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 陰陽發病諸證

二陽,三陽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㿗疝。

此言內傷陰陽之氣而發病也。二陽者,陽明胃也。胃氣由心脾發生,故其病有從損傷心脾而發者,蓋心者一身之主宰,而為脾之母,脾主為胃行津液,而生化氣血者也。其有不得於隱情委曲之事,憂思鬱結,則心脾俱傷,而無生化轉運之力,以致胃病食減。若在女子,尤多此病,氣鬱血耗,則月事不下也。

久而傳變,其血枯生風,虛陽化火,風火消爍肌肉,而脾土敗矣。土敗則肺金無生氣,乃成息賁,息賁者,氣餒而喘促,傳變至此,金水亦枯,無論男女,皆死不可治也。凡經候二便之病,經義皆謂之不得隱曲,推其源,總由心脾鬱結之所致也。三陽者,太陽也。其腑為膀胱,主藏津液而出小便,其經主一身之表而統營衛,外邪多由太陽經而入營衛,則發寒熱之病。

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,故邪不解則下走,而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,傷及經脈,則為痿、為厥、為腨㾓。腨者,小腿後太陽經脈所行之處。㾓音淵,痠痛也。又其傳變,則皮膚枯索而不澤,以太陽之氣榮於皮毛,氣不榮則枯也。又傳為㿗疝者,其邪由經入腑,牽連陰筋,腎子頑木,名㿗疝也。

一陽,二陽一陰

一陽發病,少氣,善咳,善泄,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膈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背痛,善噫,善欠,名曰風厥。

一陽者,少陽也。為生陽之氣所從出,故病則少氣;清陽失於轉旋,肺不清肅下降,逆而善咳;木氣不達,鬱於土中,其氣下陷,故善泄瀉也;其傳為心中若掣者,肝膽為風木,風木之氣擾動血脈,以心主血脈故也;其傳為噎膈者,少陽為樞,樞不轉而三陽之氣皆逆,與痰涎膠結於膈也。

二陽者,陽明胃,一陰者,厥陰肝,二者同病,肝主驚,胃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故主驚駭;胃不和,則肺氣不順,故背痛;中脘濁壅,故善噫也;呵欠本腎所主,今陽不轉旋,陰氣引之下行,故胃病亦有善伸數欠也。胃為臟腑之海,而肝氣橫逆於中,則一身內外之氣,皆厥而不順,肝為風木,故名風厥,是內風乘胃,牙關緊急而厥也。

二陰一陽,三陽三陰

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,心滿,善氣。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

二陰者,少陰也,一陽者,少陽也。少陽為陽經之樞,少陰為陰經之樞,陰陽樞紐皆病,則六經開闔失職,升降因之不調,而氣鬱勃,故病善脹心滿而善氣也。善氣者,濁氣時從便出,俗謂之屁,以陽明不闔之故,然脹滿亦可以暫寬也。三陽者,太陽也,三陰者,太陰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發病諸證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記載:二陽(陽明胃經)致病,會影響心脾,患者可能因隱私或委屈之事鬱結於心,女子則可能月經不調。病情發展,可能轉變成風消(肌肉消瘦),甚至息賁(呼吸困難、喘促),此種情況無論男女都難以治癒。三陽(太陽經)致病,會出現寒熱,病情向下發展可能導致癰腫(皮膚化膿性炎症),以及痿(肌肉萎縮)、厥(肢體厥冷)、腨㾓(腿部痠痛)等症狀。病情發展,可能轉變成皮膚乾燥粗糙,甚至發展為疝氣。

這是由於內傷陰陽之氣所致。二陽指的是陽明胃經。胃氣源於心脾,所以疾病可能由心脾受損引起。心主宰全身,為脾之母,脾負責輸送津液,化生氣血。若因隱私或委屈之事鬱結於心,則心脾受損,影響氣血生化,導致胃病及食慾減退。女子更容易患此病,氣鬱血耗則月經停止。

時間久了,病情變化,血枯生風,虛陽化火,風火損傷肌肉,脾土受損。脾土受損則肺金失養,導致息賁,此時金水俱枯,無論男女都無法治癒。凡是經絡、二便相關疾病,經義都認為是因隱私或委屈之事鬱結所致,其根本原因都在於心脾鬱結。三陽指的是太陽經,其腑為膀胱,主藏津液,排洩小便,其經脈循行於全身表面,統攝營衛之氣。外邪多由太陽經侵入營衛,而導致寒熱。

陽邪上行至極則下行,邪氣不解則向下發展,營氣不暢,逆於肌肉組織,則形成癰腫。如果損傷經脈,則會導致痿、厥、腨㾓。腨指的是小腿後側太陽經脈循行之處。㾓音淵,指痠痛。病情發展,則皮膚乾燥粗糙,這是因為太陽之氣濡養皮毛,氣血不榮則皮膚乾燥。進一步發展則可能導致疝氣,這是因為邪氣由經脈侵入腑臟,牽連陰筋,損傷腎臟所致。

一陽(少陽經)、二陽一陰(陽明胃經與厥陰肝經)

一陽(少陽經)致病,表現為氣短、咳嗽、腹瀉,病情發展可能導致心痛或呃逆。二陽一陰(陽明胃經與厥陰肝經)致病,主要表現為驚恐、背痛、呃逆、呵欠,稱為風厥。

一陽指的是少陽經,是生陽之氣的起始之處,所以生病則氣短;清陽之氣失調,肺氣不能肅降,則咳嗽;肝氣不暢,鬱積於脾土,則腹瀉;病情發展,則胸部有牽扯感,這是因為肝膽屬風木,風木之氣擾動血脈,而心主血脈;病情發展,則可能導致呃逆,因為少陽為樞紐,樞紐失調,則三陽之氣逆亂,與痰涎阻滯於膈。

二陽指的是陽明胃經,一陰指的是厥陰肝經,兩者同時致病,肝主驚恐,胃病遇到木音則會驚恐,所以會驚恐;胃失和調,則肺氣不順,所以背痛;中脘氣機阻滯,則呃逆;呵欠本由腎主,但陽氣不暢,陰氣下行,所以胃病也會呵欠連連。胃為臟腑之海,肝氣橫逆於中,則全身內外之氣機都不通暢,肝屬風木,所以稱為風厥,是內風侵犯胃部,牙關緊閉,身體厥冷。

二陰一陽(少陰經與少陽經)、三陽三陰(太陽經與太陰經)

二陰一陽(少陰經與少陽經)致病,表現為腹部脹滿、心胸滿悶、放屁。三陽三陰(太陽經與太陰經)致病,則導致半身不遂,四肢無力。

二陰指的是少陰經,一陽指的是少陽經。少陽為陽經樞紐,少陰為陰經樞紐,陰陽樞紐皆病,則六經開合失職,升降失調,氣機鬱滯,所以腹部脹滿、心胸滿悶、放屁。放屁是指濁氣排出,是陽明不闔所致,但脹滿也可以暫時緩解。三陽指的是太陽經,三陰指的是太陰經,同時致病,則導致半身不遂,四肢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