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腸胃積聚

《靈樞·五變篇》帝曰: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何以候之?少俞曰: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氣留止,積聚乃傷。脾胃之間,寒溫不次,邪氣稍至,蓄積留止,大聚乃起。

皮膚薄弱而乏色澤,其肺虛可知;肉不堅實而淖澤,淖澤者,柔軟如汙泥,其脾虛可知。腸胃者,肺脾之腑也,其臟虛,腑必惡劣,而濁邪之氣留止積聚,乃傷之也。脾胃之間又寒溫不調,由是稍感其邪,即與所蓄之積留止不行,遂大聚而成患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人很容易肚子裡長腫塊,要如何判斷呢?岐伯回答:皮膚薄又沒有光澤,肌肉鬆軟像爛泥一樣,這樣就表示腸胃不好。腸胃不好,邪氣就會停留在裡面,累積成腫塊,進而傷害身體。脾胃之間如果忽冷忽熱,不協調,邪氣就會慢慢侵入,累積停留,最後形成大的腫塊。

皮膚薄弱又沒光澤,可以知道是肺虛弱;肌肉不結實而且柔軟像爛泥,可以知道是脾虛弱。腸胃是肺和脾所主管的,如果臟腑虛弱,那腸胃一定不好,污濁的邪氣就會停留在裡面形成腫塊,進而傷害身體。脾胃之間如果又時冷時熱,不調和,這樣稍微感覺到邪氣,就會跟原本積存的東西一起停留在體內無法排除,最後形成大的腫塊。

2. 息積

《素問·奇病論》帝曰:病脅下滿,氣逆,二三歲不已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息積,此不妨於食,不可灸刺,積為導引服藥,藥不能獨治也。

一呼一吸名一息,息根於臍中,與脅下相近,其有涎沫鬱而成痰,隨息積於絡脈經膜之間,以致脅滿氣逆,病名息積也。其腑氣通利轉動,故不妨於食。以積僻處肉內膜間,故久不愈而不可針灸。針灸止能通經氣,不能去積,須疊為按摩導引之法,而兼服藥,藥亦不能獨治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病患脅肋下方脹滿,氣往上衝逆,兩三年都沒好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個病叫做息積,它不會影響食慾,但不能用針灸治療。這個病適合用導引術和吃藥來調理,但單靠吃藥無法治好。

呼吸一次叫做一息,這個息的根源在肚臍裡面,和脅肋下方很接近。如果身體裡的口水和痰液積聚,就會隨著呼吸積存在經絡和肌肉薄膜之間,導致脅肋脹滿、氣往上衝逆,這個病就叫做息積。因為腸胃等臟腑的氣機還能正常運作,所以不會影響食慾。由於積聚物藏在肌肉和薄膜之間,所以久病不癒,而且不適合針灸。針灸只能疏通經脈的氣,無法去除積聚,必須配合多次的按摩和導引術,同時吃藥輔助,但單靠吃藥也無法治好這個病。

3. 伏梁

帝曰: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,環臍而痛,是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也。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。

有形之邪,內伏橫亙如梁,故名伏梁。蓋一身皆腫為風,風邪與氣血膠結成形而內伏,為風腫之根也。因其邪氣溢於大腸,滯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也。動之者,謂用針以動經氣,不能抉其根,反使邪氣溢於膀胱,以成蓄水溺澀之病,則當用藥內治可知。然所謂病入膏肓,其危重亦可想見矣。

《素問·腹中論》帝曰: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伏梁。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;上則迫胃脘生膈,挾胃脘內癰。此久病也,難治。居齊上為逆,居齊下為從,勿動亟奪。論在《刺法》中。

此亦名伏梁者,以其同前證之形狀,而病邪有異,但少腹盛而身不腫也。然其邪積裹大膿血,成腸胃癰,病已危害,故不可切按治之,每切按致死也。此在下因近二陰,必有膿血下出,若居臍上,迫胃脘而生於膈,則近心肺,而膿血不得下出,故為逆,居臍下為從也。治之勿可妄動而亟攻奪,亦可設法導其膿血下行而已。

考《刺法論》並無伏梁證,未知其故。《靈樞·經筋篇》曰:手少陰之筋,其病內急,心承伏梁。其成伏梁,吐膿血者,死不治。其義大同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人身體、大腿、小腿都腫起來,而且肚臍周圍疼痛,這是什麼病?

岐伯回答:這個病叫做伏梁,是風邪的根源。它的邪氣流溢到大腸,並且停留在肓這個部位。肓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肚臍周圍才會疼痛。不可以去動它,如果亂動,就會導致小便困難的問題。

這種有形的邪氣,潛伏在體內,橫亙在腹部像一道梁一樣,所以叫做伏梁。全身腫脹是風邪引起的,風邪和氣血結合在一起,形成有形的東西而潛伏在體內,是風邪腫脹的根源。因為邪氣流溢到大腸,停滯在肓,而肓的位置在肚臍下方,所以才會感到肚臍周圍疼痛。這裡說的「動」,是指用針刺激經絡,這樣反而無法去除病根,反而會讓邪氣流溢到膀胱,形成小便不順暢的問題。所以應該用藥物進行內治。話雖如此,但所謂「病入膏肓」,也能想像到這個病有多麼危險了。

《素問·腹中論》中,皇帝問:有種病是小腹脹滿,上、下、左、右都有根,這是什麼病?

岐伯回答:這個病叫做伏梁。

皇帝問:是怎麼得的?

岐伯回答:這是因為膿血包塊積聚,長在腸胃之外。這種病不能治療,如果隨意按壓它,就會導致死亡。

皇帝問:為什麼會這樣?

岐伯回答:如果膿血包塊在下方,會因為靠近陰部,必然會流出膿血;如果在上方,會壓迫胃部,導致膈膜出現問題,甚至引起胃部癰腫。這是長期的疾病,難以治療。如果膿包在肚臍上方,病情就會逆轉,如果膿包在肚臍下方,病情就會順從。不要隨便亂動它,要快速地進行處理。《刺法》篇中有相關的論述。

這裡說的伏梁,也是因為它跟前面講的病症外觀相似,但病邪性質不同,這裡只是小腹脹滿,身體並不會腫脹。這是因為邪氣積聚,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形成了腸胃癰腫,病情已經很危險,所以不能隨便按壓它來治療,每次按壓都會導致死亡。如果膿包在下方,是因為靠近陰部,必然會流出膿血。如果膿包在肚臍上方,壓迫胃部而影響到膈膜,就靠近心肺,膿血無法排出,所以病情就會逆轉。如果膿包在肚臍下方,病情就會順從。治療這種疾病不要隨便妄動,要盡快用藥攻伐,也可以想辦法引導膿血從下方排出。

仔細考察《刺法論》,發現其中並沒有提到伏梁這個病症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。《靈樞·經筋篇》中說:手少陰經的筋,發病的時候會感到體內肌肉痙攣,心臟會承受伏梁的壓力。這種情況一旦發展成伏梁,並且吐膿血,那就是不治之症,其中的意思大致相同。

4. 胃脘癰

《素問·病能論》帝曰:人病胃脘癰者,診當何如?岐伯曰:診此者,當候胃脈。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,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,人迎者,胃脈也,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

此言胃脈沉細者,右關之脈也。兩手之脈名寸口而主陰,以其氣出於臟也;人迎者,結喉兩旁胃經之動脈也,主陽,以其氣出於腑也。右關沉細者,胃中陰血瘀結,遏其臟氣也,陰血瘀結,與陽相格,而陽氣逆甚,故人迎脈盛而熱聚胃口,血結成癰。成癰必有脹痛之證,熱聚必有燥渴之證,而右關之脈反沉細似虛,故必診人迎,方知其陽逆熱聚而成癰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人如果得了胃脘癰這種病,診斷的時候應該怎麼做?岐伯回答說:診斷這種病,要觀察胃脈的情況。胃脈的脈象應該是沉細的,脈象沉細表示氣機不順暢,氣機不順暢就會導致人迎脈非常強盛。人迎脈強盛就代表有熱,人迎脈是胃經的動脈。如果胃氣逆行又強盛,就會導致熱聚集在胃的入口處而無法散開,所以胃脘就形成了癰。

這裡說的胃脈沉細,指的是右關的脈象。兩手的脈搏都稱為寸口脈,屬於陰,因為它們的氣是從臟腑出來的;人迎脈是喉嚨兩側胃經的動脈,屬於陽,因為它的氣是從六腑出來的。右關脈沉細,代表胃中的陰血瘀積凝結,阻礙了臟腑之氣的運行,陰血瘀積凝結,會與陽氣互相抗拒,導致陽氣逆行加劇,所以人迎脈會強盛,而熱就會聚集在胃的入口,血液凝結成癰。形成癰必定會有脹痛的症狀,熱聚集必定會有口渴的症狀,而右關的脈象反而沉細像虛弱一樣,所以一定要診察人迎脈,才能知道是陽氣逆行熱聚集而形成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