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三 (27)
卷三 (27)
1. 手太陰之筋
手太陰之筋,起於大指之上,循指上行,結於魚後,行寸口外側,上循臂,結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,出缺盆,結肩髃前,上結缺盆,下結胸裡,散貫賁,合賁下,抵季脅。其病,當所過者支轉筋痛,甚成息賁,脅急吐血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仲冬痹也。
白話文:
手太陰經的筋,起始於大拇指的上方,沿著手指向上行走,結聚在手掌魚際之後,沿著寸口(手腕脈搏處)的外側行走,向上沿著手臂,結聚在手肘中間,再向上沿著上臂的內側前緣,進入腋下,再出來到鎖骨上窩(缺盆),結聚在肩髃(肩膀外側)的前方,向上結聚在缺盆,向下結聚在胸腔內部,分散貫穿胃部,會合在胃部下方,抵達季脅(側腹肋骨的末端)。
它的病症,在它所經過的部位會出現肢體抽筋疼痛,嚴重時會形成息賁(胸腹脹滿),脅肋部急迫疼痛,甚至吐血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灼的針來快速刺破(燔針劫刺),以效果為施針次數的依據,以疼痛的部位為取穴的點,這種病症稱為仲冬痹。
2. 手心主之筋
手心主之筋,起於中指,與太陰之筋並行,結於肘內廉,上臂陰,結腋下,下散前後挾脅;其支者,入腋散胸中,結於臂。其病,當所過者支轉筋,前及胸痛,息賁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,名曰孟冬痹也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筋,起始於中指,與手太陰肺經的經筋並行,結聚在手肘內側,向上經過上臂內側,結於腋下,再向下散開於胸部前後兩側脅肋;它的一個分支,進入腋下散布到胸中,結於手臂。它發病時,會在經筋經過的地方出現肢體抽筋、轉筋,向前可引發胸痛,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燒針或快速針刺,以效果顯著為判斷次數,以疼痛點為針刺部位,這種病症稱為孟冬痹。
3. 手少陰之筋
手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之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,交太陰,挾乳里,結於胸中,循臂,下繫於臍。其病,內急,心承伏梁,下為肘網,當所過者支轉筋,筋痛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其成伏梁唾膿血者,死不治。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痿不用。
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淬刺者,刺寒急也,熱則筋縱不收,無用燔針。名曰季冬痹也。
白話文:
手少陰經的筋,從小指內側開始,結在腕部的銳骨(尺骨莖突),向上結在手肘內側,再向上進入腋下,與手太陰經交會,夾著乳房內側,結在胸腔中,沿著手臂內側向下,聯繫到肚臍。
它發病時,會出現內急,心臟像被伏梁壓住一樣,往下會影響到手肘的網狀筋絡,凡是經脈所經過的地方都會發生筋的轉動、抽筋和疼痛。治療方法可以用燒熱的針快速點刺,以知道疼痛的部位和次數為準則,並在痛點下針。如果病發展到出現伏梁,吐膿血的狀況,就屬於不治之症。
經筋的病變,遇寒會導致筋反向彎曲、拉緊;遇熱則會使筋鬆弛、無力收縮,導致陰莖萎縮不能勃起。
陽經的筋急速收縮會導致身體反向彎曲,陰經的筋急速收縮則會導致身體俯臥無法伸展。用冰冷的針刺是治療寒症引起的筋急,若是熱症導致筋鬆弛無力,用燒針就沒有用了。這種病叫做季冬痹。
4. 筋病總治法
足之陽明、手之太陽筋急,則口目為僻,眥急不能卒視,治皆如右方也。
肝主筋,筋病必關於肝也。言十二經,則周身之筋俱在其中,而皆起於手足指端,即十二經交接之處。故治者亦必調十二經之氣血,兼理其肝而已。若針刺,則必詳究其起其結,及輸穴、枝節、溪谷、交會之處,另有專科專書,茲不錄載。其為病,則方脈家必當熟悉,庶可用藥施治。
夫十二經陰陽之氣,合乎天地四時之氣也。蓋陽經之氣根於陰,而行於表,自足而至頭,故春為足陽經筋病;由手而至頭,故夏為手陽經筋病也;陰經之氣根於陽,而行於里,自足而至胸,故秋為足陰經筋病;自胸而走手,故冬為手陰經筋病也。病皆名痹者,以邪痹經筋,值天地氣候相應,則病發矣。
白話文:
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筋脈如果產生痙攣,就會導致口眼歪斜,眼角肌肉緊繃,眼睛無法正常轉動。治療方法都和以下提到的藥方相同。
肝臟主管筋脈,所以筋脈的疾病一定和肝臟有關。雖然說的是十二經脈,其實全身的筋脈都包含在其中,並且都起始於手腳的指尖,也就是十二經脈交會的地方。因此,治療時必須調和十二經脈的氣血,同時調理肝臟。如果是針灸,就必須詳細研究筋脈的起點、終點,以及相關的穴位、分支、溪谷和交會之處,這部分另有專門的書籍記載,這裡就不再贅述。至於筋脈的病症,方脈科的醫師必須熟悉,這樣才能用藥治療。
十二經脈的陰陽之氣,是與天地四時的氣候相應的。陽經的氣根源於陰,並運行於體表,從腳到頭,所以春天容易發生足陽經的筋病;從手到頭,所以夏天容易發生手陽經的筋病。陰經的氣根源於陽,並運行於體內,從腳到胸,所以秋天容易發生足陰經的筋病;從胸到手,所以冬天容易發生手陰經的筋病。這些病都叫做「痹」,是因為邪氣阻礙了經筋的運行,當遇到相應的天地氣候時,就會發病。
5. 經脈長短之度
《靈樞·脈度篇》岐伯曰:手之六陽,從手至頭,長五尺,五六三丈;手之六陰,從手至胸中,長三尺五寸,三六一丈八尺,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;足之六陽,從足上至頭,長八尺,六八四丈八尺;足之六陰,從足至胸中,長六尺五寸,六六三丈六尺,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;蹺脈從足至目,七尺五寸,二七一丈四尺,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;督脈任脈,各四尺五寸,二四八尺,二五一尺合九尺。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
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,絡之別者為孫。盛而血者,疾誅之,盛則瀉之,虛者飲藥以補之。
此明經脈流行長短之度,經直絡橫,經深絡淺,絡之支別為孫絡,則更細小,猶木之枝,分而又分,以至細微也。然其橫直、粗細、浮沉、淺深雖異,而氣血之流行貫注,無不周遍,苟有窒滯,即為病矣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脈度篇》中,岐伯說:手部的六條陽經,從手到頭的長度是五尺,總共加起來是三丈;手部的六條陰經,從手到胸腔中間的長度是三尺五寸,總共加起來是一丈八尺,加上之前的三尺,合計二丈一尺;足部的六條陽經,從腳到頭的長度是八尺,總共加起來是四丈八尺;足部的六條陰經,從腳到胸腔中間的長度是六尺五寸,總共加起來是三丈六尺,加上之前的三尺,合計三丈九尺;蹺脈從腳到眼睛的長度是七尺五寸,總共加起來是一丈四尺,加上之前的一尺,合計一丈五尺;督脈和任脈,各自的長度是四尺五寸,總共加起來是八尺,加上之前的一尺,合計九尺。全部加起來一共是十六丈二尺,這些是氣運行的大通道。
經脈是身體內部的通道,從經脈分支出來橫向的是絡脈,絡脈再分支出來的是孫絡。如果脈絡中氣血過於旺盛,就要快速地去除(邪氣);如果氣血盛,就要用瀉法;如果氣血虛弱,就要用藥物來補充。
這裡說明了經脈運行的長度,經脈是直行的,絡脈是橫行的,經脈較深,絡脈較淺,絡脈分支出來的孫絡,就更細小了,就像樹木的枝條,分了又分,直到非常細微。雖然它們的橫直、粗細、浮沉、深淺不同,但是氣血的運行灌注,無處不到,如果氣血運行有阻礙,就會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