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4)

1. 九宮八風、太乙居遊日期

三虛相搏,則為暴病卒死。兩實一虛,病則為淋露寒熱。犯其雨濕之地,則為痿。故聖人避風,如避矢石焉。其有三虛,而偏中於邪風,則為擊僕偏枯矣。

此又申明太乙居中宮之日,而辨八風為病之理也。風由八卦方位而來,故其傷人臟腑,亦按八卦方位以應之,而八卦具五行之氣,即氣變化而成其病也,然皆論其常理耳。凡經論陰陽、五行、八卦之道,皆是活法,變化無窮,要必明其圓通至理,方能頭頭是道,如或拘泥穿鑿,即有不能融貫者矣。其從後來之虛風,傷人為甚,若又逢月廓虛,人身虛,是謂三虛會合,則暴病卒死。

或兩實一虛,兩虛一實,其病有輕重不等,未至卒死。其三虛會合,或不卒死,而偏中其邪,則必跌僕而成偏枯半身不遂之病。故聖人避虛風,如避矢石焉。

白話文:

九宮八風、太乙居遊日期

如果三種虛弱的狀態同時存在,就會導致暴病猝死。如果兩種實證和一種虛證同時出現,則會出現淋漓、寒熱交替的症狀。如果遇到潮濕的環境,就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。因此,古代聖人躲避風寒,就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謹慎。如果三種虛弱的狀態同時存在,且剛好又受到邪風侵襲,就會導致跌倒癱瘓或半身不遂。

這段文字進一步闡述了太乙星在中央宮位時,八風致病的道理。風從八卦方位而來,所以它損傷人體臟腑,也按照八卦方位對應。八卦包含五行之氣,氣的變化就形成了疾病。然而,這些都是闡述常理。所有關於陰陽、五行、八卦的經論,都是活的、變化無窮的,必須理解其圓融通達的根本道理,才能融會貫通。如果只是死板地拘泥於字面,就難以理解其精髓。尤其來自後方的虛風,對人體的傷害最為嚴重。如果正值月亮虧損、體虛,再加上外邪,也就是三種虛弱狀態同時出現,就會導致暴病猝死。

如果兩種實證和一種虛證,或者兩種虛證和一種實證同時存在,病情會有輕重之分,不至於馬上猝死。即使三種虛弱的狀態同時存在,沒有立即猝死,但如果偏偏受到邪風侵襲,就一定會跌倒,並導致半身不遂等疾病。所以,古代聖人躲避虛風,就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謹慎。

2. 九宮節氣圖注

3. 諸痹證

4. 行痹痛痹著痹

《素問·痹論》帝曰:痹之安生?岐伯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也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

風為陽,寒濕為陰,三氣雜合而成痹病。風陽而性動搖,傷衛氣,故風多則流走,名行痹也;寒陰而性凝斂,傷營血,故寒多則身痛,名痛痹也;濕邪濁滯,營衛俱傷,故濕多則氣血滯著,身體重,名著痹也。此一病而以邪之多寡分三證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痺症是怎麼發生的?岐伯回答: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夾雜侵入人體,就會形成痺症。其中,如果風邪的影響較大,就稱為行痺;寒邪影響較大,就稱為痛痺;濕邪影響較大,就稱為著痺。

風是陽邪,寒濕是陰邪,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就形成痺症。風邪屬陽且性好動,會損傷人體的衛氣,所以當風邪偏盛時,症狀會表現為遊走不定,因此稱為行痺;寒邪屬陰且性凝滯收斂,會損傷人體的營血,所以當寒邪偏盛時,症狀會表現為身體疼痛,因此稱為痛痺;濕邪性質黏膩、阻滯,會使營氣和衛氣都受損,所以當濕邪偏盛時,症狀會表現為氣血凝滯、身體沉重,因此稱為著痺。這實際上是一種疾病,只是根據邪氣偏盛的不同,區分成三種類型。

5. 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

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

腎主冬令,骨屬腎;肝主春令,筋屬肝;心主夏令,血脈屬心;脾主長夏,肌肉屬脾;肺主秋令,皮毛屬肺。本經《風論》言:以春甲乙傷於風者,為肝風,餘臟皆然,今痹邪亦同此義。蓋五臟應五時之氣候,故外邪即乘氣而入其部,以成病也。

帝曰:內舍五臟六腑,何氣使然?岐伯曰: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,內舍於其合也。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;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;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;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;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

凡手足十二經,經皆有穴,名曰井、滎、溜、俞、合。其出氣者名井,入氣者名合,氣血由之而出入,流行於一身者也。邪乘時令之氣而入,久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也;又不去而復感於邪,則深舍於臟。所以名痹者,因重感於邪,自淺而深,閉結不出也。《靈樞·五變篇》曰: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蓋粗理肉不堅,則腠理疏而邪易入,乃留滯成痹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這五種痹(骨痹、筋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皮痹)是怎麼回事呢?

岐伯回答說:在冬天發生的這種情況,就叫做骨痹;在春天發生的,叫做筋痹;在夏天發生的,叫做脈痹;在長夏(夏末秋初)發生的,叫做肌痹;在秋天發生的,叫做皮痹。

腎臟主管冬季,骨骼歸屬於腎臟;肝臟主管春季,筋歸屬於肝臟;心臟主管夏季,血脈歸屬於心臟;脾臟主管長夏,肌肉歸屬於脾臟;肺臟主管秋季,皮膚毛髮歸屬於肺臟。經典《風論》說:在春天,肝臟受到風邪侵襲的,就叫做肝風,其他臟器也是這樣。現在痹症的道理也是一樣的。這是因為五臟對應著五個季節的氣候,所以外來的邪氣就會趁著季節的氣候進入相應的部位,形成疾病。

皇帝問:痹邪在內部侵襲五臟六腑,是什麼氣在起作用呢?

岐伯回答說:五臟都有相應的“合穴”,如果疾病長期不癒,就會在內部侵襲相應的“合穴”。所以骨痹如果沒有好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腎臟;筋痹如果沒有好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肝臟;脈痹如果沒有好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心臟;肌痹如果沒有好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脾臟;皮痹如果沒有好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侵入肺臟。所謂的痹症,都是因為在特定的季節再次感受了風寒濕等邪氣。

人體手足十二經脈,每一條經脈上都有穴位,分別叫做井、滎、溜、俞、合。其中氣機發出的叫做井穴,氣機進入的叫做合穴,氣血通過這些穴位出入,運行於全身。邪氣趁著季節的氣候侵入人體,如果長期沒有消除,就會在內部侵襲相應的“合穴”;如果沒有消除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深入到臟腑。所以叫做痹症,是因為多次感受邪氣,從淺層侵入到深層,閉塞不通,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。《靈樞·五變篇》說:皮膚紋理粗糙而且肌肉不結實的人,容易得痹症。這是因為皮膚紋理粗糙、肌肉不結實,說明皮膚腠理疏鬆,容易讓邪氣侵入,滯留在體內形成痹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