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論治法

帝曰:其生於陰者,奈何?岐伯曰:憂思傷心;重寒傷肺;忿怒傷肝;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,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,則傷腎。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當補則補,當瀉則瀉,毋逆天時,是謂至治。

此總結上文之義也。上言多飲食,及起居不節、內傷憂怒等,皆病之生於陰者,此又詳所傷之由,以分五臟也。重寒者,外感寒邪,內傷寒飲食也。外感則有風雨寒暑之異,內傷則有飲食七情之分,五臟六腑,經絡淺深,皆當辨別,以要言之,不出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

治之必先審其所因所痛之狀,如上文所云,以知其內外之應,而積之所在,再辨其虛實寒熱,以施補瀉之法,順天時寒熱溫涼,陰陽升降之序,而調其氣血,通其經脈,和其臟腑,是謂至善之治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如果疾病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,那該怎麼辦呢? 岐伯回答:憂愁思慮會傷害心臟;過度受寒會傷害肺臟;憤怒會傷害肝臟;酒醉後行房,又在出汗時吹到風,會傷害脾臟;用力過度,或者行房後出汗,則會傷害腎臟。這些是疾病從體內、體外和介於內外之間的這三個方面產生的原因。

黃帝問:那該如何治療呢? 岐伯回答:要仔細觀察病人疼痛的部位,來了解病因所對應的臟腑,並根據身體狀況判斷是虛弱還是強盛。如果是虛弱的,就要給予補益;如果是強盛的,就要給予疏瀉。治療時不能違背自然時序,這才是最高明的治療方法。

這段話總結了前面的內容。前面提到飲食過多、作息不規律、以及內傷憂愁憤怒等,這些都是疾病從體內產生的原因。這段話又詳細說明了這些傷害的來源,並將其歸類到五臟。所謂的「重寒」,指的是感受外來的寒邪,或是因食用寒涼食物所造成的內傷。外感會因風、雨、寒、暑等不同而有所差異,內傷則有飲食和七情變化之分。五臟六腑、經絡的深淺,都應該仔細辨別。總的來說,疾病都是從體內、體外和介於內外之間的這三個方面產生的。

治療時必須先仔細觀察病因和疼痛的狀況,就像前面所說的,來了解疾病在體內外所對應的狀況,以及病邪積聚的部位。接著再辨別疾病是虛證還是實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,然後才能施以補瀉的方法。治療時要順應自然時序的寒熱溫涼、陰陽升降的規律,來調理氣血,疏通經絡,調和臟腑,這才是最完善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