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8)

1. 蹺脈起止

帝曰:蹺脈安起安止?岐伯曰:蹺脈者,少陰之別也,起於然谷之後,上內踝之上,直上循陰股入陰,上循胸裡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,屬目內眥,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氣並相還,則為濡目,氣不營,則目不合。

此言陰蹺為足少陰之支別,並少陰上行,出人迎,上頄,而屬於目內眥晴明穴,合足太陽、陽蹺之脈,是衛氣從陰出陽之處。陰陽交併,互相回還,而濡潤於目,故遇平旦則目開,日入則目瞑。若其氣不營運,則陰陽不相交通,而目應合不能合,其應開不能開,亦可例見矣。此言合於太陽、陽蹺而上行,則陽蹺為足太陽之支別,而並太陽以行於表者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蹺脈是從哪裡開始,到哪裡結束呢?

岐伯回答說:蹺脈是足少陰腎經分支出來的脈絡,它從腳內踝下方然谷穴之後起始,向上到內踝上方,然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部,再向上沿著胸腔內側,進入鎖骨上凹陷處,再向上走到喉結前方,進入面頰,與眼睛內角的內眥相連。它與足太陽膀胱經、陽蹺脈會合後向上運行,氣在其中互相循環,這樣就能滋潤眼睛,如果氣不能正常運行,眼睛就不能閉合。

這段話說明陰蹺脈是足少陰腎經的一條分支,它與足少陰腎經一起向上行走,經過喉結前方,到達面頰,最後歸屬於眼睛內角的晴明穴,與足太陽膀胱經、陽蹺脈相會合。這裡是衛氣從陰經轉向陽經的地方。陰陽之氣在這裡交會並相互循環,以此來滋潤眼睛,所以當早晨時眼睛會睜開,當太陽下山時眼睛會閉合。如果陰蹺脈的氣不能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陰陽之氣不能相互交通,眼睛該閉合時不能閉合,該睜開時不能睜開,其他情況也可以由此類推。這段話還提到陰蹺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、陽蹺脈會合後向上運行,由此可知,陽蹺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一條分支,與足太陽膀胱經一起行走在身體的表面。

2. 蹺脈行度

帝曰:氣獨行五臟,不榮六腑何也?岐伯曰: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營其臟,陽脈營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知其紀,終而復始。其流溢之氣,內溉臟腑,外濡腠理。

上言蹺脈並少陰而行,故帝疑止行五臟,不營六腑。岐伯謂臟腑經絡,出於一本,故氣血如水之流,陰陽如日月之行不休,陰脈營其臟,陽脈營其腑,循環無端,而必分其表裡淺深部位者,將以察其有病無病,而可調之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氣只在五臟運行,而不能滋養六腑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回答:氣的運行是沒有停止的,就像水的流動,像太陽月亮的運轉一樣不停歇。所以,陰經的氣運行於五臟,陽經的氣運行於六腑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,無法知道它的起始,終止後又重新開始。氣流溢出來的部分,在內可以灌溉臟腑,在外可以滋潤皮膚。

前面說到蹺脈和足少陰腎經並行,所以黃帝疑惑氣只運行在五臟,而不能滋養六腑。岐伯解釋說,臟腑經絡都出自於同一個源頭,所以氣血像水流一樣運行,陰陽像太陽月亮一樣不停運轉。陰經的氣運行於五臟,陽經的氣運行於六腑,循環沒有終止。而之所以要區分表裡深淺的部位,是為了要觀察身體是否有疾病,以便可以進行治療。

3. 蹺脈男女異稱

帝曰:蹺脈有陰陽,何脈當其數?岐伯曰:男子數其陽,女子數其陰,當數者為經,不當數者為絡也。

此言男子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,女子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也。蓋蹺脈為少陰、太陽兩經之支別,非同臟腑正經之脈。以其並少陰而行於陰者,為陰蹺;並太陽而行於陽者,為陽蹺。故男主陽,以陽蹺為經,陰蹺為絡;女主陰,故以陰蹺為經,陽蹺為絡,不同十二經隨臟腑分陰陽,而陰陽皆有絡脈也。以其為正經之支別,與絡脈相類而又不同,故名曰奇經。

奇者,異於常經之謂也。八脈皆稱奇經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蹺脈有陰陽之分,那各自屬於哪一條經脈呢?岐伯回答說:男子以陽蹺脈為主,女子以陰蹺脈為主。符合這種歸屬的,就屬於經脈;不符合的,就屬於絡脈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男子以陽蹺脈為主要的經脈,陰蹺脈為絡脈;女子則以陰蹺脈為主要的經脈,陽蹺脈為絡脈。這是因為蹺脈是少陰經和太陽經的分支,並非像臟腑的正經脈絡那樣。它與少陰經一同在陰面運行的,稱為陰蹺;與太陽經一同在陽面運行的,稱為陽蹺。所以男子主陽,以陽蹺脈為經脈,陰蹺脈為絡脈;女子主陰,所以以陰蹺脈為經脈,陽蹺脈為絡脈。這與十二經脈隨著臟腑而分陰陽不同,十二經脈的陰陽經脈都有絡脈。因為蹺脈是正經脈絡的分支,既像絡脈又與絡脈不同,所以稱為奇經。

所謂的「奇」,就是與一般的經脈不同的意思。包括蹺脈在內的八脈,都稱為奇經。

4. 足太陽經通頂入腦

《靈樞·寒熱病篇》曰:足太陽有通項入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頭目苦痛,取之在項中兩筋間,入腦乃別陰蹺、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。

足太陽經,行一身之表,其有通頂入腦者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,若感邪而頭目苦痛,當於項中兩筋之間針之,以通入於腦也。陰蹺、陽蹺之脈,於此分別,與太陽經會合於目眥,而衛氣之出入、陰陽之相交,均在此處,故陽氣盛則目瞋不能合,陰氣盛目瞑不能開也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脈絡中,有一條支脈向上通過頸項進入腦部,這條支脈直接連繫著眼睛的根本,稱為「眼系」。如果因為這條經脈不通暢而導致頭部和眼睛疼痛,應該在頸部兩條大筋之間取穴治療,使氣血能夠通達腦部。

這條進入腦部的支脈,在此處分開,連接到陰蹺脈和陽蹺脈。陰陽二脈在這裡相互交會,陽氣從陰脈出來,陰氣進入陽脈,然後匯合於眼睛的外角。陽氣旺盛時,眼睛會睜大而不能閉合;陰氣旺盛時,眼睛會閉合而不能睜開。

足太陽經脈運行於身體表面,它有條支脈向上通過頭頂進入腦部,這條支脈直接與眼睛的根本相連,稱為「眼系」。如果因為感受外邪而導致頭部和眼睛疼痛,應該在頸部兩條大筋之間針刺治療,使氣血能夠通入腦部。陰蹺脈和陽蹺脈在這裡分別,與太陽經會合於眼睛的外角,衛氣的出入、陰陽的相互交合,都在這裡進行。因此,當陽氣過盛時,眼睛會睜大而無法閉合;當陰氣過盛時,眼睛會閉合而無法睜開。

5. 任脈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曰: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入目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
中極穴名,在臍下四寸。中極之下,曲骨穴也,是任脈之氣所起。關元穴在臍下三寸,上行至面,入目中央,與督脈交接也。其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。後賢分列七疝,名目多端,大抵皆由外邪與氣血膠結,以傷筋脈,故多涉於肝,以肝主筋也。其女子瘕聚亦然。而帶下之病,多由脾虛帶脈弛緩,以致津液下泄,故名帶下。

白話文:

任脈,它的起點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中極穴之下,向上沿著陰毛邊緣,經過腹部內部,向上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再向上到下巴,沿著面部進入眼睛。任脈發生病變,男性會出現內部結聚的七種疝氣,女性則會有白帶和腹部腫塊。

中極穴的位置在肚臍下方四寸。中極穴下方,就是曲骨穴,這裡是任脈之氣開始的地方。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,向上行經面部,進入眼睛中央,與督脈交會。任脈的病症,男性會出現內部結聚的七種疝氣。後代的醫學家將七疝詳細分類,名稱繁多,大致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與體內氣血相互膠結,傷害了筋脈所導致,所以多半與肝臟有關,因為肝臟主管筋。女性的腹部腫塊也是類似的情況。而白帶的疾病,多半是因為脾氣虛弱,導致帶脈鬆弛無力,以致於身體的津液向下流失,所以稱為白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