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2)

1. 肥氣伏梁息賁奔豚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;肺脈滑甚為息賁,上氣;肝脈微急為肥氣,在脅下,若覆杯;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。

此明臟積而缺脾臟,或有脫簡也。脈象模糊無力名微,言微緩、微急等者,以營血瘀積,氣不得達也;滑甚者,以肺主氣,血結而氣逆動也,故曰上氣,名息賁,即喘息也;脅下肝經所行之部也;沉厥者,其氣沉伏而厥逆,故突然自下上衝,乃名奔豚;足不收者,足少陰經脈強急,足不能曲也;二便為腎之門戶,腎積氣閉,故不得前後便也。《難經》言五臟之積:肝曰肥氣,心曰伏梁,脾曰痞氣,肺曰息賁,腎曰奔豚。

謂在臟名積,止而不移;在腑名聚,消長不常。其所論皆發明《靈》、《素》未發之義,當體究之。後賢因而制五積丸諸法,亦甚善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心脈微弱而和緩稱為伏梁,它位於心臟下方,會上下移動,有時會咳血;肺脈滑動太過厲害稱為息賁,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症狀;肝脈微弱而急促稱為肥氣,它位於脅肋下方,摸起來像倒扣的杯子;腎脈微弱而急促稱為沉厥奔豚,會導致腳無法控制,大小便不順暢。

這裡說明了臟腑有積聚,但缺少了脾臟的記載,或許是古代文獻遺漏了。脈象模糊無力稱為微,說的微緩、微急等等,是因為營血瘀積,氣無法順利運行;滑動太過厲害,是因為肺主管氣,血結成塊導致氣逆向上衝,所以說呼吸急促,稱為息賁,就是喘息的意思;脅肋下方是肝經循行的部位;沉厥,是指氣沉伏而逆亂,所以突然從下往上衝,就稱為奔豚;腳無法控制,是因為足少陰經脈強硬而急迫,腳無法彎曲;大小便是腎臟的門戶,腎臟積聚導致氣閉塞,所以大小便不順暢。《難經》說五臟的積聚:肝臟稱為肥氣,心臟稱為伏梁,脾臟稱為痞氣,肺臟稱為息賁,腎臟稱為奔豚。

所謂在臟稱為積,是指病症固定不移動;在腑稱為聚,是指病症時有時無。這裡所論述的都是闡明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未曾提出的道理,應該深入研究。後代醫家因此創製了五積丸等治療方法,也非常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