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9)

1. 衝脈

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,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衝脈為病,逆氣裡急。

氣街者,陽明胃經之穴,在少腹毛際兩旁各二寸,為衝脈之氣所起也。前文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言衝脈為臟腑經脈之海,上行至頏顙滲諸陽,下行至足跟滲諸陰;而此云至胸中而散者,大抵自氣街至胸,其脈如木之干,其上行至頭,下行至足者,如木之枝而分散也。故其現病,但氣逆於胸腹裡急,而無頭足之現病也。

白話文:

衝脈,它的起點在氣街這個穴位,與足少陰腎經並行,沿著肚臍兩旁向上走,到達胸部而分散開來。衝脈發生病變時,會出現氣向上逆行,腹內急迫的症狀。

氣街這個穴位,是屬於陽明胃經的穴位,位於小腹毛際兩旁各兩寸的地方,是衝脈之氣開始的地方。《靈樞·逆順肥瘦篇》前面說衝脈是臟腑經脈之海,向上運行到達頭部散布到各個陽經,向下運行到達腳跟散布到各個陰經;而這裡說到衝脈到達胸部就散開,大概是指從氣街到胸部這一段,衝脈像樹幹一樣直行,而它向上走到頭部,向下走到足部的部分,則像是樹枝一樣分散開來。所以衝脈的病變,通常只會出現氣逆於胸腹、腹內急迫的症狀,而不會出現頭部和腳部的病症。

2. 督脈

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,其孔,溺孔之端也,其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與太陽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。其男子,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;其少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,環唇上,系兩目之下中央。此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

其女子不孕,癃,痔,遺溺,嗌乾。督脈生病,治督脈,治在骨上,甚者,在臍下營。又曰;督脈為病,脊強反折。

馬注:任、沖、督三脈,一源而三歧也,督由會陰而行背,任由會陰而行腹,沖由氣街而行足少陰。會陰穴在少腹之下,橫骨中央。督脈起於會陰,而女子入系庭孔,即⿰火⿱龷早漏之所,為陰庭,乃溺孔之端也。

督脈有支別,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,循陰器,合篡間,在前後陰之中間也;繞行篡後,又別絡分行,繞臀內廉,貫脊屬腎,與足少陰、太陽之絡相合而行者也;又與足太陽之起於目內眥,由巔頂而行肩膊,抵腰循膂絡腎者合行也。其男子起會陰,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同也。

薛生白曰:其直行者,自尻上循脊裡,上頭,由鼻而至人中;其自少腹直上者,皆任脈之道,而列為督脈,蓋任脈、衝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脈之海,則前亦督,而後亦任也。任脈循背,謂之督脈,自少腹直上者,謂之任脈,亦謂之督脈,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。

若三脈者,名雖異而體則一耳。上衝心而痛,名為沖疝。蓋兼沖、任而為病者,不得前後,即倉公所謂不得前後溲也。不孕、癃、痔、遺溺、嗌乾等病,雖由督脈所生,而實亦任沖之病也。任者,女子得以任養也;沖者,以其氣上衝也;督者,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。此三脈,皆由陰中而上行,故其為病如此。

骨上,謂橫骨上、毛際中曲骨穴也。臍下營,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。皆任脈之穴,而治督脈之病。雖分三脈,其所言治但云督而不云任沖,所用之穴,亦以任為督,可見三脈一體,督即任沖之綱領,任、沖即督之別名耳。略舉針石以言,則用藥之法該乎此矣。楠按:上文《脈度篇》云:督脈、任脈,四尺五寸,共合九尺,則是行於身前者名任,行於身背者名督,督為陽脈之綱,任為陰脈之綱也。

又陰蹺脈氣,起於足少陰經照海穴,在內踝下;陽蹺脈氣,起於足太陽經申脈穴,在外踝下五寸。是故《難經》以陽蹺為陽經之絡,陽蹺為陰經之絡,本其脈氣起處以為經者也。上文岐伯言,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,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,則是以主治者稱經,佐治者稱絡,男主陽,女主陰,而與《難經》各有取義也。

白話文:

督脈起於小腹以下的骨頭正中央,女性則從陰道口(即尿道口)開始。督脈沿著生殖器往上走,經過會陰,繞過臀部,到達少陰經,與巨陽經的絡脈相合,再沿著大腿內側後方,貫穿脊椎,與腎臟相連。同時,它也與太陽經(從眼內角開始)相連,向上經過額頭,到達頭頂,進入腦部,再從後頸部向下,沿著肩胛骨內側,貼著脊椎到達腰部,進入脊柱,與腎臟相連。男性督脈則沿著陰莖向下至會陰,與女性督脈相同;少腹處往上則貫穿肚臍中央,向上貫穿心臟,到達喉嚨、下巴,環繞嘴唇上方,與兩眼下方中央相連。

督脈生病時,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,無法順利大小便,稱為衝疝。女性則可能出現不孕、尿頻、痔瘡、尿失禁、咽喉乾燥等症狀。治療督脈的疾病,主要在骨頭上方,嚴重者則在肚臍下。另外,督脈生病還會導致背部強直或反折。

任脈、衝脈、督脈三脈同出一源,但走向不同。督脈從會陰沿著背部向上走,任脈從會陰沿著腹部向上走,衝脈從氣街(腹部)沿著足少陰經向上走。督脈的支脈從陰道口分出,沿著生殖器、會陰,繞過臀部,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,並與足少陰經、太陽經的絡脈相合。

督脈直行的部分,從臀部往上沿著脊椎內側,到達頭部,再從鼻子到人中;從小腹直往上走的部分,實際上是任脈的路線,但也被列為督脈的一部分。任脈與衝脈都起源於胞宮,沿著背部內側向上走,是經脈之海,所以前面也稱為督脈,後面也稱為任脈。任脈沿著背部走,就稱為督脈;從小腹直往上走的部分,則稱為任脈,也稱為督脈。所以背部與腹部,分別以陰陽來區分任脈與督脈。

任脈、衝脈、督脈三脈,名稱雖然不同,但實際上是一體的。上衝心而痛的衝疝,是兼任脈、衝脈、督脈三脈同時生病所致,因此大小便不暢。不孕、尿頻、痔瘡、尿失禁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雖然由督脈引起,但實際上也是任脈、衝脈的疾病。任脈負責女性的滋養,衝脈則因其氣向上衝,督脈則督領全身經脈。這三脈都從下腹部向上走,所以其病症如同上述。

骨頭上方指橫骨上方、毛髮邊緣的曲骨穴;肚臍下則指肚臍下一寸的陰交穴。這兩個穴位都是任脈的穴位,但卻用於治療督脈的疾病。雖然分為三脈,但治療時只提到督脈,而沒有提到任脈、衝脈,使用的穴位也以任脈穴位來治療督脈,可見三脈一體,督脈是任脈、衝脈的綱領,任脈、衝脈則是督脈的不同名稱。針灸用藥的方法也以此為依據。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,合共九尺,前面走的稱為任脈,後面走的稱為督脈。督脈是陽經的綱領,任脈是陰經的綱領。

陰蹺脈氣起於足少陰經的照海穴(內踝下方);陽蹺脈氣起於足太陽經的申脈穴(外踝下方五寸)。《難經》認為陽蹺脈是陽經的絡脈,陰蹺脈是陰經的絡脈,這是根據脈氣的起始位置來歸類的。岐伯則認為,男性以陽蹺脈為主治經脈,陰蹺脈為絡脈;女性則以陰蹺脈為主治經脈,陽蹺脈為絡脈。這是以主要治療的經脈稱為經脈,輔助治療的經脈稱為絡脈,男性以陽為主,女性以陰為主,與《難經》的說法各有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