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靈素節注類編》~ 卷七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4)

1. 陰厥陽厥

帝曰:厥或令人厥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,何也?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,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厥滿者,氣厥而腹脹滿,由陰氣盛於上而虛於下之故也。蓋陰無陽不生,陽無陰不化,陰虛於下,則下焦陽氣不能宣化而上壅,故腹脹滿也;陽氣盛於上者,由下焦之陽重上,是亢陽化邪氣而逆也,逆則陽和之氣亂,而心神飛越,昏不知人。其厥有微甚,或半日,或一日,其氣返順方蘇耳。上明寒熱厥逆,此明陰陽厥逆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有人昏厥,可能導致腹脹滿,有的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,時間短的半天,長的甚至一天,才會恢復意識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岐伯回答說:陰氣如果過度集中在上方,下方就會空虛,下方空虛就會腹脹;陽氣如果過度集中在上方,下方的氣就會往上衝,邪氣也會跟著上逆,上逆就會導致陽氣紊亂,陽氣紊亂就會昏迷不省人事。

所謂的「厥滿」,是因為氣機逆亂導致腹部脹滿,這是由於陰氣過盛於上而下方虛弱的緣故。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產生,陽氣沒有陰氣就無法轉化,下方陰氣虛弱,下焦的陽氣就無法宣散轉化而向上壅塞,所以腹部脹滿。而陽氣過盛於上方,是由於下焦的陽氣向上衝,這是陽氣過於亢盛而產生邪氣並導致上逆的現象,上逆就會擾亂體內平和的陽氣,導致心神不寧,昏迷不省人事。昏厥的程度有輕有重,有的半天,有的一天,等到氣機恢復正常順暢就會甦醒過來。前面講的是寒熱導致的厥逆,這裡講的是陰陽失衡導致的厥逆。

2. 六經厥

帝曰:願聞六經脈之厥狀、病能也。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;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;少陽之厥,則暴聾,頰腫而熱,脅痛,䯒不可以運;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;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;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䯒內熱。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

此以下詳明厥證,不獨手足寒熱為厥,而凡外感、內傷,氣血虛實,以致陰陽乖逆,經脈不得循序周流,皆名厥也。巨陽即太陽,太陽經脈盛於頭,厥則其氣更盛於上,故腫首頭重,上盛則下虛,故足不能行,眴僕者,目眩跌僕也,此由陰虛,根本不固,陽氣暴逆之厥也,陽明行氣於三陽,邪熱盛則水不濟火,獨火亂其神明,故發癲狂走呼,面赤而熱,妄見妄言,此三承氣湯之實證也;少陽及三陰經之厥,亦與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載病證、義理相同,明彼即明此,然其中皆有虛實不同,余後集仲景條下已詳明矣。此云補瀉以經取之者,皆針法也。

以上雖名六經之厥,而多現臟腑之證,以六經內通臟腑者也。

太陰厥逆,䯒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;少陰厥逆,虛滿嘔,變下泄清,治主病者;厥陰厥逆,攣腰痛,虛滿前閉,譫言,治主病者;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;太陽厥逆,僵仆嘔血,善衄,治主病者;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發腸癰,不可治,驚者死;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;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;手心主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;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;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,嗌腫,痓,治主病者。

按前卷營衛經絡門十二經條下,凡臟經之病,皆云是主某臟所生病者,其腑經之病,或云是主津液所生病,或云主氣、主血等,各皆不同,皆明其病由此而發,故云是主所生病者。蓋人之生,先生五臟為體,由臟氣生六腑為用,故曰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,謂其體則常固也,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謂其用則生化流通也,而筋骨血氣津液經脈,又從腑氣生化,為腑之用。

是故臟經之病,從本臟之體所生,故皆曰是主某臟所生病;若腑經之病,從生化之用所生而為主病,故或主氣、主血、主筋骨等之不同也。此篇言太陰厥逆者,是主脾所生病也,脾為足太陰經,故足䯒急攣,脾位於腹而通心氣,故心痛引腹,當從脾臟主治也,下皆仿此;其少陰厥逆,是主腎所生病者,腎主下焦,下焦厥逆,則中焦氣壅,故虛滿而嘔,嘔則氣通,故變泄清,泄清者,下泄清稀,因中焦穀食不化也;厥陰厥逆者,是主肝所生病也,肝主筋,故筋急而攣,肝腎同源,故腰痛,肝氣橫逆,則虛滿,肝主癃閉,故前陰閉不通,肝藏魂,肝厥傷魂,則譫言,或有如死者;若三陰俱厥逆,則肝脾腎皆傷,故前後便不得通,手足皆寒,而內外之氣盡厥,故三日而不通和則死也;太陽膀胱經厥逆,是主筋所生病者,筋病,故僵仆不能起動,陽氣厥逆,則血妄溢,故嘔血善衄也;少陽膽經厥逆,是主骨所生病者,其經居半表半裡,正當肉裡而近骨,表裡之氣,由此出入,故名其經為樞,其氣厥逆,則樞折而骨病,故機關不利,骨本從腎生,故腰折不可以行,經氣上項,故項強不可顧,其陽內郁化熱,與腸中濁氣壅結而成癰,膽內連肝,肝傷則驚,是腑臟俱傷,故不可治而死也;陽明胃經厥逆,是主血所生病者,肺胃相連,胃氣逆於肺,故喘而咳,脾胃主肉,故身熱,肝藏血而心主血,陽明為多氣多血,是主血所生病,則心肝之火皆動,故善驚而衄,且嘔血也;手太陰厥逆,是主肺所生病者,肺氣逆,故虛滿而咳,沫出於肺,故善嘔沫也;手心主少陰,乃心包連心厥逆,心包是主血脈所生病,心是主心臟所生病者,故心痛引喉,而身熱者,心臟近喉,心火逆,則身熱也,按本經云;凡稱心病者,心包受邪也,心臟堅固不受邪,受邪則神去而死,此言死不可治者,是心臟傷也;手太陽小腸經厥逆,是主液所生病者,蓋小腸為受盛之官,主化物,液由水穀所化,故厥逆,而液不生化則生病,其支脈循頸至目眥入耳中,故耳聾、泣出、項強也,氣上逆則下虛而不轉旋,故腰硬不可以俯仰也;手陽明大腸經,主津液所生病,手少陽三焦經,主氣所生病,二經厥逆,則氣閉而津液不輸,陽郁化火而上炎,乃發喉痹嗌腫,津液不輸,則筋脈燥急而痓,痓即痙也。以上皆當治其主病者也。

白話文:

六經厥

黃帝問道:我想了解六經脈厥逆的症狀和病因。岐伯回答:巨陽經脈厥逆,則頭腫而沉重,腳無法行走,嚴重者會眼花昏厥倒地;陽明經脈厥逆,則會發狂躁動想跑想喊叫,腹部脹滿無法平躺,臉色通紅發熱,胡言亂語,產生幻覺;少陽經脈厥逆,則會突然耳聾,面頰腫脹發熱,脅肋疼痛,肢體無法活動;太陰經脈厥逆,則腹部脹滿而堅硬,大便不通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嘔吐,無法平躺;少陰經脈厥逆,則口乾舌燥,小便顏色深紅,腹部脹滿,心痛;厥陰經脈厥逆,則下腹部腫痛,腹部脹滿,小便不通,喜歡臥床屈膝,陰部收縮腫脹,體內有熱感。病情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則根據經脈取穴治療。

以下詳細說明厥證,厥證不只是手足冰冷發熱,凡是外感、內傷,氣血虛實,導致陰陽失衡,經脈運行不暢,皆稱為厥。巨陽即太陽,太陽經脈氣血盛於頭部,厥逆則陽氣更盛於上,故頭腫而重,上盛則下虛,故足不能行,眼花昏厥倒地是目眩而跌倒,這是由於陰虛,根本不穩固,陽氣暴逆引起的厥證。陽明經氣運行於三陽,邪熱盛則津液不足,獨火擾亂神明,故發狂躁動想跑想喊叫,面紅髮熱,胡言亂語,這是三承氣湯的實證。少陽及三陰經脈的厥逆,也與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記載的病證、道理相同,理解了那裡也就理解了這裡,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,我在後續張仲景條目下已詳細說明。這裡說的補瀉以經取之,都是針灸方法。

雖然以上稱為六經厥逆,但多數表現出臟腑的症狀,因為六經內與臟腑相通。

太陰經厥逆,肢體僵硬攣縮,心痛牽涉到腹部,治療應治其主病(脾);少陰經厥逆,虛脹嘔吐,大便排出稀薄的清液,治療應治其主病(腎);厥陰經厥逆,腰部攣縮疼痛,虛脹而小便不通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治療應治其主病(肝);三陰皆厥逆,大小便不通,手腳冰冷,三日內死亡;太陽經厥逆,僵直仆倒,嘔血且流鼻血,治療應治其主病(筋);少陽經厥逆,關節活動不利,腰不能行走,頸不能轉動,出現腸癰,不可治療,驚恐則死亡;陽明經厥逆,呼吸困難咳嗽,身體發熱,易驚恐,流鼻血嘔血;手太陰經厥逆,虛脹咳嗽,嘔吐泡沫,治療應治其主病(肺);手少陰經厥逆,心痛牽涉到喉嚨,身體發熱,死亡不可治療;手太陽經厥逆,耳聾流淚,頸不能轉動,腰不能彎曲,治療應治其主病(液);手陽明、少陽經厥逆,出現喉痹,咽喉腫脹,痙攣,治療應治其主病(津液及氣)。

前面營衛經絡篇十二經條下,凡臟經的疾病,都說是某臟腑生病引起的;腑經的疾病,或說是津液生病,或說是氣、血等生病,各有不同,都說明疾病由此而生,所以說是由此生病引起的。因為人體的產生,先有五臟作為本體,由臟氣生成六腑作為功能,所以說臟器是收藏精氣而不瀉洩,謂其體則常固也;腑器是傳化食物而不貯藏,謂其用則生化流通也,筋骨血氣津液經脈,又從腑氣生化,為腑之用。

因此,臟經的疾病,是從臟腑本體所生,所以都說是由某臟生病引起的;若腑經的疾病,是從生化功能所生而為主病,所以或主氣、主血、主筋骨等不同。此篇說太陰厥逆,是脾臟生病引起的,脾屬於足太陰經,所以肢體僵硬攣縮,脾位於腹部而通心氣,所以心痛牽涉到腹部,應從脾臟治療。以下皆仿此;少陰厥逆,是腎臟生病引起的,腎主下焦,下焦厥逆,則中焦氣機阻滯,所以虛脹而嘔吐,嘔吐則氣機通暢,所以大便排出稀薄的清液,因中焦穀食不化也;厥陰厥逆,是肝臟生病引起的,肝主筋,所以筋急而攣縮,肝腎同源,所以腰痛,肝氣逆亂,則虛脹,肝主閉藏,所以前陰閉塞不通,肝藏魂魄,肝厥逆傷及魂魄,則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甚至像死了一樣;若三陰皆厥逆,則肝脾腎皆受損,所以大小便不通,手腳冰冷,內外之氣皆厥逆,所以三日不通和則死亡;太陽膀胱經厥逆,是筋生病引起的,筋病,所以僵直仆倒不能動,陽氣厥逆,則血液妄行溢出,所以嘔血且流鼻血;少陽膽經厥逆,是骨生病引起的,其經脈位於半表半裡,正當肌肉之間而靠近骨頭,表裡之氣由此出入,所以稱其經脈為樞紐,其氣厥逆,則樞紐受損而骨骼生病,所以關節活動不利,骨骼由腎臟生成,所以腰部彎曲不能行走,經脈上達頸項,所以頸項僵硬不能轉動,其陽氣鬱結化熱,與腸中濁氣壅結而成癰疽,膽與肝相連,肝受損則驚恐,這是腑臟皆受損,所以不可治療而死亡;陽明胃經厥逆,是血生病引起的,肺胃相連,胃氣逆於肺,所以呼吸困難咳嗽,脾胃主肌肉,所以身體發熱,肝藏血而心主血,陽明經氣血多,是血生病,則心肝之火皆動,所以易驚恐而流鼻血,且嘔血;手太陰經厥逆,是肺臟生病引起的,肺氣逆亂,所以虛脹而咳嗽,泡沫從肺中湧出,所以嘔吐泡沫;手少陰心經厥逆,乃心包絡與心臟皆厥逆,心包絡是血脈生病引起的,心臟是心臟本身生病引起的,所以心痛牽涉到喉嚨,而身體發熱,因為心臟靠近喉嚨,心火逆亂,則身體發熱,按本經所說:凡是稱心臟生病的,都是心包絡受邪引起的,心臟堅固不受邪,受邪則神明離開而死亡,這裡說死亡不可治療的,是心臟受損;手太陽小腸經厥逆,是津液生病引起的,因為小腸是受盛之官,主化物,津液是由水穀化生的,所以厥逆,而津液不化生則生病,其經脈循頸項至眼角入耳中,所以耳聾、流淚、頸項僵硬,氣機上逆則下部虛弱而不能轉動,所以腰部僵硬不能彎曲;手陽明大腸經,主津液生病,手少陽三焦經,主氣生病,二經厥逆,則氣機閉塞而津液不能輸送,陽氣鬱結化熱而上炎,乃出現喉痹咽喉腫脹,津液不輸則筋脈乾燥攣急而痙攣。以上都應治療其主病。