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4)
卷九 (4)
1. 診治五過
凡此五者,皆受術不通,人事不明也。故曰:聖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陰陽,四時經紀,五臟六腑,雌雄表裡,刺灸砭石,毒藥所主,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,貴賤貧富,各異品理,問年少長,勇怯之理,審於部分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診必副矣。
此總結五過,皆由受術不通之故,聖人必明天道、人事,以副診治之法也。八正九候者,八方九宮虛實邪正之風,義詳疾病門。
白話文:
診治五過
這五種錯誤,都是因為醫術不精,不懂得人事道理造成的。所以說:聖人治病,必須懂得天地陰陽的變化,四季的運行規律,五臟六腑的功能,臟腑之間的表裡關係,針灸、砭石、藥物的作用,以及如何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才能明瞭經絡的運行規律。對於不同身份地位(貴賤貧富)、年齡(年少長)和性格(勇怯)的人,也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仔細診察病人的身體部位,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,根據八正九候的診斷方法,才能做到診斷準確。
總而言之,這五種錯誤都是因為醫術不精造成的。聖人一定會通曉天道人事,才能做到精準的診治。所謂八正九候,指的是八方九宮的虛實邪正等方面的氣候變化,詳情請參考疾病相關章節。
2. 診治四失
《素問·徵四失論》帝曰:夫經脈十二,絡脈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。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內相失,故時疑殆。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也;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謬言為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;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厚薄,形之寒溫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;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?妄言作名,為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。診不中五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。
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,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。嗚呼!窈窈冥冥,孰知其道?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。
經絡在外,臟腑在內,明經絡流行之序,循流溯源,即可知臟腑之病,用為診治之法。若精神意志,不能專切於理,則外內相失,時多疑殆也。蓋陰陽為醫道之總綱,人身陰陽合乎天地之陰陽為從,反此為逆,是治法之一失也;受師教誨而不卒業,雜學他術,謬稱為道,更其名目,自以為功,妄治諸病,以遺身咎,是二失也;更不遵望聞問切四診之教,自以為是,乃至三失也;既不知此理,但持寸口,憑臆揣度,焉能中病?妄言作名,是粗工技窮,此四失也。
是故診之不中五臟之脈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其術不精,必且遺師過咎,以盲授盲,流害無盡,如此謬術,宜為城市所棄,而妄治偶時幸愈,愚心自以為得,則學術永世不明矣。此聖人道盡後世庸俗之通病也。夫醫道微妙,窈冥難測,而道之大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,或以小道忽之而不究心,是輕性命而昧至理者也,可慨哉。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岐伯曰:凡治病,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,與其病也。拘於鬼神者,不可與言至德;惡與針石者,不可與言至巧;病不許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無功矣。
察其下之二便,知腑氣之通塞也;候其脈之形象,知營衛之和否也;觀其志意之苦樂好惡,知其發病之所因也。如其拘於鬼神之虛誕,不可與言聖道之至德也;惡於針石者,不可與言治法之巧妙也;諱疾忌醫者,其病不必治之,治之徒勞無功,斯醫者所當知也。
白話文:
診治的四種缺失
黃帝說:人體的經脈有十二條,絡脈有三百六十五條,這些都是人們清楚知道,醫生也依循運用的。之所以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,是因為精神不集中,意志不理順,內外不協調,所以常常產生懷疑和猶豫。
第一種缺失是:診斷疾病時不了解陰陽逆順的道理。
第二種缺失是:跟老師學習不徹底,隨便亂用雜亂的醫術,錯誤地說成是正道,改頭換面假冒別人的功勞,隨便使用砭石等療法,日後會留下禍患。
第三種缺失是:不考慮病人貧富貴賤的居住環境、坐墊的厚薄、身體的寒熱情況,不注意飲食的適宜,不區分病人的勇敢或膽怯,不了解事物之間的類比關係,這種做法只會讓自己更加糊塗,無法真正了解病情。
第四種缺失是:診斷疾病時不詢問發病的原因,例如憂愁、飲食不節制、起居不正常、或是中毒等等,不先了解這些情況,就直接把脈,怎麼能準確判斷病情?隨意下判斷、說病名,只會被粗淺的醫術所困住。
診斷時沒有掌握五臟的脈象,各種疾病就會由此產生,起初只會抱怨自己醫術不精,最後會把責任推給老師。
因此,治療疾病如果不能遵循醫理,將醫術視為無用的東西拋棄在市集上,隨意亂治偶爾僥倖治好,愚蠢的人就自以為是。唉!醫理是如此深奧隱晦,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它呢?醫道博大精深,可以比擬天地,涵蓋四海。
經絡在體外,臟腑在體內,如果能了解經絡運行的順序,追溯根源,就可以知道臟腑的疾病,並以此作為診斷和治療的方法。如果精神意志不能專一於醫理,就會導致內外失調,常常產生懷疑。陰陽是醫道的總綱,人體陰陽要符合天地陰陽的運行規則,這才是順應之道,反之就是逆道,這是治療的第一種缺失。接受老師教誨卻沒有學完,又雜學其他醫術,錯誤地說成是正道,更改名稱,自認為有功勞,隨意治療各種疾病,導致日後留下禍患,這是第二種缺失。更不遵守望聞問切四診的教誨,自以為是,導致第三種缺失。既不了解這些道理,就只憑把脈,憑空猜測,怎麼可能診斷準確?隨便下診斷、說病名,這是粗淺的醫生技窮的表現,是第四種缺失。
因此,診斷疾病如果不能掌握五臟的脈象,各種疾病就會由此產生,起初只會抱怨自己醫術不精,最後會把責任推給老師,以盲引盲,遺害無窮。這種錯誤的醫術應該被社會所拋棄,而亂治偶爾僥倖治好,愚蠢的人就自以為得道,如此一來,醫學就永遠無法進步了。這正是聖人道出了後世庸醫的通病。醫道精妙,深奧難測,而醫道博大,可以比擬天地,涵蓋四海,如果有人因為它是小道而不加以研究,這是輕視生命、不明至理的行為,實在令人感嘆。
岐伯說:凡是治療疾病,必須觀察病人的下部(大小便),了解脈象,觀察病人的意志,以及疾病的情況。如果執著於鬼神之說,就無法與他談論醫學的至高德行;如果厭惡針灸,就無法與他談論醫術的精妙;如果病人不接受治療,那就沒有治療的必要,即使治療也無濟於事。
觀察病人大小便的情況,可以了解腑氣的通暢與否;觀察脈象,可以了解營衛之氣是否調和;觀察病人的情緒好惡,可以了解發病的原因。如果有人執著於鬼神虛妄之說,就無法與他談論醫學的至高德行;如果有人厭惡針灸等治療方法,就無法與他談論醫術的精妙;如果有人諱疾忌醫,他的病就不必治療,治療也是徒勞無功,這些都是醫生應該知道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