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6)
卷四上 (6)
1. 驗色辨生死
雷公曰:人不病卒死,何以知之?帝曰:大氣入於臟腑者,不病而卒死矣。雷公曰:病小愈而卒死者,何以知之?帝曰:赤色出兩顴,大如拇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;黑色出於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
大氣者,大邪之氣,直入臟腑,以其內虛故也。如世所云直中傷寒、悶痧等類,暴發暴死,其未發之先,亦必有黑色大如拇指者,成條成塊,摶結不散,出現於闕庭之中。闕庭心肺之部,大邪犯心,故卒死也。顴者,骨之本,骨髓、腎水所生者也,水涸髓枯,孤陽發露,故赤色出現於兩顴,病雖小愈,必卒然而死,以其腎水絕也。
《素問·刺熱論》曰: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;心熱病者,顏先赤;脾熱病者,鼻先赤;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;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也。
此未病而色先現於面者,當先治之,其後雖發,亦必輕而易愈,是不可忽也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岐伯曰: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,赤欲如帛裹朱,不欲如赭;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;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;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;黑欲如重漆,不欲如地蒼。五色精微象見矣,其壽不久也。
精神聚於目,而能明見一切,五色現於面,為氣之光華。氣充則津液輸布,而五色必光明潤澤,不欲如赭、鹽、藍、黃土、地蒼之乾枯也。乾枯則精氣內微之象現矣,其壽不久也。然光華要含蓄,故欲如帛裹朱、羅裹雄黃,則其陽氣內充而周密,故經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若光華太露,反非佳象,如桃柳之鮮妍,不如松柏蒼翠之永壽也。
於此可悟觀色之妙理,而為望診之要道也。
夫精明者,所以視萬物,別黑白,審長短。以長為短,以白為黑,如是則精衰矣。
此專言目也。目之精采,醫家可見,其神光或有短長,亦須問之。如其視物之長短黑白,顛倒錯亂,而目無紅痛翳障等病,則其精氣衰微,而神光散漫,非吉象也。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岐伯曰:色見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死也。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;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;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;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;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,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
五臟具五行之性,而色現五行之氣。五臟之氣相生而通和,故色現者,於一色中必略兼各色,雖病不虞。或如草茲、如枯骨等者,既枯夭不澤,而又純現一色,則其臟氣偏勝而偏絕,故死也;其如翠羽、烏羽等者,皆明潤而有生氣,雖病可生也。如以縞裹者,即上文含蓄勿露之理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雷公:「人如果沒有生病卻突然死亡,要如何知道原因?」黃帝回答:「那是因為大自然的邪氣直接侵入臟腑,才會沒有生病就猝死。」雷公又問:「如果病人小病剛好卻突然死亡,要如何知道原因?」黃帝回答:「如果臉頰兩顴出現像大拇指大小的紅色,即使小病稍微好轉,也一定會突然死亡;如果印堂出現像大拇指大小的黑色,一定會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。」
所謂的「大氣」,指的是強烈的邪氣,直接侵入臟腑,這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的緣故。就像世俗說的「直中傷寒」、「悶痧」這類疾病,會突然發病、突然死亡。在發病之前,一定會在印堂出現像大拇指大小、成條狀或塊狀、凝聚不散的黑色。印堂是心肺的部位,強烈邪氣侵犯心臟,所以會猝死。顴骨是骨頭的根本,由骨髓和腎水產生。如果腎水乾涸、骨髓枯竭,陽氣就會獨自外露,所以兩顴會出現紅色,即使小病稍微好轉,也一定會突然死亡,這是因為腎水已經耗竭。
《素問·刺熱論》中提到:肝臟有熱病的人,左臉頰會先變紅;心臟有熱病的人,臉會先變紅;脾臟有熱病的人,鼻子會先變紅;肺臟有熱病的人,右臉頰會先變紅;腎臟有熱病的人,下巴會先變紅。在疾病還沒發作前,如果臉上出現紅色,就要先治療,這就叫做「治未病」。
這些還沒生病卻先在臉上出現氣色的人,應該先治療。之後即使發病,也會比較輕微、容易治癒,這是不可忽略的。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中,岐伯說:「所謂的精明五色,是氣的精華外現。紅色要像絲綢包裹著朱砂,不要像紅土;白色要像鵝毛,不要像鹽;青色要像蒼璧的光澤,不要像藍色;黃色要像羅紗包裹著雄黃,不要像黃土;黑色要像厚漆,不要像乾枯的黑色土壤。如果五色精微的景象出現,那麼壽命就不會長久了。」
人的精神聚集在眼睛,能夠清楚看到一切事物。五色顯現在臉上,是氣的光華。氣充足,津液就能正常輸送,五色必然光亮潤澤,不應該像紅土、鹽、藍色、黃土、乾枯黑色土壤那樣乾燥枯槁。如果乾燥枯槁,就代表精氣內虛,壽命不會長久。然而光華要含蓄,所以要像絲綢包裹著朱砂、羅紗包裹著雄黃,這樣陽氣才會在內充足而周密。所以經典說:「陰陽平和,精神才能安定。」如果光華太過外露,反而不是好現象,就像桃花柳樹雖然鮮豔,卻不如松柏蒼翠來得長壽。
從這裡可以領悟觀察氣色的奧妙,這是望診的重要方法。
所謂的「精明」,是用來看萬物、辨別黑白、審視長短的能力。如果把長的看成短的,把白的看成黑的,那就表示精氣衰弱了。
這段話專門講的是眼睛。醫家可以觀察眼睛的精采神氣,它的光芒會有長短的變化,也要詢問病人的情況。如果病人看東西時,長短、黑白顛倒錯亂,而眼睛又沒有紅腫疼痛或長翳膜等疾病,就表示精氣衰微、神光散亂,這不是好現象。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中,岐伯說:「如果臉色青得像草席,就會死亡;如果臉色黃得像枳實,就會死亡;如果臉色黑得像煙灰,就會死亡;如果臉色紅得像血塊,就會死亡;如果臉色白得像枯骨,就會死亡。這五種顏色出現,都代表即將死亡。如果臉色青得像翠鳥羽毛,就代表有生機;如果臉色紅得像雞冠,就代表有生機;如果臉色黃得像蟹腹,就代表有生機;如果臉色白得像豬油,就代表有生機;如果臉色黑得像烏鴉羽毛,就代表有生機。這些顏色是五臟在身體外表所呈現的精華:心臟健康,臉色就好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朱砂;肺臟健康,臉色就好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;肝臟健康,臉色就好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深藍色;脾臟健康,臉色就好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栝蔞果實;腎臟健康,臉色就好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。」
五臟具有五行的屬性,而顏色則表現出五行的氣。五臟的氣息相互滋生、和諧流通,所以臉色即使有病,也會在單一顏色中略微混合其他顏色,這樣就不必過於擔心。如果臉色像草席、枯骨等那樣枯槁不潤澤,又呈現單純一種顏色,就表示臟氣過於偏盛或偏絕,所以會死亡。如果臉色像翠鳥羽毛、烏鴉羽毛等那樣明亮潤澤、富有生氣,即使有病也能夠痊癒。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東西,就是指上述的含蓄不外露的道理。
白色絲綢是肺的顏色,肺像華蓋一樣覆蓋在身體外表,它的氣息在外,所以像是用絲綢包裹著一樣,明亮潤澤。這就是五臟在身體外表所呈現的精華。
凡是觀察五色奇脈時,如果臉色發黃、眼睛發青,臉色發黃、眼睛發紅,臉色發黃、眼睛發白,臉色發黃、眼睛發黑,這些都是不會死亡的;如果臉色發青、眼睛發紅,臉色發紅、眼睛發白,臉色發青、眼睛發黑,臉色發黑、眼睛發白,臉色發紅、眼睛發青,這些都是會死亡的。
所謂的「奇」,指的是與原本疾病脈象不同的情況。凡是出現疾病脈象,再觀察臉上的五色,如果臉上有黃色就代表有生機,沒有黃色就代表會死亡。黃色是中土之氣,就像脈象有胃氣就有生機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一樣。如果沒有中土之氣,那麼金木水火就會互相剋制,只會出現青白赤黑的顏色,所以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