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諸病源流
此言天地陰陽五行之氣,升降流行,以春、夏、季夏、秋、冬五時,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五氣,而主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,以滋養萬物。人生氣交之中,故身中元氣,應天地之氣而浮沉。浮則旺於表而衰於裡,沉則旺於裡而衰於表。邪必乘衰而襲之,故亦隨時令氣候而入客於身,則有淺深部位不同也,每見秋冬風寒之邪,多從皮毛而入經絡,夏令暑濕之邪,多由口鼻而入脾胃。其表裡元氣之衰旺,亦可徵矣。
然此言其常理耳,至其變化為病,不可為一定之度。良以人稟有強弱,感邪有重輕,要必審其受邪之處,從其經氣闢除其邪。蓋經者,通表裡之道路,表裡之邪,皆可由之而闢除,除其邪,則亂氣不生而病自愈。故仲景分六經以辨脈證而立治法,為傳軒岐之道脈也。其不究心於仲景而流於淺陋邪僻者,豈不為軒岐之罪人哉。
又按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曰:春氣者,病在頭;夏氣者,病在臟;秋氣者,病在肩背;冬氣者,病在四肢。與此篇相類,而各有義理不同,錄後虛風賊邪篇內,宜合觀之。
筋骨不得屈伸
《靈樞·終始篇》曰:手屈而不伸者,其病在筋;伸而不屈者,其病在骨。在骨守骨,在筋守筋。
筋攣,故屈而不能伸;骨強,故伸而不能屈。肝主筋,腎主骨,各守其主病者而治之也。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曰: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;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
此觀其行立之狀,知其筋骨之將憊。憊者,敗也。
疹筋
《素問·奇病論》帝曰:人有尺脈數甚,筋急而現,此為何病?岐伯曰:此所謂疹筋,是人腹必急,白色黑色現,則病甚。
疹者,結氣為病之義,故風熱之邪鬱結血絡,發為疹子。此名疹筋者,肝主筋,腎水虧,不能養肝,其陽鬱結於下,不得上達,故尺脈數甚,而肝枯筋燥,故筋急外現,其腹中亦必拘急不舒,白色黑色現,則金水不能相生,肺腎皆不調,則肝病更甚也。
白話文:
諸病源流
天地間陰陽五行之氣,不斷升降運行,配合春夏秋冬五個季節,以及木火土金水五種氣候,主導萬物的生長、化育、收斂和收藏。人體元氣與天地之氣相通,會隨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而盛衰浮沉。元氣浮則體表旺盛,內臟衰弱;元氣沉則內臟旺盛,體表衰弱。邪氣總是乘虛而入,因此疾病的發生也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,侵入人體的部位深淺也不同。例如,秋冬的風寒之邪多從皮膚毛髮侵入經絡,夏季的暑濕之邪多由口鼻侵入脾胃。由此可見,體表和內臟元氣的盛衰與疾病的發生有直接關係。
然而,以上只是普遍的道理,疾病的變化多端,不能一概而論。因為個人的體質強弱不同,感受邪氣的程度也有輕重之分,必須仔細判斷邪氣入侵的部位,再根據經絡氣血的運行來驅除邪氣。經絡是貫通體表和內臟的通道,體表和內臟的邪氣都可以通過經絡來驅除。邪氣去除了,氣血運行恢復正常,疾病自然痊癒。因此,張仲景將疾病分為六經,並根據脈象和症狀制定治療方法,繼承和發展了軒轅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理論。那些不深入研究張仲景的醫學理論,而流於淺薄偏激的人,豈不是醫學界的罪人嗎?
此外,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記載:春天容易生病的部位是頭部;夏天容易生病的部位是內臟;秋天容易生病的部位是肩背;冬天容易生病的部位是四肢。這與本文所述內容相似,但各有不同的道理,詳見後面的虛風賊邪篇,可以參考比較。
筋骨不得屈伸
《靈樞·終始篇》說:手彎曲卻無法伸直,病在筋;手伸直卻無法彎曲,病在骨。病在骨則治骨,病在筋則治筋。
筋攣縮,所以彎曲卻無法伸直;骨骼強硬,所以伸直卻無法彎曲。肝主筋,腎主骨,治療時應根據病變部位的臟腑來治療。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說:膝蓋是筋的府庫,屈伸困難,走路時彎腰駝背,說明筋將要衰敗了;骨骼是骨髓的府庫,不能久站,走路時搖搖晃晃,說明骨骼將要衰敗了。
從一個人走路站立的樣子,就可以知道他的筋骨是否將要衰敗。憊,就是衰敗的意思。
疹筋
《素問·奇病論》中,黃帝問道:人如果尺脈跳動很快,筋脈緊繃外現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是疹筋,患者腹部必定脹痛,皮膚會出現白色或黑色的斑點,則病情嚴重。
疹,是指氣血凝結而導致的疾病。風熱之邪鬱結在血脈中,就會發為疹子。疹筋是指肝主筋,腎水虧虛,不能滋養肝臟,肝陽鬱結在下,不能上達,所以尺脈跳動很快,而且肝枯筋燥,筋脈緊繃外現,腹部也會拘急不舒。如果皮膚出現白色或黑色的斑點,說明金水不能相生,肺腎功能失調,肝病就會更加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