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6)
卷九 (6)
1. 五臟五味主治
病在腎,愈在春,春不愈,甚於長夏,長夏不死,持於秋,起於冬,禁犯淬㗜熱食,溫炙衣;腎病者,愈在甲乙,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,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,起於壬癸;腎病者,夜半慧,四季甚,下晡靜;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咸瀉之。夫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勝而甚,至於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。必先定五臟之脈,乃可言間甚之時、死生之期也。
以勝相加至自得其位而起者,皆申明上文之理也,故必先明此理,見其病而審定五臟之脈,方知其相生為間,相剋為甚,而死生之期,可分別也。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;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;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;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慄、藿皆咸;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蔥皆辛。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。毒藥攻邪,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此五者,有辛、酸,甘、苦、咸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藏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,故以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而藥則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、淡六味,性各有偏。其峻毒者,可用攻邪,純良者,可調氣血。以之補偏救弊,中病即止,過則反傷。蓋其收散緩急,堅軟燥濕,寒熱溫涼,浮沉升降,各有所宜所忌,必合四時氣化、五臟病證,隨其所宜而取用也。所忌者必當禁之,如下文所云。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曰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
本經云: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是氣味本以養人而治病,若多食則助氣令偏,偏則為害,何況已病,故禁多食也。本經言: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;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又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之類,皆傷於多食也。
《靈樞·五味論》帝曰:五味入於口也,各有所走,各有所病。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;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;辛走氣,多食之,令人洞心;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變嘔;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。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,願聞其故。
癃者,小便閉也;洞心者,中氣耗散,心中空洞無主也;悗心者,心內滿悶也。
少俞曰:酸入於胃,其氣澀以收,上之兩焦,弗能出入也,不出則留於胃中,胃中和溫,則下注膀胱,膀胱之胞薄以懦,得酸則縮綣,約而不通,水道不行,故癃。陰者,積筋之所終也,故酸入而走筋矣。
白話文:
五臟五味主治
腎臟疾病在春天治療效果最好,春天治不好,病情會在長夏加重,長夏不死,會延續到秋天,然後在冬天發作。應避免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,並注意保暖。腎病患者,在甲乙(天干地支)之年治療效果最佳,若甲乙年未治癒,則會在戊己年加重,戊己年不死,病情會持續到庚辛年,並在壬癸年發作。腎病患者半夜病情較輕,四季病情較重,而午後病情較輕緩。想要腎臟強健,就要多吃苦味食物來鞏固腎氣,用苦味來滋補,鹹味來瀉火。外邪入侵人體,會因相生相剋而有所變化,遇到相生之物則病情減輕,遇到相剋之物則病情加重,遇到相生之物則病情緩解,待病情自行恢復。必須先確定五臟的脈象,才能判斷病情加重的時間和死生的期限。
以上關於相生相剋、病情變化規律的論述,都闡明了上述原理。因此,必須先了解這個原理,觀察病症並仔細判斷五臟的脈象,才能知道相生導致病情緩解,相剋導致病情加重,從而判斷死生的期限。
肝臟屬青色,宜食甘味食物,如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菜等都是甘味食物;心臟屬紅色,宜食酸味食物,如小豆、狗肉、李子、韭菜等都是酸味食物;肺臟屬白色,宜食苦味食物,如麥子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白等都是苦味食物;脾臟屬黃色,宜食鹹味食物,如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葉等都是鹹味食物;腎臟屬黑色,宜食辛味食物,如黃黍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等都是辛味食物。辛味食物具有發散作用,酸味食物具有收斂作用,甘味食物具有緩和作用,苦味食物具有堅固作用,鹹味食物具有柔軟作用。毒藥可以攻邪,五穀可以滋養,五果可以輔助,五畜可以增益,五菜可以充實,將這些食物的氣味配合服用,可以補益精氣。
以上五種食物,分別具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五種味道,各有益處,有的發散,有的收斂,有的緩和,有的急促,有的堅固,有的柔軟。四季與五臟的關係,以及疾病的變化,都與五味的特性相關。
人體從天地獲取營養,天以五氣滋養人,地以五味滋養人,所以以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而藥物則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、淡六種味道,各有偏性。峻猛有毒的藥物可以用來攻治邪氣,性情平和的藥物可以用來調和氣血。用藥物來補益不足,治療疾病,見效即止,過量則會反傷身體。因為藥物的收斂發散、緩急、堅軟燥濕、寒熱溫涼、升降浮沉等特性,各有適用和禁忌,必須結合四季氣候變化、五臟的病症,根據其特性來選擇使用。禁忌的食物一定要避免食用,如下文所述。
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說:辛味通達於氣,氣虛者不宜多食辛味;鹹味通達於血,血虛者不宜多食鹹味;苦味通達於骨,骨虛者不宜多食苦味;甘味通達於肉,肉虛者不宜多食甘味;酸味通達於筋,筋虛者不宜多食酸味。這就是五種食物的禁忌,不要過量食用。
《內經》說:形體虛弱者,應該用溫熱之氣來溫補;精氣不足者,應該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。氣味本來是用來滋養身體和治療疾病的,如果過量食用,就會導致氣機偏盛,偏盛則會造成傷害,何況是已經生病的人,所以更要避免過量食用。內經還說:長期過量食用某種食物,會使氣機過盛,這是食物轉化的常規;但氣機過盛又持續很長時間,就會導致夭亡。又說:過量食用酸味食物,會導致肝氣損傷津液,脾氣也會衰竭,這些都是因為過量食用食物造成的傷害。
《靈樞·五味論》中,黃帝說:五種味道進入口中,各有不同的走向,也各有不同的病症。酸味通達於筋,過量食用,會導致小便不通;鹹味通達於血,過量食用,會導致口渴;辛味通達於氣,過量食用,會導致心氣耗散;苦味通達於骨,過量食用,會導致嘔吐;甘味通達於肉,過量食用,會導致心中煩悶。我知道這是事實,但不知道原因,希望能聽您講解。
小便不通,指小便閉塞;心氣耗散,指中氣不足,心神空虛;心中煩悶,指心中滿悶。
少俞說:酸味進入胃中,其氣味澀滯收斂,使上焦的氣機不能自由出入,出不去就會留在胃中,胃中溫和,則會下注膀胱,膀胱的胞膜薄弱,遇到酸味就會收縮,阻塞不通,水道阻塞,所以會小便不通。陰經是筋脈的終點,所以酸味進入體內就會到達筋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