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四上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上 (4)

1. 辨氣色吉凶

若其色上銳者,因上首空虛,而邪氣乘之上向也;其色下銳,則下向;左右亦然矣。

以五色命臟,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

此即申明內應五臟之色也,肝、心、肺、脾、腎為筋、脈、皮、肉、骨之本,故氣相合也。

五色之現者,各出其色部。部骨陷者,必不免於病矣。其色部乘襲者,雖病甚,不死矣。

五臟有五色,色者,臟氣現於外,由本臟之部分而出,如肝青、心赤之類也。其部骨陷者,稟質虧也,而所虧之一臟,必不免於常病。如《本臟篇》所云:各臟皆有,或大或小,或堅或脆之類也。若其骨勝肉而不塌陷者,雖其色有乘襲,而病甚不至於死,以腎主骨,腎臟充實故也。

白話文:

辨氣色吉凶

如果臉色偏上焦發紅或泛白等(上銳),是因為上焦虛弱,邪氣乘虛而上犯;如果臉色偏下焦發紅或泛白等(下銳),則邪氣向下侵犯;左右兩側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以五種顏色對應五臟:青色屬肝,紅色屬心,白色屬肺,黃色屬脾,黑色屬腎。肝臟主導筋,心臟主導脈,肺臟主導皮,脾臟主導肉,腎臟主導骨。

這就說明了內臟的顏色反應在臉上,肝、心、肺、脾、腎是筋、脈、皮、肉、骨的根本,所以氣色會互相影響。

五種顏色出現在臉上,各自反映其對應的臟器。如果臟器部位的面色凹陷,必定會生病。如果顏色雖然異常,但沒有凹陷,雖然病情嚴重,但不會死亡。

五臟各有其對應的顏色,顏色是臟腑之氣外顯的表現,由臟腑本身的部分透出,例如肝臟的青色、心臟的紅色等等。如果臟器部位的面色凹陷,表示體質虧損,而虧損的臟器必定會經常生病,如同《本臟篇》所說:各臟都有虛實、強弱的不同。如果骨骼強健,肉也不凹陷,即使臉色呈現異常的顏色,病情嚴重也不會致死,因為腎臟主骨,腎臟充實有力。

2. 辨色合脈以驗病

雷公曰:官五色奈何?帝曰:青黑為痛,黃赤為熱,白為寒,是為五官。雷公曰:病之益甚,與其方衰如何?帝曰:外內皆在焉。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在中;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其病益甚在外;其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;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;其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在內;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其病日進在外。脈之浮沉,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,病難已。

病之在臟,沉而大者,易已,小為逆;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;氣口盛堅,傷於食。

此以五色驗病,參合其脈,以辨病之陰陽、邪之進退,而外內皆有理之所在。上云黃赤為風,此言為熱者,風火同源,互明其理也。脈口、寸口、氣口者,皆指兩手之脈也,主五臟之陰;人迎者,結喉旁之胃脈也,主六腑之陽,余另有辨在後集首卷。人迎本脈原大於寸口,故此言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,病難已,蓋陽脈應大,今與陰脈大小同等,非偏於陽,即偏於陰,故病難愈也。

假如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脈口主五臟之陰,其病在中也,滑小是本脈,兼沉緊,則邪盛而病益甚矣;人迎主六腑之陽,其病在外也,浮大是本脈,兼緊者,邪盛而病益甚矣;脈口主陰,而浮滑,則邪盛而病進矣;人迎主陽,而沉滑,則邪退而病減損矣;脈口沉以滑者,邪熱入里,而病亦進;人迎滑盛以浮者,邪盛於外,而病亦進也。脈之浮沉,及人迎、寸口其氣大小相等,是陰陽邪正混亂不清,故病難已也。

病在臟,脈沉而大,元氣未虧,故病易已,小者,正不勝邪,故為逆也;病在腑,脈浮大,與病相合,故易已也。人迎主外,故脈盛堅,為外傷風寒也;氣口主內,故脈盛堅,為內傷於食也。是故觀其色、切其脈,而陰陽虛實、病邪進退之可辨者,皆有理之所在也。

雷公曰: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?帝曰:其色粗以明,沉夭者為甚;其色上行者,病益甚;其色下行,如雲徹散者,病方已。五色各有臟部,有外部,有內部也。色從外部走內部者,其病從外走內;其色從內走外者,其病從內走外。病生於內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者益甚;病生於陽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者益甚。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,病從外來,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此陽氣之並也,可變而已。

此又以色之浮沉聚散,辨病之淺深進退也。凡病初起,其五色之現,必粗浮以明,若至沉夭晦滯,病必益甚矣。清陽上升,濁陰下降,自然之性也,故先從額上現光明,而病色漸由下行,如雲之四散,其邪亦散,而病方已,若反上走,則病進可知矣。蓋五色由五臟所現,面有五臟六腑所應之部位,內為臟,外為腑,如圖所繪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辨色合脈以驗病

雷公問道:五種顏色如何判斷病情?上古帝王回答:青黑色代表疼痛,黃赤色代表發熱,白色代表寒冷,這就是五官的顏色反應。雷公又問:病情加重和減輕,從脈象上如何判斷?帝王回答:内外皆可從脈象觀察。寸口脈(手腕內側脈搏)滑小緊而沉者,病情加重在內臟;人迎脈(頸部喉結旁脈搏)氣大緊而浮者,病情加重在外表;寸口脈浮而滑者,病情日益加重;人迎脈沉而滑者,病情日益減輕;寸口脈滑而沉者,病情日益加重,且在內臟;人迎脈滑而盛且浮者,病情日益加重,且在外表。寸口脈和人迎脈浮沉程度相同,氣息大小相等,則病情難以痊癒。

臟腑病變,脈象沉而有力者,容易痊癒;脈象沉而弱小者,則病情逆轉;腑臟病變,脈象浮而有力者,容易痊癒。人迎脈盛而有力者,是受寒邪所傷;寸口脈盛而有力者,是飲食不節所傷。

以上是根據五色診斷病情的方法,結合脈象,以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、邪氣的進退,内外皆有其道理。前面提到黃赤色代表風邪,這裡說代表熱邪,是因為風火同源,道理相通。寸口脈、氣口(指寸口脈)皆指兩手脈搏,主五臟陰氣;人迎脈,位於喉結旁,主六腑陽氣,更詳細的辨析在後集首卷另有說明。人迎脈原本就比寸口脈強盛,所以說人迎脈和寸口脈氣息大小相等,病情難以痊癒,是因為陽脈應該較強,如今陰陽脈相等,則偏於陰或偏於陽,所以難以痊癒。

例如,寸口脈滑小緊而沉者,寸口脈主五臟陰氣,病情在內臟,滑小是本脈,兼沉緊,則邪氣盛而病情加重;人迎脈主六腑陽氣,病情在外表,浮大是本脈,兼緊者,邪氣盛而病情加重;寸口脈主陰,而浮滑,則邪氣盛而病情加重;人迎脈主陽,而沉滑,則邪氣退而病情減輕;寸口脈沉而滑者,熱邪入裡,病情加重;人迎脈滑而盛且浮者,邪氣盛於外,病情加重。寸口脈和人迎脈的浮沉,以及氣息大小相等,說明陰陽邪正混亂不清,故病情難以痊癒。

臟腑病變,脈象沉而有力,元氣未虧,所以容易痊癒;脈象沉而弱小,則正氣不勝邪氣,所以病情逆轉;腑臟病變,脈象浮而有力,與病情相符,所以容易痊癒。人迎脈主外,所以脈象盛而有力,是外受風寒;寸口脈主內,所以脈象盛而有力,是內傷於飲食。因此觀察面色,診斷脈象,就能判斷陰陽虛實、邪氣進退,都有其道理所在。

雷公問道:從面色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的方法是什麼?帝王回答:面色粗糙明亮者病情較輕,面色暗淡晦滯者病情嚴重;面色上行者,病情加重;面色下行,如雲霧消散者,病情好轉。五種顏色各有對應的臟腑部位,有外在的,也有內在的。顏色由外向內走,病情由外向內發展;顏色由內向外走,病情由內向外發展。病從內生者,先治其陰,後治其陽,反之則病情加重;病從陽生者,先治其外,後治其內,反之則病情加重。脈象滑大而有力且長者,病從外來,目有所見,志有所惡,這是陽氣盛的表現,可以治療。

這也是根據面色浮沉聚散,判斷病情深淺、進退的方法。凡是病初起,面色必粗糙明亮,若至暗淡晦滯,病情必加重。清陽上升,濁陰下降,是自然的規律,所以病色先從額頭出現,然後漸漸下行,像雲霧一樣散開,邪氣也散開,病情好轉;如果病色反而上行,則病情加重可知。因為五色由五臟所顯現,面部有五臟六腑對應的部位,內為臟,外為腑,就像圖畫中所繪製的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