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7)
卷七 (7)
1. 諸脹脈證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有病心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此為何病?岐伯曰:名為鼓脹,治之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帝曰:其時有復發者,何也?岐伯曰:此飲食不節,故時有病也。雖然其病且已時,故當病,氣聚於腹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如果有人患病,心腹脹滿,早晨吃飯卻不能到晚上,這是什麼病?」岐伯回答:「這叫做鼓脹,可以用雞糞酒治療,一劑見效,兩劑痊癒。」黃帝又問:「為何有些人會復發?」岐伯說:「這是因為飲食不節,所以才會時常生病。雖然病症已經痊癒,但因為飲食不節,氣聚集在腹部,所以容易復發。」
鼓脹者,外脹中空,其形如鼓,此因肝旺脾虛,壅滯經隧,腑氣尚通,旦時陽旺,故能食,暮則陽衰,不能食也。雞矢白善消宿積,雞為肝之畜,故又能疏肝,用沸酒渥之,澄清而飲,名雞矢醴,取其酒氣行表助陽,其腑無實積,故不用攻奪之藥。病由脾弱,故飲食不節,病必復發,雖然病已時,當其復病,濁氣仍聚於腹故也。
白話文:
腹脹:腹部膨脹中空,形狀像鼓,這是由於肝氣旺盛、脾氣虛弱,氣機堵塞在經絡中,但腑氣仍然通暢。早上陽氣旺盛,所以能進食,到了晚上陽氣衰弱,就無法進食。
雞矢白(雞糞)善於消解宿食,雞是肝的畜養物,所以雞矢白也可以疏肝。用沸騰的酒澆在雞矢白上,澄清後飲用,叫做「雞矢醴」。這是取酒的辛溫之氣作用於體表,幫助陽氣升發,因為腑中沒有實積,所以不需要攻伐之藥。
這類疾病是脾氣虛弱引起的,所以飲食不節制,疾病一定會反覆發作,即使疾病已經治癒,但如果再次飲食不節,濁氣仍會聚積在腹中而復發。
《靈樞·脹論》帝曰:脈之應於寸口,如何而脹?岐伯曰: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帝曰:何以知臟腑之脹也?岐伯曰:陰為臟,陽為腑。帝曰:氣之令人脹也,在於血脈之中耶?臟腑之內乎?岐伯曰:三者皆存焉,然非脹之舍也。帝曰:願聞脹之舍。岐伯曰: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廓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
白話文:
皇上問:脈搏在寸口上出現的變化,與脹疾有什麼關係?
岐伯答:脈搏又大又硬,並且感覺澀滑的,就是脹疾的徵兆。
皇上問:怎麼知道是臟腑脹氣呢?
岐伯答:陰代表臟,陽代表腑。
皇上問:導致人體脹氣的氣,是運行在血脈中還是臟腑內呢?
岐伯答:三者都有,但這些地方都不是脹氣的「住所」。
皇上問:請告訴我脹氣的「住所」在哪裡。
岐伯答:脹氣都在臟腑外面,它們擠壓臟腑,擴張胸腔和肋部,使皮膚膨脹,所以才稱之為「脹」。
帝曰: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,若匣匱之藏禁器也,各有次舍,異名而同處,一域之中,其氣各異,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夫胸腹,臟腑之廓也;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;胃者,太倉也;咽喉、小腸者,傳送也;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;廉泉、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故五臟六腑者,各有畔界,其病各有形狀。
營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,衛氣並脈,循分為膚脹。三里而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「臟腑位於胸脅腹腔之內,就像匣子或櫃子收納貴重物品一樣,各有它們的位置,名稱不同但處於同一空間,同一個區域中,它們的氣息卻又各不相同,想請教其中的原因。」岐伯回答:「胸腹是臟腑的空間;膻中是心臟主宰的宮殿;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;咽喉、小腸負責傳輸食物;胃部的五個孔竅是出入的門戶;廉泉、玉英是津液流經的通道。因此,五臟六腑各有其界限,它們的病症也各不相同。」
此明內脹之脈也。脈大堅以澀,是邪氣壅結,氣血不和,故知其為脹也。脈應於陽部,其脹在腑;脈應於陰部,其脹在臟也。而其為脹,必皆關乎氣與血脈、臟腑三者之病,然非脹之定舍也。胃之五竅:唇、齒、咽,胃之上口名賁門,下口名幽門,共五竅也。廉泉、玉英,俱任脈經穴,在舌下,津液由之而升也。
白話文:
這一段經文說明瞭內部積氣的脈象。脈象又大又硬且粗,是因為邪氣阻塞,氣血不調和,所以可以知道這是積氣。脈象對應於陽經部位,那麼積氣就在腹腔器官中;脈象對應於陰經部位,那麼積氣就在內在器官中。積氣一定是因為氣血、經脈、內在器官這三者中出了問題,但積氣並不是一定出現在特定部位。胃有五個孔:嘴脣、牙牀、喉部,還有胃部上方的孔叫噴門,下方的孔叫幽門,總共有五個孔。廉泉、玉英這兩個穴位都屬於任脈,在舌頭下面,津液從這裡輸送上來。
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衛氣逆,則營閉不得與衛通,故為脈脹,衛氣者,並脈循分而行脈外者也。若脈氣通而但衛不和者,則為膚脹,止脹於皮膚之內,其脈必流通而不澀也。此兩證當用針瀉胃經之三里穴,無問虛實,在疾瀉之,以胃為臟腑之海,統領營衛故也。此明氣與血脈之脹屬於營衛,下明臟腑之脹也。
白話文:
營氣在脈中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。如果衛氣逆行,就會阻滯營氣,營氣無法與衛氣相通,從而導致脈脹。衛氣運行於各經脈的分支並在脈外運行。如果脈氣通暢,但只有衛氣不調和,就會導致皮膚脹滿,脹滿僅限於皮膚內側,脈搏必定通暢無阻滯。這兩種情況都應針刺瀉血胃經的三里穴,不論虛證實證,都應快速針刺瀉血,因為胃是臟腑之海,統領營衛。這句話說明瞭氣與脈絡脹滿與營衛相關,下一句則說明瞭臟腑的脹滿。
2. 五臟證
帝曰:願聞脹形。岐伯曰:夫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;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;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小腹;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;腎脹者,腹滿引背央央然,腰髀痛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我想了解脹形的症狀。岐伯說:
- 心臟脹滿:心煩氣促,躺下時感到不安。
- 肺部脹滿:感覺內部空虛而脹滿,並伴有喘息和咳嗽。
- 肝臟脹滿:肋骨下感覺脹滿,疼痛向小腹蔓延。
- 脾臟脹滿:容易嘔吐,四肢乏力,身體沉重,躺下時感到不舒服。
- 腎臟脹滿:腹部脹滿,疼痛延伸到後背,腰部和大腿疼痛。
此分五臟之形證也。陽經內通於腑,陰經內通於臟,其由經脈之脹,甚則內遏臟氣,故有各臟之病形。或先由臟病而致外脹者,則必先現臟證也。下節六腑之脹亦然。若膚脹,僅在衛分,不涉於經,必無臟腑現證也。
白話文:
這段講述了五臟的病證表現。
- 陽經:與內臟相通
- 陰經:與外臟相通
如果人體的經脈過度脹滿,嚴重的話會影響內臟的氣機運行,從而導致各種內臟疾病的表現。
有時候,內臟疾病也會導致外在的脹滿表現。這種情況下,一開始會出現內臟的症狀。
下一段講述六腑的脹滿表現也與此相同。
如果皮膚出現脹滿,但隻影響到人體的表層,而未傷及經絡,那麼就表示不會有內臟的症狀表現。
3. 六腑證
六腑脹: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;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;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;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;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;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
白話文:
六腑脹滿
- **胃脹滿:**腹部脹滿,胃部疼痛,鼻子聞到焦臭味,影響食慾,大便困難。
- **大腸脹滿:**腸子鳴叫並感到脹痛,冬天受寒加重後,會腹瀉且食物不消化。
- **小腸脹滿:**小腹脹滿,牽引腰部疼痛。
- **膀胱脹滿:**小腹脹滿,小便不通暢。
- **三焦脹滿:**氣滿於皮膚之下,輕微腫脹但不硬。
- **膽脹滿:**肋骨下疼痛脹滿,嘴裡發苦,經常嘆氣。
此分六腑,證狀各有不同。或由各經氣逆侵內者,或因內傷食積所致者。其臟脹,或由脾虛、肝鬱、肺逆使然,或腑不通暢,遏其臟氣者,皆當詳審其因而治之。三焦脹與膚脹相類,以其同屬於氣也。
白話文:
根據六種內部器官的不同,症狀也各不相同。有的可能是因為各條經絡的氣逆流進入身體內部造成的,有的可能是由於內部飲食積累過多造成的。而內部的器官會感到發緊,有的可能是因為肝氣不舒或肺氣不順引起的,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通道不通,導致器官裡的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。這些情況都應該仔細審查原因,然後對症治療。三焦發緊和皮膚發緊的症狀比較相似,因為它們都與氣有關。
4. 諸脹由起
帝曰:脹者焉生?何因而有?岐伯曰:衛氣之在身也,常然並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有序,五穀乃化。然後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
白話文:
皇上問道:脹氣是怎麼產生的?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岐伯回答說:人體中的衛氣,經常順著脈絡循行在血肉之間,它們的運行有順有逆,陰陽相互配合,這樣才能符合天地和諧之氣,五臟得以正常運轉,四季順序更替,五穀得以消化轉化。
但是,如果衛氣下行受阻,營氣不能運行,寒氣上逆,真氣和邪氣發生交戰,兩氣相互搏擊,就會導致脹氣。
營衛外護,臟腑內居,經絡氣血,通貫流行,其起止皆有次序,陰陽相隨,如環無端,合乎五行四時之氣化,義詳營衛經絡門中。衛氣之行,並脈循分肉,雖行脈外,而必隨順經脈流行之序。若其逆而失度,升降不調,然後厥逆之氣在下,於是營衛氣血留止不行,內寒之氣上逆,真氣與邪互相攻擊,陰陽兩氣不得通和,而搏結壅塞,乃合為脹病也。
白話文:
人體的營氣和衛氣在體外保護著臟腑,臟腑在體內各自有其住所,經絡中的氣血在全身流動,它們的運行都有規律,陰陽相隨,就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形軌道,符合五行和四時之氣的變化。詳細的經絡運行的規律在營衛經絡章節中已經敘述得很清楚。衛氣的運行與脈絡貼近,雖然它在脈絡之外,但也要順著經絡運行的次序。如果衛氣逆行或者失去了規律,升降失調,就會導致厥逆之氣(寒邪)下行,這時營氣、衛氣和氣血就會停止運行,體內的寒氣會上逆,正氣和邪氣相互攻擊,陰陽兩氣不能融洽,互相衝擊和阻塞,就會形成脹滿的疾病。
《素問·大奇論》曰:肝滿、腎滿、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
氣盛於陽為腫,盛於陰為滿。此言內滿實而腫於外,其病自內而之外者,當先治其內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大奇論》說:肝氣過滿、腎氣過滿、肺氣過滿都是因為體內氣血壅滯,會導致身體出現腫脹。
體內陽氣過盛會造成腫脹,陰氣過盛則會造成滿悶。這是在說體內已經滿實並且在外表現為腫脹的情況,這種從內部產生的疾病,應該先從內部治療。
肺之雍,喘而兩胠滿:肝雍,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;腎雍,腳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,髀䯒大,跛,易偏枯。
白話文:
肺受阻滯,呼吸困難,兩側肋骨間肌肉腫脹。
肝受阻滯 ,兩側肋骨間肌肉腫脹,躺下會驚醒,不能小便。
腎受阻滯 ,腳下至少腹部腫脹,小腿有大有小,大腿肌肉萎縮,跛腳,容易偏癱。
此申明上條之現證以辨之也,雍同壅,言邪氣壅而致滿也。肺肝之壅,皆兩胠滿,而肺則有喘,肝則有驚而不得小便之異也;腎壅則少腹至腳下氣血瘀閉,故脛有大小,髀䯒大,跛不能行,或左或右,相易不定而偏枯也。其壅者,或因內傷,或受外感,皆不可定。此明臟病而不及心脾者,心藏神明,為一身之主宰,若其氣壅,則必昏憒多狂;脾司轉運,若其氣壅,則一身內外皆不通和,不止如三臟之現證者。即參上文五臟之脹,其義理可知矣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是說明前文提到的證狀,以辨別疾病的種類。
「雍」同「壅」,表示邪氣阻滯導致脹滿。肺或肝的阻滯,都會導致兩邊肋骨下脹滿,但肺阻滯會出現喘息,肝阻滯則會有驚悸和尿不出的情況。腎的阻滯,會導致從小腹到腳部的氣血瘀閉,因此小腿會有大小不一、大腿腫大的情況,還會跛腳,難以行走,有時是左邊有時是右邊,並且會偏癱。
導致氣血阻滯的原因,可能是內傷也可能是外感,無法確定。
這段古文只提到肺、肝、腎的疾病,沒有提到心和脾。這是因為心藏神明,是全身的主宰,如果心氣阻滯,必定會神志昏沉、發狂。脾負責轉運,如果脾氣阻滯,全身內外的氣血都會不通暢,不只會出現肺、肝、腎這三臟的證狀。如果參照前文提到的五臟脹滿,就可以理解這個道理了。
5. 諸積
《靈樞·百病始生篇》帝曰:百病之始生也,皆生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風雨則傷上,清濕則傷下。三部之氣,所傷異類,願聞其會。岐伯曰:三部之氣各不同,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請言其方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也;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,是謂三部。至於其淫泆,不可勝數。
白話文:
漢朝皇帝問:所有疾病的產生,都是由風、雨、寒、暑、清、濕、喜、怒等因素引起的嗎?如果喜怒不能節制,會傷害臟腑嗎?風邪、雨水會傷及上部嗎?清濕會傷及下部嗎?這三方面的氣,所造成的傷害症狀不同,希望聽聽你的看法。
岐伯回答:三方面的氣各不相同,有的源於陰,有的源於陽,請讓我來說說它們的區別。喜怒不節制會傷及臟腑,臟腑受傷則疾病源於陰;清濕侵襲人體虛弱之處,疾病則源於下;風雨侵襲人體虛弱之處,疾病則源於上,這便是所謂的三部。至於這些外邪入侵人體的具體情況,那可是太多了,難以盡述。
此總舉外感、內傷之病,而分三部以辨之也。喜怒該七情而言,七情傷臟,臟為陰,則病起於陰也:風雨之邪上受,上為陽部,則病起於陽也;清濕即寒濕,其邪下受,下屬足經,有陰有陽,則病或起於陰,或起於陽,當隨證辨之也。至於病之淫泆,猶水之氾濫,故其變化不可勝數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概括了中醫的外感內傷疾病,並將其分為三類加以辨別。喜怒包含七情,七情傷及臟腑,而臟與陰相對應,所以疾病源於陰;風雨之邪從上部侵入,上部屬陽,故疾病源於陽;清濕即寒濕,其邪從下部侵入,下部屬足經,兼有陰陽,所以疾病或源於陰,或源於陽,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辨別。至於疾病的傳變,猶如洪水氾濫,變化多端,難以一一列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