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5)

1. 肺痹心痹肝痹腎痹脾痹

凡痹之客五臟者:肺痹者,煩滿喘而嘔;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,暴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;肝痹者,夜臥則驚,多飲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;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;脾痹者,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。

邪客於臟則病重,為難治矣。肺痹者,遏其心火而多煩,肺主氣而居胸,氣痹,故胸滿而喘,肺胃相連,故胃氣亦逆,則嘔也;心主血脈,痹則脈不通而煩,煩則氣動,故心下鼓,暴逆犯肺則喘,心火上灼則嗌乾,脘滯則善噫,陽上亢而下虛則厥,厥則傷腎而恐也;肝藏魂,氣痹而魂不安,故夜臥則驚,肝火鬱,故多飲,數小便者,肝木主疏泄也,肝陽本上升,痹不得達,故上引如有物在懷中也;三焦通主升降,而腎司下焦,腎氣痹而下焦不宣,則中上兩焦皆不通利,故善脹也,督脈通腎,腎痹而督脈陽氣不通,蹺維之脈皆不用,而兩足不舉,以尻代踵,尻音考,平聲,尾骨也,督傷則天柱骨痿,頭垂背曲,故脊以代頭也;脾主四肢,氣痹不得充於四肢,故懈墮無力,脾為肺母,母病必及於子而發咳,有痰名嗽,無痰有聲名咳也,脾不運,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而汁上泛,則嘔出,濁壅不降,上焦大塞也。病至如此,不可治矣,故下文言入臟者死。

白話文:

各種痹證侵犯五臟的狀況:

肺痹,會感到煩躁、胸悶、呼吸急促、想吐;心痹,會脈象不通暢,煩躁時會感覺心下悸動,突然氣喘,喉嚨乾燥,容易打嗝,氣逆向上時會感到恐懼;肝痹,晚上睡覺容易驚醒,飲水量多且小便次數頻繁,感覺胸部以上有東西往上拉扯,像懷抱著東西一樣;腎痹,容易腹脹,會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脊椎彎曲像頭部一樣;脾痹,四肢無力,會咳嗽、嘔吐出液體,感覺胸腔以上被阻塞。

病邪侵入臟腑,病情就變得嚴重,難以治療。肺痹,會抑制心火而感到煩躁,肺主管呼吸,位於胸腔,氣血阻塞,所以胸悶、喘氣,肺與胃相連,所以胃氣也逆行,就會想吐;心主管血液運行,痹證會使脈絡不通而煩躁,煩躁會使氣動,所以心下會悸動,氣逆犯肺就會喘,心火上炎就會喉嚨乾燥,胃部停滯就會容易打嗝,陽氣上亢、下虛就會厥逆,厥逆就會損傷腎臟而感到恐懼;肝臟藏魂,氣血阻塞而使魂魄不安,所以晚上睡覺容易驚醒,肝火鬱積,所以飲水量多,小便次數頻繁,這是因為肝主疏泄,肝陽本應上升,阻塞無法到達,所以感覺胸部以上有東西往上拉扯,像懷抱著東西一樣;三焦主導氣機升降,而腎臟主導下焦,腎氣阻塞而使下焦氣機不暢,則中上兩焦都無法通利,所以容易腹脹,督脈連通腎臟,腎氣阻塞,督脈陽氣不通,蹺脈都無法使用,兩腳無法抬起,用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尾骨受損則脊椎彎曲,頭部下垂,所以脊椎彎曲像頭部一樣;脾主管四肢,氣血阻塞無法充養四肢,所以四肢無力,脾是肺的母親,母親生病必定會影響到兒子而導致咳嗽,有痰的叫嗽,無痰有聲的叫咳,脾不運化,無法將津液運送到胃部,液體上泛,就會嘔吐出來,濁氣壅塞不降,上焦堵塞嚴重。病情到了這種程度,就難以治療了,所以下文說病邪進入臟腑就會死亡。

2. 腸痹胞痹

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胞痹者,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

胃中水穀下行,由小腸變化分清濁,清滲膀胱,濁傳大腸,邪痹於腸,傳化失職,津液不輸,口舌乾燥而數飲,下既不化,水蓄於中不得出,與中氣格爭而喘息,爭久則水暴瀉而發飧泄,飧泄者,水穀不化,皆由腸痹之故也。胞即胞脈,連繫膀胱,胞痹氣壅,故於少腹按之內痛,以其陽郁化熱,故如湯沃,而澀於小便,水液不得下泄,反被熱蒸上行,而為清涕也。

白話文:

腸道阻塞的人,會頻繁喝水卻排不出去,導致中氣不順、呼吸急促,有時會突然拉肚子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。膀胱阻塞的人,下腹部和膀胱按壓會感到裡面疼痛,像被熱水燙到一樣,小便困難,反而會流鼻涕。

胃裡面的食物和水往下走,經過小腸消化吸收,將清澈的部分滲入膀胱,混濁的部分傳入大腸。如果邪氣阻塞在腸道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津液無法正常輸送,就會口乾舌燥而頻繁喝水。喝下去的水無法消化,積存在體內排不出去,與中氣互相抗爭而導致呼吸急促。久而久之,積水會突然大量排出而造成拉肚子,拉出未消化的食物。這種拉肚子的情形,都是因為腸道阻塞的緣故。胞指的是胞脈,連接膀胱。胞脈阻塞,氣血壅滯,所以按壓下腹部會感到裡面疼痛。因為陽氣鬱結化熱,所以會感覺像被熱水燙到一樣,小便困難,水液無法向下排出,反而被熱氣蒸發向上,形成流鼻涕的現象。

3. 五臟證

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;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;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;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;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。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。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

此言陰氣謂臟氣,臟為陰也,以表情欲躁擾乃傷臟,飲食不節則傷腑,因不同而同為內傷本元,因此外邪得以聚而成痹也。夫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故陰氣靜,則精神藏,若躁擾,則消耗而亡矣。飲食本以滋養,如不節而倍多,則反傷腸胃。凡偏駁不純者,皆名淫氣,傷寒本元,本元傷則淫氣聚,而正氣痹矣。

故如淫氣而喘息者,知其痹聚在肺也;淫氣而憂思難釋者,知其痹聚在心也;淫氣而遺溺者,知其痹聚在腎也;淫氣而乏竭無力者,知其痹聚在肝也;淫氣而肌絕者,知其痹聚在脾也。肌絕謂無陽氣煦和,不知痛癢也。諸痹不已,則內傷本元益甚也。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其病易已;若寒濕陰邪,則凝滯難愈也。

帝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

此言邪痹淺深不同,而愈有難易,其邪入臟,則本元氣竭而死。

白話文:

陰氣,安靜時能使精神內藏,躁動則會消散。飲食如果過量,腸胃就會受傷。如果過度喘息,病邪會聚集在肺;如果過度憂愁思慮,病邪會聚集在心;如果小便失禁,病邪會聚集在腎;如果身體疲乏無力,病邪會聚集在肝;如果肌肉失去知覺,病邪會聚集在脾。各種病邪如果無法消除,也會加重內在的損傷。如果體內風邪較盛,那麼這個人比較容易痊癒。

這裡說的陰氣是指臟器的氣,臟器屬陰,因為情慾躁動會損傷臟器,飲食不節制則會損傷腑,雖然損傷的部位不同,但都屬於內傷的根本原因,因此外來的邪氣才能聚集形成痹症。陰氣平和陽氣固守,精神才能正常,所以陰氣安靜,精神就能內藏,如果躁動,精神就會消耗而亡。飲食本來是用來滋養身體的,如果不節制而過量,反而會傷害腸胃。凡是偏頗不純正的,都叫做淫氣,它會傷害身體的根本。根本受傷,淫氣就會聚集,而正氣就會被阻塞不通。

因此,如果因為淫氣而喘息,就知道病邪聚集在肺;如果因為淫氣而憂愁思慮難以釋懷,就知道病邪聚集在心;如果因為淫氣而小便失禁,就知道病邪聚集在腎;如果因為淫氣而感到疲乏無力,就知道病邪聚集在肝;如果因為淫氣而肌肉失去知覺,就知道病邪聚集在脾。肌肉失去知覺是指沒有陽氣的溫煦調和,所以不知道疼痛。各種痹症如果沒有消除,內在的損傷就會更加嚴重。如果體內是風邪較盛,屬於行痹,這種病比較容易痊癒;如果是寒濕等陰邪,則會凝結阻滯,難以治癒。

黃帝問:痹症,有時候會導致死亡,有的會疼痛很久,有的又容易痊癒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:病邪如果進入臟器,就會導致死亡;如果停留在筋骨之間,就會疼痛很久;如果停留在皮膚之間,就比較容易痊癒。

這裡說的是病邪侵入人體的深淺不同,所以痊癒的難易程度也不同。如果病邪侵入臟器,就會導致身體根本的元氣耗竭而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