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7)

1. 眾痹周痹

《靈樞·周痹篇》帝曰: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,在血脈之中耶?將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慉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,何道使然?願聞其故。岐伯曰:此眾痹也,非周痹也。帝曰:願聞眾痹。

岐伯曰:此各在其處,各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刺此者,痛雖已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

按此言忽痛忽止,上下移徙者,以其邪各在一處,此痛彼止,彼痛此止,或各痛各止,互起互伏,痹處眾多,故名眾痹。因邪依脈路,而脈中氣血流行不住,故邪動靜不常,動則痛,靜則止,而經脈左右相同,故痛必左右相應,而止在近脈之處,更發更休,非能周於一身,故不名周痹也。刺之者,其痛雖止,必刺其原痛之處以去邪,勿使復痛也。

帝曰:周痹何如?岐伯曰: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;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
此言邪在血脈之中,十二經脈行於周身,故名周痹。其痛上下行走,不能左右者,邪隨陰陽升降之氣而行,故與眾痹不同。痛從上下者,其痹在上,故先刺下以泄其標,再刺其上以脫其本;痛從下上者,其痹在下,故先刺上以泄其標,再刺其下以脫其本。若眾痹,邪依脈外,脈外氣寬,其邪與脈或近或遠,近脈則動而痛,遠脈則靜而止,以其氣寬,故動則必依脈路,左右相應也。

帝曰:此痛安生?岐伯曰:風寒濕氣,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,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名曰周痹。

上文言邪在血脈之中,血脈本居分肉之間,分肉即衛氣所周行者。風寒濕邪,必先傷衛,久則侵營,而入血脈。當其由淺入深,而與衛氣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而凝聚,則排分肉而分裂作痛,痛則心神注之,心之所之,氣亦至焉,故陽氣隨心而至痛處則熱,熱則寒散痛解,解則氣厥而不通和,不通和,故他處之痹又發,發則又如是而痛也。

經脈內通於臟,而邪則痹聚營衛,未入內臟,其營衛在分肉間,故外不及於皮,因是真元之氣不得行於周身,內外皆為邪痹肌肉之故,而名周痹。若以邪在血脈,而經脈周於一身,其義亦當名周痹也。至於一處痛解,而他處痹痛又發,其義理與眾痹同。眾痹邪痹衛分而近於脈,此則邪痹肌肉間而入血脈,故其痛發,隨脈上下,而與眾痹之左右相應者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眾痹周痹

黃帝問道:周痹這種病在身上,會上下移動、沿著經脈走,而且上下左右互相呼應,好像沒有空隙一樣。我想知道這種疼痛是在血管裡呢?還是在肌肉之間呢?為什麼會這樣呢?這種痛移動的時候,來不及下針就停了,當它發作時,來不及治療痛就消失了,這是怎麼回事?我想知道原因。

岐伯說:這其實是眾痹,不是周痹。

黃帝問:我想了解什麼是眾痹。

岐伯說:眾痹是指疼痛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發作,時發時停,這邊好那邊又開始,像這樣左右交互發作。這種疼痛不是整個身體都會痛,只是輪流發作、時好時壞。針刺治療時,即使痛已經停止,還是要針刺原來疼痛的地方,以免它再次發作。

這種病痛時好時壞、上下移動,是因為邪氣各自停留在不同的地方,這裡痛的時候那裡就停止,那裡痛的時候這裡就停止,或者同時在不同的地方痛,然後又同時停止,互相輪流發作或潛伏,疼痛的部位很多,所以叫做眾痹。因為邪氣附著在經脈的路徑上,而經脈中的氣血又不斷流動,所以邪氣的活動就不穩定,動的時候就痛,不動的時候就停止。因為經脈左右兩側是對稱的,所以痛也會左右呼應。疼痛停在靠近經脈的地方,會不斷反覆發作、休息,並不是整個身體都痛,所以不叫周痹。治療時,即使疼痛已經停止,也必須要針刺原來疼痛的地方來祛除邪氣,以免它再次發作。

黃帝問:那周痹又是怎樣呢?

岐伯說:周痹是指邪氣侵入血管之中,會沿著血管上下游走,但不會左右移動,只是固定在某個地方。

黃帝問:那要怎麼針刺治療呢?

岐伯說:如果疼痛是從上往下移動,要先針刺下方,讓邪氣向下宣洩,然後再針刺上方,來徹底解除病痛;如果疼痛是從下往上移動,要先針刺上方,讓邪氣向上宣洩,然後再針刺下方,來徹底解除病痛。

周痹是指邪氣侵入血管之中,人體的十二經脈遍布全身,所以叫做周痹。它的疼痛會上下游走,但不會左右移動,這是因為邪氣是隨著陰陽氣的升降而移動的,所以和眾痹不同。疼痛從上往下移動,表示病邪在上方,所以先針刺下方,來宣洩它的表象,再針刺上方來解除它的根本;疼痛從下往上移動,表示病邪在下方,所以先針刺上方來宣洩它的表象,再針刺下方來解除它的根本。至於眾痹,邪氣依附在經脈之外,經脈外的空間比較寬廣,邪氣和經脈時而靠近時而遠離,靠近經脈時就活動而疼痛,遠離經脈時就靜止而停止。因為經脈外空間寬廣,所以邪氣活動的時候一定會沿著經脈的路線,左右呼應。

黃帝問: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呢?

岐伯說:風、寒、濕這些邪氣侵入體內肌肉之間,逼迫衛氣形成像泡沫一樣的東西,這些泡沫遇到寒冷就會聚集起來,聚集起來就會擠壓肌肉導致分裂,分裂就會疼痛,疼痛的時候心神會關注它,心神關注它就會發熱,發熱之後疼痛會緩解,疼痛緩解之後氣機就會不順暢,不順暢的時候,其他地方的痹症就會發作,發作後又會如此反覆。這表示病邪不在內臟,也沒有發到皮膚表面,只是停留在肌肉之間,導致真氣無法順暢運行全身,所以叫做周痹。

前面說到邪氣在血管中,而血管本來就是在肌肉之間的,肌肉是衛氣運行的地方。風寒濕邪侵犯人體,一定會先傷害衛氣,時間久了就會侵入營氣,進入血脈。當邪氣由淺入深,和衛氣互相擠壓形成泡沫時,泡沫遇到寒冷就會凝聚,進而擠壓肌肉使其分裂而產生疼痛。疼痛時,心神會關注這個地方,而心神所到之處,氣也會跟著到達,所以陽氣隨著心神到達疼痛的地方就會發熱,發熱之後寒氣散去疼痛就會緩解,疼痛緩解之後氣機就不順暢,因此其他地方的痹症又會發作,發作後又會如此反覆。

經脈內通於臟腑,而邪氣則是停留在營衛,沒有進入內臟,營衛又在肌肉之間,所以外在不會影響到皮膚。因為這樣真元之氣無法運行全身,導致內外肌肉都因邪氣所困,所以才叫做周痹。如果說邪氣在血管中,而經脈又遍佈全身,那這樣也可以稱作周痹。至於某處疼痛緩解,而其他地方的痹痛又發作,這種道理和眾痹是一樣的。眾痹是邪氣痹阻衛分,比較靠近經脈,而周痹則是邪氣痹阻肌肉之間而進入血脈,所以它的疼痛會沿著經脈上下游走,和眾痹左右呼應的情況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