯回答:「觀察他的眼睛,如果眼睛中有紅色的脈絡,並且從上到下貫穿瞳孔,那麼一條紅脈表示活一年;一條半紅脈表示活一年半;兩條紅脈表示活兩年;兩條半紅脈表示活兩年半;三條紅脈表示活三年。如果紅色脈絡沒有貫穿瞳孔,表示還能治療。
黑珠屬肝,瞳子屬腎,赤脈貫瞳子,邪毒深入肝腎之臟,必死矣。赤脈多,其血氣盛,故死期延遲。若雖有赤脈,而不下貫瞳子者,毒猶在經而未入臟,可以治之也。
白話文:
黑眼珠屬於肝,瞳孔屬於腎。如果出現紅色血管貫穿瞳孔,表示邪氣和毒素已經深入肝腎臟器,必定會死亡。紅色血管越多,表示氣血越旺盛,因此死亡時間會延後。如果雖然有紅色血管,但沒有貫穿瞳孔,表示毒素還停留在經脈而未進入臟器,還有救治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