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五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1)

1. 諸病源流

邪客於陽蹺之脈,令人目痛,從內眥始。

人有所墜墮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,此上傷厥陰之脈,下傷少陰之絡。

邪客於手陽明之絡,令人耳聾,時不聞音。

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,在分肉間痛而刺之。

邪客於足陽明之絡,令人鼽衄,上齒寒。
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脅痛不得息,咳而汗出。咳者,溫衣暖食。

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內食。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,嗌中腫,不能內唾,時不能出唾者。

邪客於足太陰之絡,令人腰痛,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息。

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,引脅而痛。
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痛,髀不可舉。

邪客於五臟之間,其病也,脈引而痛,時來時止。

邪客於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,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以竹管吹其兩耳,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,燔治,飲以美酒數杯,不能飲者灌之,立已。

手足陰陽十二經交接之處,皆由絡脈通貫。經如粗枝而直,絡如細枝而橫,由絡分枝而更細者名孫絡,故經有陰陽淺深,而絡亦如之,其部位皆隨經而繆處者也。以上所列病證,皆絡氣行到之處邪客之,其氣或閉或逆,故現諸病。其同一經而有重迭病證不同者,因經之首尾皆有絡,而部位又有淺深高下,故其現病各異也。若其流行次序,及十二經所現病證,已詳經絡門中經脈篇,當合觀之,義理更明也。

惟絡脈既通經之首尾,而又散布周身,其孫絡淺在皮腠之間而脈愈細,故受邪則氣閉不通,凡麻木、痹痛及遊走不定者,皆為絡病。而陽絡在表,故傷則血外溢而為吐為衄;陰絡在裡,故傷則血內溢而為便血溺血也。外邪從絡入經,氣血自經注絡,而血隨氣行,自內出外,邪則由表入里,故逆之而成病。

若氣血旺,邪不能入,故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但六氣之邪,有陰陽清濁之異,故亦隨類相感,或由皮毛而入於經者,或由口鼻而入從中道,而分走表裡者,其現證皆各不同,則必辨明而治之,故當洞明經絡部位之淺深也。

邪隨時令氣候入客

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岐伯曰: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中。帝曰: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春者,天氣始開,地氣始泄,凍解冰釋,水行經通,故人氣在脈;夏者,經滿氣溢,入孫絡受血,皮膚充實;長夏者,經絡皆盛,內溢肌中;秋者,天氣始收,腠理閉塞,皮膚引急;冬者蓋,藏血氣在中,內著骨髓,通於五臟。是故邪氣者,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。

至其變化,不可為度,然必從其經氣,闢除其邪,除其邪,則亂氣不生。

白話文:

諸病源流

邪氣入侵陽蹺脈,會導致眼睛疼痛,疼痛從內眼角開始。

人若跌倒受傷,瘀血停留在體內,腹部脹滿,難以前後活動,應先服用瀉下藥物。這是上傷厥陰脈,下傷少陰絡。

邪氣入侵手陽明絡脈,會導致耳聾,時而聽不見聲音。

凡是痹症,疼痛遊走不定,則疼痛在肌肉之間,並伴有刺痛感。

邪氣入侵足陽明絡脈,會導致鼻衄(流鼻血),上齒發冷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陽絡脈,會導致脅肋疼痛,呼吸困難,咳嗽並伴有汗出。咳嗽時,應穿著溫暖的衣服,吃溫熱的食物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陰絡脈,會導致咽喉疼痛,無法吞咽食物。無緣無故容易發怒,氣體上升衝擊咽喉,咽喉腫脹,無法吞咽唾液,有時甚至無法吐出唾液。

邪氣入侵足太陰絡脈,會導致腰痛,疼痛牽引到少腹,並伴有拘急感,無法仰臥休息。

邪氣入侵足太陽絡脈,會導致肢體拘攣,背部肌肉緊繃,並伴有脅肋疼痛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陽絡脈,會導致髖關節疼痛,大腿無法抬起。

邪氣侵犯五臟之間,會導致脈絡牽引疼痛,時發時止。

邪氣入侵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絡脈,這五條絡脈都匯聚於耳中,向上連接左耳角。如果五條絡脈都阻塞不通,會導致全身脈搏跳動,但人卻失去知覺,狀如屍體,或稱之為屍厥。可用竹管吹兩耳,剃去左耳角附近一寸頭髮,用火灸治療,並飲用數杯美酒,不能飲用者可灌服,即可痊癒。

手足陰陽十二經脈的交接處,都是由絡脈貫通。經脈如同粗大的枝幹,直行;絡脈如同細小的枝條,橫行;由絡脈分出更細小的分支,稱為孫絡。因此,經脈有陰陽深淺之分,絡脈也一樣,其位置都隨著經脈而分布。以上所列疾病,都是邪氣侵犯絡脈所致,絡脈之氣或閉塞或逆亂,因此出現各種疾病。同一經脈出現不同的病症,是因為經脈的起始和終點都有絡脈分支,而且部位有深淺高低之分,所以表現出的病症各不相同。至於邪氣的流行順序,以及十二經脈所出現的病症,已經在經絡篇的經脈部分詳細說明,應該結合起來閱讀,才能更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絡脈貫通經脈的起始和終點,並遍布全身,孫絡淺在於皮膚肌肉之間,脈絡更加細小,所以受邪氣侵犯,氣血就會閉塞不通。凡是麻木、痹痛以及遊走不定之痛,都是絡脈病變。陽絡在體表,所以受傷則血液外溢,表現為吐血或鼻衄;陰絡在體內,所以受傷則血液內溢,表現為便血或血尿。外邪從絡脈侵入經脈,氣血由經脈注入絡脈,血液隨著氣運行,由內向外流動,邪氣則由表入裡,逆行而致病。

如果氣血旺盛,邪氣就無法侵入,所以說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但是六淫邪氣,有陰陽寒熱清濁的不同,所以也隨類相感,或由皮膚毛孔侵入經脈,或由口鼻侵入,從中間通道分佈到表裡,其表現的症狀都各不相同,必須辨明而治療,所以應該透徹了解經絡的部位深淺。

邪氣隨季節氣候變化而入侵

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岐伯說:春季的邪氣在經脈,夏季的邪氣在孫絡,長夏季的邪氣在肌肉,秋季的邪氣在皮膚,冬季的邪氣在骨髓。黃帝問道:我願聞其故。岐伯說:春天,天氣開始溫暖,地氣開始舒展,冰雪融化,水流暢通,所以人體的氣血運行在經脈;夏天,經脈充盈,氣血溢出,進入孫絡,血液充盈,皮膚飽滿;長夏,經絡都充盛,氣血溢於肌肉之中;秋天,天氣開始收斂,皮膚毛孔閉塞,皮膚收縮;冬天,氣血藏於體內,聚集在骨髓,通於五臟。所以邪氣常常隨著四時之氣血而入侵。

邪氣的變化難以預料,但必須根據經脈之氣的運行,驅除邪氣。驅除邪氣,則紊亂之氣就不會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