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0)

1. 熱厥寒厥

《素問·厥論》帝曰:厥之寒熱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什麼是厥症的寒熱表現?岐伯回答:當陽氣在下部衰弱時,就會出現寒厥;當陰氣在下部衰弱時,就會出現熱厥。

陰陽之氣根於腎,腎者足少陰也。其氣由臟腑出於經脈,升降流行,仍歸於臟,循環不休。如氣有偏傾,則升降不調,而經脈鬱閉,陰陽相格,不得交通,乃為厥逆。以其根於足少陰經,故厥起於足,陽衰為寒厥,陰衰為熱厥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之氣的根本在於腎臟,腎臟屬於足少陰經。這股氣息從臟腑中流出,進入經脈之中,升降運行,最後還是會回到臟腑之中,循環不止。如果氣息偏頗不均勻,就會導致升降失調,而經脈鬱積不通,陰陽互相抵觸,無法流通,這就是厥逆。由於其根本在於足少陰經,所以厥逆會從足部開始,陽氣衰弱則為寒厥,陰氣衰弱則為熱厥。

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,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陽熱之症發作時,為什麼一定先從腳底開始?

岐伯回答:人體的陽氣從腳底的五個腳趾開始升起,陰脈則集中於腳底,並聚集在腳心,所以陽氣旺盛時,就會導致腳底發熱。

陰脈集於足下而聚足心,足心腎經之湧泉穴也。足三陰經行於趾內,足三陽經行於趾外,而陰陽之氣,交接於指尖,互相通和而流行者,陽氣勝則溢於陰位,故足下熱也。

白話文:

陰脈匯聚於腳底,集中在腳心,而腳心的腎經穴位就是湧泉穴。腳的三條陰經沿著腳趾內側運行,腳的三條陽經沿著腳趾外側運行。陰陽之氣在腳尖交接,相互和諧地運行。如果陽氣太盛,就會溢出陰位,因此腳底會發熱。

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,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寒厥發作時感到寒冷,一定是從五個手指末梢開始,然後往上到膝蓋,為什麼會這樣呢?

岐伯回答:陰氣從五指的內側開始生起,在膝蓋下方聚集,並在膝蓋上方凝聚,所以陰氣旺盛時,從五個手指到膝蓋上就會感到寒冷,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,都是從身體裡面產生的。

陽氣行於指表者不熱,而陰氣行於指里者獨寒,以陰氣集膝下而聚膝上,故寒不從外,而從五指之內上於膝,其陰盛陽衰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運行在手指表面時,不會感到熱,而陰氣運行在手指內部時,卻感到寒冷。因為陰氣會聚集在膝蓋下方,並向上匯聚在膝蓋上方,因此寒冷不是從外部來的,而是從五個手指內部向上傳導到膝蓋。由此可見,陰氣旺盛,陽氣衰弱。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,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寒症是因失去什麼而造成的?

岐伯答:下部的陰部是筋脈匯集之處,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相交之位。春夏時節,陽氣旺盛,陰氣衰退;秋冬時節,陰氣旺盛,陽氣衰退。此人體質欠佳,秋冬時節過度勞累,導致下半身的氣血無法向上輸送。精氣向下溢出,邪氣趁機向上入侵。氣血積於體內,陽氣衰退,無法暢通經絡。陽氣逐日減弱,陰氣獨存,因此導致手足發冷。

太陰、陽明,統一身之陰陽,而陽明又主潤宗筋者也。男女皆有宗筋,而聚於前陰,為太陰、陽明之所會合者也,故一身陰陽之氣,亦聚會於此,以為生育之本也。人身與天地合同氣化者,故春夏則陽升而多,陰降而少;秋冬則陰升而盛,陽降而衰。此人本質強壯,恃強妄作,秋冬陽氣本衰而又傷之,奪其所用,迨冬至陽將升,與陰上爭而不能復其元。上爭者,如剝卦,剝必轉復,陰陽方和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和陽明經共同掌管人體的陰陽平衡,而陽明經還主導筋脈的滋潤。男女都有筋脈,它們都集中於下陰部,這是太陰經和陽明經會合的地方,因此全身的陰陽之氣也聚集在此,成為生育的根源。人體與天地相應,天氣順應五行氣化的變化規律。因此,春夏時節陽氣上升增多,陰氣下降減少;秋冬時節陰氣上升增強,陽氣下降衰弱。如果一個人身體強壯,依仗自己的體魄而胡作非為,在秋冬時節陽氣本來就衰弱,再傷及陽氣,奪走陽氣所應有的功能,等到冬至時陽氣將要上升,與陰氣爭奪而不能恢復原本的平衡。所謂爭奪,就像是《易經》中的剝卦,剝卦象徵陰陽消長,陰盛陽衰,剝變到極點就會轉化為復卦,陰陽才得以調和。

陽氣既奪,不能復則不能應時升旺,其精氣散溢而反下泄,陰邪之氣,乘虛上僭,夫陰陽和平之元氣,因中敷布而達外者也,陽氣衰,則不能敷布滲營其經絡,而陽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皆寒,而為厥逆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一旦耗損,不能恢復,就會無法在適當時機升起旺盛,精氣就會散逸而下瀉,陰邪之氣趁著陽氣虛弱而侵犯人體。陰陽平和的元氣,是靠著內部溫煦而達到外表的,陽氣衰弱,就無法溫煦和滋養經絡,導致陽氣日漸損耗,陰氣獨存,因此手腳都會冰冷,產生厥逆的症狀。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熱厥是如何產生的?」岐伯答道:

酒進入胃中後,絡脈充盈,經脈虛弱。脾臟負責將胃部的津液運輸到全身,陰氣虛弱時陽氣就會進入,陽氣進入則胃部不和諧,胃部不和諧則精氣耗盡,精氣耗盡則無法滋養四肢。

這種人必定經常在喝醉酒後進入房中,導致氣聚於脾臟而無法疏散。酒氣和穀氣相互交錯,熱氣在體內聚集,因此全身發熱,內熱導致小便發赤。

酒氣旺盛而兇猛,腎氣日漸衰弱,陽氣獨勝,所以手足發熱。

絡脈屬衛,衛為陽;經脈屬營,營為陰。酒氣慓悍助衛,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。營衛之氣出於脾胃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侵入而胃不和,胃不和則水穀精氣耗竭,而不營運於四肢也。此由醉飽欲火劫爍陰精,陽氣變成邪熱,聚於脾中不散,脾主肌肉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腎陰之氣因而日衰,邪陽之氣獨勝,故手足之熱尤甚於身,名為熱厥也。

白話文:

奸營,邪於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邪於​身,​​之​​身​熱​尤​​​邪​衰​於​​營​熱身​​熱​尤​營​​衰​​之​熱​​於​衰​熱​精​之​於​​熱​​​精​矣,​​於​故​熱​腎​於​故​故​腎​精​於​故​之​熱​營​矣​於​腎​矣​脈​於​故​脈​於​之​脈​於​腎​脈​於​​之​熱​營​脈​腎​於​​營​熱​腎​​熱​精​於​腎​於​​之​脈​衛​於​​熱​脈​於​腎​於​故​​營​之​衛​​熱​於​​腎​於​ 故​ 熱​於​營​腎​於​ 於​ 故​脈​之​衛​於​ 故​腎​ 於​腎​之​ 故​ 於​故​腎​之​故​​腎​ 於​ 於​ 衛​於​腎​之​故​營​於​腎​於​​故​熱​故​腎

2. 陰厥陽厥

帝曰:厥或令人厥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,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有些時候,邪氣讓人突然昏厥,有些時候讓人突然神志不清,發作時間短則半日,長則一日才恢復知覺,這是為什麼呢?」岐伯回答道:「陰氣過度聚集在上半身,下半身就會虛弱,下半身虛弱就會導致腹脹腹滿。陽氣過度聚集在上半身,下半身的氣就會衝上來,邪氣也會隨之上逆,上逆之後陽氣就會混亂,陽氣混亂就會導致神志不清。」

厥滿者,氣厥而腹脹滿,由陰氣盛於上而虛於下之故也。蓋陰無陽不生,陽無陰不化,陰虛於下,則下焦陽氣不能宣化而上壅,故腹脹滿也;陽氣盛於上者,由下焦之陽重上,是亢陽化邪氣而逆也,逆則陽和之氣亂,而心神飛越,昏不知人。其厥有微甚,或半日,或一日,其氣返順方蘇耳。上明寒熱厥逆,此明陰陽厥逆也。

白話文:

厥滿是指氣竭而腹部腫脹,是由於陰氣太強,陽氣不足所致。陰氣沒有陽氣不能生長,陽氣沒有陰氣也不能化育。陰氣在下方虛弱,下方的陽氣就不能宣化,因而上沖,所以腹部腫脹。陽氣盛於上方,是因為下方的陽氣過多而上逆,這是亢盛的陽氣化為邪氣導致的逆亂。逆亂則陽氣和順之氣混亂,心神就會飛揚,昏迷不認人。厥症有輕重之分,或半日,或一日,當氣血運行正常時,人才能甦醒。前面講了寒熱厥逆,這裏講的是陰陽厥逆。

3. 六經厥

帝曰:願聞六經脈之厥狀、病能也。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;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;少陽之厥,則暴聾,頰腫而熱,脅痛,䯒不可以運;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;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;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䯒內熱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白話文:

以下詳細說明厥證,不只是手腳寒冷發熱纔算是厥,凡是外感、內傷,氣血虛實,導致陰陽失調,經脈無法正常運行,都叫做厥。

此以下詳明厥證,不獨手足寒熱為厥,而凡外感、內傷,氣血虛實,以致陰陽乖逆,經脈不得循序周流,皆名厥也。巨陽即太陽,太陽經脈盛於頭,厥則其氣更盛於上,故腫首頭重,上盛則下虛,故足不能行,眴僕者,目眩跌僕也,此由陰虛,根本不固,陽氣暴逆之厥也,陽明行氣於三陽,邪熱盛則水不濟火,獨火亂其神明,故發癲狂走呼,面赤而熱,妄見妄言,此三承氣湯之實證也;少陽及三陰經之厥,亦與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載病證、義理相同,明彼即明此,然其中皆有虛實不同,余後集仲景條下已詳明矣。此云補瀉以經取之者,皆針法也。

巨陽指太陽經,太陽經脈盛於頭部,厥證時它的氣更盛於頭部,所以會頭腫脹、頭重腳輕,上虛則下實,所以腳無法行走。眩僕是指頭暈目眩,跌倒在地,這是因為陰虛,根本不穩固,陽氣暴逆所致的厥證。

陽明經運行氣血於三陽經,邪熱盛則水不能制火,只有火氣擾亂神志,所以發出瘋狂的叫喊,臉色發紅發熱,出現幻視和胡言亂語,這是三承氣湯的實證。

少陽經和三陰經的厥證,也與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的病證和道理相同,明白《傷寒論》就能明白這個,但是其中都有虛實之分,我在後集的仲景條目下已經詳細說明瞭。

這裡所說的根據經絡來決定補瀉,都是針灸的方法。

以上雖名六經之厥,而多現臟腑之證,以六經內通臟腑者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脈主要分布在頭部,當厥證出現時,太陽經的氣更盛於頭部,因此會出現頭部腫脹、頭重腳輕,上虛下實的現象,導致無法行走。頭暈目眩、跌倒在地,這是由於陰虛、根基不穩固,陽氣暴逆所致的厥證。

陽明經運行氣血於三陽經,邪熱盛極,水無法制火,只有火氣擾亂神志,所以會出現瘋狂叫喊、臉色發紅發熱、幻視和胡言亂語等症狀,這是三承氣湯的實證。

少陽經和三陰經的厥證,也與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的病證和道理相同,只要明白《傷寒論》就能理解這些厥證。但其中都有虛實之分,我在後集的仲景條目下已經詳細說明了。

這裡所說的根據經絡來決定補瀉,都是針灸的方法。

雖然這些厥證以六經來命名,但實際上表現的卻是臟腑的病證,這是因為六經內通臟腑的關係。

太陰厥逆,䯒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;少陰厥逆,虛滿嘔,變下泄清,治主病者;厥陰厥逆,攣腰痛,虛滿前閉,譫言,治主病者;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;太陽厥逆,僵仆嘔血,善衄,治主病者;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發腸癰,不可治,驚者死;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;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;手心主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;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;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,嗌腫,痓,治主病者。

白話文:

太陰厥逆(脾胃虛寒)

症狀:身體蜷縮,肢體抽搐、疼痛,心痛牽引到腹部。治療主治。

少陰厥逆(腎氣虛寒)

症狀:虛胖,嘔吐、腹瀉清液。治療主治。

厥陰厥逆(肝氣虛逆)

症狀:腰痛、虛胖,小便閉塞,神志不清。治療主治。

三陰俱逆(脾、腎、肝氣虛逆)

症狀:手腳冰冷,大小便不通暢,三天內死亡。

太陽厥逆(心氣虛逆)

症狀:僵硬昏厥,嘔吐血液,鼻出血。治療主治。

少陽厥逆(肝膽氣虛逆)

症狀:腰部和頸部活動受限,發出腸癰,無法治療,驚恐致死。

陽明厥逆(胃氣虛逆)

症狀:喘息、咳嗽、發熱,容易受到驚嚇、鼻出血、嘔吐血液。

手太陰厥逆(肺氣虛逆)

症狀:虛胖、咳嗽,容易嘔吐泡沫液體。治療主治。

手少陰厥逆(心氣虛逆)

症狀:心痛牽引到喉嚨,發熱,無法治療致死。

手太陽厥逆(大腸氣虛逆)

症狀:耳鳴、眼睛流淚,無法轉動頸部,無法彎腰和仰頭。治療主治。

手陽明厥逆(胃氣虛逆)、手少陽厥逆(膽氣虛逆)

症狀:發出喉嚨腫痛,喉嚨腫脹、疼痛。治療主治。

按前卷營衛經絡門十二經條下,凡臟經之病,皆云是主某臟所生病者,其腑經之病,或云是主津液所生病,或云主氣、主血等,各皆不同,皆明其病由此而發,故云是主所生病者。蓋人之生,先生五臟為體,由臟氣生六腑為用,故曰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謂其體則常固也,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謂其用則生化流通也,而筋骨血氣津液經脈,又從腑氣生化,為腑之用。

白話文:

根據上卷的「營衛經絡門」中的十二經條目,凡是臟腑經絡的疾病,都說是某個臟腑本身引起的。而腑經的疾病,有的說是津液問題引起的,有的說是氣、血等問題引起的,各有不同。這都說明瞭這些疾病是由這些臟腑造成的,所以說它們是「主所生病」的。

人出生後,首先形成的是五臟,由臟氣產生六腑來執行功能。所以說,「臟」是儲藏精氣而不外瀉的,它的本質是穩固的;「腑」是傳導和轉化物質而不儲藏的,它的功能是使生化過程通暢。而筋骨、血氣、津液和經脈等,又從腑氣中轉化產生,是腑的功能體現。

是故臟經之病,從本臟之體所生,故皆曰是主某臟所生病;若腑經之病,從生化之用所生而為主病,故或主氣、主血、主筋骨等之不同也。此篇言太陰厥逆者,是主脾所生病也,脾為足太陰經,故足䯒急攣,脾位於腹而通心氣,故心痛引腹,當從脾臟主治也,下皆仿此;其少陰厥逆,是主腎所生病者,腎主下焦,下焦厥逆,則中焦氣壅,故虛滿而嘔,嘔則氣通,故變泄清,泄清者,下泄清稀,因中焦穀食不化也;厥陰厥逆者,是主肝所生病也,肝主筋,故筋急而攣,肝腎同源,故腰痛,肝氣橫逆,則虛滿,肝主癃閉,故前陰閉不通,肝藏魂,肝厥傷魂,則譫言,或有如死者;若三陰俱厥逆,則肝脾腎皆傷,故前後便不得通,手足皆寒,而內外之氣盡厥,故三日而不通和則死也;太陽膀胱經厥逆,是主筋所生病者,筋病,故僵仆不能起動,陽氣厥逆,則血妄溢,故嘔血善衄也;少陽膽經厥逆,是主骨所生病者,其經居半表半裡,正當肉裡而近骨,表裡之氣,由此出入,故名其經為樞,其氣厥逆,則樞折而骨病,故機關不利,骨本從腎生,故腰折不可以行,經氣上項,故項強不可顧,其陽內郁化熱,與腸中濁氣壅結而成癰,膽內連肝,肝傷則驚,是腑臟俱傷,故不可治而死也;陽明胃經厥逆,是主血所生病者,肺胃相連,胃氣逆於肺,故喘而咳,脾胃主肉,故身熱,肝藏血而心主血,陽明為多氣多血,是主血所生病,則心肝之火皆動,故善驚而衄,且嘔血也;手太陰厥逆,是主肺所生病者,肺氣逆,故虛滿而咳,沫出於肺,故善嘔沫也;手心主少陰,乃心包連心厥逆,心包是主血脈所生病,心是主心臟所生病者,故心痛引喉,而身熱者,心臟近喉,心火逆,則身熱也,按本經云;凡稱心病者,心包受邪也,心臟堅固不受邪,受邪則神去而死,此言死不可治者,是心臟傷也;手太陽小腸經厥逆,是主液所生病者,蓋小腸為受盛之官,主化物,液由水穀所化,故厥逆,而液不生化則生病,其支脈循頸至目眥入耳中,故耳聾、泣出、項強也,氣上逆則下虛而不轉旋,故腰硬不可以俯仰也;手陽明大腸經,主津液所生病,手少陽三焦經,主氣所生病,二經厥逆,則氣閉而津液不輸,陽郁化火而上炎,乃發喉痹嗌腫,津液不輸,則筋脈燥急而痓,痓即痙也。以上皆當治其主病者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臟器系統的疾病,是由其臟器本身造成的,所以都說是某個臟器出了問題;而腑臟系統的疾病,是由其消化吸收作用所造成的主發病因,主發病因可能不同,如氣、血、筋骨等。

本篇所說的太陰厥逆,是由脾臟引起的疾病,脾臟屬足太陰經,所以腿腳會抽筋,脾臟位於腹部且連通心氣,所以心痛會引發腹痛,應從脾臟著手治療;其他依此類推。

少陰厥逆,是由腎臟引起的疾病,腎臟主管下半身,下半身厥逆,則中半身氣血堵塞,所以會嘔吐、腹脹,嘔吐後氣血通暢,所以會變成瀉清,瀉清是指下痢稀便,因為中半身的食物未消化。

厥陰厥逆,是由肝臟引起的疾病,肝臟主管筋骨,所以筋骨會抽搐,肝腎同源,所以會腰痛,肝氣逆行,則會虛脹,肝臟主管排尿,所以小便不通,肝臟儲藏魂魄,肝臟厥逆會損傷魂魄,所以會胡言亂語或昏迷。

如果三陰俱厥逆,則肝脾腎都受傷,所以大小便不通,手腳冰冷,內外氣血完全厥逆,所以三天後不恢復就沒救了。

太陽膀胱經厥逆,是由筋骨引起的疾病,筋骨出問題,所以僵硬不能動,陽氣厥逆,則血會亂流,所以會嘔血、流鼻血。

少陽膽經厥逆,是由骨骼引起的疾病,其經脈介於表裡之間,正位於肌肉內而接近骨骼,表裡之氣由其進出,所以稱其為樞紐,其氣厥逆,則樞紐折斷而骨骼出問題,所以關節不利,骨骼由腎臟生出,所以腰折無法行動,經氣上行至頸部,所以頸部僵硬無法轉動,其陽氣內蘊化熱,與腸道濁氣結合形成膿腫,膽臟與肝臟相連,肝臟受傷則會驚厥,腑臟俱傷,所以無法治癒而死亡。

陽明胃經厥逆,是由血引起的疾病,肺胃相連,胃氣逆於肺,所以會喘咳,脾胃主管肌肉,所以會發燒,肝臟儲血而心臟主管血,陽明經有充足的氣血,是由血引起的疾病,則心肝之火都會動,所以容易受驚、流鼻血,也會嘔血。

手太陰厥逆,是由肺引起的疾病,肺氣逆,所以虛脹而咳嗽,泡沫從肺部排出,所以容易嘔吐泡沫。

手心主少陰,是指心包和心臟同時厥逆,心包是由血脈引起的疾病,心臟是由心臟引起的疾病,所以心痛會引發喉痛,而發燒是因為心臟靠近喉嚨,心火逆,則會發燒;根據本經所說,凡是稱作心病的,都是心包受邪,心臟堅固不受邪,受邪則神識離去而死亡,這句話說明死不可治的,是心臟受傷。

手太陽小腸經厥逆,是由津液引起的疾病,因為小腸是接受和儲存食物的器官,主管消化,津液是由水穀轉化而來,所以厥逆,則津液不消化而生病,其支脈循著頸部到眼睛內角進入耳朵,所以會耳聾、流淚、頸部僵硬,氣上逆則下半身虛弱而不能轉動,所以腰部僵硬無法俯仰。

手陽明大腸經,主管津液引起的疾病,手少陽三焦經,主管氣引起的疾病,兩條經絡厥逆,則氣血不通而津液不輸送,陽氣內蘊化火而向上炎,就會導致喉嚨痛、腫脹,津液不輸送,則筋脈乾燥緊繃而抽搐。

以上都應治療其主發病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