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5)

1. 辨色合脈以驗病

故觀其色之走內走外,即知其病之走內走外也。內為臟為陰,外為腑為陽。病生於陰,必先從陰治,病退而後和其陽,病生於陽者亦然。若反之,則誅伐無過而傷正氣,其邪在外者,反乘虛入內;邪在內者,正氣既傷,病必變而更重。此陰陽表裡,治之先後,不可錯也。若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外邪入於內也。

滑大,是陽明證,代而長,是太陰證,此陽邪並於陰,陰陽擾亂,神氣昏瞀,目見異物,志有所惡,如譫語、發狂等病也。此必用苦寒、鹹寒之藥,以變其陽熱邪氣,而後病方已也。

雷公曰: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,厥逆者,寒濕之起也,別之奈何?帝曰:當候闕中,薄澤為風,沖濁為痹,在地為厥。此其常也,各以其色言其病。

夫四診之道,色脈尤微妙難辨,然其至理,不外陰陽兩端。上言青黃赤白黑五色,而辨其為痛、為熱、為寒,此又以色之薄澤沖濁而辨其邪,詞若與上不同,而皆不外陰陽之理。蓋風為陽邪,陽性輕浮而明,故其色薄而澤,澤者。明潤也;寒濕陰邪,陰性晦濁,故其色沖濁,沖,猶充也,寒濕合而成痹病也;在地者,色現下亭地部,是陰邪居陰部,故足厥冷。

此陰陽之常理也,故各以其色而辨邪,各以其部而辨病,其病之千變萬化,而能明陰陽至理者,自可辨之無誤也。所以獨候闕中者,闕為肺部,肺主一身之氣,而風寒濕之邪,先由皮毛而傷氣分,故色先現於闕中;惟寒濕有獨從下部受之者,以陰邪陰部,同類相感,乃為厥逆;若受於周身而成痹,名周痹也。

白話文:

辨色合脈以驗病

觀察病人的面色,就能知道病情是屬於內臟還是腑臟。內臟屬陰,腑臟屬陽。疾病起源於陰,就必須先從陰證治療,等病情好轉後再調理陽氣;疾病起源於陽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如果顛倒次序,就會過度治療而損傷正氣,外邪反而趁虛而入;如果邪氣在內,正氣受損,病情必定會變化而更加嚴重。所以陰陽表裡,治療的先後順序,絕對不能搞錯。

如果脈象滑大而且代脈(脈象代替原來的脈象)且脈象長,表示外邪入侵內臟。

滑大是陽明證,代脈且脈象長是太陰證,這表示陽邪侵犯陰,陰陽失調,神志昏迷,看見異常的事物,心情煩躁不安,出現胡言亂語、發狂等症狀。這就必須使用苦寒、鹹寒的藥物,改變陽熱邪氣,疾病才能痊癒。

雷公說:小子(年輕醫生)所說的「聞風」是百病之始,厥逆(肢體厥冷)是寒濕之氣引起的,這兩種情況如何區分呢?

皇帝說:應該觀察患者的鼻翼(闕中),膚色光澤潤澤者為風邪,膚色晦暗渾濁者為痹證,下肢厥冷者為寒濕邪氣。這是常見的現象,根據膚色就能判斷病情。

四診的方法中,觀察面色和脈象最微妙也最難辨別,但是其根本原理,不脫離陰陽兩端。古書上說青黃赤白黑五色,用以辨別疼痛、發熱、寒冷等症狀,這也是根據膚色的光澤、晦暗、渾濁來辨別邪氣的種類,雖然說法和上面略有不同,但都離不開陰陽的道理。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陽氣輕浮明亮,所以膚色光澤潤澤;寒濕屬於陰邪,陰氣晦暗渾濁,所以膚色晦暗渾濁,「沖」就是充盈的意思,寒濕結合就形成痹病;下肢厥冷,表示陰邪停留在下焦(下腹部)。

這是陰陽的常理,所以根據膚色辨別邪氣,根據病灶部位辨別疾病。疾病變化萬千,但只要能明瞭陰陽的道理,就能準確地辨別疾病。之所以特別觀察鼻翼,是因為鼻翼(闕中)屬於肺部,肺主一身之氣,風寒濕邪首先侵犯皮膚毛髮,損傷衛氣,所以膚色首先會在鼻翼處出現變化;只有寒濕邪氣會單獨從下部入侵,因為陰邪侵犯陰部,同類相感,所以導致厥逆;如果全身都受寒濕邪氣侵犯,就稱為周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