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3)

1. 諸厥病證

2. 熱厥寒厥

《素問·厥論》帝曰:厥之寒熱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

陰陽之氣根於腎,腎者足少陰也。其氣由臟腑出於經脈,升降流行,仍歸於臟,循環不休。如氣有偏傾,則升降不調,而經脈鬱閉,陰陽相格,不得交通,乃為厥逆。以其根於足少陰經,故厥起於足,陽衰為寒厥,陰衰為熱厥也。

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何也?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,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

陰脈集於足下而聚足心,足心腎經之湧泉穴也。足三陰經行於趾內,足三陽經行於趾外,而陰陽之氣,交接於指尖,互相通和而流行者,陽氣勝則溢於陰位,故足下熱也。

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,則從五指至膝上寒,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

陽氣行於指表者不熱,而陰氣行於指里者獨寒,以陰氣集膝下而聚膝上,故寒不從外,而從五指之內上於膝,其陰盛陽衰可見矣。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岐伯曰: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氣因於中,陽氣衰,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

太陰、陽明,統一身之陰陽,而陽明又主潤宗筋者也。男女皆有宗筋,而聚於前陰,為太陰、陽明之所會合者也,故一身陰陽之氣,亦聚會於此,以為生育之本也。人身與天地合同氣化者,故春夏則陽升而多,陰降而少;秋冬則陰升而盛,陽降而衰。此人本質強壯,恃強妄作,秋冬陽氣本衰而又傷之,奪其所用,迨冬至陽將升,與陰上爭而不能復其元。上爭者,如剝卦,剝必轉復,陰陽方和。

陽氣既奪,不能復則不能應時升旺,其精氣散溢而反下泄,陰邪之氣,乘虛上僭,夫陰陽和平之元氣,因中敷布而達外者也,陽氣衰,則不能敷布滲營其經絡,而陽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皆寒,而為厥逆也。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

絡脈屬衛,衛為陽;經脈屬營,營為陰。酒氣慓悍助衛,故絡脈滿而經脈虛也。營衛之氣出於脾胃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侵入而胃不和,胃不和則水穀精氣耗竭,而不營運於四肢也。此由醉飽欲火劫爍陰精,陽氣變成邪熱,聚於脾中不散,脾主肌肉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腎陰之氣因而日衰,邪陽之氣獨勝,故手足之熱尤甚於身,名為熱厥也。

白話文:

熱厥寒厥

黃帝問道:所謂的厥,有寒冷的也有發熱的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陽氣衰弱於下,就會形成寒厥;陰氣衰弱於下,就會形成熱厥。

陰陽之氣根源於腎,腎屬於足少陰經。腎氣從臟腑發出,運行於經脈之中,不斷地升降運行,最終又回歸於臟腑,這樣循環不停。如果氣的運行發生偏頗,導致升降失調,經脈就會堵塞,陰陽二氣相互阻隔,無法正常交通,就會形成厥逆。由於這種情況根源於足少陰經,所以厥逆會從腳開始發作。陽氣衰弱就會形成寒厥,陰氣衰弱就會形成熱厥。

黃帝問:熱厥之所以會發熱,必然從腳底開始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陽氣從腳的五個腳趾表面升起,陰脈則聚集在腳底,然後聚集在腳心。所以當陽氣旺盛時,腳底就會發熱。

陰脈聚集在腳底,匯聚於腳心,腳心就是腎經的湧泉穴。足三陰經在腳趾內側運行,足三陽經在腳趾外側運行,陰陽之氣在腳趾尖交會,相互調和並運行。當陽氣過於旺盛時,就會溢出到陰脈的部位,所以腳底會發熱。

黃帝問:寒厥之所以會寒冷,必然從五個腳趾向上延伸到膝蓋,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:陰氣從五個腳趾內側開始,聚集在膝蓋下方,然後再匯聚於膝蓋上方。所以當陰氣旺盛時,寒冷就會從腳趾延伸到膝蓋。這種寒冷並非來自體外,而是完全來自體內。

陽氣在腳趾表面運行時並不會感到發熱,而陰氣在腳趾內側運行時卻感到寒冷,這是因為陰氣聚集在膝蓋下方,然後匯聚於膝蓋上方。因此,寒冷並不是從體外而來,而是從腳趾內側向上延伸到膝蓋。這表明陰氣盛而陽氣衰弱。

黃帝問:寒厥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呢?岐伯回答說:前陰,是宗筋匯聚的地方,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。春夏時節,陽氣旺盛而陰氣較少;秋冬時節,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。如果這個人體質強壯,卻在秋冬季節過度消耗陽氣,導致下焦的陽氣向上爭奪時不能恢復,精氣反而向下洩漏,邪氣就趁機從下往上侵犯。由於中焦的陽氣衰弱,無法濡養經絡,陽氣日漸耗損,陰氣獨自存在,因此手腳會感到寒冷。

太陰經和陽明經統管全身的陰陽,而陽明經又負責濡養宗筋。無論男女都有宗筋,並且匯聚於前陰,這裡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。因此,全身的陰陽之氣也聚集於此,作為生育的根本。人體與天地之氣相通,所以春夏時節陽氣升發且較多,陰氣降落且較少;秋冬時節陰氣升發且旺盛,陽氣降落且衰弱。如果這個人本身體質強壯,卻仗著強壯胡作非為,在秋冬季節陽氣本來就衰弱的時候還損傷陽氣,過度消耗。等到冬至陽氣準備升發的時候,它與陰氣向上爭奪卻無法恢復原來的狀態。所謂的向上爭奪,就像剝卦一樣,剝落到極點必然會轉為恢復,陰陽才能平和。

如果陽氣被消耗而無法恢復,就無法順應時令升發旺盛。精氣因此散失而向下洩漏,陰邪之氣趁虛而入向上侵犯。原本陰陽平和的元氣,是從中焦向外敷布的。如果陽氣衰弱,就無法敷布濡養經絡,陽氣日漸耗損,陰氣獨自存在,所以手腳都會感到寒冷,形成厥逆。

黃帝問:熱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?岐伯回答說:飲酒進入胃部後,絡脈會充盈而經脈會空虛。脾負責將胃部的津液運送全身,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侵入,導致胃氣不和。胃氣不和就會導致精氣耗竭,精氣耗竭就無法濡養四肢。這種人一定經常喝醉或吃得過飽,然後還行房事,導致氣聚集在脾臟中無法散發。酒氣與穀氣相互作用,熱邪就會在體內旺盛,導致身體發熱,並出現小便赤黃的現象。酒氣旺盛且性質猛烈,會導致腎氣日漸衰弱,陽氣獨自旺盛,因此手腳會感到發熱。

絡脈屬於衛氣,衛氣屬於陽;經脈屬於營氣,營氣屬於陰。酒氣猛烈,會助長衛氣,所以絡脈會充盈而經脈會空虛。營衛之氣來自脾胃,脾負責將胃部的津液運送全身。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侵入導致胃氣不和。胃氣不和就會導致水穀精氣耗竭,而無法運送濡養四肢。這種情況是由於醉飽後縱慾消耗陰精,導致陽氣轉化為邪熱,聚集在脾臟中無法散去。脾主肌肉,所以身體會發熱,並且出現小便赤黃的現象。腎陰之氣因此日漸衰弱,邪陽之氣獨自旺盛,所以手腳發熱的情況會比身體更嚴重,這就是熱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