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6)

1. 六腑證

帝曰:其客於六腑者,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飲居處,為其病本也。六腑亦各有俞,風寒濕氣中其俞,而食飲應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

此言外邪由內邪引之深入者,故其食飲居處為之病本也。六腑各有俞,邪中於俞,而內傷應之,邪即乘虛入舍於腑而成痹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外邪侵犯六腑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

岐伯回答說:這也是因為飲食、居住環境等因素,是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六腑各自有其穴位(俞穴),當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犯這些穴位時,如果飲食不當等內在因素又與之相應,外邪就會沿著穴位深入體內,各自停留在不同的六腑之中。

這段話說明外邪之所以能深入體內,是因為內在因素的引導。所以說,飲食和居住環境是疾病的根本。六腑都有各自的穴位,外邪侵犯穴位,如果內傷又與之相應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,停留在六腑之中,形成痹症。

2. 諸痹

帝曰:營衛之氣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盲膜,散於胸腹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

上言邪舍於合而成痹,又云由俞入舍於腑,故帝又問營衛受邪,亦能成痹否。然營者,水穀之精氣,所謂清者為營是也,其氣純粹氤氳,故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如甘瀾之優遊浸灌,而後入於脈,故曰營行脈中,即循脈上下,而貫臟絡腑也;衛者,水穀之悍氣,所謂濁者為衛是也,其氣慓疾滑利,則不能入於脈,故曰衛行脈外,即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盲膜,散於胸腹,此營衛之氣,同源異流者也。如感邪而逆其氣則病,順其氣之流行則愈。

不與風寒濕氣相合,故不為痹也。大抵營衛之氣,周流內外,倘遇邪阻,即有寒熱頭痛等病發現。其成痹者,以風寒濕氣錯雜之邪,表發未透,留滯於合、於俞,著而成痹,由淺入深,如上所明者是也。

帝曰: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岐伯曰: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;其不痛、不仁者,病久入深,營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;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;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;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

人身陰陽氣血,各有偏勝,風寒濕邪,多寡不同,而傷有表裡淺深,故病狀多端。人身陽少陰多,則與病邪相益而為寒;陽多陰少,陽遭陰痹,鬱而成熱;濕多則為汗,濕亦陰邪,陽氣少也。蓋外邪有陰陽,又隨人身之陰陽偏勝而變病,故必審其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而施治法也。

帝曰: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而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
上言痛者,寒氣多也,其有不痛者,必風濕邪勝。濕氣滯著,則有身重、血凝、筋屈不伸、肉不仁、皮寒之五端。故具此五者,而非寒多,則不痛也。大凡痹之為病,逢寒則經脈緊急而多痛,逢熱則經脈緩縱而不痛,寒兼濕則重著,熱兼濕必多汗,兼風則行走,行走而寒束之,亦必痛,濕合之,必多汗也。故其變化雖多,總不出陰陽虛實四端而已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營氣和衛氣也會使人產生痹症嗎?

岐伯回答說:營氣是水穀精微之氣,它調和於五臟,布散於六腑,然後才能進入脈絡,因此沿著脈絡上下運行,貫穿五臟,聯絡六腑。衛氣是水穀的剽悍之氣,它的氣性輕快滑利,不能進入脈絡,因此沿著皮膚內部,肌肉之間運行,熏蒸於肓膜,散布於胸腹。如果衛氣運行逆亂就會生病,順暢運行就會痊癒。衛氣不與風寒濕邪相合,所以不會造成痹症。

前面說邪氣侵入關節就會形成痹症,又說邪氣從俞穴侵入停留在腑臟,所以黃帝又問營氣和衛氣如果受到邪氣侵襲,也會形成痹症嗎?營氣是水穀的精微之氣,也就是清純的部分,它的氣純淨而溫和,所以能調和於五臟,布散於六腑,像甘甜的雨水一樣滋潤灌溉,然後才進入脈絡,所以說營氣在脈中運行,沿著脈絡上下,貫穿五臟,聯絡六腑。衛氣是水穀的剽悍之氣,也就是渾濁的部分,它的氣輕快滑利,不能進入脈絡,所以說衛氣在脈外運行,沿著皮膚內部,肌肉之間運行,熏蒸於肓膜,散布於胸腹,這就是營氣和衛氣,同源而運行不同的地方。如果感受邪氣導致氣逆就會生病,順應氣的運行就會痊癒。

營衛之氣不與風寒濕邪相合,所以不會造成痹症。總的來說,營衛之氣周流於體內外,如果遇到邪氣阻礙,就會有發冷發熱、頭痛等病症出現。而形成痹症,是因為風寒濕邪相互雜合,停留在表淺,沒有徹底散發出去,滯留在關節和俞穴,黏著而形成痹症,由淺入深,就像前面所說的。

黃帝問:痹症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麻木,有的發冷,有的發熱,有的乾燥,有的潮濕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回答說:疼痛是因為寒氣較多,有寒邪存在所以疼痛。不痛和麻木是因為病程久了,邪氣深入,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經絡也時而疏鬆,所以不痛,皮膚沒有營氣的滋養,所以會麻木。發冷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多,和病邪相互助長,所以會發冷。發熱是因為陽氣過多,陰氣不足,病邪的氣勢強盛,陽氣被陰邪所阻,所以會形成發熱的痹症。多汗而且潮濕,是因為感受濕邪過重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兩種氣相互影響,所以會汗出而且潮濕。

人體的陰陽氣血各有偏盛,風寒濕邪的多少也各不相同,所以損傷的部位有表裡淺深的不同,因此病症也多種多樣。人體陽氣少而陰氣多,就會和病邪相互助長而表現為寒症;陽氣多而陰氣少,陽氣受到陰邪的阻礙,鬱結就會形成熱症;濕邪過多就會出汗,濕也是陰邪,因為陽氣不足。外來的邪氣有陰陽之分,又會隨著人體陰陽的偏盛而變化產生不同的疾病,所以必須仔細辨別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寒熱,然後才能施用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
黃帝問:痹症這種病,為什麼有的不痛呢?

岐伯回答說:痹症如果在骨骼,就會感到沉重;如果在脈絡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而不流通;如果在筋脈,就會屈曲而不能伸直;如果在肌肉,就會麻木不仁;如果在皮膚,就會感到寒冷。如果同時具有這五種情況,就不會感到疼痛。凡是屬於痹症的,遇到寒冷就會病情加重,遇到溫熱就會病情緩和。

前面說疼痛是因為寒氣較多,而不痛的,必定是風濕邪氣偏盛。濕氣滯留黏著,就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血液凝滯、筋脈屈曲不能伸直、肌肉麻木不仁、皮膚發冷的這五種情況。所以同時具備這五種情況,而不是因為寒氣偏多,就不會疼痛。大凡痹症這種病,遇到寒冷就會導致經脈拘急而多疼痛,遇到溫熱就會導致經脈緩慢鬆弛而不痛,寒邪與濕邪結合就會沉重黏著,熱邪與濕邪結合就會多汗,與風邪結合就會到處遊走,遊走時被寒邪所束縛,也一定會疼痛,與濕邪結合,一定會多汗。所以它的變化雖然多,總不出陰陽虛實這四個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