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九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九 (7)

1. 五臟五味主治

甘入於胃,其氣弱小,不能上至於上焦,而與谷留於胃中者,令人柔潤者也,胃柔則緩,緩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悗心。其氣外通於肉,故甘走肉。

經曰: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者,是隨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性,而先入以助之也。此言走者,是入後而走之地。其先合五行之性而入,其後隨身中氣化而走,則五走有不同,如肝主筋而酸走筋,肺主氣而辛走氣,脾主肉而甘走肉,是隨先入之臟氣而走也。血脈心所主,咸先入腎而走血,骨者腎所主,苦先入心而反走骨,是皆隨身中氣化而走也。

明乎此,則其補瀉宜忌之道,可不失矣。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曰:心欲苦,肺欲辛,肝欲酸,脾欲甘,腎欲咸,此五味之所合也,五臟之氣也。

此味與臟合五行之性,故其所欲也。上言酸先入肝等者,以其所欲,故先入也。

是故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䐢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 此言酸收之味,不能外引而下走膀胱,膀胱胞薄,得酸收而縮綣,故不能承三焦氣化而泄水,遂小便不通以成癃也。膀胱在前陰,前陰為宗筋所聚,故為積筋所終之地,此酸味所以走於筋也;又如筋者,肝所主,酸先入肝,故走於筋矣。

鹹入於胃,其氣上走中焦,注於脈,則血氣走之,血與咸相得則凝,凝則胃中汁注之,注之則胃中竭,竭則咽路焦,故舌本干而善渴。血脈者,中焦之道也,故鹹入而走血矣。

中焦受氣,取汁變化而赤,是謂血,隨氣入營,而充於經脈者也。故鹹味入中焦而使血凝,凝則陽氣窒塞,津液不能輸布,而胃中水汁注之,因而致渴。由於鹹味凝血使然,故知咸走血也。

辛入於胃,其氣走於上焦,上焦者,受氣以營諸陽者也,姜韭之氣熏之,營衛之氣不時受之,久留心下,故洞心。辛與氣俱行,故辛入而與汗俱出。

陽經之氣與衛陽之氣,皆由上焦出行於表者。辛味升浮,故隨陽氣走表,其性疏泄,故與汗俱出,汗者,心之液也。辛味久留心下而液傷氣耗,則心中如空洞無主也。

苦入於胃、五穀之氣,皆不能勝苦,苦入下脘,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,故變嘔。齒者,骨之所終也,故苦入而走骨,故入而復出,知其走骨也。

三焦之道閉,則氣不能輸布而壅塞,脘中氣不輸,則津液不化。故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津液不化,故脾不濡潤,氣壅脘中,故胃氣厚,謂厚濁之氣不下行,故變嘔也。骨者,軀體至深之處,因苦味閉氣,不能外走,而深入於骨,既到深處,無可復走,則反走於胃,而復嘔出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五味主治

酸味具有收斂的作用,無法向外擴散而向下到達膀胱。膀胱的胞體薄弱,遇到酸味的收斂作用就會收縮,因此無法承載三焦氣化的水液而排出尿液,導致小便不通,形成尿閉。膀胱位於前陰,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,所以是筋的終止處,因此酸味會循經絡到達筋。此外,肝臟主筋,酸味首先進入肝臟,所以也會到達筋。

鹹味進入胃部,其氣向上走到中焦,注入脈絡,血液就會隨著它運行。血液與鹹味相合就會凝結,凝結後胃中的津液就會輸送過去,輸送多了胃就會空虛,空虛就會導致咽喉乾燥,因此舌根乾燥口渴。脈絡是中焦的通道,所以鹹味進入身體後會循行於血液。

中焦接受氣息,吸收津液,轉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液。血液隨著氣息運行於營氣,充盈於經脈。因此,鹹味進入中焦會使血液凝結,凝結就會阻塞陽氣,津液無法輸布,胃中津液便會不斷輸送,因而導致口渴。由於鹹味凝血的緣故,可知鹹味循行於血液。

辛味進入胃部,其氣運行於上焦。上焦接受氣息以滋養全身陽氣。如果長期受到辛辣如薑韭之類的刺激,營衛之氣會受到影響,久留於心下,就會導致心悸。辛味與氣一起運行,所以辛味進入身體後會隨著汗液排出。

陽經之氣和衛陽之氣,都由上焦運行到體表。辛味具有升散的特性,所以會隨著陽氣運行到體表,其性質疏泄,所以會隨著汗液排出。汗液是心的津液。辛味如果長時間停留在心下,會損傷津液、耗損氣息,則心中會感到空虛。

苦味進入胃部,五穀之氣都無法勝過苦味。苦味進入下脘,三焦的通路都會閉塞不通,所以會引起嘔吐。牙齒是骨骼的終點,所以苦味進入身體後會到達骨骼,然後又從骨骼返回,因此可知苦味會到達骨骼。

三焦的通路閉塞,氣息就無法輸布而阻塞,脘中之氣無法輸布,津液也無法化生。所以《素問》說:「味過於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」津液無法化生,所以脾臟失濡潤,氣息阻塞在脘中,所以胃氣厚實,這是指厚濁的氣息不能下降,所以會引起嘔吐。骨骼是身體最深處的組織,由於苦味使氣息閉塞,無法向外運行,而深入骨骼,到達深處後,無處可去,所以會返回胃部,而引起嘔吐。

甘味進入胃部,其氣弱小,無法上升到上焦,而與食物停留在胃中,使人感覺柔潤。胃柔則鬆弛,鬆弛則蟲動,蟲動則令人心悸。其氣外通於肌肉,所以甘味循行於肌肉。

經書記載:五味進入胃部,各歸其所喜而攻伐。酸味先入肝臟,苦味先入心臟,甘味先入脾臟,辛味先入肺臟,鹹味先入腎臟,這是因為它們順應金木水火土的特性,所以先進入以增強臟腑的功能。這裡說的循行,是指進入臟腑後所到達的地方。它們首先根據五行之性進入臟腑,然後隨著人體氣化的變化而運行,所以五味的運行路線不同。例如,肝臟主筋,酸味循行於筋;肺臟主氣,辛味循行於氣;脾臟主肉,甘味循行於肉,這是根據先進入的臟腑之氣而循行的。血液是由心臟主導的,鹹味先入腎臟而循行於血液;骨骼是腎臟主導的,苦味先入心臟而反走於骨骼,這些都是隨著人體氣化的變化而循行的。

明白了這些,就能掌握五臟五味的補瀉宜忌之道了。

《素問·五臟生成論》說:心喜苦,肺喜辛,肝喜酸,脾喜甘,腎喜鹹,這是五味與五臟相合的特性,也是五臟之氣的特性。

這些味道與臟腑相合是遵循五行之性的,所以是它們所喜好的。上面說的酸味先入肝臟等等,是因為它們是臟腑所喜好的,所以先進入。

所以,多吃鹹味,則脈絡凝滯,血液顏色改變;多吃苦味,則皮膚乾燥,毛髮脫落;多吃辛味,則筋脈急縮,指甲枯萎;多吃酸味,則肌肉萎縮,嘴唇乾裂;多吃甘味,則骨骼疼痛,頭髮脫落,這些都是五味過度攝入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